书城社会科学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
1928300000053

第53章 在镜头前采访(2)

1978年,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城KM()x电视台新闻主持人会同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玛丽亨特大学教授葛罗斯邀请了全美各电视台新闻部负责人共23位,做了一次题为《新闻主持人应该具备什么条件》的抽样调查,结果归纳出15项条件:看起来舒服(Good Looking)、可信度高(credibility)、传播能力强(Ability to Communicate)、懂新闻(News Savry)、有魅力(Charm)、智慧(wit)、讲话机智(Ability to Ad-1ib)、整洁(Neatrless)、年轻有干劲(Youth Fullncss)、气质(Personali—ty)、口齿清晰(ArticuIateness)、适应性强(Elexibility)、怜悯心(Compassion)、良好的人缘(Rapport with other Staffers)、谦虚(Humility)。这些条件样样都是脱口秀主持人应当具备的,仅此还不够,因为,他们比一般的新闻主持人更为灵活,除了说、写以外,还有一个“演”与“导”的工作素质。

他们应当意识到这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所以,他们要尽最大的可能让更多的人谈更有价值的、更为集中的话语,他们要学会用各种方式启发、诱导那些有可能参与对话的人参加探索、分析、补充。

脱口秀的现场采访当然都有开头。美国CBS的责任制片人法芒德雷将开头称为电视节目的“衬衫领子”。他解释说,这种衬衫领子是“附加在主要新闻之上的小新闻”。“如果你能把你的观点压缩在一个导语中,向观众说明:这是我们试图要做的事,这就是在我们的节目中叫做什么的那件事(那件东西)。这样不但帮助了观众来理解,而且也帮助你组织你的节目。”对于脱口秀节目而言,这种“衬衫领子”要自由与开放得多。所有的节目主持人都喜欢在开头随意说几句欢迎词来开头,接着是对于下面的要点进行介绍,然后入题,开展对话。也有人喜欢卖关子。例如科里克在《今天》谈话中,先讲观众怎样才能学做口味奇佳的棍面包的秘密,然后,切入新闻报告桌上,讲述这一天的新闻大事一一那天是国会讨论预算,芝加哥的一列火车与公共汽车相撞,在老鼠背上培植起来的一只人耳朵。《实话实说·拾金不昧不要回报》一期中的开场白是: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我们的节目!如果你看过这个节目,就知道这个节目有这样一个特色,那就是实话实说,高朋满座。大家都说新闻记者是消息灵通人士,我想问问高博燕女士,1996年2月15号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高博燕(一位新闻界嘉宾)被问得摸不着头脑。主持人接着自己说:

这么大的事都不知道?我来告诉你吧。1996年2月15号,北京有一位公司职员,他姓任,把大哥大丢在一辆出租车的前座上,(笑声)被这辆车的司机发现了,后来……这也是卖关子的手段。

穿插也很重要。例如,美国脱口秀节目《夜线》的典型形态是先由主持人作一个简短的开场白,接着是4~7分钟有关报道的纪录新闻片段,然后开始介绍、提问。

主持人的控制是不可以松懈的,他会打断、重复、追问,逗着他感兴趣的对象说话,他要以各种方式来组织、控制整个谈话。例如,《实话实说·面对孩子的谎言》中,当谈到孩子撒谎这一严肃话题时,几个人的理性分析使气氛有些沉重。主持人马上做出调节反应,他走到一位小观众面前说:“你这样看着我,我就知道你急着想告诉我你的撒谎经历。”现场马上笑声四起,气氛为之一变。主持人不可能允许谈话意见一边倒,他总在寻找着能够撑得更大的谈话空间,假如现场有对立的观点,他会让它们自然冲突;假如现场缺乏对立的观点,他会虚构或者假想一个对立,他的目的就是逗人说话,说更为透彻更为切题的话。

切题当然是重要的,任何一个成功的主持人在逗着谈话的过程中都会时刻警惕游移于其他主题的危险,这是谈话节目之大忌。

一些主持人通过苦心的设计活化氛围,让交流的状态更为理想。美国脱口秀节目《莉基·莱克SHoW·秘密与惊讶》谈的是母亲的着装风格如何影响女儿的着装。为了更好地交谈,主持人莉基就请五对身着奇装异服的母女一一登台亮相,结果现场观众和主持人对她们袒胸露背的装扮几乎一致否定。于是,主持人请一位魔术师把她们全“变”出来,现场观众发出一片惊呼。广告过后,当五对母女被魔术师重新“变”回现场时,观众再次惊呼,原来她们换上了得体大方的服装。在这一背景下,主持人开始了新一轮现场采访,观众一致肯定。莉基让回忆或者想象完全现实化,拉短了整个谈话与真实处境的关系,她是成功的。

脱口秀节目也会出现一些低潮,例如观众或嘉宾不乐意敞开心扉交流,一种方法是改变问法,另一种则主张像奥普拉·温芙蕾那样大胆地谈论自己。

主持人应该允许谈话者宣泄自己的情绪,但却不可以完全使自己陷入情绪之中,否则,这种对话必定是一边倒的“一言堂”。

结尾又该怎样进行,其实并无套路。点评是一种方法,让它们完全开放或许也是一个方法,何去何从,得视具体情况而定。

另外一些问题涉及诸如辅助手段问题,《实话实说》采用了现场奏乐的方式,在调节气氛或加重某种情绪方面,发挥了相当的作用。

电视脱口秀采访已经走到了相对成型的路径上来,能否有进一步的发展,就看人类在何种程度上把握它的精神,并灵巧地介入其他的可能性。在我们看来,电视脱口秀面对面的交流也有它天然的屏障。在广播谈话节目中,由于彼此不见面,因而,单靠声音交流的机制使真正的平等由始至终贯注其中。因而,问题的展开往往更容易,也更深入、更生动,真正是对话生动、交锋激烈。电视谈话无法做到这一点,它有可视的特点在制约着它,它的影响因素与助益因素是一样的多与复杂。结语新闻采访回归于社会学空间

将新闻采访与社会学置放一处肯定是一种自讨苦吃的行为,因为它将会对现行的技术论新闻观造成一种巨大的冲击,在强调时间性、当下性、贴近性、客观性之新闻观颇能雄霸天下之时,必将会遭到强烈的攻击。

然而,这却是事实,我们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就盲目与率性遗弃。马克斯·韦伯早在1910年的德国社会学大会上即主张:社会学研究的第一课题就是新闻传播。在1919年的另一次报告中,这位社会学史上的翘楚又说:“不论从什么角度看,有关近代政治新闻机构的社会学都应单列一章。”皮埃尔·布迪厄的另一种讲法也很有意味:“知识分子和所有的社会行动者一样,都是‘自发的社会学家’,在把他人转化为客观对象方面技艺都特别娴熟。”这样的结论尚有许多,虽然说辞不一,但大体的思维向度却是相匹配的,那就是,将新闻传播纳入社会学空间中去思去悟去辨明!

这种态度正是指导我们前文讨论的思想,我们吸纳系统新闻观,强调统计化的精确新闻,将“脱口秀”的释放作为暴露社会心态与社会速度的指标来看待,都是企图将新闻传播纳置在“人生采访”这大框架上的思考与努力。我们期望新闻传播者及其研究者,将这种行为视为研究性参与的人生行动,而不仅仅定位为冷眼旁观看热闹的观客。事实上,如果不采取这种行为方向,不让新闻界鼓足勇气振作精神以抵制那无疑是新闻工作中固有思维的诱惑,要想使新闻传播真正地与时代同步伐、共心魂,将是十分困难的。“信息大爆炸”已经将它的灰尘泼洒遍了新闻的机体,社会共享资源果真如此富裕与丰饶吗?这是需要反思的一个议题。在我们看来,这只能是新闻传播在商品化社会压力下向“物”投降遗弃“心”的一种最好证明,要想扭回这理想的精神力量,让新闻传播重归社会学空间十分必要。

这并不是在竭力否定时效性的价值,在新闻传播的魂灵里,快捷、客观、事实化永远是不移的法则。尤其在高科技的今天及未来岁月里,这些要求的满足是简单而又简单的事情。关键在于不能让新闻传播太轻,否则,当它以轻的姿态来面对重负的社会时,它将被完全压挤变形得不成模样。

理想的方式当然是一种结合,一种现代性意识框架中的理想结合。

首先是感知的问题。假如一个记者在面对一件新闻事实时不能从符号的角度去看待它,而要竭尽全力地“挖掘”它的思想含义,对它上纲上线,那他将是一个可怜的记者。理想的新闻记者要在生命的机体中浸染透人生大意识,并让它们光芒四射,照穿每一个事实。就像彭子冈的许多作品一样,透射的每每是生活的混浊与个体生命的迷乱。我们愿意将每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看作是一次有效的碰撞,我们相信优秀的记者在现象的混浊之中能找到一个“伦理事件”:

现代的叙事伦理有两种: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在人民伦理的大叙事中,历史的沉重脚步夹带个人生命,叙事呢哺看起来围绕个人命运,实际让民族、国家、历史的目的变得比个人命运更为重要。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只是个体生命的叹息或想象,某一个人活过的生活痕印或经历的人生变故。自由伦理不是某些历史圣哲设立的戒律或某个国家化的道德宪法设定的生存规范构成的,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个体的生活事件构成的。

人民伦理的大叙事的教化是动员,是规范个人的生命感觉;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教化是安慰,是伸展个人的生命感觉。自由的叙事伦理学不提供国家化的道德规则,只提供个体性的道德境况,让每个人从叙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自觉。伦理学都有教化的作用,自由的叙事伦理学仅让人们面对生存的疑难,搞清楚生存悖论的各种要素,展现生命中各种价值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让人自己从中摸索伦理选择的根据,通过叙事教人成为自己,而不是说教,发出应该怎样的道德指引。

这种自由伦理叙事可以通过个人或他人的故事来体现。“别人讲的故事,不仅有助于我明朗自己面临的道德困境,也有助于我搞清楚自己的生存信念。”叙事就是一面镜子,让人们照亮自己,当然,这里的框架必须是历史的、社会的、大空间大历史的。而且,它也是一种借独立化呈示放大真理的手段——“没有叙事,生活伦理是晦暗的,生命的气息也是灰蒙蒙的。”人类就是借一个个具体的叙事来猛醒自我,使本不觉察的意涵在“剥离”之后更富于吟咏价值。实际情况也正如此,“民工潮”人人皆知,但只有这么一放大,我们才有了对生命的另一番敬畏与怜悯;中国农村的迅速城镇化是一种奔腾的浪潮,但它的许多反思却要在诸如“定海古城不见了”这样的逼问之后清晰起来……

与此而外的是那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南方周末》的精神标杆)的心态。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唯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则不停地为你加油。我们不停地为你加油,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我们看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颜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地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们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