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
1928300000034

第34章 采访的方式及复合实践(7)

另一种准备是指身体、心理的调节。记者招待会需要体质上的持久力,也需要智力上的持久力。突然发表的有影响的政治声明等,使你不得不在数分钟内进行完整消化、理解、解释或简化,一点点错误都会酿成终生遗憾。路透社一位资深记者说过:“参加记者招待会,对我来说就像参加一场刺激性很强的竞赛。进入这种场合,我全身的神经都活跃,全部的知识储备都动员起来,很快就进入兴奋状态。你完全可以期待自己能有超水平发挥。”这才是同场竞技的需要。

3.争取第一个发问。第一个发问者总能给主持人一个强烈的印象,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回答。

4.每一发问都是高质量的。记者招待会给每一个记者的机会并不均等,也可能对有些人而言根本不存在。关键是如何利用它。一些记者的提问单刀直入,另一些记者的问题复杂而多层次,不用说,在这种特殊的采访机制中,前者往往会有收获,而后者却大半得到躲躲闪闪或避重就轻的回答。

另一个问题是不要怕提棘手的问题。“举行记者招待会的人既要向新闻界宣传一个方案或一种观点,就有义务回答可能遇到的紧张提问。记者不要怕提出难答的,或可能令主持人尴尬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记者可以吹胡子瞪眼或蛮横无理。最严肃的提问也可以在彬彬有礼的气氛中进行。实际上,在这种气氛中比用叫喊的审问方式更容易得到有用的回答。”但要注意的是:“记者的职责应该是努力探索全部真实情况,而不是作为较量者尽力去难倒对方。”@

不管什么问题,所用语言都该通俗易懂,使主持者不至于听不明白。

5.立体地听、记与反应。记者应当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他应该耳听八方、机敏警觉,随时结合具体情况作出最为恰当而理想的反应。我们的主张是,记者绝不应只听台上人讲,他甚至可以在兼听周边信息的过程中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例如另外几个人的嘀咕。听话听音,也就是说,他不应当只听表面的内容,他应当在思考中对表面信息作出解读:它是什么意思?它还没有点到关键处吗?它需要点什么背景补充才好呢?一个案例提到,某城市犯罪率上升,市长宣布采取两项紧急措施:增派了由50名警察组成的特殊小分队在重点区巡逻,组织反犯罪活动的居民里弄巡逻队。提问开始了。一名记者问:“这50名警察从哪里来?为了集中这50名警察,本市有哪些其他地区将不能正常地受到警察保护?”市长说他们都是志愿者,在工作之余来维持治安。这番话引发了某一记者的警觉。“先生,上周您的巡逻人员向市议会报告说,今年警察局用于支付工余巡逻津贴的钱已经用完了,您的钱从哪里来?”市长说:“从消防队的工余基金里抽调一笔钱。”记者问:“这是否意味着,如果发生一场大火,您将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所需要的救火津贴?”市长很不情愿地肯定了这一意见……它说明了在听之中保持警觉、让信息迅速进入系统之中最终被锻炼成有价值意涵的必要性。

必要的记忆同样重要。大部分记者使用录音机等,但这代替不了手记。例如关于现场氛围、一些观察到的细节、一些特别重要的数据等,就需要认真地记录。

6.不要让自己的反应模式化,在具体情境中沟通的灵活性对于一个成功者而言十分重要。

十七、“普尔”式采访

“普尔”在英文中意为“合伙”。普尔式采访是一种十分特殊的集体采访组合,它是就某一新闻事件或人物,由许多记者共同分工完成采访报道的一种。在采访过程中,每位记者根据自己的具体分工,随时写出现场素材报告。而后,根据这个报告,“每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各写各的稿”。例如,1984年,里根总统访华,美国新闻界就采用了“普尔”采访方式。他们根据里根访华的活动项目,通过协商,由不同新闻机构派出的记者组成若千个采访“普尔”,并按活动的顺序编成号码,每号“普尔”负责采访指定的内容,完成规定的采访任务。里根到达北京、机场欢迎场面、中国政府欢迎仪式、里根离开人民大会堂到钓鱼台国宾馆的情况,由第一号“普尔”记者负责采访。李先念主席会见里根总统这一项活动,由第二号“普尔”负责采访。此次采访,从头至尾共有34个“普尔”。采访时,各“普尔”依据各自所承担任务,分头把关进行采访,采访后,各“普尔”把采访结果及时写出文字报告,然后,由负责指定的主管部门复印,发给全体记者,供给那些未能采访这项活动内容的记者们。记者们根据这个“普尔”文字报告,分别完成各自的新闻稿件。如这次里根总统访华活动,美国白宫新闻秘书中心,就分别在每个“普尔”中配备了1~3名文字记者,这些文字记者负责对各“普尔”的采访项目及时写出“普尔”文字报告,交给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由他们复印发给全体记者。“普尔”文字报告同见报的报道并不相同,它只是一种雏形,文字不考究,细节却颇为丰富。

“普尔”式采访充分地调动了整体中的每一种力量,并使它们恰当地得到运用。

(1)由于每一记者各据一段,因此,他的准备、他的投入、他的心境都会达到最为兴奋的状态。

(2)由于其他记者在其中的特殊地位,他们往往能够冷静地思考、写作。正如麦尔文·曼切尔所说:“这种‘合伙式’的采访,一般还是保险的,因为记者常常能够指出他的同事的报道中的错误。”入乎其内而后出乎其外,记者的世界里满是辽阔的人生世界景象,让每一事件透出来显示自身意涵的目标在简洁的工作方式中获得实现。

(3)覆盖面更宽。任何一个记者的独立采访都会受到他的能量、敏感、手段、身体等限制,所以,就一个复杂事件而言,也只能撷取某些片段完成报道。相反,“普尔”式采访却由周瞻的布局使每一个细部都被充分照亮,弥补了个体独立采访中的力不胜担之不足。

(4)更加节省时间。当记者在充分享受着他人的“前线”报告时,他保持了他对该事件应有的敏感与周详控制,但他却省了许许多多的辛劳,他的“成果”来自于他人的“运思”,有朝一日,他也会在他的工作时段上提供给他人同样的贡献。不用说,在局部、在整体上观,这都是一种十分节约的行动,避免了为同样素材而付出的大量的重复性劳作,真正是一种人力、心力、物力、财力的大节俭。

(5)提高可信度。新闻记者常常碰到的一个尴尬是:为什么你的报道同他人的报道有如此大的出入,你们面对的是同一报道对象。这种压力来自于编辑部,来自于大众社会,有时候也来自于记者本人——记者也会时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采用“普尔”式采访方式,使这些疑惑彻底消弭,剩下的事便是努力去找社会空间中的联系,让事件的真实意涵显现出来。

(6)刺激竞争。在同一种材料面前写出不同的报道的压力是许多记者都品尝过的一种滋味,它迫使记者们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人储备,在报道角度、层面、技巧上施展天赋,有所作为。

运用“普尔”式采访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一般说来,规模宏大、公开性强、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事件较适合于采用“普尔”式采访;那些细小的事件或者较为隐蔽的、需要花费大量心血才可挖掘勘探内涵的新闻事件则不宜采用此法。

(2)“普尔”式采访的关键是从整体上予以协调统筹,这就需要组织者精心策划,巧妙安排,例如,系统地考虑具体的记者适合于哪一时段哪一主题的采访,整体上又如何合作天成。

(3)每一个参与者都要秉持合作精神,坦诚相待,不可以心存杂念,有所保留。

(4)最终的写作必须经过个人化处理方能完成,因此,扩大自我“生命空间”,做出个人性的开拓十分重要。

十八、合成采访

合成采访又称战役性采访。它是指一个新闻单位根据采访需要,调动各种力量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在不同空间各自采访,最终对某一新闻事件做出立体刻画的一种群体采访方式。这种合作的结果可以是合作写稿,可以是各自发稿组成一个专版或专栏。

合成采访所要考察的不是细部,而是某一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系统显示。例如《中国青年报》1987年12月2日所刊播的《命运备忘录》就是由6名记者花费3个月时间,奔波十几个省市,分别找到38名由美国学成归国的工商管理硕士,向他们本人及所在单位做过系统调查而获得的。2000年以来《南方周末》对北方大旱、现代城市病的报道也大多采用这种方式。例如《不一样的城市一样的病》即通过对成都、武昌、长沙、贵阳等城市的分别采访,共同叙述一个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倒票,抢劫,诈骗,敲诈勒索,强买强卖,吸毒贩毒,同样的情况,同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火车站发生。”《向东!向北!向南!……》(《南方周末》837期头版)这篇让许多人流泪的当代佳作,写的是四川金堂一广东东莞、江西奉新一上海金山、河南固始一北京丰台“三份民工行程全记录”,在春节期间,一群群的民工踏上了他们一往无前的城市寻梦路,“他们眼里的渴望是一种生命,这种生命在坚韧不拔地改变着社会”。他们的蠕动撼动着生命世界里最为谨严的一面,顽强地让哭泣与感动同行。

2月17日,穿着一身质地粗糙的西装的廖红又在收拾行李,将从金堂家里出发了。他还要带上嫂子杨金秀和邻居廖春秀。他们都要到东莞从头找工作。17岁的廖春秀使劲地抽着鼻子,抑制着即将初出门远行的激动;她去年考上一所中专学校,但一年学费加生活费要4000多元,就没有去上。本报记者方三文、方迎忠在村里找到了他们,将和他们一起走完这漫长的2500公里。头一天,本报记者李玉霄已赶到河南固始县王景录家里。一车又一车的村民将从这里出发。如果你此刻在北京看见一些拾荒者,也许就是本报记者陪同坐长途汽车来京的人们。据称,固始县在京以拾荒为生的民工有10多万人。他们每天在你的日子里走来走去,也许你这才随着本报记者第一次了解了他们。2月14日,本报记者余刘文和张芸香三姐妹及其丈夫踏上了江西奉新县一条泥泞的村路。背后传来了亲人为他们燃放的阵阵鞭炮声。回头望着还站在村口挥手的女儿,大姐张芸香使劲地拉了拉牛仔背包,然后使劲地揩着眼睛。3天以后,张芸香已精神振作地以一个小老板的形象出现在上海金山卫街头。3天以后,李玉霄在北京丰台和朝阳区的垃圾场里采访。5天以后,方三文和方迎忠在东莞厚街和廖红等人告别时,这三个四川民工在一口气找了20多家鞋厂之后,工作仍然没有着落。

这篇满是命运关怀的文字是编者所加的按语,与三篇文章共同组合成一阙忧思唱叹的诗章:方三文的《去离家2500公里的厚街》,余刘文的《搞装修的三姐妹》,李玉霄的《去北京捡垃圾》,正是在一种关怀民生、记念普通生命意识促动下的系统行动。这种采访方式最能描绘立体画像,探索时代的方位与去向。

然而,这样的战役却需要统一的部署和周密策划。以上文为例,则由地域、职业代表、北京等大都市在互相照映上有力地组织着冲击力。

不论怎样去操作,主题的悟解对参与战役者而言却是共同的与内在的,它们绝不是拉郎配式地机械关联,而是一种生息于灵台之上的有机沟通!

采访的方式中还包括诸如旅行采访、蹲点采访、易地采访等,它们也支撑过相当多的劳作者的“人生采访”,并使他们大获成功。但是,我们认为,它们的实际内涵已经深深地包裹在作过介绍的若干采访方式中,例如调查研究、观察、体验式采访之中就有它们的影子。

方式方法的陈列只是一种寻找启示的行为,并不鼓励克隆与套用。一切的杰出运作都当是具体传播语境下的灵活而又结实的组合,自有它不得已的缘由,事先的教条选择必定会败坏现象里所蕴藏的丰硕意涵。

介绍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论的罗列与知识空间里选择可能性的讨论,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体味。由此观看,实践感才是将一切予以锻炼的最佳门径。采访方式方法的互动,它们的组合使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味,而后,自由创造!

(第六章 采访行动:从人际交往开始)

新闻采访的途径多种多样,但大多数采访却要由人际交往开始,记者必须面对面地与某些人物打交道,以期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付出中获得最多最有效的资讯。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工作像记者这样,要求掌握高超的与各种各样人物打交道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