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
1928300000015

第15章 记者的素能(2)

本多胜一的社会学意识绝不止于这么一域。美越战争期问,他深入前线采访,发现了一个让他感兴趣的问题:对越南平民表示同情的,大多数是黑人士兵。他还发觉,美军像家常便饭一样屠杀平民,他极想了解,从事这种活动的人,他们在国内的情况如何?这些社会学层面的思考促成了他对美国社会的深入采访,使他有机会贡献出一部伟大的作品:《美利坚合众国》。促使本多胜一深入推进的另一重原因在于日本社会的美国观。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开篇中,他如此写道:

……对于一般日本人来说,特别是对于那些很少见到美国现实的乡下人来说,他们的美国形象和美国人观,是军事大,社会和文化“了不起”,美国是“无与伦比的超级先进国”。他们一直为这种看法所左右。当然,在一部分知分子和左翼人士之中,也有例外。但是,大多数日本庶民的内心深处确实沉淀着这种朴素的看法和情绪。虽说是一种情绪,但比起理论和事实来,很多人是由情绪而至行动的。正因为如此,希特勒才得以抬头,法西斯才有可能卷土重来……

这种网状思考法是本多胜一出色的原因之一,是他根本性力量之所在。正是靠了这一种深沉的意识,本多胜一由美军在越南之残杀想到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从1971年6月13日至7月20日,他走遍中国的许多地方,采访了日军在中国所犯历史性罪行,他的《中国之行》将被杀戮者的原始声音反馈给日本社会,希望对历史的反省成为日本社会的正当行为。也正是社会学意识,促使本多胜一对日本国内问题也多方开掘,尤其对环境问题、日本社会同化爱奴族问题给予了十分的关注。

Arthur Asa Berger强调人们应当尤其关注社会学的下述视角,为我们理解包括本多胜一在内的许多记者精英的言行建构了理想的框架,也是新闻记者应当有的一种警觉:疏离感。指一种疏远、隔离他人的感觉。脱序。系指那些拒绝接受某社会规范的人及其行为,例如偷盗违法即为一种失范行为。官僚体系。官僚体系是一群几乎名不见经传的人,按定规惯例经营组织,在这种秩序组合中通常有权威层级,处理问题不具人性,充斥繁文缛节与官样文章。阶级。阶级是一群有共同性的人。通常是由教育、收入、职业、生活方式等共同决定形成的。偏激。指不同于典型的或传统的行为模式。偏激通常使人产生焦虑。⑥精英。指社会中的处在金字塔上层的人,人数极少,却拥有权力、地位、影响力。⑦少数民族特性。有一定文化传统的集团由于在数量上处于寡势时常被多数者视为此类。⑧功能主义。社会学中所谓的功能是指其实体的构成因素发挥了维系与稳定之作用。同样道理,不稳定的因素称为破坏性功能。构成因素对某实体毫无影响则称为“无功能”。复杂的情况是,某物既有功能,又有破坏性功能。⑨生活方式。包括一个人在服饰、车子、娱乐、文学等方面的品味、格调。⑩种族。同类遗传性质的人称为种族。种族之间往往会产生歧视,导致社会冲突。⑥角色。每个人或组织都在社会分工、社会期待中有其相应的承担,此称为角色。⑥性别。性别构成牵系着社会的生物学、社会学关系。⑩社会化。指人们学习社会规则、角色与价值的过程。社会化是一种教条灌输,一方面由家庭、学校等机构完成,另一方面也透过媒体进行。⑩地位。指某人在团体或组织中的位置,以及与该位置相称的威势。它以微妙的方式控制人们。⑩刻板印象。依据Hortorn和Hunt的解释,“刻板印象”指一群人对另外一群或一类人之形象有共同的看法。刻板印象可以是正面的,可以是负面的或者是混杂的。刻板印象是危险的构成,因为它太简化,过于概括,降低了差异性,因而,也妨碍人们全面认知。⑩价值观。指人们判断优劣、应该与不应该之态度及标准。

这种警觉一经建立,一种强烈的介入感将会引导记者在无穷无尽的社会网中辛劳地捕捉、工作,无量的有价值的存在将闪耀光芒于智者之前。更重要的是,这种认知框架会矫正已经显得十分脆弱而又矫情的当下标准,使理性理智生机勃勃,力挫一切反人性的可能力量。这是一种应当呼唤的“意识觉醒”,它让我们自觉地在事实中找寻社会不平等、交往扭曲、价值异化等主题,并让一个人文主义的实验时代迅速到来。

二、记者的智能结构

不断拨响人类向善的弦索,使人类念念不忘他不该忘却的宇宙情怀;描绘当下的人生认知地图,帮助人类认知自我的生存境况,这是新闻工作者永远的使命,是当年西西弗斯王所推动的那块巨石的又一反映。

然而,这种担当却要依靠完善的智慧、才能,否则,人类仍然要在远离真实的可悲境遇中生息挣扎。

建构的要求有多种个性化的提示:

“报告文学鼻祖”、“印象派大师”黄远生提出了影响至远的“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强调收集资讯绝不妄信;“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势力之存在,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优异高超的社交能力;“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一一强调用心读听,听出弦外之音;“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之人格,力守绅士风度,是谓能写”——如实记录,不臆造。这其中的核心,自是黄远生所推重的“个人修养”和“人格主义”。

此种品性诚实不阿者的观点自是不鲜。《万国公报》要求担承者“学识兼优”,“其明足以察理,其才足以辨物,洞见无遗,词能达意”。

《应用新闻学》一书的作者任白涛认为优秀记者需有“高等的理解力”和“明确的观察力”,“就时间而言,第一,对于现在须能理解迅速;第二,对于将来,须能观察正确;第三,须熟谙最近过去之情事。就空间而言,于包罗万象之宇宙中,能看出问题,并能注意面积广阔之问题。”

邹韬奋则鲜明地倡导:“不但须有学问,须能文章,并须精锐远大的眼光和见解,须有浩大的胸襟。”

赵敏恒认定,一个优秀的记者要诚实、好奇,能吃苦耐劳,有奋斗精神,能使新闻不被动,有学识,身体健康。

许剑青以为,成功要仰赖机警的头脑和雄辩的口才,丰富的常识,健全的体格,坚忍的性格,适当的勇气,公正的人格

了不起的女记者彭子冈不但落笔厚重,而且其论也颇可做哲学观。在《记者六题》中,她提出了“土地”、“棱角”、“抱负”、“笔法”、“冲刺”、“学识”的学识素养论。土地的厚重、混浊是子冈的出发点,她要在坚实之中寻觅活力,就如她所讲的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太一样。这片土地就是实在的生活、人民的生活。成功的力量也来自独立的品格,“慧眼和神笔何来?关键是记者首先得有自己的脑子,要敢于、善于用自己的脑子!”“有独到的见地,有鲜明的爱憎,敢于批判和创造,当然,也包括勇于改正自身认识及行动中的差错。”在生活的整体面前,记者应与天下共忧乐,具足政治家的抱负,并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日常生活,让一颗心充斥责任的感怀,路遇不平每拔刀相助。笔法是表达的问题,也是成功的一种利器。“记者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像在跑百米,在冲刺,在撞线。”但这冲刺却更艺术,采访前要做好准备,避免“从零开始”的弊端,抓住重心,巧妙构思采问路向;访后则快速而艺术地冲刺到写作的阶段。“记者也一定要尽可能地去具备学识。”它是形成写作个性、成为大手笔的保证。

美国新闻学教授詹姆斯·阿伦森认为做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四个条件:

一是知识广:通晓新闻业务,并对自己所采访的领域具有一定的知识。

二是坚韧性:决心不断地追根索源,直到掌握一条新闻的全部事实。

三是使命感:相信新闻记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了大众的利益,即维护人民的权利和要求。

四是不轻信:在你亲自进行调查之前,不要相信任何人告诉你的任何事情。

《实用新闻学基础》一书的作者们认为,应具备五种知识和素养:

一是有新闻敏感,即知道什么是新闻,了解读者需要知道什么和喜欢知道什么。这种意识来自记者的广博知识。

二是掌握报道技巧,即知道到哪里去找材料,并且如何把它搞到手。

三是爱问为什么,并且乐于挖掘细节。这正是写出好的新闻报道而有别于例行报告的关键所在。

四是能使用简洁、中肯、合乎语法的文字,并做到拼写正确。

五是掌握新闻写作的技巧。

种种的释读早已点化了这“人生采访者”的生命构成,他的成绩,他的勇毅,他的品格,都生息于斯,这正是大家的标志。

新闻采访是与人性打交道的工作,是与社会相合相离的一种艺术,是历史探索的一种延伸。我们不妨将生活看作它原本的那样模糊,想象它该如何地考问记者,以它的难解、易逝、复杂,它的意想不到的神奇来碰撞人类探测器的每一神经。倘若能这样进入,也就能收获网状的智能体系,它们各自独立,却又互相对话,在德、才、气、力、识所交织的场阈中演绎景观。

“品性为第一要素”。记者的工作至为重要,能设置议题,影响舆论,因此须至为谨慎;记者的工作也至为危险,“与各方重要人物相周旋,最易得一般社会之信仰,亦最易流于堕落不自知而不及防,盖因其握有莫大权威,则种种利欲之诱惑,环伺于左右,稍有疏虞,一失足成千古恨矣。故外交记者精神之上要素,以品性为第一。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此外交记者之训练修养所最不可缺者。”一个缺失德性的人是不配担承这光荣的任务的。他可能是一个“帕帕拉齐”,专逐名人隐私获取暴利;他可能是一个珍妮·库克,为了获奖而捏造虚构;他可能是一个不给钱就不报道的贪婪之徒,“出钱就报道,不好也说好”,“大钱大报道,小钱小报道,无钱不报道”;他也可能是盲目追逐热点的追风记者,在世俗之中煽动甜蜜或痛苦的庸俗;他也可能是听命于上峰的跟班记者,“领导出主题,努力去搜集(齐),哪管实际民生,一味拍马屁”;他也可能是出于别的用心作践事实、对象、受众的记者——初中二年级、不满16岁的少女以一部长篇小说《真心英雄》6次再版销售一空震惊文坛,这位被誉为“天才文学少女”、充满灵气的张天天,却最终在两位记者的“新闻报道”之后,被迫休学。张天天出书引发了报道中的一个又一个高潮:出书高潮,再版高潮。紧接着《时代商报》的两位记者便想另辟蹊径,想到了打假。他们一来采访,就让“天才少女”在10分钟内写出一篇作文,少女的佳作使他们第一着失败;然后就是背着学生本人打听这天才少女的真实成绩,随后,便有了《天才文学少女考试不及格》的“惊人报道”。将真实的成绩语文80分、数学60分、英语60分、物理72分改为语文57分、数学54分、英语53分、物理43分,少女成为议论与骚扰的对象,两位记者一举“成功”,“有报社向他们约写天天这篇稿子,一个字一块钱!”明代哲学家吕坤早已有言:“为人辩冤白谤,是第一天理。”胡适之继着此种意见写道:“当一个新闻记者,不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种替人‘辩冤白诗’的责任。这是一件很大的事,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修养。”例如美国记者勃雷纳(Brennan)就曾以27年的努力,来消除对杜希(.|ouhy)的不公正指责与判决——1933年,芝加哥发生了一起离奇的绑架案。一个名叫法克脱(Factor。)的大流氓自称被绑,并被人关在地窟中12天。他指责另一大流氓杜希绑架他。由于警察的腐败,被冤的杜希被判处99年徒刑。勃雷纳敏锐地注意到了许多疑点,并以他的正直、勇毅,倾27年之时日、精力,终于为杜希洗冤雪耻,给公正一种最有力的捍卫。这两种对抗的行动都是真实的个案,它们向我们诉求的却是一个信息:完全独立的品性才是可以抗拒恶风熏染,不为虚荣利禄羁勒的有力保证。否则,只能集矢其身,败坏声名。新闻的利器必须有德性来护卫,像汤显祖所说的那样,锐然有志于世,“不乱财,手香;不淫色,体香;不诳讼,口香;不嫉害,心香。”不“侧行俯之,好语巧笑,随人浮沉,都无眉骨”,不然,这双刃剑最终会刺伤人类本身。

为此,随时会有触雷可能性的记者应当:遵循报道原则工作;警惕私欲之膨胀;小心诽谤之可能;注意是否在报道犯隐私、肖像权等;自律与他律永远是保护的最佳利器;⑥最重要,也最有力的一点是,要有使命感与敬业精神,这是抵御诱惑的最根本所在。

超越意志为第二律求。优秀记者必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超越一切的迷乱,进入历史的时空,自由地认知每一事件的真实状况,而且是第一个去发现与认知。这种成功欲望使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拼命工作,努力进取,自由探索,最终进入辉煌。《纽约时报》总编辑特纳·卡特利奇童年时家境贫寒,父亲常被富裕的舅舅嘲笑。“所有这一切,再加上母亲对我的未来寄予很高的期望,早早地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种要一显身手的强烈愿望,我要让特纳家的兄弟们看看,我们卡特利奇家的人也能像他们一样成功。”最后他成功了。杰克·伦敦少时饱尝人间苦难,“看到有钱人家的孩子将吃剩的肉扔在地上都想拣起来吃”。他坚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信条,19岁时开始读高中,每日学习19小时,“顽强的意志是个妙不可言的东西”。他终于成了名记者。范长江历经磨难采写《中国的西北角》,邹韬奋为正义之声遭受通缉、迫害,四处流浪,却亦然“竭尽愚钝,全力以赴,虽颠沛流离,艰苦危难,甘之如饴”。

超越也指对名利俗念的颠覆。这是让精神自由释放的唯一途径,也是克服盲从或卑微境遇的力量。约翰·里德这位“制造自己漩涡的‘风暴儿”’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他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港城最富有的家庭,外祖母禁止他与穷苦人家的孩子往来,为此,他常常违逆家庭。当他与美丽的新娘婚旅巴黎时,传来了帕特森罢工的消息,他向妻子请求:“冲出这窒息人的温柔乡,我们生活在这里究竟为哪桩?”在双方理想冲突之时,他毅然做出选择:“我爱你胜过爱自己的生命,但我不想让我的心灵幻灭。我要离开你而拯救自己。”为了精神与意志的自由,他失去了妻子。他的伟大劳作《震撼世界的十天》出版时,适逢反共高潮席卷美国,一万多人被判监禁,然而,勇毅的里德,在“前言”中却写道:“不管人们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看法怎样,俄国革命终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业之一,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布尔什维克的崛起是具有世界性的、重要意义的奇迹。”里德成功了一个伟大的记者,却几次被捕,终死他乡(前苏联)。几乎同样的情形也在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等身上复写,他们为突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也换回了历史的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