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管理的四堂课
19277500000028

第28章 站出画面看画(3)

为了让产品尽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联想将科学技术不仅仅应用于产品的开发阶段和销售阶段,还将它进一步延伸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开拓市场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使联想公司进入市场竞争的轨道,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此外,联想公司每年还举办两次全国范围的大型技术交流演示会,其培训中心每年免费为社会培训5000多名计算机应用人员,并在全国设置了36个维修服务网点。公司在试制新产品的时候,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有效地实现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人都预感到计算机的时代已经来临,心急火燎却又不知道该从哪里干起。联想坚持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所谓“有所为”就是“联想式汉卡”。理由很明显,汉卡不仅是个“拳头产品”,还能大幅度地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将公司的影响力延伸到全中国去。比如“山东浪潮0520、上海东海0520,还有杭州西子0520,都希望将“联想式汉卡”装在他们的机器里正式成为他们机器的一部分”。“0520”是当时最流行的国产微机,进入这个领域,就意味着你正在走向微机的世界。

二、代理PC时代

联想汉卡的初战告捷是联想进入高科技行业的一个跳板,汉卡的成功让公司与越来越多的客户建立起联系,本来公司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代理国外品牌PC机获取利润,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进口许可制度”成了联想经营跨越的羁绊。摆在联想面前有三条路可走:一种选择是继续推广汉卡,但其市场毕竟有限;二是开发自主品牌电脑,虽然有利可图,但一无资金二无实力,又不可能得到电子工业部的生产许可,即使偷偷摸摸地干了,也会落下先天不足的毛病,三是代理国外电脑积累资金,顺便了解最先进的技术,为自己建立起可靠的销售网络。柳传志决心代理国外微机,“踩着巨人的肩膀往上爬”。联想最早是从香港中银集团的一个电脑部获得IBM代理权的。

到了1986年以后,国家的各种管制开始松动,把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软件和程控交换机这个行业定为高科技行业,并给予优惠:免征产品税;减半征收所得税;免征关键设备、仪器的关税;按销售收入提取10%的研究开发费;对重大项目引进免征关税。联想是这一批优惠政策的幸运者之一,这更让联想坚定了代理之路。联想刚开始做IBM的代理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是后来IBM恃强傲物推出的新机器不像原来的微机那样拥有开放的接口并且和其他技术兼容,它完全基于自己的操作系统和自制芯片。在中国市场上,用户无法让自己的汉化系统进入IBM的新机器。所以联想开始寻找新的品牌,其中AST的兼容机质量最优,价格也要便宜很多。1987年开始,联想开始代理AST电脑,那时候中国电脑市场上只有四五个美国品牌。联想给AST电脑装配了联想汉字系统,导致了AST电脑在中国市场上经常脱销。

代理的巨大利润不仅给联想积累了更高飞翔的资本,还提高了联想销售管理的能力,培养了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人才。这些都为联想的海外战略奠定了基础,开始进军海外,实施海外拓展计划。联想首先把他的触角指向了香港,1988年6月23日成立了香港联想。香港联想诞生后,柳传志便谋划将代理AST业务变成“金矿挖掘机”:香港联想负责进货,北京联想负责销售。香港联想有北京联想保底市场撑着,就敢向AST多定货,开始一个月定1000台,后来一个月定3000多台,当时PC不存在价格一直跌的问题,不太怕压货。香港联想在内地疯狂扩张,几乎垄断了AST在内地的销售,而且利润极高,毛利超过20%,第一年便赚了1200万港币。

联想稳健地进军海外,以很小的代价取得了极大的收益,这也得益于联想“瞎子背瘸子”的优势互补策略。在1988年联想进军海外市场,条件并不完全成熟,他们对国际计算机市场是怎么回事一无所知,就好比一个身强力壮的瞎子。而联想找到的合作伙伴香港导远电脑公司的几位毕业于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理工学院年轻港商,资金与技术实力不够,但对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律一清二楚,熟悉当地和欧美市场,有长期海外贸易的经验,就好比一个心明眼亮的瘸子;另一家中国技术转让公司能提供可靠的法律保证和坚实的贷款来源。“瞎子背瘸子”策略运用互补原理,香港是国际贸易窗口,信息灵敏,渠道畅通,适合于开发和贸易;国内市场广阔,但相对封闭,产品进口短缺。公司头上戴着进军海外的光环,其实就是把AST微机从香港运到中国大陆,然后就忙着点钱。

这样在优势互补,稳健合作的基础上联想拉开了海外进军的三步曲:第一步是在边境以外的地方办一家贸易公司、积聚资金和经验;第二步是将公司业务由贸易领域延伸到生产领域,大规模地进入个人计算机的整合业务;第三步是进入香港股票布场,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从这个海外计划可以看出联想不甘心永远做代理,AST只是一个跳板,联想的目标是步步为营,取而代之,走AST公司的道路,做中国的IBM。

三、从板卡到PC机的自主品牌时代

开发自己的PC机,做自己的品牌,一直是联想创业者们的梦想,也是一群计算机专家的执着。随着中国市场潜力的不断开发,单靠代理业务,有经销商的风险;光靠着贸易,一条腿站不稳。联想必须开发自己新的生存空间,联想“早晚有一天要取代AST”的梦想越来越强烈,它把自己的着眼点首先放在了电脑板卡的制造上。

电脑主机板在整个电脑制造业中是一个市场需求量大,利润率不高在电脑行业中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联想集团的战略设计者之所以选择开发电脑板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整个世界计算机市场已经进入高速成长期。1994年全球计算机市场营业额3000亿美元以上,但是中国仅占其中1%点多。联想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企业,所以必须尽快进入到一个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二是由于信息产业在全球呈现爆炸性增长的趋势,高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和价格下降极快,生产成本对价格影响很大。80年代,世界电脑制造业基本集中在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而最为典型的是中国台湾地区。随着四小龙的快速成长,劳动力成本和其他成本因素上涨,电脑制造业势必进行第二次转移,而大转移的方向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应该主要是中国大陆,客观上为联想集团提供了机会。

三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陆计算机市场也将高速成长,国外一流电脑厂商进人中国指日可待。与可能遇到的竞争对手相比,联想毕竟还是在一个竞争质量不高的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并且是在市场结构单一的中国大陆。如此巨大的市场机会与即将面临的激烈竞争,联想决定首先进入板卡制造业。

与电脑整机相比,板卡制造的利润确实很薄,但是联想1988年从海外开始的板卡制造业从战略上对企业的发展居功至伟,它事实上起到了“一手托两头”的作用。一头是以板卡叩开国际市场大门,赢得在一个广泛空间发展的机会;另一头是由于生产制造掌握在自己手里,当90年代中期中国电脑市场拼杀异常激烈以后,联想电脑依然能够以很强的性价比优势与世界一流厂商角逐。

在多年代理经验和电脑板卡开发制造的基础上,联想开始研究自主品牌的PC机,1990年,联想获得机电部批准,可以生产自销联想系列微机,联想也在那一年推出了第一台自有品牌电脑。那么联想为什么会选择在1990年推出自有品牌的电脑?这就是涉及到对整个中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的判断问题。在1992年以前,外国电脑厂商对中国市场的策略还基本处于单纯的“产品输出阶段”,即通过进出口公司把他们生产的电脑卖到中国大陆。当时中国的电脑市场还很小,一年全国的需求也只有90万台左右,而IBM在全世界的销量是几百万台。1990年联想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做外国品牌的代理分销,一直等国外电脑厂商真正进人中国市场的时候,联想再推出自己的品牌电脑,与人家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如果那样,联想电脑可能会难以出头,因为实力悬殊过大。二是在外国电脑厂商进入以前就推出自己的品牌电脑,笨鸟先飞,早跑几步。联想在这个合适的时候“先飞”一步推出联想电脑了。

虽然联想的286电脑除了主机板和品牌,其他配件都和AST一样,而且价格也很高,但让大家扔掉AST这块肥肉,转向名不见经传的联想电脑,确实有很大的风险,销售人员都在患得患失,放饭碗里的肉不吃,要是再捞不着锅里的,岂非鸡飞蛋打?

联想可以有三种结局:把自己的做好了,AST也没有丢,这是上局;把自己的做好了,也把AST丢了,这是中局,自己的没有做好,把AST也丢了,这是下局。联想“要办的是一个长远的公司,为子孙后代做点事,而不是办成一个短期的尽管能够闪烁光芒的公司”,本着这种信念,联想走上了“做开发,做自己品牌”的道路,“贸工技”的道路总会面临“将来贸易不好做”的困境,到那时再做工业联想几乎毫无希望。就这样联想实现了自己的第一次转型,把联想的未来架构在一个新的平台上了。

在这个平台上,联想很快又推出自己的划时代创新产品——家用电脑。中国的家庭电脑市场是充满诱惑的,当时美国30%以上的家庭拥有电脑。从人口绝对数量和经济发展速度看,20世纪最后也是最大的电脑市场在中国。

联想集团推出的第一代“联想1+1”是一种零售价只有3000多元的电脑。这种电脑没有硬盘,使用黑白显示器。从运行软件和学习电脑来看,这种电脑可以满足要求。在1992年和1993年的时候,中国的电脑都是针对企业这样的团体用户,售价都在1万多元以上。联想都是针对家庭的电脑,性能价格与商用机有很大差别。准确地说,第一代“联想1+1”是一个中国消费者很容易买得起和能够用得好的电脑,这一点十分重要。

1996年,公司成立了个人电脑研发部,开始真正有了自己的研发,使联想个人电脑研发由原来的“逆向设计”——公司设计什么,就卖给用户什么,转变成现在的“正向设计”——用户需要什么,公司就设计什么。这样拉近了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满足了客户的需求。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人终于明白个人电脑对于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个人家庭电脑也开始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而在这些购买电脑的家庭当中,每一百户就有四十户买了“联想1+1”电脑。联想由一个代理贸易公司转变为了一个自有品牌的公司,扛起了民族品牌的大旗。

四、IT产品时代

联想从最初的电脑代理商到后来的计算机服务商,再到“贸工技”一体化的PC商,联想逐渐成长为中国PC界的领头羊。然而随着PC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折,全球IT行业也进入寒冬季节,联想在这种衰退中也面临着考验。PC行业最大的筹码仍然是价格,打价格战,国际厂商一不怕赔,二有品牌优势,如果国际PC巨头大幅度降价,必然会迅速侵蚀联想的份额。摆在联想面前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走出单一的PC格局,在IT业更广阔的领域中建立自己的市场地位,对此联想规划了两条道路:一条是技术之路,一条是拓展之路。技术之路比较明确,联想也在不断精耕细作,而在行业拓展之路上,联想一直在寻觅。

l999年开始,互联网飞速发展起来,联想吹响进军网络世界的号角。在公司新财年誓师大会上,杨元庆做了“迎接因特网挑战”的主题报告,公司进军网络世界。杨元庆相信因特网将会成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变革”,联想肯定要抓住这次机会,进入IT行业的高端领域。联想的研究人员推出了具有“一键上网”功能的“因特网电脑”——“天禧”电脑。2000年被定为联想的“网络年”,联想在原来“幸福之家”网站的基础上,又推出“FM365”网站,8月又宣布收购财经资讯网站赢时通。2001年联想又与全球网络与媒体巨子AOL(美国在线)组建合资公司,迈出了进军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一步,随后又开通了电子商务系统,联想电脑公司的代理伙伴们将通过访问该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网上信息查询、网上订货和网上信息沟通,涵盖了从产品信息、订单处理到货款确认、发货运输状态的全套商务运作流程,标志着联想的因特网战略进入了实施阶段。然而形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网络经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联想进军网络世界的迅猛也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教训,“FM365”生不逢时,即使后来与AOL组建的合资公司也没挽回颓势,最终不能维持,在2001年11月1日公司第一次大规模裁员,“FM365”网站也名存实亡,而收购的赢时通网站也给股票市场带来了消极反应。

虽然联想进军互联网领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并没有打消联想的相关多元化的念头。21世纪已经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联想也一直在做中国GE的梦想,不想几年以后人们提起联想来,只有个人计算机。联想把业务分为核心业务、成长业务和种子业务,即联想“碗里的、锅里的和田里的”的业务。

联想碗里的核心业务是联想的PC机、数码和手机。PC是联想的利润来源中心,联想要生存下去,必须要把他的传统业务做好。稳定了PC业务市场的同时,联想又实行了核心业务品牌延伸策略,发展手机和数码业务。之前数码市场主要把持在一些国外厂商的手里,联想以民族品牌形象介入市场,最终占领市场。联想在消费事业部中专门成立了一个数字家庭事业部,该事业部对联想的数码规划主要包括三大块:以数码相机为代表的数码影像业务,以打印机为代表的数码打印业务,以MP3为代表的数码音频业务,这些业务推出的产品目标直指主流市场。2002年联想又宣布进入手机生产领域,生产“联想”品牌的手机,在PC业务运作经验和良好业绩基础上,联想手机销量和营业收入都迅速增长。在2005年第二季度,联想已成为中国国内最大的国产手机制造商。包括外国品牌在内,它在整个中国市场排名第五位,现在联想手机已经成为联想的第二大支柱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