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1927600000005

第5章 渔舟唱晚 流水高山——筝(2)

《汉宫秋月》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凄美的意境。

《汉宫秋月》为五声宫调式,采用回旋奏鸣曲式,速度缓慢,一唱三叹、哀婉凄绝、细腻多变。

引子音调由高到低,宫花凋零、秋月玲珑、芭蕉滴露、珠帘低垂,又是一个寂寞难耐的夜晚。紧接着,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交替出现,仿佛看到一位宫女,徘徊月下,顾影自怜,满腹的愁思、满腔的怨恨对谁诉说?“宫殿沉沉月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唐刘皂《长门怨》)对于深居宫中的她们来说,最大的反抗,大概也就如此而已。

寒鸦戏水/古曲

《寒鸦戏水》是一首很有名的潮州筝曲,是潮州弦诗《软套》十大曲中最富诗意的一首。

《寒鸦戏水》以别致幽雅的旋律、清新的格调、独特的韵味,明快跌宕,演绎了寒鸦在水中悠闲自得、互相追逐嬉戏的情景。

寒鸦是什么鸟?大家就有争论了。有人说“寒鸦”就是乌鸦,古诗中使用“寒鸦”一词的不少,但乌鸦没有戏水的习惯;有人说“鸦”与“鸭”音近,而且鸭本身就是水禽,所以“寒鸦”就是“寒鸭”。现在有的地方在介绍此曲时,已经称为《寒鸭戏水》了,不过理由相当牵强。还有把“寒鸦”解为鸥鸟的。比较正确的解释,寒鸦应该是鸬鹚,即鱼鹰。鸬鹚善于捕鱼,很早就被人们驯养,作为捕鱼的帮手。

《寒鸦戏水》通过描写寒鸦在水中追逐嬉戏的情景,表达了一种自在悠然的生活情趣。

全曲共分三段。

第一段,头板(又称慢板),为4/4拍。一开始,速度缓慢,平静的河边,栖息着一群寒鸦,它们一只只陆陆续续滑入河中,自由地游来游去,悠然自得。

第二段,拷拍(又称拷打),为1/4拍。速度逐渐加快,仿佛看到一只只寒鸦在清冷的河水里嬉戏。忽然,曲调变得飞快,寒鸦在水中追逐,又潜入水中捕食鱼虾,有的寒鸦在与逆流“搏斗”。

第三段,三板(又称中板),也是1/4拍,速度较快。乐曲轻快、跳跃,寒鸦似乎越来越高兴,它们在河水中纵情地游玩着。

整首乐曲充满清新活泼、引人奋进的气氛。

出水莲/古曲

《出水莲》是客家筝曲代表之一,音调古朴,风格淡雅,表现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莲花(即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正是大家理想中的高人韵士的形象,也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理想。

全曲旋律清丽典雅,速度中庸悠闲。乐曲不长,但却以各种丰富的表现手法将出水莲的神态、气质刻画得栩栩如生。

渔舟唱晚/古曲

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从一开始到现在,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了,从来没有更换过,这就是《渔舟唱晚》的片断,只不过是电子合成器改编演奏的而不是古筝演奏的。

《渔舟唱晚》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流传最广、最为人熟知的古筝曲。乐曲的名字来自唐代诗人王勃那篇有名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彻彭蠡之滨”的美丽词句。

现在常见的对此曲的理解,差不多都认为是描写傍晚时分渔船满载丰收的喜悦,荡桨飞舟、渔歌飞扬的热闹景象。这虽然不失为对此曲的一种理解和诠释,但不够准确,主要是把古代渔夫一般以舟为家、夜泊水滨的状况,与现代集体化的大型捕鱼活动混为一谈了。所以没有很好地理解“唱晚”的意境。

我们先来看一看古人笔下的渔人晚归、渔舟夜泊。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这是柳宗元笔下的渔翁;“月落江路黑,前村人语稀。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这是唐人项斯《江村夜归》的意境。

再看一看宋范仲淹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这应该才是《渔舟唱晚》所描写的意境。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用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描写了优美宁静的江边崖畔的晚景。夕阳西下,晚霞满天,半江瑟瑟,半江残红,白露漫漫,倦鸟飞还,迎来了江上又一个宁静的夜晚。

第二段,速度加快,歌唱性的旋律非常优美。夕阳西坠,月出东山,烟波江上,波光粼粼、清风淡淡。几艘渔舟,橹声欸乃,摇碎一江月影;几星渔火,阵阵炊烟,散作满河繁星。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洗去了一天的疲劳,渔人唱起了渔歌,你问我答,此起彼落,情绪越来越高涨,气氛越来越热烈。

高潮过后,尾声缓缓流出。夜已深,渔歌渐渐稀落,唯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

柳青娘/古曲

《柳青娘》是一首著名的广东潮州筝曲,是潮州筝曲中流传最广、变化最多的传统曲目之一,有“弦诗母”(即乐曲之母)的美称。在民间,用筝等拨弦乐器来演奏古乐“诗谱”称为弦诗乐。《柳青娘》是弦诗乐中最为流行的一首乐曲,它虽不属大套曲,但包括“轻六”、“重六”。“活五”和“轻三重六”四种调,曲调优美,极具潮乐的特色。在学习潮州筝时,《柳青娘》是必不可少的曲目。

《柳青娘》本是元、明杂剧,南北曲词牌,描写唐代名歌妓柳青娘的故事,后逐渐由歌唱曲调演变为纯器乐曲。

“轻六”、“重六”、“活五”和“轻三重六”是什么意思,解说比较麻烦。简单地说,轻六调、重六调都用5 6444 1 2 3 五声音阶构成旋律,略升“4”和略降“7”两个音。但是轻六调的4、7音主要用于装饰,重六调的64和3用于装饰。轻三重六调以5 6444 1 2 4为主构成旋律,其中4是标准的,即不是略升的“4”。活五调以54 74 1 2 4为主构成旋律,其中4与轻六调、重六调类似,7降得多一些,2是略升的,比较特殊。

这样,就有了《轻六·柳青娘》《重六·柳青娘》《活五·柳青娘》和《轻三重六·柳青娘》四个不同调式的《柳青娘》。由于所用调式不同,也就形成了四种不同的风格。

庆丰年/赵玉斋 曲

《庆丰年》是赵玉斋创作的古筝独奏曲目。此曲自1955年问世以来,深受国内外筝家和广大群众的喜爱,人们争相弹奏,成为学筝者必弹的曲目之一。

《庆丰年》是一首欢快热烈、火爆喜庆、气氛浓厚的古筝独奏曲目。它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形象地展现出鞭炮声声、锣鼓喧天、万众同心、欢庆丰年的极为热烈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此曲取材于山东传统的“老八板”音调,以山东套曲《小溪流水》的旋律为基础,拓宽乐曲思路,丰富乐曲内容,变换表现手法,使原曲原调得到极大发展。在古筝的弹奏技巧上,大胆地创新,使用了很多前所未用的全新弹奏方法,极大地强化了左手弹奏的功能,使左手同右手一样在琴码右侧弹奏旋律。此曲极为成功地运用了提弹、八度抓、双手交替套抓、柱弦、小摇、双指和声刮等技法。同时,此曲还运用了大指小关节密摇、大幅度的花指弹奏、借鉴琵琶的扫弦技法和模仿锣鼓节奏的“点柱哑音”技法,左手中指按于琴码上端,右手弹弦,使其发出余音短促的沙哑音响等,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战台风/王昌元 曲

《战台风》是现代最有影响的筝曲之一,作于1965年。曲作者和首演者王昌元当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搏斗而创作了这一首筝独奏曲。

《战台风》曲调气势磅礴,音乐形象鲜明,快速段落紧张激烈,慢速段落优美抒情。全曲成功地表现了码头工人大无畏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全曲由五个段落组成。

第一段(1-33小节)。乐曲一开始就表现出繁忙的码头景象。

第二段“台风袭击”(散板部分)。台风阵阵袭来,威胁着码头上货物的安全。

第三段(34-156小节)。这是全曲的中心段落,篇幅最长。引子过后,主题不断出现,每次都有变化,表现了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精神。第二次主题的出现,与第一次主题的结尾叠置在一起,同时节奏比主题的第一次出现密集了一些,表现了工人与台风搏斗的紧张气氛。过渡段以后,主题再一次出现,节奏更加密集,气氛更加紧张。第二个过渡段后,主题又开始出现。音区转高,表现工人在勇猛地与台风奋战。此后,主题的反复中没有再出现过渡段,一气呵成,表现码头工人在与台风的搏斗中,愈战愈猛。

第四段“雨过天晴”(157-179小节)。优美抒情而又带有自豪情绪的旋律响起。台风过去了,码头工人为自己战胜了这场自然灾害,保护了国家财产而感到欣慰和自豪。第四段的结尾又与第五段的开头叠置。

第五段“欢腾的码头”(180-结尾)。乐曲再现了第一段的旋律,但气氛比第一段更加热烈、紧张,工人们又投入繁忙的劳动之中。

此曲是继赵玉斋《庆丰年》之后的又一划时代力作。曲中的“扫摇四点”、“扫弦双食点”、“装饰密摇”、“扣摇”、“柱外刮奏”等,都是以前古筝曲目中所没有的,实属一种弹奏技巧上的创新,给古筝园地增添了一枝不可多得的芬芳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