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1927600000039

第39章 江南风光好 丝竹奏新歌——江南丝竹

丝竹乐是我国传统器乐中的一种,丝指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秦琴、筝一类的拉弦、弹弦和击弦乐器,竹指笛、箫一类的竹制吹奏乐器。“丝竹乐”即是以笛、箫、二胡、琵琶、扬琴、三弦一类的丝竹乐器为主体的器乐演奏形式。它的历史很悠久,至少在汉代,就是很有影响的乐队组合形式。比如汉代著名的“相和歌”,就以“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晋书·乐志》)形式演出。明清以后,流行于我国,形成不同的乐种,最有名的,是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丝竹乐,它被习惯地称为“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流行的时间很长,但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当时,在上海地区演奏丝竹乐的风气很盛,相继成立了“文明雅社”、“钧天社”、“清平集”、“国乐研究社”等专门从事丝竹演奏的团体。这些团体定期举行活动,相互交流心得体会,探讨技法,创作改编演奏曲目,使江南丝竹的曲目得以不断丰富,演奏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江南丝竹在流行的过程中,受到城乡人民的普遍喜爱,也因此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演奏风格。在城市中,参加演奏的以知识分子居多,风格优美雅致,演奏技巧也比较复杂,多使用加花的手法,而且锣鼓的使用不多。而在农村,参加演奏的大多是农民,他们在婚丧喜庆及节日庙会等活动中演奏,锣鼓的使用要多些,气氛很热烈。

江南丝竹的乐队组织很灵活,最小的仅有两人,即一丝(二胡)一竹(箫),一般为七至八人,也可以是“双桥”,即加倍的编制。常用的乐器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秦琴、中胡、笛、箫、笙、鼓、板、木鱼、碰铃等。在演奏的时候,各种乐器都可以加花装饰,尽量发挥其特色。在演奏《四合如意》时,一般都要按照一竹一丝的顺序安排座位,每种乐器都可在其他乐器的配合下轮流演奏,使音色不断发生对比,很有特色。江南丝竹的乐曲很多,许多都来自民间流传的古曲曲牌和婚丧嫁娶及庙会节庆演奏的民间风俗音乐。经常演奏的有《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欢乐歌》《云庆》《四合如意》《行街》《慢六板》,它们被合称为江南丝竹“八大名曲”。此外,还有《霓裳曲》《柳青娘》《鸽飞》《高山》《流水》《叠层楼》《鹧鸪飞》《醉归曲》《怀古》《夜行船》《傍妆台》等。

江南丝竹的曲式结构大致可以分为板式变化和曲牌联缀两大类。第一类板式变化体,是以一个乐曲为母曲,在它的基础上采用放慢和加花减字的手法,派生出一些新的乐曲,比如以著名的《老六板》为母曲,由快到慢、由简到繁地变化出五支乐曲,俗称“五世同堂”。《老六板》是速度较快的流水板,旋律简单朴实,变成旋律明快的流水板《快六板》,再变成旋律较为平稳轻快的一板一眼的《中六板》,再变成旋律流畅自然而优美的一板三眼的《中花六板》,再变成速度较慢、旋律典雅抒情的一板七眼的《慢六板》。这几支曲子既可单独演奏,也可以由快向慢或由慢向快连奏。第二类曲牌联缀体,是由多个曲牌连成一个套曲来演奏的如《四合如意》和《行街》等。

江南丝竹的曲调优美抒情,风格清新流畅,节奏明快,演奏细腻,有“细吹细打”和“花(华彩)、细(纤细)、轻(轻快)、小(小型)、灵(灵活)”之称,有很浓的江南水乡音乐的气息,很好地表现了江南人民勤劳蕴藉、含蓄质朴的性格特点,描绘了祖国江南杏花春雨、莺飞草长的秀丽景色,很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名曲欣赏

三六/古曲

《三六》,又名《三落》,是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是一首流传年代久远,流传地域很广的丝竹乐曲,清代李芳园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把它更名为《梅花三弄》。乐曲旋律华丽清新、流畅活泼,常于民间喜庆场合演奏,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气氛。它由三个曲调组成,之前是一个散板的引子。这三个曲调被李芳园分别冠以“寒山绿萼”、“姗姗绿影”、“三叠落梅”。每一个乐段之间,用“合头”连接。“合头”是一种套数中几支乐曲连接的手法,即每个乐段开始的一句或几句都用相同的曲调。在《三六》中,“合头”一共出现了四次。演奏时速度有变化,很有层次。

中花六板/古曲

《中花六板》为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旋律清新流畅,细腻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是江南丝竹的代表曲目。

《中花六板》是由《老六板》演变出的“五世同堂”的几首乐曲中最优美的一首。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把它附会于本身就靠不住的所谓虞舜时的《熏风操》“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更名为《虞舜熏风操》,所以,现在有人也称《中花六板》为《熏风操》。《中花六板》速度舒缓,为一板三眼(即西方音乐的四拍子),即一小节有一个强音(板)和三个弱音(眼)。它的旋律非常优美抒情,悠扬动听,极富江南色彩。

欢乐歌/古曲

《欢乐歌》也是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顾名思义,它表现的是江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歌颂,描写的是江南人民在喜庆节日中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这首乐曲在曲式结构上也很有特色,它是先将母曲放慢加花两次,分别构成慢板和中板段落,然后再进入母曲的快板段落,富有层次感,而且很好地表现了人民群众在欢庆节日时越来越热烈的情绪变化。瞿春泉曾将此曲改编为民族器乐合奏曲《江南好》,扩大了乐队的编制,并以高胡领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醉人的江南美景。

春江花月夜/古曲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乐府《清商曲·吴声歌》的旧题。

唐朝诗人张若虚别开生面地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像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幅画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春夜,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一往情深。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琵琶曲,曲名《夕阳箫鼓》。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民乐合奏曲,改名为《春江花月夜》。经许多音乐家的精雕细琢,这首乐曲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极高的艺术美的享受。

乐曲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向我们提出了音乐所描写的景色。它们分别是:引子、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处、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引子。由琵琶、箫、筝等乐器演奏。琵琶使用弹挑、轮指等手法,在同一音上重复,速度则由慢而快,模仿了江楼上阵阵低沉的鼓声。

江楼钟鼓。由箫、筝奏出轻巧的波音,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写得十分细腻。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由丝竹乐奏出,它是全曲的基础,旋律优美如歌,委婉动听。

月上东山。乐曲的主题音调移高四度,是乐曲的第一变奏,又向上引发,给人以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了夜色朦胧、江清月白、明月升空、江水涟漪的美丽景致。

风回曲水。曲调在层层下旋后又回升,旋律线有起有落,音乐热情流畅,表现了江风吹拂、流水回荡、繁星闪闪、五光十色的意境。这是乐曲的第二变奏。

花影层叠。这是乐曲的第三变奏。这段音乐摘取了主题中的个别动机,作动机的模进发展。这时琵琶突然加快奏出十六分音符的短音和二分音符的长音,组合成先紧后松、逐渐向下模进的四个乐句,打破了乐曲的平稳进行,像阵阵春风吹皱一江春水。

水云深处。这是乐曲的第四变奏。旋律由中音区转入低音区,显示一定厚度和宽度,使人联想起浊浪推涌、连绵起伏、水天一色、云水苍茫的寥廓意境。接着,洞箫演奏出一系列后半拍打音的旋律,好像水鸟在云际鸣叫飞翔。这段不同音区和不同音色构成的对比,展现了一望无际的江面景色,使全曲的情绪从优美转入壮阔。

渔歌唱晚。这是乐曲的第五变奏。这段音乐很有特色,它在歌唱性的旋律中使用休止前半拍的手法,而休止部分又用打击乐器(木鱼)敲击节奏,犹如白帆点点、渔人晚归、逐歌互起,显得风趣生动。

洄澜拍岸。这是乐曲的第六变奏。琵琶演奏出一连串模进音型的短句,速度不断加快。接着,乐队奏出气势宏伟的旋律,筝有力的划奏与乐队时强时弱的音响,形成江水拍岸、浪花飞溅的景象。

桡鸣远濑。“桡”即划船用的桨。“濑”是流得很急的水。这是第七变奏。音乐好似双桨划动而泛起层层波浪,渔船驶向远方。

欸乃归舟。这是第八变奏,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乐器由少而多,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的意境。

尾声。琵琶、低胡等奏出悠扬、徐缓、抒情的旋律,前后呼应,结束全曲。整个结尾音乐缥缈悠长,好似归舟远去,万籁俱寂,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