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乐队和许多地方戏曲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扬琴,以其甜美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但是你知道吗,它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乐器,而实实在在是一件舶来品。
中国古代的弦乐器,最早基本上都是弹弦乐器,如琴、瑟、筝、琵琶、阮、箜篌、三弦、月琴等,唐宋以后出现了拉弦乐器,如轧筝、奚琴、马尾胡琴以及此后衍生出的二胡、板胡、高胡、京胡等,而击弦发声的,似乎只有“筑”了。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刺客荆轲有一位善于击筑的朋友高渐离。当荆轲去咸阳刺秦王的时候,燕太子丹与宾客白衣冠送他到易水之上,在唱那首气壮山河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时候,正是高渐离为他击筑伴奏。
据汉刘熙载《释名》记载:“筑,以竹鼓之。筑,柲之乐也。”《旧唐书·音乐志》载:“筑,如筝,细项,以竹击之,如击琴。”宋陈旸《乐书》载:“筑之为器,大抵类筝,其颈细,其肩圆,以竹鼓之,如击琴。然又有形似颂琴,施之十三弦。”从以上记载来看,筑是一种颈细肩圆,张十二或十三弦,形如琴筝的弦乐器。它的演奏方法,是右手持竹尺击弦,左手执器或以手指按弦。它的演奏多多少少与扬琴有一点相似,可惜这种乐器早已失传了。
在中世纪以前的西亚来速、波斯等阿拉伯国家,有一种名叫萨泰里琴的乐器,它的琴箱呈梯形或长方形,张有几十条钢丝弦,琴箱上有琴马,使每一根弦的左右能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这种琴用木槌敲击发声。木槌一端包有很薄的毡子,所以用不同的两端敲击,可以发出刚柔不同的两种音色的声音。这种萨泰里琴应该就是扬琴的原型。
中世纪时期,萨泰里琴传到欧洲,至今仍然流行于罗马尼亚、捷克和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
萨泰里琴在明代晚期传入我国,最早盛行于广东一带。陈德钜《扬琴演奏法·前言》说:“扬琴盛行于广东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扬琴确在明代已传入广东,据说明末清初时,广东的歌伎应召度曲,多携带扬琴一具,自打自唱,可见明代广东已有扬琴。”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敲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等,并有“中国钢琴”的美称。最初,它用作戏曲音乐的伴奏,在粤剧、潮剧、汉剧、闽剧、越剧、沪剧等南方剧种和几乎所有的“琴书”,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广西文场、贵州文琴、四川扬琴、云南扬琴等之中,扬琴都是重要甚至主要的伴奏乐器。清末民初,各地器乐演奏乐种兴起,扬琴又成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山东琴曲、河南板头乐队等乐种的主要乐器。
旧式的扬琴,外形有蝴蝶形和梯形两种,弦数也较少,仅八弦(实发二十四音)、十弦(实发三十音)、十二弦(实发三十六音)三种。三种扬琴都只有两排琴马,称双八型、双十型、双十二型扬琴。这种扬琴音域窄,一般仅一个半八度,音量小,转调难,有很大的局限性。新中国成立以后,扬琴的研制取得很大成就,研制出四排马变音扬琴、转盘转调扬琴、律吕式大扬琴、五排马平均律大扬琴、全律活马大扬琴、筝扬琴等。其中,尤以中央民族乐团杨竞明研制的四排变音扬琴最为方便实用,现在的民族乐队一般都采用这种扬琴。它的结构是在面板两侧安上滚轴板,每组琴弦下都有金属滚轴,使定音调弦简单迅速。在左边的滚轴板上有变音槽,可以使每条弦很方便地升高或降低半音,达到迅速转调的目的,并使音域扩大到四个八度。它采用新的音位和马子排列,成功地解决了在演奏中转调的问题。
扬琴用作独奏始于清末民初。广东音乐早期著名艺人严老烈擅长扬琴,他能以右手奏重音,左手奏轻音或助音,称为“右竹奏法”,并以此根据古曲《三宝佛》的素材改编成扬琴独奏曲《旱天雷》《倒垂帘》,又将《寡妇诉怨》改编为《连环扣》,创立了具有明快活泼的广东音乐特色的扬琴演奏风格。广东的吕文成、罗绮云、陈德钜、陈俊英等都是扬琴演奏的名家。江南的任晦初曾将《三六》和《花六》两首江南丝竹乐改编为扬琴独奏曲。四川扬琴名手李德才、易德全曾将四川扬琴曲《将军令》《闹台》改编后用于独奏,是扬琴独奏的名曲。
著名的扬琴独奏曲还有《龙船》《光明行》《龙灯》《珠落玉盘》《雨打芭蕉》《汨罗江上》《苏武牧羊》《延河畅想曲》《淮河随想曲》《边寨之歌》《红河的春天》《欢乐的火把节》《边疆的春天》《春到清江》等,以及分章扬琴协奏曲《海峡音诗》《飞瀑》等。
名曲欣赏
将军令/民间乐曲 李德才等 改编
《将军令》本是戏曲中用作开场音乐或为将军出征摆阵等场面使用的伴奏音乐,所以一般是唢呐、笛、笙及锣鼓为主的吹打乐,辉煌壮丽、欢快热烈。而这一首四川《将军令》本是四川扬琴的一个曲牌,后被李德才、易德全等前辈扬琴艺人改编成扬琴独奏曲。四川扬琴是四川曲艺中音乐性最强的一个曲种,它是五六个人演出的坐唱形式,乐曲优美流畅,扬琴是它最重要的伴奏乐器。扬琴独奏四川《将军令》是一首技巧性很强的乐曲,它不像吹打乐《将军令》那么气势恢宏,而是欢快热烈。它的速度很快,要求演奏者技巧纯熟,必须做到快而不乱,点划分明。
龙船/张正秋 传编 田克俭 改编
相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以后,楚人乘舟沿江打捞他的遗体,为了怕蛟龙吃了他的遗体,就用树叶包着米饭投进江中。后来,农历五月初五成了端午节,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来纪念屈原。这一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河边湖畔,竞赛龙舟。龙舟一般由一人击鼓指挥,数十人随着鼓声整齐地划水,几十条龙舟你追我赶,破浪飞驰,就像几十条蛟龙劈波斩浪,倒海翻江,十分壮观。两岸更是锣鼓喧天,观看的人为参赛者呐喊助威,赛场上成为欢乐的海洋。以这一题材创作的乐曲不少,如著名民族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就创作了琵琶独奏曲《龙船》。扬琴独奏曲《龙船》描写的,也是五月端午节人们赛龙舟的欢乐场面。乐曲充满欢乐的气氛。它采用琴杆拨弦与击弦相结合的手法,非常形象地模仿了欢快的锣鼓声,使我们就像站在百舸争流的江边,感受那一份喜悦、那一份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