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1927600000002

第2章 泠泠七弦 悠悠古韵——古琴(1)

琴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弹弦乐器之一,又叫古琴或七弦琴。相传远古的伏羲氏和神农氏都曾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诗经》的第一篇《关雎》中,就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吟咏。最通行的说法是《礼记·明堂位》所说:“舜作五弦之琴。” 后因周文王被囚于羡里,思念被殷纣王杀害的儿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武弦。这就成了流传至今的七弦琴。由于它的声音不愠不躁,平正冲和,很合乎儒家“中和”的音乐美学思想,所以受到许多文人雅士的喜爱,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俞伯牙和钟子期的一曲《高山流水》,成就千古知音的美谈;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一曲《凤求凰》,成就一段才子佳人感人的爱情佳话。

古人把琴作为明道德、美风俗、禁淫侈和人心的修身养性之器,因此形成了对琴的古淡圆润、静远雅洁的审美要求。明末虞山派的重要琴家徐上瀛,在所著《溪山琴况》中,将琴的审美要求概括为“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二十四条,比较系统全面地表述了古人对琴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对明清和现代的古琴艺术都有较大影响。当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团,其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也不尽相同,也因此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流派。

我国幅员辽阔,纵横千里,山川风物各异,文化传统与审美情趣也有很大差异,在艺术上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古琴也是如此。

唐代琴家赵耶利就说:“吴声清婉,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可见至少在唐代,已经有琴派之分。

宋代琴家,由于演奏风格、师承渊源及个人气质的不同,已形成了偏于刚劲的京师、偏于清丽的江西与融二者之长的两浙等派别。

明清以来,更是琴派林立。它们大致以地域划分,有广陵派、虞山派、九疑派、岭南派、江派、浙派、川派、吴派等,形成了古琴艺术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在这些流派中,成就及影响较大的,是浙派、虞山派、广陵派与川派。

浙派的创始人是南宋的郭沔。这一派虽说融刚劲与清丽的风格于一体,但受江南风物的影响,仍以清丽柔和为主。郭沔的再传弟子徐天明祖孙四代均驰名琴坛,被尊为“徐门正传”,对浙派的发展有重大贡献。至清代乾隆年间,则有苏憬、戴源等人称“新浙派”,于清丽柔和的内格之外,尤重情的表达。

虞山派是明代嘉庆、万历年间兴起的一个琴派。虞山地有河名五琴川,所以又称“熟派”或“琴川派”。它代表的是一部分士大夫与知识分子在与宦官的党争中所采取的避居林下,忘情山水的消极反抗情绪。这一派以严澂为首,他与陈星源、赵应良、陈禹道等琴家结“琴川琴社”,主张音乐是人的“性灵”的表现,与明代诗坛袁宏道等“公安派”的主张一脉相承。在艺术上则追求“清微淡远”的风格。这种风格要求被稍后一点的虞山派最重要的琴家徐上瀛加以发展,使虞山派成为明清两代最重要的琴派。

广陵派是清代的一个重要琴派。江苏扬州古称广陵,因此,以扬州为中心的琴派称广陵派。它是清初著名琴家徐常遇在浙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至清康熙、乾隆年间,徐祺、徐俊父子兼收各派传谱,精细推敲成《五知斋琴谱》,是近代流传最广的谱集。此派风格仍属“吴声清婉”的范畴,讲究传神,注重两手刚柔跌宕的变化,对清代及近代琴坛有很大影响。

川派(蜀派)也是近代影响极大的一个琴派。巴蜀自古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古琴文化亦源远而流长。汉代司马相如以琴动卓文君,唐代李白曾有诗赞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唐代四川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钰等人制造古琴之技天下无双,所制“雷琴”为唐琴中之精品,至今故宫博物院及民间仍有收藏。由此可以看出古琴艺术在蜀中是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

四川多崇山危石,急水大川,故其琴风也刚劲伟丽而多奇气。宋代朱文长《琴史》称“蜀声燥急,若激浪奔雷”,可见川派这种与江浙一带清婉风格迥异的特点是早已形成的。清代末年四川琴家张孔山,咸丰年间为四川青城山中皇观道士,曾协助唐彝铭编成《天闻阁琴谱》,川派琴曲多载于此。他是川派风格的集大成者,所传《七十二滚拂流水》,气势磅礴,近百年来,为各派琴家所推崇。

琴在古代虽然受到文人雅士、黄冠浮屠的喜爱,至有“士无故不撤琴瑟”(《礼记·曲礼》)的规定,但是,它毕竟太清雅,太不食人间烟火了,以致曲高和寡,知音不多。同时它还时时受到其他民间音乐的冲击。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废琴》诗中就感叹道: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辛亥革命以后,西洋管弦乐及电声音乐又以其宏大的气势、丰富的色彩倾倒了中国的音乐爱好者,同时我国的许多民族乐器也有很大的改良与发展,显示出无比的魅力。相比之下,古琴被冷落了。

古琴被冷落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音量太小。古人爱在花前月下、竹里林间弹琴,固然是取其清雅,但也未始不是取其静寂。

近年来,生活在竞争激烈、喧嚣忙碌的环境中的人们需要在艺术中求得一种松弛,古琴艺术又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最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把古琴艺术作为国乐的代表而大力提倡,使古琴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并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美国就曾经将现代琴家管平湖演奏的川派《流水》收录入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中。

名曲欣赏

幽兰/古曲

《幽兰》又称《碣石调幽兰》,又名《猗兰操》,据传为孔子所作。蔡邕《琴操》说孔子周游列国,皆得不到重用,在返回鲁国的途中见到幽谷中兰草长得很茂盛,于是很有感慨地说:“兰花原是香花之冠,如今却与野草杂处,犹如贤德之人与鄙夫为伍一样。”于是创作了《幽兰》一曲,表达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心情。

这个传说当然并不可靠,但是《幽兰》的创作时间很早却是可以肯定的。

《幽兰》的唐代古谱流传到日本,1884年黎庶昌在日本访得,摹刻于《古逸丛书》,是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古琴文字谱,卷首注明是南朝梁时丘公明所传。

这是一首略带伤感的乐曲,古谱后面特别注明“此弄宜缓”,以符合儒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思想。现代琴家姚丙炎、张文光等均有打谱传世。

广陵散/古曲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大型琴曲。它的名气非常大,这和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大诗人、大音乐家嵇康有关。

嵇康是当时的名士,不仅诗文写得好,而且琴也弹得好。他最得意的,就是《广陵散》。《晋书·嵇康传》记载说,嵇康有一次去会稽,晚上住在华阳亭。半夜的时候,有一个自称是古人的人来访问他,对他弹了一曲《广陵散》,“声调绝伦”,并将此曲传给了嵇康,但让他发誓永不传人。后来嵇康因为不与司马氏集团合作,被斩于东市。临刑前,他神色自若,索琴弹了一遍《广陵散》,并且说:“当年袁孝尼想跟我学《广陵散》,我没有教他。《广陵散》于今绝矣!”

《广陵散》的曲谱并没有绝,绝的只是嵇康的谱和弹法。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自古以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名同曲。

聂政受了别人的大恩,答应为他报仇,刺杀了韩相侠累。因为怕连累姐姐,他自毁了自己的面容。韩王把他暴尸街头,让大家来认认这个刺客究竟是谁。聂政的姐姐来了,她知道这是她的弟弟,也知道弟弟为什么毁容,但是,她不愿意让弟弟就这样默默地死去,她要让大家都知道,这个勇敢的青年是她的弟弟,名字叫聂政,所以她来了,而且就死在了弟弟的身旁。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为聂政立了传。郭沫若还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话剧《棠棣之花》。

《广陵散》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分取韩、呼幽、亡身、作气、含志、沉思、返魂、徇物、冲冠、长虹、寒风、发怒、烈妇、收义、扬名、含光、沉名、投剑十八个小段,与传说中聂政刺韩相侠累及死后他姐姐以死为之扬名的事基本吻合,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画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政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广陵散》在清代曾绝响一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又重放异彩。

流水/古曲

1977年,美国向太空发射的“航行者”号探测器上,有一张举世无双、能连续使用十亿年以上的唱片。唱片上除汇集人类的各种语言和信息外,还录有二十七首世界名曲,其中一首是中国古琴名曲《流水》。

《流水》是琴曲中流传最广,也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琴曲之一。因为它来自一个人人都熟悉的“高山流水”的故事。

这是一个记载在《列子·汤问》上的故事。战国时晋国的大夫伯牙是一个鼓琴的高手,有一次他泊舟鼓琴,遇到钟子期,当他志在高山的时候,钟子期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而志在流水的时候,钟子期说:“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俞伯牙非常高兴,终于找到了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在他的坟前把琴摔破,终身不再弹琴。“高山流水”就成为知音的代名词。

《高山流水》据说就是伯牙所传,当然也只是传说。此曲在唐代被分为《高山》和《流水》两曲。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并说:“《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志(按:当作‘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后世流传比较广的是《流水》。

《流水》的不同版本中,最有名的是川派琴家张孔山所传的《七十二滚拂流水》。他的传本共九段,在原谱第五段和第六段之间加了一段,这一段即用所谓“七十二滚拂”的手法来模拟流水的声音。这个传本成为现在最流行的《流水》版本。前面说到代表东方音乐被送入太空的《流水》,就是著名琴家管平湖演奏的《七十二滚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