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1927600000019

第19章 夸家乡 迎亲人 打渔鼓 唱丰年——坠胡

在众多的拉弦乐器中,坠胡、坠琴、擂琴是极有特色的一类。

清代末年,小三弦是河南流传的莺歌柳书和三弦铰子书等说唱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但是弹弦乐器演奏长音只能用轮和滚等手法,和舒缓的唱腔不能很好相配,于是有的人就在小三弦的外弦和内弦之间穿上琴弓拉奏,而以里弦作为共鸣弦,为演员伴奏,收到很好的效果,当时,人们就把这种改良的乐器叫作“拉三弦”。明末清初,上海的盲艺人沈易戈等也都采用三弦拉戏。

后来,说唱艺术中出现了女演员,用蟒皮作共鸣箱的拉三弦较为低沉,与女演员的音色配合不好,于是又把蟒皮改用桐木板,去掉里弦,再把共鸣箱改小,就成了今天的坠琴。

坠琴的音色明亮清脆,是河南坠子的重要伴奏乐器。

河南曲剧也对小三弦进行了改造,不同的是在保留小三弦琴杆的基础上,把共鸣箱改为琴筒,就成了坠胡。

坠胡又叫二弦,是小调曲子、吕剧和山东琴书的重要伴奏乐器。它的琴筒用硬木或黄铜制作,前端蒙蟒皮,琴杆似小三弦而较短,琴头似小三弦而略小,但指板较小三弦宽。它的音色纯净柔美,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表现力。

和常见的民族拉弦乐器不同的是,一般的民族拉弦乐器如二胡、板胡等仅以手指按弦来改变音高。而坠琴和坠胡有指板,演奏时必须将弦压在指板上发音,这一点和西洋乐器中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拉弦乐器很相似,因此,它们的音色也与一般的民族拉弦乐器略有不同,在演奏滑音时音色更为饱满。

坠琴和坠胡都长于模仿。

名曲欣赏

夸山东/吴永平 曲

乐曲采用山东柳琴戏的音乐为素材,表现了山东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乐曲采用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

第一段是一个欢快热情的乐段,在锣鼓的伴奏下,坠胡和乐队奏起了山东民间戏曲风格的旋律,表现了山东人民豪迈喜悦的心情。

接着,乐曲转入一个抒情叙事性的乐段。一开始,坠胡和竹笛用复调的手法交迭呼应,就像两位山东老乡在一起拉家常,赞美家乡那雄伟秀美的东岳泰山,那波光潋滟的渤海之滨,那一望无际的青纱帐,那如火如荼的红高粱,还有那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的山东人民。这时,乐队加入,唢呐奏响,气氛越来越活跃,男女老少都加入赞美家乡的人群之中。

第三乐段又是一个欢快热烈的乐段,锣鼓声把乐曲推向高潮,人们越来越高兴,他们坐不住了,不由得手舞足蹈,载歌载舞,把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融入这欢歌笑语之中。

打起渔鼓唱丰收/何化均 曲

这首乐曲中使用的渔鼓,是流行于湖北、山东、四川、湖南等地的一种打击乐器,它的出现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据明代人记载,“渔鼓、简板始于宋代”。形制是一个长约三四尺,直径二寸左右的竹筒,一头用猪的肠衣蒙上,用手敲击,左手执两根长约两尺的竹片,两片分合击之发声。它是四川竹琴的唯一伴奏乐器。

渔鼓从唐、宋道情发展演变而来,流传到南方,发展为湖广一带的渔鼓、四川的竹琴,和江苏、浙江、山西、福建一带的说唱道情。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农民们会在丰收之余聚在一起,打起渔鼓,歌唱丰年。这种习俗,在有的地方一直延续至今。这首乐曲表现的,就是农民们在金秋八月丰收之后,既歌且舞,其乐融融的欢乐场景。

乐曲采用单乐章形式,在一个简短的过门之后,渔鼓敲响,坠胡与乐队奏起徐缓抒情的慢板,旋律有很强的说唱音乐风格和叙事性,在这里,坠胡充分发挥了善于模仿人声的“咔腔”手法,就像一位老农在娓娓而谈,叙述着过去,陶醉于现在,憧憬着未来。最后,乐曲转为欢乐的快板,在锣鼓声中,人们欢歌笑语,乐曲在欢腾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