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主题作了五次变奏,不仅是在节奏和旋律上作了许多华丽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扩展、压缩等手法,加深了对主题的刻画,在无限的痛苦和悲愤之中,我们又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作者顽强抗争、孤傲不群的精神,让作品并非一味地悲,一味地愤,也带给人以光明和希望。这也正是这首乐曲能够引起全国人民的共鸣,甚至蜚声海外,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代表的精华所在。
听松/华彦钧 曲
《听松》是阿炳传世的三首二胡曲之一。据阿炳说,描写的是南宋初年,南侵的金兵被岳飞打得丢盔卸甲,狼狈不堪,仓皇逃至无锡惠山二泉脚下,金兵统帅金兀术躺在山下的听松石上,听着阵阵松涛,感觉到好像是岳家军追来的声音,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情景,所以,他说这首乐曲也可以叫作《听宋》。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但是,阿炳创作这首乐曲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他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的同时,也是在表现他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他对松涛的赞颂描写,也是他自己刚直不阿性格的写照。
乐曲分为三段。第一段,扬琴奏出跌宕起伏,很有气势的引子,着力刻画万壑松风、涛声阵阵的意境。二胡以轻弱的颤弓和断奏,奏出类似号角的音型。然后,旋律逐渐转入流畅。第二段是乐曲的主体,速度逐渐加快,由弱渐强,旋律大多在高音区进行,使用了很多大跳音程,又连续使用切分音。扬琴的伴奏采用了许多上行和下行的快速级进音型,使乐曲有如孤峰独立,雄奇苍劲。第三段是对第一段的自由重复变化,速度加快,力度增强,富有戏剧性。整个乐曲气势很豪放,有人认为包含了作者希望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愿望。
赛马/黄怀海 曲
《赛马》是黄怀海作曲的一首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二胡独奏曲。
赛马,是许多少数民族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尤其是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上,赛马更是最为重要和吸引人的项目之一。
乐曲的结构简单,但表现力很强。它的主题采用了蒙古族民歌《红旗歌》。
乐曲一开始,就是铁蹄翻飞、万马奔腾的壮阔景象。紧接着,歌唱性的主题音乐出现,宽广而悠扬,表现了草原的辽阔和蒙古族人民宽广的心胸。这一段主题被加花变奏,又在拨弦乐句后引入华彩段落。“那达慕”大会进入高潮,人们的心情也更加愉快。最后,乐曲在马嘶人叫、极度欢乐的情绪中结束。
拉骆驼/曾寻 曲
《拉骆驼》是曾寻1954年根据内蒙古民歌《拉骆驼》(一说此曲是李鹰航1944年创作的歌剧《三边风光》中的插曲)创作的二胡曲。它的旋律深沉而优美,带着凄凉,又充满期望,给人很深的感染。
全曲分四段。
第一段,深沉的慢板,民歌旋律,作者很好地保持了原曲的歌唱性特点,第一乐句就出现一个五度的上行大跳,紧接着,是一个八度的下行大跳,使乐曲一开始就显得跌宕起伏。此后,这一类的大跳又多次出现,把人带入一个浩瀚无边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大漠边塞之中。二胡演奏的泛音犹如歌唱者演唱的假声,柔和飘逸,富有艺术魅力,描写了一支驼队行进在宁静的草原上。
第二段,自由的慢板,展现大草原辽阔无边、美丽如画的景象。
第三段,跳跃的快板,表现牧人欢闹、跳跃的情景。
第四段,再现部,音乐渐慢渐弱,驼队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大草原上。
赶集/曾加庆 曲
《赶集》是曾加庆以安徽民歌为基调创作的一首二胡名曲,表现了安庆地区赶集时男女老少欢天喜地的情景。
赶集,南方叫作“赶场”(四川)、“赶墟”(广东、广西)、“赶摆”(云南傣族)、“赶街”(云南、贵州)等。在农村,都会有一些固定的场所,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商品交易,四乡的人都会来到这里,或出卖自己的产品,或买进自己需要的东西,赶集的人欢天喜地,集市上热闹非凡。《赶集》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幅欢乐的景象。
乐曲的主题取材于安徽民歌《王三姐赶集》,这是一首轻快诙谐的民歌:“王三姐,她今年就二十一呀,手里提着竹篮去赶集,买的是啥东西……”旋律轻松幽默。
本曲属复三部曲式结构,全曲由引子和四个段落组成。
引子是一段快板,由扬琴奏出,节奏轻快、活泼,表现赶集路上的轻松气氛。
第一乐段,中板,以《王三姐赶集》为主旋律,曲调舒缓柔和,表现了农村姑娘收拾打扮,要去赶集的喜悦心情。
第二乐段,快板,是主题的变奏、扩展,情绪上与第一乐段的含蓄、收敛不同,热烈奔放,表现了四乡人们在赶集路上和集市之中欢天喜地的快乐场面。
第三乐段,散板,节奏自由,速度由慢而快,而后快慢交替,表现了人们在市场上漫步徜徉,随意选取着自己喜爱的物品。
第四乐段,快板,压缩再现了第二乐段,情绪上更加喜悦、欢快。收尾乐句变化再现了第一乐段中一个乐句的音型,运用了大量上滑音、下滑颤音、颤音等演奏技巧,使乐曲更加风趣、诙谐,然后音乐上升八度,有力地结束全曲。
山村变了样/曾加庆 曲
《山村变了样》是曾加庆于20世纪50年代末创作的一首二胡名曲,在20世纪60年代曾风行全国,备受赞誉。作品以富于南方山歌风味的旋律,热情描绘了江南农民在新的社会制度下,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家乡面貌的情景,歌颂了他们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作品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写成,全曲由引子和四个乐段构成。
引子由扬琴奏出,速度徐缓、节奏自由。优美而具有山歌风味的旋律,把人们带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江南山村。
第一段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上、下句的对答式结构,旋律柔美、节奏轻快。第二、第三层次都是在第一层次上的发展、变化和扩充。整个段落充满抒情性和歌唱性。
第二段运用模仿、扩展、音区对比、一问一答等手段,展现出山村一派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
第三段是一个华彩乐段,节奏自由,速度和力度变化较大。旋律充满诗情画意,既有今昔对比,又有美好憧憬。
第四段是第一段主题的再现,通过压缩变化,表现了山区人民建设新农村的满腔热忱和坚定信念。
豫北叙事曲/刘文金 曲
《豫北叙事曲》是刘文金创作于1958年的一首二胡曲。乐曲表现了豫北人民的精神面貌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所发生的本质变化。
全曲由引子和四个段落组成。
引子自由强烈。
第一段,在自由而强烈的引子后,二胡以缓慢的速度奏出根据河南地方戏曲音乐改编的委婉而压抑的主题,如泣如诉,刻画了新中国成立前受压迫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渴望自由的心情。变化反复时,在同一小节内出现了#1和1的交替,感情更为悲切。
第二段通过间奏,由C调转入D调,情绪陡变,旋律明快,节奏多变,以豫剧中经常使用的二度、四度、六度的前倚音或后倚音润饰主题,充满喜悦和诙谐之情,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派欢腾景象。
第三段又转回到C调,节奏时整时散,速度时慢时快,旋律跌宕起伏,具有戏剧性的效果。
第四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由于改变了速度、力度和演奏技巧等要素,音乐形象也随之改变,明朗宽广,富有浪漫色彩,表现了豫北人民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豫北叙事曲》采用二胡和钢琴结合的形式,被认为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技法上都是继刘天华之后的重要创新和新时代二胡作品的标志。
长城随想/刘文金 曲
《长城随想》是刘文金作曲的二胡协奏曲。
1978年,刘文金随中国艺术团访问美国,在纽约联合国大厦休息厅里,挂着一幅巨大的万里长城的彩色壁毯,气势雄伟、光彩夺目。他久久凝视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创作欲望交织在一起,不禁浮想联翩。回国后,经过几年时间的构思与创作,1982年春天,终于完成了这部二胡协奏曲。
此曲吸收了我国戏曲、曲艺和古琴、琵琶音乐的特点,使作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格。作品并没有着意去描绘万里长城宏伟的外貌,而是抒发人们登临长城时的感受。
全曲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关山行”。中国古老乐器钟、磬、云锣奏出沉重徐缓的序奏,仿佛回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李白《战城南》)的遥远的秦、汉时期,无数丁壮在修筑着万里长城,长城上的烽火,点燃战争的硝烟。很快,气势磅礴的主题由乐队全奏奏出,雄壮激昂又富有颂赞激情,时间也一下子回到现代。二胡的独奏带有浓厚的沉思、回忆和吟咏韵味。今天,长城已经不再有抵御外侮的功能,但它却承载着中华民族太多的历史记忆,也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人们在长城上漫步,思绪却飞向遥远的过去。
第二乐章“烽火操”。一开始,就是一连串动机式发展的快速音型,激烈强劲,古往今来,烽火台下,有多少为保家卫国而奋战的浴血场面。
第三乐章“忠魂祭”。长城并不能完全阻挡外族的侵犯,烽火台上,随时还燃起报警的狼烟,真正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是无数忠志之士的血肉之躯,多少将士,马革裹尸,埋骨异域。这是一段带有悼念性的音乐,时而低回婉转,时而高亢激昂,仿佛是对千百年来无数为保卫疆土而牺牲的战士的祭祀哀悼。
第四乐章“遥望篇”。对历史的回顾,是为了鼓舞今天的志气。这是一个充满自豪与英雄气概的乐段,音乐宽广豪迈,充满勃勃生机和对未来的无比憧憬与信心。
三门峡畅想曲/刘文金 曲
《三门峡畅想曲》也是刘文金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作者采撷了三门峡水库工程中的几个画面,采用回旋曲式结构,刻画建设者们豪爽的形象,表达了他们崇高的志愿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乐曲写有如下说明:“当人们登高展望时,整个三门峡水库的壮观引起了无限广阔的引以为自豪的感受,音调激情而高亢。”
全曲由引子和五个乐段加一个尾声构成。
引子一开始,就是辽阔激昂的情绪,很快切入主题。
第一段,富有舞蹈性节奏的主部音调,展现了建设者们愉快豪爽的形象和工地上欢快的建设场面。
第二段是歌唱性很强的旋律。旋律有张有弛,也表现了劳动过程中的节奏变化和建设者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慢板乐段,音乐比较优美抒情,带有一定的叙事性。
第五段,小快板,热情而乐观。在这一段里出现了较多的跳把,需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快速、准确。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再次出现,而且较前面更为火热。
尾声是一段非常热烈的旋律,旋律由低向高,强度逐渐增加,形成了一个渐进增长的势头,一直到有力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