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1927600000012

第12章 形似柳叶 声如筝琶——柳琴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的一首插曲,至今仍传唱不绝。但是,你知道歌中所说的“土琵琶”是什么乐器吗?

它就是柳琴。

柳琴是流行于鲁(山东)、皖(安徽)、苏(江苏)一带的民间弹拨乐器,因为它原本用柳木制造,外形又与柳叶相似,所以得名柳琴。因为它的音色与月琴相似,在民间,它又被叫作“土琵琶”,它还有“金刚腿”的俗称(得名可能与侗族的主要拉弦乐器牛腿琴相似)。

柳琴起于何时不得而知,古籍诗文中也没有对它的记载,但是,可以肯定它有悠久的历史。从它是柳琴戏、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来看,它至少在明清时期已经出现。

最早的柳琴构造很简单,只有两条弦,音品用高粱秆制作,而且只有七个,音域也只有一个半八度。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郑觐文、柳尧章等人曾制作过一张柳琴,为三条弦(两高音弦同音高)十品,面板未开音孔,音域不太宽,音量也不够大。新中国成立以后,柳琴的研制得到很大发展。现在的柳琴一般为四弦二十四品或二十八品、二十九品,音域扩大到g-g4四个八度。音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使演奏和转调都很方便,同时,采用尼龙缠钢丝弦取代丝弦,使音色更为清脆刚劲,音量也更大。

柳琴被称作土琵琶,乍看起来,它和琵琶确实极为相似,简直可以说就像缩小了的琵琶。它的结构、用材和制作也与琵琶基本相同。但仔细看,它与琵琶也有不同之处。琵琶的山口下面有六个相位,而柳琴没有;琵琶的音孔很小,且隐藏在缚弦的后面,而柳琴的面板上一般有两个左右对称、呈圆形或椭圆形的音孔;琵琶用缚弦固弦,没有琴马,而柳琴不用缚弦而有琴马。它们在演奏上的最大区别是琵琶用手指弹奏而柳琴同阮、三弦、秦琴、月琴等其他弹弦乐器一样用拨子弹奏。

柳琴是流行于苏北、鲁南的柳琴戏,安徽的泗州戏,绍兴戏以及常州丝弦等戏曲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柳琴戏甚至以此得名。在民族乐队中,柳琴也是十分重要的乐器,它是弹拨乐组的高音乐器,经常担纲领奏华彩乐段的独奏。也经常被用作独奏。由于它的发音高亢明亮、清脆刚劲而又不失柔和甜美,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名曲欣赏

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刘锡津 曲

这是一组非常有名的柳琴组曲。全曲共分为四段,生动地描绘了北方少数民族粗犷豪放、欢乐浪漫的生活场景,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又极富民族特色的风情画。

第一段“赛马”,描绘的是蒙古族人民在“那达慕”大会上进行欢快激烈、扣人心弦的赛马活动时的热闹场面。“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的一年一度的盛大群众性集会,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就像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三一样。会上要举行摔跤、骑马、射箭等比赛活动。“赛马”表现的正是辽阔的草原上骏马奔腾、你追我赶、彩旗飘飘、蹄声嘚嘚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乐曲采用富有蒙古族音乐特色的羽调式(6调式,其主要特点是大、小三度颤音的使用),豪迈奔放,仿佛把我们带到一望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感受到蒙古族人民那火一样的热情。

第二段“驯鹿”,描写的是我国东北边疆鄂温克人驯鹿的情景。鄂温克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从事狩猎。“驯鹿”描写的正是鄂温克人民愉快劳动的场景。这是一段轻灵而欢快的乐曲,我们似乎看到奔跑在林间的群鹿,听到阵阵呦呦鹿鸣,呼吸到大兴安岭上的清新空气。

第三段“渔歌”,描写的是赫哲族人捕鱼晚归、泛舟江上,唱起欢乐的渔歌的情景。赫哲族被人熟知,大概是从郭颂的一曲《乌苏里船歌》开始的。从这首歌里,我们已经知道赫哲族人主要是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1957年统计仅有六百人,但是这个民族优美的音乐却传遍了全国,甚至传遍了全世界。这段表现赫哲族渔民生活的乐曲,旋律非常优美动听,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晚照中的乌苏里江的绚丽景色,也描述了赫哲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第四段“冬狩”,描写的是鄂伦春人的狩猎生活。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从事游猎,少数从事农业生产,还保留了某些原始公社制的残余。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定居,建立了鄂伦春自治旗。这也是一个人数不太多的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一到冬季,这里银装素裹、冰封雪飘,一片粉妆玉琢的琉璃世界,而勇敢的鄂伦春人就在这白雪皑皑的山岭中狩猎。“冬狩”描写的就是这一生活场景。

剑器/徐良俊 曲

熟悉中国音乐史的人都知道,唐代不仅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乐舞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著名的歌舞大曲,更是唐代乐舞的代表之作,载入史册,光照千古。在这些歌舞大曲中,有一首非常有名的健舞(唐代乐舞有健舞和软舞两部分)——《剑器》。

《剑器》是在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开元时的裴旻善舞剑,简直神乎其技,与画圣吴道子的画、草圣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绝”。当然,更为有名的《剑器》名家,应该是盛唐时期的著名女舞蹈家公孙大娘。当时梨园弟子中善此舞的也仅公孙大娘一人而已。据说张旭看到她舞《剑器》而草书大进,可以想见其魅力。大诗人杜甫幼年时在郾城(今河南郾师)观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晚年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又看到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器》,感慨万千,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是如此的雄奇美妙,把人带入一个神话般的世界。时而如见羿射九日,气壮山河;时而如见群神翔舞,美妙无比。她有时腾挪转旋,如雷霆震怒,恫心骇耳;有时又伫立如山,如江海凝波,清光潋滟。围堵如山的观众被她的舞姿所打动,不由口矫舌结,心摇神驰,连天地山川似乎都为之低昂动摇,无怪乎杜甫在观看此舞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柳琴独奏曲《剑器》就是根据杜甫这首诗的意境而创作的。

乐曲一开始,几声干净利落的扫弦之后,是数小节连续不断的单音弹奏,一位飒爽英姿的女舞蹈家跃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已有先声夺人之妙。接着,不太激烈的旋律响起,公孙大娘开始满场游走。乐曲越来越快,她也越走越快。突然,乐曲转为昂扬激越,只见一道银虹掠起,如山的剑影洒下一片光幕。随着乐曲的起伏跌宕,女舞蹈家伏高蹿低,腾跳飞旋,我们的情绪也随之振奋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