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1927600000010

第10章 落盘珠历历 摇佩玉铮铮——阮

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

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

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

落盘珠历历,摇佩玉铮铮。

似劝杯中物,如含林下情。

时移音律改,岂是昔时声。

—— 白居易《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

前面在介绍琵琶的时候曾经讲过,秦始皇修长城的时候,老百姓为了发泄心中的愁苦,在鼗鼓上安上弦,就成了我国最早的抱在怀中演奏的弹弦乐器——弦鼗。另一种说法是西汉时遣乌孙公主下嫁昆弥,汉武帝命乐工参考琴、筝、筑、箜篌为她制作了一种便于在马上弹奏的乐器。这种乐器在汉代虽然已经被称作琵琶,但是和今天的梨形琵琶的形状完全不同,它是在圆形的共鸣箱上加上一个长柄,柄上有十二柱,也就是傅玄《琵琶赋·序》中所说的“今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之象也;盘圆柄直,阴阳之序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它其实就是后代阮和月琴的前身。据东汉应劭《风俗通》卷六载,这种秦琵琶长3尺5寸(汉尺1尺约合今23 0886厘米,3尺5寸约合今0 8米),从长度来看,它更像今天的阮。

为什么秦琵琶后来又叫作“阮”呢?

东晋时有几个著名的文人,被合称为“竹林七贤”,大文学家阮籍哥哥的儿子阮咸也是其中之一,他善弹琵琶,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晋书·阮咸传》说他“妙解音律,善弹琵琶。虽处事不交人事,惟其亲知弦歌欢宴而已”,连历史上有名的音乐家荀勗与他谈论音律,都自以为远不及他。他弹奏的琵琶,实际上是圆形直柄的秦琵琶。这种琵琶受到南北朝时从西域传入的曲项琵琶的冲击,在南北朝后期几乎失传了。

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有蜀人在古墓中挖到一件铜制的乐器,圆形直柄,和晋人所画的《竹林七贤图》中阮咸所弹的乐器十分相似,于是人们就把这种乐器称作“阮咸”,并且按其形制改用木材仿制,声音竟是意外的好。《旧唐书·音乐志》载:

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有十三柱。武太后时,蜀中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图》阮咸所弹与此类,因谓之阮咸。

《新唐书·元行冲传》则说:

有人破古冢,得铜器似琵琶,身正圆,人皆莫能辨。行冲曰:“此阮咸所作器也。”命易以木,弦之,其声亮雅,乐家遂谓之阮咸。

唐宋时期,阮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乐器。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唐大中(847-859)时,有待诏张隐耸善阮咸,“其妙绝伦”。《宋史·乐志一》载,宋太宗曾在四弦阮上增加一弦,以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数,被称作“五弦阮”(宋陈旸《乐书》仍称其为“阮咸琵琶”,并有图)。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在《听宋宗儒摘阮歌》诗中描写说:

寒虫催织月笼秋,独雁叫群天拍水。

楚国羁臣放十年,汉宫佳人嫁千里。

在宋代,已经出现一种较小的阮咸,叫“双韵”,《事林广记》在介绍了“阮咸”之后说:“近世方格小,为双韵,亦名阮。”“小乐器,只一二人合动也。如双韵合阮咸,嵇琴合箫管,

琴合葫芦琴”。

元、明、清时期,阮没有得到发展,相反还逐渐式微,形制上不但没有改进,反而变成三条弦甚至两条弦。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大同乐会在复制古乐器的时候,才由郑觐文先生依宋制制作了阮。后来,无锡华光国乐团在艺术指导杨荫浏先生的指导下,制成首次按十二平均律排品的十六品大阮和中阮。新中国成立以后,阮的研制得到很大发展,现在的阮主要有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四种,其中,音色最优美、最常用作独奏的是中阮。

名曲欣赏

丝路驼铃/宁勇 曲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中阮独奏曲。

自汉代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开通了这一条连接中西的丝绸之路以后,两千多年来,它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本身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尤其是那浩瀚的戈壁沙漠,黄沙茫茫,一望无际,来往于其间的商旅赶着骆驼,在沙漠中艰难地跋涉着,清脆的驼铃摇醒了朝阳,摇落了残月,摇出满天彩霞,也摇动着人们的希望。这一优美的大漠景象,吸引了许多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著名的有二胡独奏曲《拉骆驼》(曾寻曲)、笛子独奏曲《骆驼队》(张镜聪曲)、舞剧《丝路花雨》以及喜多郎的成名之作《丝绸之路》等。中阮独奏曲《丝路驼铃》也是其中之一。

乐曲一开始,舒缓悠扬的带有新疆民歌风的三拍子的旋律伴随着阵阵铃声,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丝绸之路上那莽莽的沙漠之中。一支骆驼队踏着无垠的黄沙,披着一身朝霞,由远而近,给死寂的沙漠带来了勃勃的生气。休息的时候,他们跳起了欢乐的民族舞,乐曲变为欢快的四拍子节奏。手鼓敲起了新疆民歌特有的切分鼓点,把乐曲推向高潮,人们在大漠绝塞中长途跋涉的单调与疲劳消失了。乐曲转回悠扬的三拍子旋律,他们又精神抖擞地赶着骆驼,踏上了新的征途。

云南回忆/刘星 曲

据作者自己说,他在创作这首乐曲的时候还没有去过云南,他创作的灵感来自一位友人的讲述。所以,他描写的云南,不是他眼中的云南,而是他心中的云南。和琵琶协奏曲《西双版纳的晚霞》相比,同是以云南为描写对象,二者却有很大的不同。《西双版纳的晚霞》是具象化的描写,它采用了许多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一幅色彩浓郁的云南民族风俗画。通过音乐,你会看见晚霞中的热带雨林,看见镶嵌在月光里的傣家竹楼,你会看见口弦声中谈情说爱的姑娘小伙,你会看见围着篝火跳舞唱歌的傣家儿女。而这一切,在抽象描写的《云南回忆》中都不复存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梦幻、一幅憧憬,空灵而又那么诚挚,那么真实。正像刘星所说的,每当他听到他的朋友“讲述童年的情趣,都会令我产生无限的幻想和无尽的思念。那迷人的风情,令人超脱的音乐,滋润了我的灵感,也为我沉郁的情感带来清新的感受”,这是一首体味到作者的情感和那种清新的感受的乐曲,那么,你一定会说:“这也是我心中的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