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南塘
19220900000047

第47章 朴素的生活,简单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心态,一种简单的心态。每天,当我牵着儿子的手,送他上学和放学时,我是幸福的。健康的儿子,天真的问答,朴素而真实。即使每天都在重复,但是,重复也成了一种新鲜。

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泡一杯小花茶,闻着清淡的茶香,想一些让人留恋的往事,想着想着,心就更静了。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虽然有时候也难免一丝丝的忧伤。但忧伤也成了一种快乐。

周日,一家三口徒步到西山上散步。山是正在成长的,一天天从秋到冬,又从每一棵树、每一片叶子开始,慢慢地走到了春天。上到山上的亭子里,望望日日生活的城市。城市也在成长,仿佛能听见它拨节的声音了。

年前,龙眠山里的我的结对帮扶户老王夫妻到家里来。虽然言语不多,却谈些实在的事,说些年成的话。亲切,平实,彼此像多年的亲戚一般。他们带来了自家腌制的老豚,喷香。

前不久到山里去。在冬日的阳光下,看到一个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他神情淡泊,与我们一问一答。都是乡间的事情,信口说来,皆成文章。老人平生没有上过城市,更遑论到远方。虽然仅仅只在方圆十来里的地方转悠。但他一点也不感到不好。他说:儿女成了人,孙子也大了。老了还能吃饭喝酒。还有什么可期求的呢?

到藻清山的庵子中去。看到庵内的住持,十分的年轻。与她谈起人生与佛。她心静如水。我问她:庵中日月,清苦寂寞。如何能承受得了?她笑而不答。只是面向佛像,双手合十。良久,答曰:有佛在心,何来清苦?有执在悟,何来寂寞?我恍然。

这些年,死亡的斧子已经开始砍到我们这一代人的头上了。五年之内,我身边消失了七八个活生生的熟人。他们在世时,都是意气奋发的,都是有滋有味的。可是,有的因病,有的因车祸,有的因其它,竟然都早早地走了。寂静时想起这些面孔,恍如昨日,却永远不再。心里少不得惆怅。这时想:其实,活着就是最好。没有活着,还能有什么呢?

正月初六,老娘生日。亲戚们都来了。到饭店开了几桌。一时间,杯觥交错,其乐融融。老娘七十有二了。经过四年前那次大的波折后,近年来身体竟不断地好起来了。椿萱在堂,我们便永远都是孩子。是孩子就有孩子的欢乐。是孩子就能存一些永远长不大的幻想。

周一上班,接一信。没有拆就知道是谁的了。这字曾和我的最初的青春有关。写信的人也很多年没有声息了。突然看到,心下欣喜。及至打开,才知道他从网上看到了我的文字和地址。相见不如怀念。多年不见,一封信,一行熟悉的字,让人能回到青涩的青春,让人能再一次重温诗酒年华。

很多年不写诗了。诗成了自娱。忽然一天,想起要将它打印出来且寄出去。寄完即忘。不想一些日子后,竟有北京的编辑来电话,告知要发一些。想当年,热衷于诗时,日夜都想着发表。如今,无意插柳,竟比用心莳弄的花朵还要好看。心下窃喜。好像又回到那些与诗为伴的日子了。

到网上开一博客。没事时就贴上一点自家生产的土产。本是自乐,不想也能与人同乐。又闲来到人家的博上转转。因此看到了一些平日里看不到的好文字、好心情和好感悟。也搭上去聊几句。都是性情中人,都是真诚面对,竟长长乐而忘返了。

每日里上班,独处一室。公务放手与人。读闲书,听好歌,与同道谈,与网络谈,与自己的心灵谈。不骑车,坚持走路。既走路,又看风景与人。走着走着,便知道:路边的香樟发出清香了,花坛子里的花开出白色的小粒儿了。那个学步的孩子今天比昨天走得扎实些了。天气渐渐地暖和了,河水越来越清,草色越来越浓。就连空中飞着的鸟儿,叫声也越来越动听了。

朴素的生活,简单的幸福,正因如此,也才能滋润了这尘世中苍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