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南塘
19220900000027

第27章 在语词中行走(1)

技术

恐惧。我用这样的一个词来形容技术,除了它,我想不出别的更好的词语。就像现在,当我在思想中产生写作的欲望时,却因为身边没有电脑而无法写作。笔和纸都在桌上,但对技术的依赖排斥了它。技术阻滞了思想,进尔引领了行动。它渗透,在你莫名的烦燥与恐惧之中。仿佛有人说过:技术开辟和改造了世界,最终也将毁灭了这个世界。也许有点危言耸听。但至少我现在感到这种代替手写的技术,使我重新寻找到了一种语词构建的方式,却同时在不断地改变和消蚀原来的写作者。以至当我从电脑上抬起头,为一句我敲打出来的话吃惊。它是:我经常将对它们的不喜欢溢于言表。这是什么样的语词方式?不可能是一个从事手写近二十年的写作者所为。但是,它出自我的手,通过键盘显示在屏幕上。同样,还有一些机械和断裂的语词甚至句子,乃至段落。手写者,在手写之后,会从纸上的字迹中氤氲出更甚于写作时的情感。而现在,我不得不面对这毫无生气的字节。已经不是文章,仅仅是字节,技术通过写作者将它们改造,然后返回来改造写作者的思想。

暗处

一定还有更暗的暗处!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一种思考,或许不应称作暗处,而是光明。当我们生存,“一切不由我们选择的处境”已经展开。这或被称作光明、光亮,相对于黑暗、暗处。生存的栖息地,一个有灵魂有思想的身体的行止之处。但是,一定还有另外的光明。许多人和动物、植物消失,融进空气、尘埃、泥土,而灵魂不可能附着于其中。那灵魂何在?其实一定有一种暗处的存在,注视和审度我们。一回首时,他们站在高处;再一回首,他们或已退到田野和果园的深处。我们总有一种疑问:既然有暗处的存在,那么它们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家园的老桐树旁的祖坟,古怪而庄严的寺庙,它们肯定还活在其中。暗处,只相对于还在被我们称作生存的生存着的事物;而对于他们,是光明中的光明。他们劳作、休憩、苍老、出生,同时死亡。还有秩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知道有暗处存在,而并不被打扰和惊悚的原因。受秩序的约束和道德律的规范。而这种秩序和道德悄无声息,却威严无比,高于一切的条例和法规。

苍老

如果我们认可苍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那么苍老背后的本质上的意义就失去了探询的必要。苍老相对于无限的时间,其看似缓慢的进程,其实匆促只如一瞬。关键是个体生命本身的苍促与短狭;站在苍促与短狭的生命之上来注视苍老,只能是渐进。但我总是以为,苍老是一个“突变”的过程,是一个看不见却已真实发生的链接点。在这个点之前,年轻与活力使生命充溢快乐,但在它之后,不仅肉体,更重要的是灵魂,被白雪覆盖,迟钝和失去希望,进入暮年的气息开始弥漫。什么事件会成为这个链接点?沈从文说:我同我的读者一同老去,那么,读者和读者的阅读成了链接点。多一个读者,或许就多了一份苍老。这好像有一些“数”的累积的概念,更多的是量的衡量。柯拉齐民,这位只活了21岁的意大利诗人,在他的诗中写道:我每天都死去一点。这是一种质的认知,是对苍老的更深层次意义上的否定。已经失去了这个链接,直接到达死亡,虽然是死去一点,但不可复原和不可逆性使其首先在思想上苍老和朽灭。现在,我们还如此真实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时候生命中的突变会开始?一旦发生这种突变,或许是一种渐进后的突变,甚至与我的观念恰恰相反,是量的积累后的质变,但不管怎样,一旦发生,生存就只能称之为“剥离”,在诗学意义上,或可视之为“悲悯的回归”。

爱情

对这样一个充满生命的词语,当我注视时,仿佛出现一枚秋天的深红的苹果。注视久了,就有各种的小虫子在它的深红上啃啮。一个耳熟能祥的词,一个流动在最低和最高处的词 ,一个被任何人使用和行动的词。注视和理解它,已经成为一种困难。我们已经不能知道,它最初的源头。《诗经》年代的鲜嫩而素朴的爱情,狂野无拘,却在往后的岁月中逐渐流失以至湮没。我们现在或可在一抬头间就看见纸和钢筋水泥间的爱情,物质化的,冰冷却缺乏血液的流动。当地球气温升高,爱情却在降温。我喜欢一个词:纯洁。因为爱情,我们纯洁。多么真实而坦诚!这一枚秋天的深红的苹果,出自一个虫子们的家园,就一开始注定不能逃脱啃啮的噩运。破坏即是拒绝,被谁拒绝?人类被爱情拒绝。过去的成为经典,而经典永远具有不可重造的特质。那么爱情不可重造。即使我使劲地连敲出三十个中文和三十个英文爱情的单词,它还在远处。苹果却已经烂了,我想像它落地的一瞬间,是不是还会回光返照般地有一缕鲜嫩而素朴的光芒……

依赖

当花朵在雨后黄昏的夕阳中微微张开时,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依赖?“落日是每一个人的落日”,也应该是花朵的落日;一种潜在的生命意识中的依赖,不被表现,至少不被明显的表现。依赖是深层次的,不易察觉的,自我的,不损害他人的,独立而充满时间的。我们也有依赖,阳光、水、空气,构成身体存在并活着的根本。但仅仅这些,就只能像一条滞在海滩上的沙丁鱼。这些远远不够,但对有些事物可能就已经多余。依赖超越机体的生存的需要。小鸟依人,一种感官上的依赖,而内心可能正与之悖逆。宗教中有“确信”这样的一个词,我理解为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事物要人为之信仰和奋斗,甚至牺牲。这是确信,面向未来,也包括过去。花朵为大地为阳光开放,并依赖于它们;人们生存生活也为“确信”而来,并依赖于“确信”。那么,我们的“确信”在哪里?宗教徒们为宗教献身,我们为――什么献身?为身体,自我的和他人的;或者为写作,孤独意义上的絮叨,“一句正经话都没有”的文字;都不可能是。关键在于:我们正依赖,而结果是没有什么可依赖,灵魂飘在空气中,找不到驻足的地方。哪怕一朵花也好,在落日中花朵在张开,而我们,却在消失。

体育场

我相信:这一刻,那些运动的身体属于体育场,属于它的空间和时间,也属于它的沙地、草坪、运动器械和我的注视。事物总是存在。体育场亦然。在冬天,体育场被淡白色的雾气笼罩。四周的树木,成了一支支被抽干了血的骨头,轻轻地叩一下,还能有回响。人就这样运动,在其中按照某种规律或者规范,强迫身体进入更深更高的层面。它们互相拥有。人和物质的不可分离的特性此刻呈现。人本身还原为物质,被器械运动。“人在人们之中”,人们成为一种广度和外延。体育场充当了缓和的角色。人在器械之中,或者体育场在人之中。我看见倒着慢跑的老者。苍白的头发,如同晨光中的芦苇,当然是秋天。冬天的芦苇,已经遁入泥土。他的姿式优雅而沉着,身体可以倒着走回往首,然而思想却一直往前,没有停滞。体育场带来的是暂时的活力,包括身体。然后是巨大的疲惫。年幼的孩子,是在用小小的足一点点触摸时间沙漏的边缘,一切仅仅开始。悖逆的体育场——要么回到往昔与年轻,要么走向成长与成熟。慢和快,昆德拉刻意解释的一对反义词。体育场被纠缠在其中,连同我的注视,被带进模糊与暧昧。

高处

没有一个人能说清自己一生所能到达的高处!2003年,我在这样一个漆黑的夜里,到达了我在这一时刻所能到达的高处。但我没法说清。九月的三峡,石堡寨,一座面江耸立的建筑。时间被每一根木头记录和消解。远处是江对面城市的灯火;因为光亮,江水的黑与巨大的恐惧愈加深沉。而我正在高处,冷的重阳节的风,从古寨不同的方向吹动我,也包括我的正在上升的思想。相对于其它,这一定不会是最高的高处。事实上,我曾经在海拔近五千米的高原上行走。一种触摸蓝天的高,但并没有让我产生“高处”的感觉。现在,我知道一个临界点正在我的面前打开。黑暗加重了高度,也停滞了思想。我不能对此刻的感悟,作更深入地表述。人的一生,总会有这样的时刻——到达后巨大的疲惫,接着便升起无边的苍茫。高处有一种严酷的嘲弄意识。除了长江,还是长江。除了风,还是风。高处并没有让我们得到什么,或许其它的人得到了一些。但我没有,我从半夜的大船上下来乘上小船上到这古寨,本身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而高处已经先我的到来而存在,还将在我走后继续存在,仿佛只是为了一种经过,匆促得连灵魂都没有放下。而古寨所有的风景,都在黑夜的黑里,我仅仅是做了三十分钟的高处的微渺星辰。

夜晚

夜晚加大了流水的声响,并不是我一直以为的促成了流水的平静。我一个人站在船头。满天的星辰,将群山的影子摇动。流水里仿佛有无数种声响,又以同一的样式迸发开来。我们知道:这是一条最大的河流。两岸的文化和五谷,滋养了一代代的子民。流水里也一定还充溢文化和五谷的芳香。当然也有苦难。我此刻行走在流水之上,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我曾无数次地与流水交谈。流水让我知道和顿悟。流水从来都以群体的方式存在,一条江,是无数江的集合。而人的悲哀,也许就在于人只能以个体的方式存在,否则就是消失。个体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人的不同的道路。也即命运。但流水没有,流水因其强大的群体性,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千百年来,它消解了时间和空间,消解了临流赋诗的风雅与横槊赋诗的豪迈。相比之下,个体却只能在临流赋诗和横槊赋诗中获得短暂的前行的快感,随即便被湮没。倘若历史也如流水,今夜在三峡的游船上,我便进入了历史。存在即被记录。区别仅仅在于:有的借用了语词,有的却借用了时空。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