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好心态胜过好医生
19220500000029

第29章 奉献爱心,共筑幸福——对不良情感的调适(3)

有些离异者鉴于前次婚变的经验,再婚时更加小心谨慎、求全责备,宁缺勿滥。有的离异者坐等“天上掉馅饼”,采取被动守候和观望的态度,等待心中的“白马王子”向自己求婚,这类人以女性居多。

还有些离婚者之所以不敢轻易动再婚的念头或迟迟不能迈出再婚这一步,主要是由于过分考虑了再婚对孩子的可能影响,特别是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孩子对自己再婚的反对态度。

……

离异后再重新选择配偶,本身并没有错,要勇敢迈出传统和固有经验的束缚,大胆地寻找自己的幸福归宿。那么,应如何调适再婚者的心理呢?

首先,要克服对异性的偏见,要懂得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并不是所有的异性都像你的前夫或前妻那样令人失望,这个世上还是有很多优秀的男人和女人的,只是遇到的时间错了,或还没有遇到。但在再婚择偶前,要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对方的各种信息,这样有助于准确认识对方。

其次,对再婚家庭生活也不要期望太高。无论是初婚,还是再婚,家庭生活的道路都不是用玫瑰花铺成的,常有荆棘和坎坷。因此,在再婚择偶时要把再婚择偶的基本条件放在人品好、志同道合上。只有这样的再婚配偶才能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至于其他条件只能放在一个比较次要的位置上。

再次,积极进行正当的异性交往。离婚者积极与异性交往,可以为自己选择合适的再婚配偶创造很好的条件。只要自己与异性的交往是有礼有节、适度大方的,那么就不要为别人的非议和中伤所左右,勇敢将自己与异性的正当交往继续下去,并从中寻觅到属于自己的爱情。

最后,不要让孩子成为再婚择偶的障碍。如果孩子对自己再婚持消极态度,则可以请孩子信赖的亲友、老师来说服孩子。另外,在自己的再婚条件中,可适当加上一些诸如再婚配偶是否喜欢孩子、是否与自己孩子合得来等条件。

再婚后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引起心理冲突,这是正常现象,再婚者不必为此背上沉重的包袱,而应以积极的心态去寻求各种心理调适方法,尽可能地减轻乃至消除再婚后的各种心理障碍。只要夫妻双方按照“长相知,不相疑”的原则来协调彼此的关系,那么就是再婚,也能拥有“琴瑟和鸣”的融洽感情。

别让不良情绪影响亲子关系

天真的孩子可能会经常犯一些小错误,如果家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不时用情绪化方式教育孩子,比如大骂、罚跪、不让吃饭等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必然适得其反。对孩子太情绪化,会摧毁孩子幼小的梦想。做一个善良的家长,要培养优秀的孩子,不良的情绪不应该出现在你与孩子之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邻居或者是路人在训斥自己的孩子,甚至大打出手,殊不知,一个幼小的心灵就这样被摧残了。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孩子的成长不是打出来的。可能很多人对此还不理解,在中国“不打不成器”的传统家教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长认为,如果不打就没有办法教育孩子了。

可见,选择情绪化方式来教育孩子的家长还是很多的,他们总认为“打是亲,骂是爱”。还有很多家长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观念支配下,总是对孩子不厌其烦地说教、叮嘱、责骂,整天喋喋不休,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刻骨铭心”。但这些父母并不知道他们已经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严重的还可以导致心理畸形。而且打骂孩子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反而会更加重孩子的压力,导致负面影响。

在发火之前,不妨按捺一下自己的情绪,暂时避开现场,等心平气和了再好好同孩子谈一谈。在家长的心中要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使对孩子的教育达到最好的效果。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而引导的前提就是和气。做一对善良的父母,这样在同孩子的交流中会收获更多的成功。

孩子不是成人,他会经常犯错误。作为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犯错误的权力,这是孩子成长中必须经历一道道关口,而对于这些错误,我们不能动不动就棍棒上阵、拳脚相加、轮番打骂,即使再聪明的孩子也会被打傻的。父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要知道钢是“炼”出来的,而不是“恨”出来的,父母应该收起你们的棍棒,给孩子以更多的宽容、理解和爱心。

做父母的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管你心里有多大的烦恼,当你踏进家门时,千万不要随意发泄给你的家人,特别是你的孩子。你要尽量给他一个笑脸。因为你的情绪会影响孩子,你的坏心情会使孩子的心情也变坏。特别是母亲的情绪状态、做事方式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很深的影响。你想把你的孩子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你就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童年时代的安徒生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训练自己的童话灵感,培养自己的童话天赋,熏陶着一颗善良、朴实又充满幻想的“童话”之心。

家庭成员间的相亲相爱,充满亲情、关怀和爱心的家庭气氛,会让孩子体会到幸福和温暖,产生快乐、满足的情绪,有利于形成开朗、自信、合作的性格。相反,假如孩子处在一个充满争吵、紧张的家庭氛围中,极易使他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的情绪,性格上容易怯懦、自卑、封闭,这样让孩子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成长,必然影响他的心理健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就是家庭成员感情融洽,能自然交流或达到默契,互相谅解,生活快乐。父母是否能保持良好的情绪,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生长在父母情绪良好,家庭和谐环境中的孩子,天真活泼、有爱心、能包容、情商高……可以说,和谐的家庭氛围,是优秀孩子成长的基础。

那么,如何来调适亲子之间的情绪呢?

1.家长不要当众责骂孩子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即使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最好也不要严厉地责骂孩子,更不要当众责罚孩子。而应在孩子平静下来后,跟孩子讲道理,有错也不是不能罚,只是要注意惩罚的方式。

2.家长要为孩子讲明斥责他的理由

既然家长有时候无法避免孩子犯错,那么在孩子犯错后,家长就应该讲明。斥责他的理由,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挨骂,错在哪里?家长斥责孩子的目的无非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过失是什么,避免孩子重犯。当孩子认识到后,家长就没有必要再追究,而应该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

3.家长应多采用微笑式的批评

孩子受环境的影响,会形成不正确的概念,这给家庭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孩子虽小,但家长的评语却能让幼小的心灵快乐或悲伤。孩子犯错一定要批评,但应当选择合适的方式,即“微笑式批评”。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教育效果会更好。

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灌移默化中让孩子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因为一点小错误就打骂孩子,那么,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要知道情绪化解决只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与天赋,哪怕你的孩子原本是个天才,最终也会变成庸才的。

在相互理解中改善与父母的紧张关系

不知什么时候,也说不清什么原因,许多人和曾经十分崇拜的、言听计从的父母的关系变得怪怪的。虽说血浓于水,但是很多事情愿意和朋友说,却不愿意告诉父母,尽管他们确定,这些事情不会给父母带来烦恼;他们有时间宁可在家睡大觉,也不愿去看望父母;他们很想知道父母现在过得怎么样,可是,接通电话却不知道说什么好……更有甚者,只要和父母一说事情,就会转变为争吵;见到父母就全身不舒服……不能否认,很多成人和父母的关系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处理不好和父母的关系,造成关系紧张、甚至关系决裂。那么,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在工作与父母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解决与父母问题间的所在。下面是一些人所反映的婚后和父母同住所产生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没有自由空间。年轻人爱热闹,却要在父母那里循规蹈矩。

2.没有个人空间。小两口想亲热一下,也要到自己房间里,还不能在白天关门。

3.经济上说不清。碰上大家庭,和父母住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都认为你沾光了。

4.不独立。都成年了,还和父母住在一起,不利于小家庭在社会中成熟,来应变各种生活难题。

5.婆媳难处。时间长了,难免大家都了解了,脾气谁都有。最后儿子夹在中间受气。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因而产生心理不适,其表现为:

1.烦恼。长期的和父母关系紧张会使人陷入疲惫不堪、心绪不宁的境地。情绪总是感到烦躁、忧心忡忡,在处理其他问题时容易采取情绪化的态度和行为,比如说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单位中、无缘无故对同事发火等等。

2.逃避心理。子女和父母关系紧张时,会感到在家无立足之地,一想到回家就担忧起来。与家庭产生了离心力,十分想逃脱父母的监管和家庭的束缚。如,在家庭里经常受到父母说教的人,因为情绪不佳,可能下班后也不回家,而是去泡酒吧、逛舞厅等等,采取一种消极应对的方式。

3.焦虑。当看到同龄人高高兴兴回家、和父母说说笑笑,而自己与父母处于紧张关系时,子女易陷入焦虑状态:坐立不安,心神不定,严重时还会出现心悸、胸闷、食欲减退等症状。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主要是由于哪些原因引起的呢?

1.代际差异。代际差异,又称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因年龄、所经历的社会环境不同,而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出现的明显差异。子女和父母由于自小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父母从孩童时期起所经历的社会化如价值定向、角色规范、生活方式、处世态度等都深深印刻在父母的心里,形成一种心理定势。现今,子女所生活的环境和父母小时候相比发生了重大变迁,他们所受的社会化的内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甚至与原来的相反。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子女,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当然和父母有很大的差异。而当相互之间不能正确看待这一差异并理解对方时,子女就和父母就容易产生紧张关系。

如父母认为婚前同居是很不道德的,有悖伦理;而子女认为婚前同居有助于考验男女双方的结合是否能和睦相处、相守到老。再如,年轻人总喜欢赶时髦、追时尚,什么流行关心什么,认为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而父母则认为时尚一辈子也赶不完,赶时髦浪费金钱和精力。子女和父母都以各自的价值标准去评判对方,心理是很难相容的。可以说,代际差异是子女与父母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

2.缺乏沟通或沟通不当加剧了这种紧张。子女认为父母“老脑筋”、“老糊涂”,和他们说也说不清;或认为父母总是限制自己做这做那,和自己过不去,因而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思想,互相沟通。即使是沟通也只是一些事务性的接触,没有什么真正的、深层次的心理沟通。而由于缺少沟通或沟通不当,使得双方隔阂加深,彼此间产生更大的误会和成见,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关系。

比如说和父母同住的公务员小陈就经常抱怨,因为工作上的应酬比较多,晚上经常会很晚回家;但是父母无法理解,经常数落她。其实这种问题完全是可以通过深层次的沟通来解决的,但是小陈只是赌气而没有想到要向父母解释,而其父母也只是一味地指责而没有去了解更多的原因,因而导致双方关系的僵化。

子女如果与父母的关系产生了紧张,其解决办法有哪些呢?

1.增进理解

作为子女要了解和理解父母,并求得父母对自己的理解。上世纪70年代末及以后出生的子女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这一代人成长过程中更加关注自己,强调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而他们的上一代则生活在条件艰苦,讲究集体意识、集体奋斗的时代,因此双方的价值观念有很大差异。作为子女应当了解父母的生活经历,在此基础上理解父母的思想和行为。这样不仅有助于平心静气地消除隔膜、沟通感情,而且还会认识到上一代人的经验虽然有些已经过时,但仍有许多值得吸收和借鉴的东西。另外,也要求得父母对自己的理解。推心置腹地向父母说明,时代不同了,社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的评价也将发生变化,每个人只有适应这种变化才能求得发展,反之必遭淘汰,自己正是以积极的姿态去顺应社会潮流。

2.尊重父母

对待父母的态度要谦恭、尊敬、温和。尤其是当自己小有成就,或者与父母的意见不同时更应这样。在父母面前,你永远是个孩子。

3.勤于沟通

平常要主动与父母沟通,探讨那些涉及个人发展和影响家庭生活的重大问题,如就业、成家等问题。要及时和如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因为父母毕竟是过来人,经得多、见得广,考虑得更全面。

另外,要向父母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许多人虽然在单位说话办事很利落,但是到了家里,特别是在父母面前,就不善于表达或表达得过于简练而忽视讲清事情的缘由,结果造成与父母间发生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

把父母当朋友来对待,要坦诚地向父母说明,在父母和子女关系上,已不是像过去那样子女隶属于父母,而是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总之,如果你以理解父母的态度,与父母交心,父母是能够理解你的。

正确处理好同事间的关系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是和谐的,那么这个前提除了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协作外,还需要一份美好的友谊。要知道,你不管和谁在一起工作,要想获得成绩,还是得依靠同事的协作和帮助。因此,与同事搞好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说:“如果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问题,并满足对方的需要。”仔细回想一下,工作中与同事出现矛盾摩擦大多是不能站在对方立场上看问题的结果。如果能把自己摆在他人的位置上来处理问题,那么你就不会只认为你做得对,而别人都是错的了。如果这个时候你能恰当地去做一些满足对方需求的事,那他一定会记住的你的恩德,也会回报你的。

尊重与被尊重都是相互的。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问题,会让你看懂身边的一些人和事,也会使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处处怀疑别人、记恨别人。而且更能使你身心愉悦、精力充沛,能轻松化解同事之间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