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闯世者
19220100000037

第37章 知恩图报(1)

1 “希望工程班”

1994年9月,黎珊玉受国家扶贫助学“希望工程”的启发,到通城县黄袍乡创办了一个“希望工程班”。

黄袍乡是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1928年,中共通城县委就诞生在这里。这里曾是罗荣桓、张体学革命战斗过的地方。革命成功几十年过去了,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并不富裕。许多农户还未脱贫,致使一些孩子辍学。黎珊玉调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十分同情这里孩子的境遇,决定在这里创办一个“希望工程班”。由玉立公司提供资金,扶助失学辍学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业。玉立公司除提供学杂费外,还资助教学设备、学生服装、学习用品及日常生活补助。

1994年9月16日,通城砂布厂党总支书记熊师菊、副厂长黄年芳,率领车间主任以上干部,带着学生学习用品和娱乐器材,来到荻田小学,参加玉立公司“希望工程班”授牌暨开学典礼仪式。中共通城县委副书记余启怡、通城副县长周菊桃、县教委主任余洪焱及共青团县委“希望工程”负责人出席了仪式。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响过之后,一块鲜红的“通城砂布厂希望工程班”的牌子挂起来了。通城砂布厂帮贫助教活动拉开了序幕,这一拉开就要上演9年、18年、27年、81年……

第一期“希望工程班”的51名儿童皆属辍学重新返校的学生。他们领到了崭新的课本、文具,穿上了统一的制服,坐在配备标准化桌椅的教室里,一个个笑逐颜开。这些孩子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他们中有的丧父,有的丧母,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患病、伤残或痴呆……他们中大多数的家庭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哪来的钱读书啊!今天他们在通城砂布厂的资助下,重新走进教室,再也不用为交不起学杂费而发愁了,能让他们不高兴吗?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头发花白的玉立公司原党委书记熊师菊对我说:“为了组建这个‘希望工程班’,当年,我按黎厂长的要求带人到黄袍乡6个村挨家访问调查,我们所选的每个同学家里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左眼失明的方秋霞,年幼时母亲患病早逝,父亲无力挣钱供她上学读书。孩子要读书,找到老师,请老师去做父亲的工作。老师多次上门家访都不奏效。他父亲还说:‘我家哪有钱送她读书?总不能饿着肚子去读书吧?’我们登门找到方秋霞的父亲,表示替孩子出学杂费送孩子去读书,父女俩听后激动得热泪盈眶。王耀强也是一个没有了母亲的孩子,读到五年级时,父亲不让他读书了,要他弃学从艺学木匠。父亲对他说:‘读书不如学艺,早点出来为家里赚钱,帮衬帮衬。’可怜的孩子想读书,在求学和失学之间痛苦地煎熬着。在玉立公司的帮助下,王耀强又重返了校园。”

“希望工程班”所有同学的家庭,各有各的特殊困难。有的家庭旧疤未好又添新伤。2000年9月,幼年丧父的黄永祥不慎摔伤,造成右股骨完全性骨折。母亲四处筹钱给他医治又无着落,感到无望,只有看着躺在床上的儿子痛哭流涕。正在这时, 玉立公司的4位员工走进了黄永祥的家——大山脚下一所阴暗潮湿的房子里,送上黎珊玉和部分员工捐助的2 350元钱,迅速将黄永祥送到医院去治疗。黄永祥病愈后返回学校“希望工程班”学习。他在作文中写道:“玉立公司,我的再生父母,永远的亲人……”

黎珊玉在创办“希望工程班”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他发现创办“希望工程班”不能只解决学杂费和生活救济问题,还得从思想上关心他们,从感情上感染他们,用爱心去抚平他们幼小心灵上的创伤,和他们建立感情。黎珊玉后来改集体扶持为对口扶持,即开展“一帮一、多帮一”,和贫困学生结成对子的“心连心、手拉手”活动。

“希望工程班”创办以来,受到了玉立公司董事会的重视和关注,每年都将“希望工程班”纳入公司的议事日程。为了加强孩子们的素质教育,公司先后为“希望工程班”添置了风琴、电子琴、电视机、速印机,办起了音乐、舞蹈、写作等兴趣小组。孩子们初步具备了自编、自导、自演的能力。自编了《星火燎原》小刊物。1996年六一儿童节,黎珊玉于万忙之中率玉立公司艺术团去荻田小学慰问演出。在与孩子们的座谈中,黎珊玉语重心长地讲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和砂布厂发展的历程,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心愿,2001年六一儿童节,玉立公司把“希望工程班”的孩子们接到玉立公司参观学习,增长知识和见识。玉立公司业余艺术团还派人辅导“希望工程班”的学生编排文艺节目,参加全县文艺演出,没想到还获得了一、二等奖。

在玉立公司的关爱下,“希望工程班”的孩子刻苦学习,语、数、外等学科,以遥遥领先的优势长期位于全乡同年级之首。“希望工程班”学生小学期间在荻田小学就读,初中期间在黄袍中学就读。51人中,先后有21人次荣获数学奥林匹克比赛一、二、三等奖,12人次荣获市、县级作文比赛二、三等奖。到2004年,原“希望工程班”中有8位同学考上了大学。玉立公司还将首期“希望工程班”的同学安排了十多个进玉立公司工作。

“希望工程班”第二期于2001年秋季开学,有学生45人。玉立公司又要将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培养到初中毕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2005年,黎珊玉到牌合村视察工作时,看到几百名学生在一栋已成危房的教室里上课。他十分心痛,当即拍板投资120万元,扶助该村建起了“牌合玉立希望学校”。2006年9月,这栋新校舍已投入使用。

9月2日,“牌合玉立希望学校”举行竣工典礼现场,礼炮齐鸣,鼓乐喧天。玉立集团董事长黎珊玉为希望学校揭牌。“牌合玉立希望学校”的竣工,是玉立集团实践党中央“工业反哺农业”的又一举措,圆了3 000牌合村父老乡亲的梦,也圆了黎珊玉回报家乡的梦。

2 创办绿色农业生产合作社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想起“东阁村事件”,黎珊玉犹如想起了一场噩梦。那是一场伤心的噩梦,那是一场令人惧怕的噩梦,许多年过去了,他仍心有余悸。

黎珊玉恻隐之心常有,却再也不敢轻举妄动。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思源回报、扶贫帮困的心思,一刻也没有消停过。

通城县原环保局张王治局长介绍说:“黎珊玉是县人大代表,我们常在一起开会,他提起东阁村就伤心。但他关心贫困山区老百姓的心思没有停歇过。东阁村事件过后不久,也就是1992年的一次人代会上,我和他坐在一起,谈起县委要我二进石溪乡当书记,还说那里的群众要我去。我不想去,那地方是三省交界的地方,穷,工作太难做了。我本是向黎珊玉诉苦的,没想到他还极力鼓励我去。他对我说,越穷的地方,老百姓越善良。群众欢迎你去,这是干好工作的基础。你去,我大力支持你。你想想,穷地方都不去,老百姓咋致富啊?在他的鼓励下我去了。黎珊玉也不食言,说到做到。当年玉立公司投资50多万元,帮我们办起了一个砂布厂、一个塑料厂和一个墨汁厂。就业100多人,一年产值500多万元,纯利60多万元,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除此之外,黎珊玉还经常上山到水口村蹲点,走访贫困户,与村干部一起探讨致富措施。每次上山,他都是自带干粮。1993年春,黎珊玉还掏出2 000元,帮助水口村农户发展50亩板栗种植,扶持10多户发展生猪养殖。

黎珊玉常常念叨说:“我本是幕阜山沟土生土长的苦孩子,我要用毕生自强不息的奋斗,回报生我养我、恩重如山的通城父老乡亲。这是我的心愿和志向,也是我应该做而且可以做到的。”跨入新世纪之后,当黎珊玉参观了河南临颍县的南街村和江苏江阴市的华西村之后,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工业反哺农业”的号召,一系列的思源回报工程项目在心中萌生,并积极付诸实施。

殷殷乡梓情,浓浓反哺意。

为回报通城县父老乡亲,2002年,玉立公司在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地石南镇牌合村建设全县最大的生态农业园区——玉立牌合绿色农业生产合作社。此项工程采取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和互利双赢的原则进行。首期工程已由玉立公司投资250万元,建成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繁殖养猪场,占地40余亩,办公楼一栋,猪舍9栋。其中,公猪舍、空怀舍、妊娠舍各1栋,保育舍2栋,产仔舍3栋。从国家级种畜场引进良种母猪230头、公猪10头,以生产仔猪为主,然后给农户喂养。采取“公司十农户”的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即统一供应优良种猪,统一供应优质饲料,统一提供防疫服务。首期工程于2003年5月竣工投入使用。第二期工程投资1 200万元,计划用地300多亩,目前已征地146亩。计划建成20 000头养猪场、万吨饲料厂、千吨有机肥料厂、1 200头母猪场。二期工程建成后,年总收入可达3 000万元,实现利润450万元。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通城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玉立牌合绿色农业生产合作社首期工程现代化养殖场已经运行3年了,发展形势良好。

原县畜牧局副局长、现绿色农业生产合作社负责人胡水龙介绍说:“这里是2003年玉立公司投资数万元,按现代化养猪生产工艺建起来的种猪场。同年6月,从湖北畜牧良种场引进成品母猪230头,杜洛克公猪10头。近几年每年向社会提供瘦肉型商品仔猪4 000余头。全新的养猪生产工艺,先进设施设备,严格的防疫制度,以高标准、高起点发展通城养猪事业为目标,以‘回报乡亲,致富农户’为宗旨,从品种、营养、防疫、环境、管理5个环节,为农户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先后在当地培养一大批养猪大户,致富了一批农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养猪的积极性,使养猪业成为当地农户致富的主导产业。”他说:“投资600万元的30000头商品肉猪基地即将完工,随之而建的是万吨饲料厂、有机肥料厂、养鱼场、奶牛场……这些项目建成受益后,牌合村也差不多步入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列了。”

2006年是玉立牌合绿色农业生产合作社初获丰收的一年。全年共出售肥猪2 355头,销售额219.78万元;销售饲料229.68万元;生产腊肉、香肠等卤制品5万斤,创利润80万元。生产皮蛋10万枚。共创产值504万元。还存栏公猪30头、生产母猪1 781头,新培育的母猪每月可产仔猪800~1000头。预计2007年,可产仔猪和种猪13 800头,出栏育肥猪10 000头,可创产值1 500~2 000万元。

3 “扶苏”工程

2006年伊始,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黎珊玉为此好几个晚上睡不好觉,他想起了革命苏区黄袍乡。

自从1994年黎珊玉发起原通城砂布厂在荻田小学创办“希望工程班”起,他就常常惦记着苏区人民的生活。在创办“希望工程班”的过程中,黎珊玉深入黄袍乡6个苏区村。特别是黄袍山上的大埚、润田、望湖、雷吼4个村,由于交通不便,又无经济收入,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吃、穿、住、行还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上。苏区人民过去为革命流血牺牲,现在却还过不上幸福生活,他的心情十分沉重。苏区何时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啊?怎么办?玉立公司过去的帮扶仅仅只办了个“希望工程班”,那只是做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无法让苏区人民都富起来。要想让苏区人民都富起来,得花大力气啊!党中央提出建设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是第一位的。“扶苏”不只是扶资金、扶物资,关键的关键是要扶志气、开眼界、扶思路、上项目、打开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过去许多农民种植养殖的农副产品不对路、运不出、没人要,农民赚不了钱,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种田种地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