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来信
叔叔您好,我今年十二岁,正在读小学六年级。
最近我总是觉得心烦,因为我的想法和妈妈的想法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所以我想知道,是该听妈妈的话,还是该坚持自己的想法。
寒假时,我和妈妈去看望姥姥。回来的时候火车上很挤,我看见一位老奶奶在过道里站着,很累的样子。想到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尊敬老人,在车上应该给没有座位的老人让座。于是我就站起来,让老奶奶坐在我的位置上。老奶奶连声道谢,周围的人也发出赞许的声音。我心里非常高兴,原来做一件好事也能使人快乐。
可是妈妈似乎不这么想,她的脸色顿时变得很差:“你要干什么去?”我莫名其妙地看着她,怎么忽然问出这么一句话,我也没有要走的意思呀!于是我摇摇头道:“不干什么去呀!”
“那你站起来做什么?离下车还有好几个小时呢,你一直站着吗?”见妈妈的脸色不好,我也不敢和她解释什么,刚才愉悦的心情顿时抛到了九霄云外。我明明在做好事,可是妈妈不但没表扬我,还对我摆脸色,真是让人无法理解。
那位老奶奶赶紧站起来:“孩子,我不累,还是你来坐吧!”我和老奶奶说,多坐一会儿没关系,我年龄小,站着就行。可是她还是站起来说:“我知道你是乖孩子,奶奶想去那边走走。”说完,她蹒跚地走向了另一节车厢。我坐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心里很不是滋味,一路上,也再没和妈妈说话。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青海玉树发生地震以后,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师生捐款。我想到电视上那些无家可归的人,觉得他们特别可怜,就想多捐些钱,于是我便把零花钱都捐了,一共32块钱,是班里捐钱最多的。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我,说我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回家后,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当时我心情特别好,做了好事,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妈妈肯定也会奖励我的。谁知她听完以后,不但没表扬我,还说我傻,竟然把自己的零花钱也给捐出去了,一定是脑子坏了。当时被她那么一说,我还真弄不清自己做得是对还是错……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孩子的爱心千金难买
自古以来,仁爱之心一直被看做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西方先哲费尔巴哈断言:“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古今中外,人们都在推崇爱心。作为人性的基础,它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同时也是人际关系的纽带和润滑剂,没有爱心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可很多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极强,蛮横霸道,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生来就该被宠着、惯着,别人事事都要为他们服务,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甚至指责辱骂。他们在外面不关心别人,在家里也不知道心疼父母,特别是在父母生病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没有得到像平时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乱发脾气,这让许多父母非常伤心。他们觉得,鸡大腿该永远留给自己,鱼头鱼尾是父母该“打扫”的。对于父母的喜好他们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要他们记住父母的生日或其他事情了。
他们把自己和别人分得很清,从不关心别人的事,没有责任感,思想偏激,心胸狭窄,想问题往往爱钻牛角尖,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同情心的缺乏使他们漠视别人的不幸和灾难,甚至会快意于别人所受到的苦痛。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一群孩子?当然是家长的不当教育方式。信中的这位母亲就是这样一位家长,但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孩子并没有像刚才提到的那些孩子那样,这该是多么可喜的事情!但是如果这位家长不能够及时醒悟,这个可爱的孩子也许将会步其后尘,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这虽然和应试教育无关,但是却和社会的大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金钱至上的今天,道德被一些人抛到了脑后。其实,无论科技多么发达,物质多么富有,道德都是做人的根基。
孩子何以如此自私自利没有爱心?归根结底就是家庭教育没有跟上,父母言传身教得不够!
现在的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的智力发展,从孩子一出生,就希望孩子是一个智商高、天赋高的天才。为了达成这个愿望,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可是却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情感和道德方面的培养。
道德感包括责任感、正义感、荣誉感等。其中,责任感是最崇高的情感。责任感包括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从一点一滴做起,要教育孩子讲究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如孝敬老人、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爱护公物等。
由此,我们该大大地表扬这个有爱心的好孩子,大力弘扬这种爱心精神。当然,东子叔叔也要告诉这个可爱的孩子,做好事也要讲究一个度。比如让座,如果是市内的公交车或地铁,是短时乘坐的,那随时可以让给需要帮助的人。但是如果是长途旅行,可以换着坐或挤一挤让他人搭个边儿坐,这样既帮助了他人,又照顾到了自己的身体。无论如何,你的善举都是值得赞赏的。
自私使家长失去了爱心
女儿依依在很小的时候曾经碰到过这么一件事。
当时我家楼下是社区的健身区,各种健身器材每天都吸引着许多的人。依依是“健身”积极分子,每天都要到她能够够得着的健身器材旁玩耍,而她最钟情的就是秋千。为了安全起见,女儿坐在秋千上玩耍时,我就当她的保镖。忽起忽落的秋千、围着秋千唧唧喳喳快乐无比的孩童,总能勾起我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但这美好的时刻常会被一种不和谐的情景所干扰。
一个小女孩长时间地坐在秋千上荡来荡去,秋千旁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许多孩子早已等得不耐烦了,嚷嚷着:“让我玩会儿吧!让我玩会儿吧!”但秋千上的小女孩跟没听见一样,站在秋千边的小女孩的母亲也毫无谦让之意,仍然执著地帮小女孩推拉着秋千,为的是让秋千荡得再高一些,让她的孩子玩得更快乐一些。
类似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版本不同,主题却是一样的。
每当女儿享受秋千带给她的快乐时,我总示意她休息一下,把秋千让给等在旁边的小朋友。为此,依依很不高兴。我对她说:这是公共设施,要大家玩。女儿反问我:那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小朋友坐在上边不肯让给别人玩呢?他们不让,为什么偏偏要求我让呢?
我哑口无言,苦心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的为人标准,就这样被一些“不争气”的现实给毁掉了……
虽然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但每每想起,总感觉有些苦涩。
谦让守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当您无视别的孩子眼巴巴地等在秋千旁边、自顾自地让自己的孩子长时间地坐在秋千上时,您已然把这种美德丢到了爪哇国。本是出于爱孩子的慈母之心,可得到的结果却往往令人大失所望,因为自私的母亲必然教育出自私的孩子,今天孩子可以为了多玩一会儿而不把秋千让给别人,明天孩子就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管不顾别人、甚至是父母的利益。
是自私使家长失去了博爱之心,而在孩子心中埋下自私的种子,将来就会自食恶果,培养出自私、冷漠的孩子,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同时也害了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
心中有爱的孩子走得远
在有些家长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爱心似乎是一个早就过时了的字眼儿。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其实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拥有一颗平和而善良的心,并以此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并不是一件多么复杂和困难的事。给迷途者指条路,向落难者伸出手,用会心的笑祝贺友人的成功,用真诚的话鼓励失落的朋友……这些看似轻而易举的行为,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朴素的善良,这是用善良浸润后的灵魂折射出来的人格的光辉,是一种经过善良的滋养成长起来的大爱之心。
我继承了父母的善良和慈爱,这些美好的品德也从我身上传到了女儿依依的身上。孩子自小就善良,遇到流浪猫、流浪狗就要收养。出于卫生及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我们家从来不养宠物,所以她的收养要求也就没有被采纳。后来我建议给这些流浪“儿”在小区的楼下建个家,如此一来,依依就可以经常去给它们送水、送饭了。有时,她还把特别脏的猫狗抱上楼,为它们洗个澡、理理“发”,梳洗打扮一番后,再放回去。
有一天傍晚,下楼买咸菜的依依在楼下摁响了门铃,我问她怎么不上来,她吞吞吐吐地说,她捡到一只流浪小猫想带回家。她知道我不允许家里养猫狗之类的宠物,所以她要征求我的意见。我让她先上来,回到家再说这件事。可她说她怀里正抱着那只小猫。于是,我告诉她:流浪猫狗有很多,我们收养不过来,你可以把它放楼下,上来拿些食物送给小猫。可依依说,这么晚了怕她在外面过夜会被冻死,或被别的大猫欺负死。孩子说到这儿,竟哭了起来:“爸爸,让它在我们家住一宿吧!”我也只好先妥协:“那你先带小猫上来吧!”
一会儿,依依一手拿着咸菜一手抱着那只脏兮兮的流浪猫推开了家门,依依妈妈见状赶紧把依依和小猫带到了卫生间,开始为小猫洗澡。洗完澡的小猫虽然干净了,但是却冻得瑟瑟发抖,于是全家齐动员为小猫取暖:她妈妈用吹头发的热风机吹,我用手捂,依依心急得竟然点燃蜡烛让小猫“烤火”,险些把小猫给烧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小猫精神了许多,我们又从冰箱里给它找了些吃的喝的。水足饭饱之后,我和依依商量还是把小猫放回楼下,依依同意了。于是,我们一起带着纸板、废弃的小毯子以及放米饭、菜汤的盘子,在家门口的那棵大树下给这个流浪猫安了个家。这样,孩子才放心地跟我上楼睡觉。
我对孩子的爱心教育,让女儿懂得对生命的尊重是为大爱。在此后的生活中,依依时常热心助人,每每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她一定要尽其所能地给予对方帮助,有时即便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她也要施以援手,这时我就告诉她,帮助人也要量力而行。
依依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爱心的善良孩子,我坚信:心中有爱的孩子一定会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