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老板沉思录
19144300000073

第73章 务实营销潘石屹(2)

2001年上半年,北京正在如火如荼地申办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政府借此机会也拆除了几百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北京整个城市焕然一新,俨然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面貌了。但到了2001年的七月份,社会上突然变得非常寂静,所有的舆论和媒体都安静下来了。由于上面有通知,不让把申奥的消息炒得太热。否则,一旦申办不下来老百姓心理落差太大,怕伤心,怕出事。当时潘石屹心里就想,北京一定会申办成功。理由就是中华民族现在正在复兴,处在上升的阶段,一定会有大的事件和推动力来促进这种复兴和上升。

当时,潘石屹正在海南博鳌联系他一个别墅项目的前期工作。北京能否申奥成功是他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往最小里想,如果申办成功,房地产在北京至少还有八年的做头。而且各种政策也会变得非常有利。

7月13日,潘石屹坐在玉带滩上想:“申办奥运会一定会成功的,我们应该做点什么?”于是他立刻给公司推广部的经理打了个电话。把他的创意给这位经理说了一下。潘石屹想在140米高的SOHO现代城A座楼上,把部分窗户给堵上,晚上一开灯,就形成个V字型,让他们准备一下。

过了一会,推广部的经理打来电话:“工程部说,信贷楼还没有封顶,灯还没有装,不可能出现v字。”

潘石屹想了想说:“这样,拿一块布,把整个楼都包上。上面是申办奥运会的标志和2008北京。”

他安排公司的同事制作了一块标有“2008北京”和胜利手势的大布,准备在萨马兰奇宣布“北京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之际,把现代城离长安街最近、最高的一座楼房包起来。

制作刚刚完成,潘石屹也回北京了,他看了拍回来的照片,觉得非常漂亮。

潘石屹对申奥成功的消息很是期待。他见人就向人家打听北京申奥成功的可能性。为此他还特别约见了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位记者朋友吃饭,希望通过国外媒体了解更多的信息。那位记者朋友告诉他:“有人看了各家城市申办的内部文件,北京的各方面优势最明显,成功的可能性在80%以上。”这样,潘石屹心里更有底了。

7月13日上午,这批巨大的布被送到了正在建设中的SOHO现代城A座。潘石屹随后从工地上召集了400名民工,准备了15个施工吊篮。同时在稍微矮一点的D座楼顶布置了电视投影,还准备了大量的香槟和其他饮料,他专门请来了现代城客户中部分知名人士共同观看现场直播。

当然,请各路媒体记者来现代城看我们是怎么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他萨马兰奇向世界宣布结果了。当萨马兰奇用他洋味十足的语言读出“北京”时。

在SOHO现代城成为了媒体的焦点,从A座顶端徐徐放下三块大布,上面分别画着一个呈“V”字的手势“2008北京”以及奥运五环旗。

第二天,北京的媒体报道了各个地方的市民的狂欢庆祝活动,其中有大部分提到了现代城挂大布的行为艺术。当然潘石屹也成为了媒体的焦点。

另外,在申奥的当天,潘石屹还在新浪网上购买了广告位置。在这个关键时刻购买广告位置,其效果远远超过平时时段。

这三块大布在SOHO现代城41层高的楼上挂了一周,因为是京城最高的建筑,又在长安街延长线上,因此从四环路和京通快速路下来的车以及从长安街的车,从很远就看见这三块大布。当然也就看见了即将完工的SOHO现代城。

潘石屹可以打破所有的规矩套套。SOHO现代城消灭了北京人最熟悉的阳台,把阳台的面积算在屋内的使用面积上,打掉90厘米高的窗台,代之以巨大的落地玻璃。并第一个造出大小不一的房型,以方便不同购买能力的人拥有;第一个大胆提出做精装修的内销房;第一个在楼体上涂上各种颜色,后来被许多开发商模仿;第一个为空调外挂机设计了专门的“藏身之所”,既避免了不统一带来的视觉破坏,同时丰富了外立面效果;第一个在建筑内部放置大量现代前卫艺术作品。该项目于1998年正式销售,其销售总额约40亿人民币,并且连续两年(1999,2000)获得北京市房地产单体项目的销售冠军。

现代城一开始建设的时候,整个北京的色彩是灰颜色的,现代城建成后给了整个北京一个丰富多彩的颜色。

潘石屹的宣传艺术可谓做到了极致,SOHO现代城搭着申奥的顺风车,让SOHO现代城的一下子成为了名城,也成为了众所周知的地方。这次的广告宣传的效果可想而知。

根据潘石屹讲,他当时也没有概念这块布到底有多大。后来据宣传部经理讲那块大布是工人师傅们租了一个足球场,赶制的。“大布”重四吨,花了一星期时间制作,用了四公里长的钢丝绳。这块“大布”最后送给了首都博物馆。

★第三节:借力造势

潘石屹在经营中采用的战术和战略方针,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成为创业者的楷模和模仿的对象。

如果说搭奥运的的便车,算是一种投机的话。那么潘石屹的“博鳌蓝色海岸”营销方式上所运用的“借力造势”。可谓是高明的销售策略。

2001年9月1日,潘石屹在海南向新闻界宣布,位于博鳌小镇的一千亩别墅——博鳌蓝色海岸正式破土动工;这是潘石屹进军海南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潘石屹历经十年重返海南的第一个举动,从而发出了北京房地产业进军海南的信号。

潘石屹说,这次决定到海南投资,从有想法到开工建设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至于为什么去海南投资时,潘石屹说,首先是自然环境的因素;其次是利益的因素;第三,现在的海南房地产是一片死气沉沉,此时进入,时机正好。但更重要的,是要完成一个梦想,十年前带着对海南的几多失望来到了北京,经过十年的洗礼,到了重新出手海南的时候了。

我们都知道从2002年起海南博鳌被确定为博鳌亚洲论坛的永久性会址。而他要借的就是在博鳌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潘石屹很好地利用了这次机会进行宣传。他并没有从自己的房子入手,而是花了大量精力来推广宣传博鳌亚洲论坛。

潘石屹邀请国内一些重点媒体记者前往博鳌旅游参观,感受博鳌宜人的气候和秀美的风景以及相对比较成熟的消费环境。他想要的,并不是希望记者直接报道他的项目,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让更多记者了解博鳌,了解博鳌亚洲论坛,然后,这些记者就会让更多公众了解博鳌,了解博鳌亚洲论坛。

潘石屹还积极同有关方面沟通,于2001年8月15日在海南召开了21世纪房地产论坛,潘石屹同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华远董事长任志强,万通董事局主席冯仑、北京太合总经理林少洲,博鳌控股董事长蒋晓松以及著名经济学家樊纲等重量级人物“应邀”参加。会议的主题是海南房地产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因为博鳌亚洲论坛带给博鳌房地产的发展前景。在大家看来,曾经因为海南地产泡沫让国家有关部门连“房地产”这个名词都避讳的海南房地产,大有咸鱼翻身之势。这样,通过这些大婉的口,以及媒体这个“扬声器”,海南房地产这个极容易刺激大家神经的敏感词汇又一次摆在亿万读者的眼前。

2001年9月25日,博鳌蓝色海岸项目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图纸正式出炉,张欣立刻对销售人员进行了博鳌蓝色海岸环境、规划、建筑设计方面的培训,

28日,潘石屹也趁热打铁,对销售人员进行博鳌蓝色海岸市场、推广、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就在这次培训会上,两位销售总监反映登记购买的客户太多,建议首批加推博鳌蓝色海岸的房号,根据这一情况,潘石屹决定加推20套,总共提供30套房屋供给客户预定。

到了10月8日上午,从销售部统计的数据来看,要求预订房屋的登记客户已经达到150余名,看来,所销售的房号,只能靠抽签来进行。此时两位销售总监再次表示客户购买蓝色海岸的需求量很大,拟定的30套恐怕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为了不伤害热情客户的积极性,公司高层再次做出决定,再加推10套房屋。

潘石屹讲,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内容很复杂,每天必须面临的问题可能有工作、有谈判、有学习、有购物、有健身、有交友。如果大家像望京地区的居民一样生活在东北城区,SOHO的样板间举行。也就半个小时不到,博鳌蓝色海岸首批推出的40套房号就全部被客户们预订一空,合同金额达到7359万元人民币。

到2002年3月交工的时候,潘石屹的“博鳌蓝色海岸”已经售出大概90套。未售出的主要是大户型的别墅,面积在450平方米以上。他希望在博鳌亚洲论坛结束后,这些别墅都会售出。海南有700多万平方米的烂尾楼,占全国的10%,积压资金300多亿,当大家对海南的房地产仍然心有余悸的时候,潘石屹能重返海南做项目,并且没有投人一分钱的广告,就在销售上取得成功的事情还是让同行们佩服不已。

首届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潘石屹为尽地主之意,让与会者就住进了墙体未干的蓝色海岸。有说法称:“老潘超光速赶工,也是为了能够借亚洲论坛的商机带动蓝色海岸的销售工作。”

俗话说卖什么吆喝什么,潘石屹最终关心的还是他的项目——计划中500栋别墅组成的博鳌蓝色海岸。因此会议期间前往博鳌的还有潘石屹的推广部员工。当然他们不是去参加会议,更不是去做报道,而是在不经意间进行推广宣传。

一般来讲,宣传一种理念主要是考虑到产品在社会上的推广难度。比如,在海南岛建造别墅给北京的客户购买本身是一件十分冒险的事。尽管开发这个项目的背后有一个理念支持,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每年都希望换一种方式调节身心;但如果不把这种想法扩大,客户群依然是相当小的。

当然,即便买房客户认可了这种理念,他们一年用在度假上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谁也不愿意购买的房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空置状态;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为度假所花费的购房费用远远高于他们以往每年花在度假上的钱。

为此,潘石屹借鉴了美国夏威夷和法国蓝色海岸的房地产模式,提出了投资理念。潘石屹讲:“就像夏威夷和蓝色海岸的房子不是卖给当地土著人的一样,博鳌蓝色海岸也是做给外地人的。外国这些地方的旅游房地产做得很好,购买房子的人很少有当地人,比如蓝色海岸的房子,大约是在四五十年前建的,80%的房子是英国人买的,沿着蓝色海岸到尼斯大街,简直就是一条‘英国大道’,他们买下房子用来出租,全部发了大财。今年夏天,我在蓝色海岸住了一个星期,房租费花了1万美金,这个价比巴黎、伦敦市区还要贵。中国13亿人口,只要有100万到200万这样的人,市场就非常大,更何况我是在做全亚洲的市场。”

直到2003年,潘石屹依然自信地认为蓝色海岸的销售将面向整个亚洲市场,所以他着手在北京、上海、香港和东京设立营销处。

SOHO现代城、建外SOHO、海南博鳌蓝色海岸、建筑师走廊……

一座座建筑史诗巨作诞生于潘石屹之手和他的公司。潘石屹,成为中国当代房地产业的大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