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好胜之人,犹谓不然,以在前为速锐,以处后为留滞,以下众为卑屈,以蹑等为异杰,以让敌为回辱,以陵上为高厉。是故,抗奋遂往,不能自反也。夫以抗遇贤,必见逊下,以抗遇暴,必构敌难。敌难既构,则是非之理必溷而难明;溷而难明则其与自毁何以异哉?且人之毁己,皆发怨憾而变生舋也:必依讬于事,饰成端末;其于听者,虽不尽信,犹半以为然也。己之校报,亦又如之。终其所归,亦各有半,信著于远近也。然则交气疾争者,为易口而自毁也;并辞竞说者,为贷手以自殴。为惑缪岂不甚哉!
然原其所由,岂有躬自厚责以致变讼者乎?皆由内恕不足,外望不已:或怨彼轻我,或疾彼胜己。夫我薄而彼轻之,则由我曲而彼直也;我贤而彼不知,则见轻非我咎也。若彼贤而处我前;则我德之未至也;若德钧而彼先我,则我德之近次也。夫何怨哉?
且两贤未别,则能让者为隽矣;争隽未别,则用力者为惫矣。是故蔺相如以回车决胜于廉颇,寇恂以不斗取贤于贾复。物势之反,乃君子所谓道也。是故君子知屈之可以为伸,故含辱而不辞;知卑让之可以胜敌,故下之而不疑。及其终极,乃转祸为福,屈雠而为友;使怨雠不延于后嗣,而美名宣于无穷;君子之道,岂不裕乎!
且君子能受纤微之小嫌,故无变斗之大讼;小人不能忍小忿之故,终有赫赫之败辱。怨在微而下之,犹可以为谦德也;变在萌而争之,则祸成而不救矣。是故陈馀以张耳之变,卒受离身之害;彭宠以朱浮之隙,终有覆亡之祸。祸福之机,可不慎哉!
是故君子之求胜也,以推让为利锐,以自修为棚橹;静则闭嘿泯之玄门,动则由恭顺之通路。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彼显争者,必自以为贤人,而人以为险诐者。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险而与之讼,是柙兕而撄虎,其可乎?怒而害人,亦必矣!《易》曰:“险而违者,讼。讼必有众起。”《老子》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
是以越俗乘高,独行于三等之上。何谓三等?大无功而自矜,一等;有功而伐之,二等;功大而不伐,三等。愚而好胜,一等;贤而尚人,二等;贤而能让,三等。缓己急人,一等;急己急人,二等;急己宽人,三等。
凡此数者,皆道之奇,物之变也。三变而后得之,故人末能远也。夫唯知道通变者,然后能处之。是故,孟之反以不伐获圣人之誉,管叔以辞赏受嘉重之赐。夫岂诡遇以求之哉?乃纯德自然之所合也。
彼君子知自损之为益,故功一而美二;小人不知自益之为损,故一伐而并失。由此论之,则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君子诚能睹争途之名险,独乘高于玄路,则光晖焕而日新,德声伦于古人矣。
大意
作者在自序中首先阐述了撰著目的:“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魏时文帝曹丕接受陈群建议,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材。该书即是在推行九品中正品评人物、选择人材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专著,旨在为推行九品中正制在理论上提供依据,在实践上总结经验,以推动这一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十六国时刘昞为之作注,重在“疏通大义,不沾沾于训诂,文词简括”。其后流传既久,传本颇多谬误。明万历甲申(1584)河间刘用霖用隆庆壬申(1572)本旧版合官私书校之,去其重复,成为定本。今有《汉魏丛书本》、《明万历刘氏刊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其书自《隋唐·经籍志》以后皆列于名家,《四库全书》则归入子部之杂家类一。
刘劭以人之筋、骨、血、气、肌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应,而呈显弘毅、文理、贞固、勇敢、通微等特质。此“五质”又分别象征“五常”,表现为“五德”。换言之,自然的血气生命,具体展现为精神、形貌、声色、才具、德行。内在的材质与外在的征象有所联系,呈显为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是为“九征”,这相当于所谓“气质”的层次。
刘劭又依照不同的才性将人物分为“兼德”、“兼才”和“偏才”这“三类”。透过德、法、术等三个层面,依其偏向,又可分为“十二才”,即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依其才能不同,适合担任的官职也不同。
此外,刘劭将才、德并列标举,作为拔选人才的标准。刘劭的品评,以中和为最高,讲究平淡无味,是为圣人。所谓中和,在于兼具“平淡”与“聪明”两种层次,聪明为才,而平淡则是生命所展现的境界,已不单纯是道德修养的层次,更是对“全幅人性”的审美态度。除中和外,其余为偏至之材。“九征”兼至的人,“阴阳清和,中睿外明”,就是中庸,称为圣人,是君王之才;具体而微,称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于一才的人,称为偏材,是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无恒等级别。
刘劭提出“八观”、“五视”等方法来甄别人才。“八观”由人的行为举止、情感反应、心理变化由表象而深至内里,反复察识。“五视”则在居、达、富、穷、贫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赵蕤:《反经》
赵蕤,字太宾,梓州盐亭人(今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赵家坝人),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他读百家书,博于韬略,长于经世。由于他出生在大融合、大统一、大团结的“开元盛世”,缺乏战国时期那种人分裂,大动乱、大辩论的政治环境,加上他视功名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所以采取了“夫妇隐操,不应辟召”的处世态度。他自幼好帝王之学,“博学韬衿,长于经世”,并且“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因此闻名于当世。唐玄宗多次征召,他都辞而不就,过着隐居的生活。大诗人李白对他极为推崇,曾经跟随他学习帝王学和纵横术,时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赵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杰”,李白师承赵蕤的儒家风范、道家思想和豪侠性格,青胜于兰。赵蕤的代表作为《长短经》,又叫《反经》。《长短经》成书于开元四年(716年),共九卷64篇,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和阴阳家思想之大成,是黑白杂揉之书,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记述国家兴亡,权变谋略、举荐贤能、人间善恶四大内容,又以权谋政治和知人善任两个重点为核心;此书高妙完美,天人合一,振聋发聩,警世惩恶,是难得的谋略全书。
大体第一
原文
臣闻老子曰:“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拱己而正矣。”
何以明其然耶?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官,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理官,益掌驱禽。尧不能为一焉,奚以为君?而九子者为臣,其故何也?尧知九赋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大意
我听老子说:“用正当的方法治理国家,用奇诡的方法用兵打仗,用无为而治的方法获取天下。”荀卿说:“对帝王的要求是善于使用有能力的人,对平民百姓的要求是能充分发挥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做事能力。”西晋傅玄说:“如果能让士大夫忠于职守,听从命令;诸侯能守住自己的封地;朝廷三公能够参政、议政,总揽天下大事。那么君主垂拱而待就可以治理好国家了。”
怎么证明这个道理呢?在尧统治的时代,舜任司徒,契任司马,禹任司空,后稷为田官,夔为礼乐官,倕做工匠,伯夷管理秩序,皋陶做判案官,益负责驯化禽兽。这些尧都不会做,为什么尧却能够成为他们的君主,而这九个人对他又俯首称臣呢?因为尧知道这九种官职的工作内容,以此授予每个人不同的职位,使他们的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而尧在他们事业成功的基础上称王于天下。
原文
汉高帝曰:“夫运筹策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大意
汉高祖刘邦说:“在军帐中通过运筹谋划,就能使我们在千里之外的战争中获胜,在这方面我不如子房;安邦定国、安抚百姓、保证军饷充足、粮道畅通,这些方面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能胜,攻必能取,这方面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够合理地使用他们,这是我能够拥有天下的原因。”
原文
故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无形者,物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预五音,而为五音主;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理事之主。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来矣。先王知其如此也,故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人主不通主道者则不然:自为之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悦服;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竞劝。通乎用非其有也。故称设官分职,君之体也;委任责成,君之体也;好谋无倦,君之体也;宽以待众,君之体也;含垢藏疾,君之体也。君有君人之体,其臣畏而爱之,此帝王所以成业也。
大意
所以说,善于识人用人,是成为帝王应该有的素质;善于解决问题,处理事情是作为臣子应该具备的才能。看不见摸不到的无形的东西主宰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万物,看似飘渺无源头的东西却是事物的根源。鼓发出的声音不在五音之列,却是五音的主导;掌握君道真谛的人,不会去做五官做的具体事情,而是主管具体做事的人。君王遵守这个任人的真谛,官员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有。先王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使用他人的东西像是在使用自己东西一样,善于这样做,才是真正懂得了做君主的真谛。而不懂得这个真谛的君主就不会这样做,他们不会任用有才能的人而凡事亲力亲为。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抑郁不得志,因此很憎恶君主。他们的情绪积累下来,就可能为君主的统治带来隐患,甚至导致政治危机。当年商汤和周武在一天之内夺取夏朝和商朝的所有,他们将获得的土地分给诸侯,天下人对他们无不心服口服;他们赏赐给臣民财物,天下人没有不支持、拥护商汤和周武做天子的。可见,商汤和周武就非常通晓怎样用他人的才能成就自己事业的道理。因此说,能够合理地设置官职是能做君主的前提,能任人以官职,并加以勉励督促是做君主的前提;长于谋划,并乐此不疲也是做君主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够有仁厚之心,善待臣民是君主应该有的素质;拥有宽广的胸怀,包容万象是做君主应该具备的素质。如果国君具备了这些素质,让臣民慑服而又尊敬,那么君王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任长第二
原文
臣闻料才核能,治世之要。自非圣人,谁能兼兹百行,备贯众理乎?故舜合群司,随才授位;汉述功臣,三杰异称。况非此俦而可备责耶?昔伊尹之兴土工也,强脊者使之负土,眇者使之推,伛者使之涂,各有所宜,而人性齐矣。
大意
我听说辨识人才,考察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环节。如果不是圣人,谁又能够胜任百行,懂得所有呢?所以舜统管各个部门,根据人才的不同才能分别授予官职;汉朝刘邦在排序功臣时,对萧何、张良、韩信这三杰封赏不同的官职、爵禄。更何况那些和他们不一样的各种人,怎么可能要求他们尽善尽美呢?当年伊尹兴修工程的时候,他让脊背强壮的人背土,让盲人推车,让佝偻的人铺路,这样他们就都做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发挥了他们的专长。
原文
管仲曰:“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臣不如隰朋,请立以为大行;辟土聚粟,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以为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以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不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以为大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焉;若欲霸王,则夷吾在此。”
大意
管仲说:“举止讲规范、进退合乎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方面,我不如隰朋精通,请任命他为大行;开辟土地,集聚粮食,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方面,我比不上宁戚有能力,请任命他做司田;在广袤的战场上能有序地指挥战车,激励战士勇敢前进,战鼓擂动,三军将士就能勇往直前,视死如归,这方面我比不上王子城父,请让他做大司马;能够明察秋毫,果断地裁断案情,不杀无辜之人,不诬蔑无罪之人方面,我不如宾胥无,请让他做大理;直言敢谏,一片忠心,不怕惹来杀身之祸,敢于对抗权贵方面,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做大谏。君主如果只想要治国强兵,用这五个人就可以了;如果想要称霸天下,就只有我管夷吾能胜任了。”
原文
黄石公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决取其利,愚者不爱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淮南子》曰:“天下之物,莫凶于谿毒,然而良医橐而藏之,有所用也。麋之上山也,大章不能跂,及其下也,牧竖能追之,才有修短也。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异形殊类,易事则悖矣。”魏武诏曰:“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任其长也。”由此观之,使韩信下帏,仲舒当戎,于公驰说,陆贾听讼,必无曩时之勋,而显今日之名也。故任长之道,不可不察。
大意
黄石公说:“富有智慧的人、勇敢的人、贪婪的人、愚钝的人我们都要使用。有智慧的人,喜欢建功立业;勇敢的人坚持志向,不动摇;贪婪的人根据利益得失决定行动;愚钝的人勇于牺牲。根据他们的不同性格任用他们,这就是用兵的精妙谋略。”
《淮南子》中说道:“天下的物品,没有比谿毒更凶骇的了,而优秀的医生将它珍藏起来,用来治病。麋鹿上山的时候,连最能走的大章都追不上,一旦它下了山,就连小牧童都能追得上。这是因为不同的环境下,才能会有长短之分的缘故。例如,居住在北方干旱地区的胡人擅长骑马,居住在南方水泽之地的越人擅长驾舟,因为环境不同,使用工具也不一样,如果反过来,让越人骑马,胡人驾舟,就违背了常理。
魏武帝在诏书上说:“勇于进取的人,不一定有高尚的品德,拥有高尚品德的人,不一定有进取的勇气。难道陈平算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苏秦称得上诚实守信吗?但是陈平辅佐刘邦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帮助弱小的燕国强大起来。这是因为他们的长处得到了发挥。”可见,如果让韩信写文章、立著作,让董仲舒带兵打仗,任命于公去游说诸侯,任命陆贾去断情裁案,他们一定没有现在这样的成就,也就不会扬名于世。所以,我们不得不仔细思考任人之长这个道理。
品目第三
原文
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统,莫不劳聪明于品材,获安逸于任使。故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