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廖化出阵,要么诈败,要么埋伏,尽被派去做些不光彩的苦力活儿。诸葛亮二出祁山进攻陈仓时,廖化还曾“引三千锹镢军”挖地道。其实两军对垒,于军有利当事无尊卑。若一味心高气傲,好大喜功而贸然行事,虽能逞一时之雄,终不免身败为天下笑。廖化顾全大局不逞个人英雄,处事谨慎未曾有违将令,但因一直处在主帅光环之下,虽为蜀汉立了大功,仍被人看成平庸之才,没有什么名气。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力拔襄阳,水淹七军,作为主簿的廖化出任先锋,为关羽斩庞德、擒于禁立下汗马功劳。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先锋廖化曾杀败司马懿,得其头盔,“录为头功”,以至于魏延都“心中不悦,口出怨言”。诸葛亮临终前吩咐杨仪曰:廖化、王平等“皆忠义之士,久经战阵,多负勤劳,堪可委用。”姜维九伐中原,屡次任命廖化为先锋。祁山斗阵,廖化斩魏国先锋郑伦于马下,大败邓艾。最后一次北伐时,廖化劝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建议勿“强欲行难为之事”,可惜未被采纳,而他的分析见解,竟成为姜维“九伐中原皆徒空”的谶语,实让人感慨万千。
古来大将,未有大败得善终者方称良将。廖化盗贼出身,身经百战,而得善终,可谓稳健有识;终生兢兢业业,不计人言,而官至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可谓明哲上进。他能得善终,既是机缘,也是必然。
个人努力与时机、环境的相互关系,大致如此,换句话讲,也就是命与运的关系。察人、用人,也应该是要考虑这个因素的。并非他是个人才,就一定能对现有的事业有所帮助。他的才能高于了现实状况,未必能使他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功效也未必显著,鱼大水浅就是这个道理。就像管仲一样,跟着公子小白,并没有什么政绩;到齐桓公那里,国家安定了,他的治政才能发挥到极致而名传千古。有怀才不遇者,除不得明主之外,也感叹“时不利兮骓不逝”。再如,现有的人才体系不健康(这一点有时会很严重),各在其位的人因自身安危,极力打击、排斥有才有智之士,而使其能力不得发挥,更要注意因排斥而内讧的恶果。
古代善于识人者,往往能够从成败之外看到人才的长处,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而庸人却只能以成败论英雄,如此一来,必然会错失未显达时的管仲、张良。管仲在未佐齐桓公时,什么都不成功;张良未遇刘邦时,刺杀秦始皇也不成功。这是因为事情的成功会受到许多偶然因素的干扰,运气好时,瞎猫也能撞上死耗子。运气不好则天才也难成功。因此,观察人才的办法,应仔细考察做事的方法和手段,即便他这次未成功,但可以知道他的特点,是胆大心细,是计划周密,还是凭偶然地完成了这项任务?计划周密、胆大心细的人,即便这次不成功,下次也会成功。有的人才能很高,只因为时机不成熟,才能一直得不到发挥,如果只以成败论英雄,就很难真正发现有才能的人。
职场活用
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如此一来,顺风顺水便无从谈起,弄不好还会在小风浪中翻了船。
直觉虽然敏感却容易蒙蔽人,懂得如何推理和判断才是察言观色所追求的顶级技艺。如果说观色犹如察看天气,那么看一个人的脸色应如“看云识天气”般,有很深的学问,因为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时间和场合都能喜怒形于色,相反可能是“笑在脸上,哭在心里”或“笑里藏刀”。
“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识人于微,进而识别他人的内心意图。
进入职场虽只有一年多点的安娜,言谈举止已透露出白领女性的成熟。去年大学毕业的她无意中被珠海某科技公司相中,担任采购部经理助理一职。她平常主要是协助经理处理部门日常事务,有时还参与采购业务。
令安娜至今难忘的是上班的第一天,经理首先给她上了一堂课。经理告诉她,办采购业务最关键的一项任务就是价格条件的谈判。接着又教她怎样在职场中应对将会面临的问题。半个小时后从经理办公室出来,对于自己以后的工作安娜已经心中有数。
单知道怎样做还不行,还要具体实践。当安娜回到自己的办公桌时才发现原来手头上根本没什么工作。她也不知道从哪里找工作来做。发了半个小时的呆,她觉得自己越来越困了,只好起来走走。一站起来她发现原来办公室里人人都非常忙碌,有的连电话也顾不上接。安娜就想不如就站着观察别人是怎样工作的,向别人学习也是一件工作。于是她静静地观察每个同事。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以及与客户同事之间的对话沟通中,她对同事们的性格有了大概的了解,心中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应该怎样与同事们沟通,并且打算为自己“物色”一个职场中的“老师”。她这一站就站了一个上午。一年后,回想起此事来,她觉得这一站真是站得十分有价值,因为在这人际关系复杂的职场中,适时的“察言观色”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绝对有好处。
就因为善于观察和主动去了解身边同事,安娜在办公室中与每个同事都相处得很好,可以说在短短时间内就与大家相处得如鱼得水。她的“老师”也找到了,同时也成了她的好朋友。记得第一次与供应商进行谈判,安娜心情自然紧张得不得了,不过她还是时刻记住“老师”传授的三要素:再紧张也要保持表面上的镇定!时刻记住自己的立场!如果不能从别人身上获得最大的利益,那么千万别让对方从你身上得到任何利益!终于谈判成功了,安娜好好地感谢了“恩师”一番。
人以气为主
原典
人以气为主①,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②。有终身之气色,“少淡③、长明④、壮艳⑤、老素⑥”是也。有一年之气色,“春青、夏红、秋黄、冬白”⑦是也。有一月之气色,“朔后森发,望后隐跃”⑧是也。有一日之气色,“早青、昼满、晚停、暮静⑨”是也。
注释
①人以气为主:主,主宰。②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即“气”的内在表现是人的精神,外在表现是人的气色。③淡:指气色纯清明薄。④长:指青年时期;明,指气色光而洁。⑤艳:指气色丰而美。⑥素:指气色朴而实。⑦“春青、夏红、秋黄、冬白”:春青,青属木,木色尚青。青色,即白中透青的苍翠之色。夏红,夏属火,火色尚红。秋黄,秋属金,金色尚白,白虽然为正,但因白色为凶色,却非所宜,所宜之色为黄色,因土能生金,不失其正,而脾属土,养脾以移气。冬白,冬属水,水色尚黑,白色虽然为正,但是因为黑色则伤肾,所以非所宜,所宜之色为白色,因为金生水不失其正,而肾属水,固肾以养元。⑧“朔后森发,望后隐跃”:朔,朔日,指农历每月初一日。森发,如树木枝叶之盛发。望,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隐跃,若隐若现。“朔”为日月相会之日,月至此渐趋于圆,就像树木盛发的样子,所以说“朔后森发”。“望”为日月相望之日,月至此渐趋于隐,有若隐若现的样子,所以说“望后隐跃”。⑨“早青、昼满、晚停、暮静”:早青,这里的意思是气色初发。清晨起床之后,人开始活动,气色便随之复苏,所以说“早青”。昼满,白天气色充盈,有一种勃然之气,所以叫“昼满”。晚停,傍晚来临,万物渐入消停,所以叫“晚停”,即傍晚气色将伏。暮静,夜深人静,安宁平和,所以叫“暮静”。
译文
气是一个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主宰,在人体内部表现为精神,在人体之表面表现为气色。气色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其中有贯穿一生的气色,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少年时期气色为淡,所谓淡,就是气稚色薄;青春时期气色为明,所谓明,就是气勃色明;壮年时期气色为艳,所谓艳,就是气盛色艳;老年时期气色为素,所谓素,就是气实色朴。”有贯穿一年的气色,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春季的气色为青色,木色即春色;夏季的气色为红色,火色即夏色;秋季的气色为黄色,土色即秋色;冬季的气色为白色,水色即冬色。”有贯穿一月的气色,正如俗话所说的:“每月初一之后像枝叶盛发,十五之后则若隐若现。”有贯穿一天的气色,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早晨开始复苏,白天充盈饱满,傍晚趋于隐伏,夜间安宁平静。”
解读
“人以气为主”,是说“气”对人是十分重要的,处在主宰、根本的地位。“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是说“气”有内外两种存在形式,内在存在形式是“精神”,外在存在形式为“气色”。换句话说,识人者观察“气”,内要看“精神”,外要察“气色”。这两句话实际上指出了观察“气”的门径,也指明了“精神”与“气色”的实质。
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说来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幼年时期、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人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变化都有一定差异,有些方面甚至非常显著。表现在人的肤色上则有明暗不同的各种变化,表现为气色也是有明暗不同的各种变化。这就像一棵树,初生的时候,色薄而气雅,给人一种比较弱小而单薄的感觉,等它生长一段时间之后,小树就会色明而气勃,显示出一种勃勃的生机。树长到茂盛之时,色艳而气盛,凸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等到树老之际,就变得色朴而实,一种枯衰的景像就出现。人与草木俱为天地之物,而人更钟天地之灵气。少年之时,色纯而稚;青年之时,色光而洁;壮年之时,色丰而盛;老年之时,色朴而实,这就是人一生几个阶段气色变化的大致规律,人的一生不可能有恒定不变的气色,以此为准绳、就能辩证地看待人气色的不同变化,以“少淡、长明、壮艳、老素”为参照,可免于陷入机械论的错误中去。
人的生理状态和情绪,常常会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内在的变化都会引起气色的不同变化。所以季节不同、气候变化,人的气色也不同。《冰鉴》所说的“春青、夏红、秋黄、冬白”,就是取其与四时气候之相应变化来加以比拟的。
春天,莺飞草长,百花盛开,绿色遍野,春意盎然。人类的生命力在此时最旺盛。按照五行之说,春属木、木为青色,对应人的身体就是肝,春季肝旺,所以形之于色者为青,青色是生机旺盛之色。
夏天,赤日高悬,火网笼罩,天地为炉,热浪蒸腾。人类的情绪,在此季节最为激动。五行认为,夏季属火,火色红,对应人的身体就是心,心动就气发,气发于皮肤而呈现红色。
秋天,天高云淡,风清气爽,万物凋零,秋气袭人。受到这种肃杀之气的感染,人类的情绪多表现凄惶悲凉的心态,所谓‘秋风生渭水”者也。五行把秋定为金,金为白色,“金”为兵器,“白”为凶色。虽然是正色,但是却非吉色。于是乎以黄色为宜,因土能生金,不失其正,而脾属土,养脾而移气,所以《冰鉴》把秋称为“秋黄”。
冬天,朔风凛例,侵人肌骨,白雪皑皑,冰封大地。人类的生活,在这个季节趋向于安逸与安静。冬天属水,水色黑,对应人的身体则表现为肾,肾亏则色黑。不过这种颜色虽然说是正色,却并非吉色。合适的颜色是白色,因为金能生水,不失其正,而固肾以养元气。
“一月之气色”,随月亮的隐现而发,初一之日后,气色如枝叶之生发,清晨可见,十五之后,气色就若隐若现,如月圆之后,渐渐侵蚀而消失。
“一日之气色”,则因早、中、晚气候的变化而有小范围的变化,大致上是早晨气色复苏,如春天之草绿;中午气色饱满充盈,如树木之夏茂;傍晚气色渐隐渐伏,如大地之秋黄;夜间气色平静安宁,即秋收冬藏之义。
因此古书《洞微玉鉴》说:
气者,一而已矣。别而论之,则有三焉:曰自然之气,曰所养之气,曰所袭之气。自然之气者,五行之秀气也,吾禀受之,其清常存。所养之气者,是袭义而生之气也,吾能自安,物不能扰。所袭之气者,乃邪气也,若所存不厚,所养不充,则为邪气所袭矣。
这段话把“气”分为三种,即“自然之气”“所养之气”和“所袭之气”。“自然之气”与生俱来,属于天赋的范围。“所养之气”是后天修养而成的正气,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即属此列。“所袭之气”是后天遭到有害的影响而形成的,属于邪气之列。天生之气、个体难以把握,而“正气”与“邪气”却是个体可以把握的。因此,观人察人者抓住“正气”与“邪气”两端,很容易正确地作出判断。
观色识人法的记载还见于刘劭所撰《人物志·八观篇》:“忧患之色,乏而且荒;疾疢之色,乱而垢杂;喜色,愉然以怿;愠色,厉然以扬;妒惑之色,冒昧无常;及其动作,盖并言辞。是故,其言甚怿,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言将发而怒气送之者,彊所不然也。凡此之类,征见于外,不可奄违,虽欲违之,精色不从,感愕以明,虽变可知。是故,观其感变,而常度之情可知。”
由此可见,“色”还是一个人情绪的表现,“色“愉者其情欢,“色”沮者其情悲。当然,也有城府极深,不动声色之人,就还需从其他角度来鉴别他们的情绪状态。需要注意的是,“色”的含义比较广泛,它是一个人的气质、个性、品格、学识、修养、阅历、生活等因素的综合表现,与人的肤色的黑白并无直接联系。
处世活用
《逸周书·官人》认为:“民有五气:喜、怒、欲、惧、忧。喜气内蓄,虽欲隐之,阳怒必见;欲气、惧气、忧悲之气皆隐之,阳气必见。五气诚于中,发形于外,民情不可隐也。”它说明,人的各种感情总会在外部有所流露,即使想隐瞒也不会完全隐瞒得住,因此还是可以通过外部表情了解一个人的思想的,除了少数心计很深的阴谋家和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之外,对多数人都可采这种观察办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学习一点察言观色的技巧,这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相当有益的。
有一本名叫《辍耕录》的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元朝初年,有个人名叫李国用,人们都传说他是神人,能够望气相人。据说,他的相气水平很高,大到一座城市,一片森林,小到一个人,他都可以从各种颜色的气上看出名堂来。当然,这种神功只有观气士才具有,因为他们经过特殊的训练。
李国用来到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正值北方的元朝与南方的南宋王朝打得不可开交。北方的蒙古可汗忽必烈雄心勃勃,决心扫平杭州,一统中国。南宋的君臣们因此惶恐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李国用刚到杭州,便望见杭州城笼罩着一片黑气,便知这个城市不久将有血光之灾。李国用自然成了杭州城中的王子王孙、达官贵人家中的座上客,因为他们想知道自己的吉凶祸福。
一天,南宋谢皇后的亲戚谢退乐预备了早餐,请李国用一同进餐。李国用到了之后,便毫不客气地坐到最显赫的位置上,其余人只好在下位就座。席间,达官贵人们纷纷请李国用为他们预言吉凶,但李国用却看着他们,一言不发。此时,有一位下级官员从外面走了进来,大家认出来他是赵孟頫。此人脸上长满风疮,一副倒霉样子,李国用一见赵孟頫,便从座位上站起来,起身迎上去,并对座中客人说:“我从北方过长江以后,所相之人极多,只有此人的福份最大。等他面上的风疮痊愈之后,便会有帝王召见。此人将来官至一品,名闻四海。”后来,赵孟頫成为元朝皇帝忽必烈手下极其有名的大臣,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名声显赫,其书法大大有名,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