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对公司的重要员工,鸟井更是不惜重金,以礼相待。被誉为没有他就没有桑得利公司的“名参谋”作田,在进入公司不久后,父亲便不幸去世。但他不想让同事们知道家有丧事,便悄悄地没有做声。然而,出殡当天,鸟井率领桑得利公司的全体员工来到殡仪馆帮忙,而鸟井更是亲自站到门口对前来祭拜的人一一磕头答礼。等到丧礼结束,作田正要回家,听到鸟井老板大叫一声:“没有车子,你和母亲如何回家?”说完立即叫了一辆计程车,亲自送他们回家。老板如此一番充满诚意的举动,让作田心生感动。从此,他全心全意为公司工作,从来没有跳槽的念头。以致后来他升为主管,还常对员工提起此事:“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为了老板,即使是舍弃性命也在所不惜。”
严厉的鸟井之所以如此深得人心,在于他懂管人用人的刚柔之道,真诚地用一言一行感动并奖励员工,让他们把公司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老板当成了自己的父亲。而员工心中积淀下来的归属感,换来的是桑得利公司一路走红的业绩以及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
内刚柔之辨
原典
五行为外刚柔,内刚柔①,则喜怒、跳伏②、深浅③者是也。
注释
①内刚柔:内心的阴阳刚柔之气。②跳伏:激动与平静两种情绪。③深浅:人内心的城府深浅。
译文
前面所说的五行,是人的阳刚和阴柔之气的外在表现,即是一般所说的“外刚柔”。除了外刚柔,还有与之相应的内刚柔。内刚柔指人的喜怒哀乐、激动与平静两种情绪和深浅不一的心机城府。
解读
外形之刚柔,就是前面所讲形体之五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魄力、性格,很容易在直观上看到。然而从外貌形象来判断、识别人物,虽有一定道理,但仅从人的外部形态去分析人、评价人,总有些人牵强附会。因为人的确不可貌相,正如海水不可斗量。特别是如果察人者水平不够,阅历不深,就会产生许多错误的东西出来。即便很多聪明的人士也会犯下这样的错误。
曾国藩从不敢过誉自己的鉴人才能,他将“外刚柔”与“内刚柔”结合,无疑是比较周全的一种方式。“内刚柔”所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城府,需要通过日常相处来推敲,要求从内外结合的集度来考察人物,《冰鉴》中并专门列出几种典型的内心伏藏的例子,供鉴别人才时参考。
“内刚柔”实际上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从喜怒哀乐中表现出来,观人者循流探源,就可以察知他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心性品质了。
曾国藩将“内刚柔”分为“喜怒”“跳伏”和“深浅”三种来论及人心内阴阳之气变化,这三种既是指喜怒哀乐等情感,又指沉静、急躁、胸有城府等各种性格。
人本来以阴阳之气来确立性情,阴气太重则失去刚,而阳气太重则失去柔。太柔则处事小心谨慎,不敢大刀阔斧;太刚是亢奋者,常超越了一定的度。这两种人各有长短,或者说各有优缺点。
处世活用
处世过程中,最重要的固然是识人,然而最困难的也是识人。人心不同,就像各人的面目都不相同。外形相似的人其内心世界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古人常有“贤不可知,人不易识”的感叹。认识一个人,以自己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
1.凭主观意识识人不可取
从前一个聪明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被隔壁的小孩偷走的。于是,他就暗中观察小孩的行动,不论是小孩的言语与动作,或是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像是偷斧头的人。因为没有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揭发。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遗失的斧头,原来是自己弄丢的。从此之后,他再去观察隔壁的小孩,再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这个所谓的聪明人就是以自己的观点来度量别人,主观性太强,才会把无辜的小孩看成是盗斧的贼。他心中认定小孩是贼,因此便看小孩像贼;当他心中不再认为小孩是贼以后,任他再怎么看小孩都不像贼。
其实,小孩没有一点儿改变,改变的是他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由于主观意识作祟因而造成识人错误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国时代精于识人的诸葛亮,就曾因主观偏好而对马谡失去了客观的判断。马谡曾任成都县令以及越嶲太守,能力过人,并好谈军国大事,诸葛亮很器重他。刘备在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希望你能察觉此事。”由于诸葛亮对马谡印象很好,因此非但听不进刘备的话,而且还任命马谡为参军。两人谈论军国大事,每每从清晨到深夜。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师祁山,当时诸葛亮独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统率大军与魏军交战于街亭,结果被魏军所击败。因为先锋率大军败走,诸葛亮只好退守汉中。
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就会忽略他的缺点而肯定他的一切;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就会忘掉(或忽略)他的优点,单挑其弱点而否定他的一切。
以自己的主观偏好认识人,这是人性上的弱点,也是识人的大忌,精明的诸葛亮都难免陷入其中,何况一般凡夫俗子?须时刻警醒。
2.十二种人的性格特点分析
为人处世能正确的识别人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外刚柔和内刚柔的结合形成了十二种人的性格特点。刘邵曾对此作过深入的剖析,现分别说明如下:
(1)坚强刚毅的人,其性格特点是凶狠强硬,很难与人和睦相处,这样的人在为人处事上,不是克服自己由于太刚强而言谈举止冒失莽撞的不足,反而认为柔顺就是软弱屈从,结果变得更加凶狠,变本加厉地加强他的过火行为。其长处在于能驱除邪恶,不足之处在于喜欢激烈地攻击对方。因此这种人可以让他设定法度让人遵守,却往往难以对别人体察入微,不能处理具体事务。
(2)英雄骠悍、精力健旺的人,其优点在于肝胆照人,性情刚烈,缺点在于不太顾忌别人的情面或事情的后果。这样的人总是意气风发,勇敢果断,他们从不认为勇往直前的做法会使自己遭受挫折甚至毁灭,反而视和顺忍耐为胆小怕事,做什么事总要把自己的精力使尽才罢休。因此这种人可以与他们共赴危难,却不能要他们去遵守约定;可以让他去办充满艰难险阻的事,很难让他在情况恶劣的环境下完成忍辱负重的任务。
(3)性情温柔随和、安静宽恕的人,其优点是宽容大度,缺点是对人对事下不了决心。柔弱和顺的人,遇事总是犹豫不决,处理问题抹不开面子,不是克服自己拿不起放不下的缺点,反而把刚毅激进当成对别人的伤害,安于无所作为。因此这种人可以遵守常规。有这种性格的人,可以让他做循规蹈矩的日常工作,却不能让他执掌政权,排忧解难。
(4)精明能干、慎密畏怯的人,很善于谨慎小心、兢兢业业地完成所负的使命,但缺点是疑虑重重,患得患失。精明谨慎的人,瞻前顾后,顾忌重重,不是克服自己不敢伸张正义的弱点,反而视之为轻率的表现,结果更是加重了他的疑虑。这样的人,可以让他去做继业守成的工作,很难让他开创局面,树立榜样。
(5)善于论证辩驳、推理分析的人,他的才能是在解惑说理、化解矛盾方面,不足之处是容易流于夸夸其谈,不着边际。博学善辩的人说话条理清楚,口才好,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文辞泛滥,话语冗长,却把正直刚毅当做对他们的束缚,从而助长他们散漫的作风。这种人可以同他们不分等级贵贱,平等相处,让他们搞学术研究或教学工作,却难以设立法规制度来约束他们。
(6)气势凌厉、性格刚正的人,做事坚毅,为人耿直,其优点在于坚持原则,意志坚定,缺点是专断固执,不听他人劝告。这种人不认为固执主观是缺点,却认为灵活善变是虚伪的表现,从而更加主观专断。因此,这种人可以坚持正义,却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可以让这种人做已经确立无误的执法工作,不能让他去团结群众。
(7)好善乐施、普济博爱的人,胸襟宽广,很有人缘,但交友太多,又难免鱼龙混杂。他们不认为交游混杂是缺点,反而把廉正耿介当成拘谨保守,于是交游就更加广泛混杂了。这种人可以做群众工作,却不能严肃风纪。
(8)注重行动、才能卓越的人,志在攀登高峰,超越同行,不足之处是好高骛远,根基不稳。好学上进的人,志向高远,他们不认为贪多务得、好大喜功是缺点,却把沉着冷静看做停滞不前,从而更加锐意进取。因此这种人可以不断进取,却不甘心落后于人,可以让他开拓进取打先锋,不适于从事打基础、当后援的工作。
(9)清高耿介、廉洁奉公的人,具有艰苦节约、不为贫贱所移的优点,但是也有过分拘泥于小节、死板教条的局限。耿直倔强的人嫉恶如仇,不愿随波逐流,他不克服自己狭隘偏激、固步自封的缺点,反而认为广交朋友有辱清名,结果使他变得越来越孤僻、拘谨。这样的人可以让他去完成无损人格、气节的任务,不能让他去做灵活变通的工作。
(10)冷静老练、机敏周密的人,对于细微奥秘的事情很精通,缺点在于遇事迟缓怯懦。性格沉静的人对什么事都要反复推敲,深思熟虑,他不克服自己由于冷静沉着造成的贻误良机,反而认为注重行动的人粗心大意,把自己的畏头畏尾说成是优点。因此这种人可以深谋远虑,却难以及时把握机会。
(11)足智多谋、胸怀韬略的人,做事老谋深算,善于随机应变,取悦于人;缺点是老奸巨滑,模棱两可。满腹机谋的人凡事都要审时度势,把事情做得让人人满意,他们不认为施展权术是背离正轨的行为,反而认为坦诚是愚蠢的表现,把虚伪看成可贵的东西。这种人应当让他去做扬善积德的事情,不能让他做查处违法乱纪的工作。
(12)质朴坦率、一览无余的人,具有质朴诚实的品质,缺点是没有城府,容易泄密。淳朴坦白的人,心有疑惑也不愿意相信是真的,他不克服自己由于性格朴实而形成的粗犷直露的缺点,反而认为讲究谋略是一种荒诞的做法。为人处事一味地坦诚相见。这种人可以去完成讲求信义的任务,却难以去调停指挥,随机应变。
刘邵非常细腻与传神地剖析了上述十二种人,为人处世不妨仔细去观察与琢磨。有智谋的人喜欢建功立业,勇敢的人喜欢实现自己的志向,贪婪的人则钻营于功名利禄。我们可以识别出来,就能想办法去应对。
近“粗”之人
原典
喜高怒重,过目辄①忘,近“粗”。
注释
①辄:就。
译文
遇到令人高兴的事情,就乐不可支,得意忘形;遇到令人愤怒的事情,就恼怒起来,怒不可遏,可是事情一过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阳刚之气太盛,其性情接近于“粗”。
解读
笑能笑死、哭能气尽者,给人的直觉就是胸无城府。所以曾国藩说,喜则手舞足蹈、得意忘形;怒则狂暴焦躁、不计后果;喜怒过后,则立刻云开日出,将刚刚发生过的事抛在九霄云外再不萦怀者,看似直来直去、豪迈豁达,实则是气盛、莽撞之人。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粗人”,做事欠缺考虑,仅凭匹夫之勇,冲锋陷阵还可以,但却绝非将帅之才。
喜怒哀乐是人的情感世界。人的心性在平常情况之下未必是真实的显现,但在特殊情况之下却会暴露无遗。喜怒哀乐,特别是“大喜”“大怒”是指人的情绪的剧烈变化。一喜一怒之间,对事对人的态度充分地表现出来。有人为不平之事拍案而起,挺身而出,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有人为了自己的得失而大喜大怒,自私之心也会昭然若揭。当然还要区分他人的假怒、真怒,假喜、真喜。常言说:“文贵曲,人贵直。”但是“山中有直树,世上少直人”,大概因为人能有意地掩盖心中所想与情绪变化,直率坦露之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凭喜怒哀乐去观察一个人的心性和内心世界,只是一个依据,还不是100%准确,要掌握真实情况,不要为假像所迷惑。另外,如果密切结合一个人平时的言行,准确性就会不断提高。“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就是这个道理。
那种“大怒”“大喜”之人,为一得一失、一物一事而喜而怒,程度异常强烈,有失常态。如果这种人得了健忘症,过目即忘,做起事来常常漫不经心,很多事情早就被他忘记得干干净净。这种人就是曾国藩所说的“粗”人。此类人粗枝大叶,性情刚直,不知进退,往往办事欠妥,缺乏周密的计划。
曾国藩是一个细心者,专门写下这样的对联来诫勉自己办事:
做人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一个人应该粗中有细、思虑周详,这样办起事来才会在稳当之中追求变化,精当中寻简捷。而“粗”者则没有这样的才识策略。“粗”者如果不经过一番磨炼,变得心思周密,是不可能担当重任的。这种人的长处是没有城府,很少搞阴谋诡计,一般没有野心,很多事情都可以放心地叫他去做。
处世活用
半生混迹于官场的曾国藩深知情绪带给人的负面影响是致命的。一个人若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势必成不了什么大事。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有些人因不能克制自己,而引发争吵、咒骂、打架,甚至流血冲突的情况。有时仅仅是谁踩了谁的脚,一句话说得不当,在地铁里抢座位,在公交车上挨了一下挤,都可能成为引爆一场口舌大战或拳脚演练的导火索。在社会治安案件中,相当多的案件都是由于当事人不能冷静地处理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发生的。
人都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时,难免情绪激动、发火、愤怒。这是人本能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这种激动的情绪不可放纵,因为它可能使你丧失冷静和理智,不计后果地行事。因此,当你遇到这类事情时,面对人际矛盾时,要学会克制,学会忍耐。宋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向敏中,天禧(宋真宗年号)初,任吏部尚书,为应天院奉安太祖圣容礼仪使。有一天,真宗说:“自从我继位以来,还没有任命过仆射。现在任命向敏中为右仆射。”这是非常高的官位,很多人都向他表示祝贺。徐贺说:“今天听说您晋升为右仆射,士大夫们都欢慰相庆。”向敏中仅唯唯诺诺地应对。又有人说:“自从皇上即位,从来没有封过这么高的官,不是勋德隆重,功劳特殊,怎么能这样呢?”向敏中还是唯唯诺诺地应对。又有人历数前代为仆射的人,都是德高望重。向敏中依然是唯唯诺诺,也没有多说一句话。
第二天上朝,皇上说:“向敏中是有大能耐的官职人员。”向敏中对待这样重大的任命无所动心,这就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人们三次致意恭贺,他是三次谦虚应付,不发一言。可见他自持的重量,超人的镇静。正如《易经》中所说:“正固足以干事。”
所以向敏中居高官重任三十年,人们没有一句怨言。他能以这样从政处世的方法,对待进退荣辱,心情平静地虚心接受。他理政应事,待人接物,也就能顺从天理,顺从人情,顺从国法,没有一处不适当的。
真正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无论祸福险夷,还是横逆生死;无论处在功名富贵之中,还是处在山林贫贱之际,他们的心中总有一个自己的主宰存在,不被外物与环境所左右。请看下面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