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钱脉:胡雪岩的那套办法
19122600000042

第42章 智、勇、神、强,一个通天入地的狠角色(4)

胡雪岩善于笼络人心,统一人心——所谓“统一”,就是使双方的意志愿意向自己靠拢。当他的阜康钱庄开张时,对新聘“档手”刘庆生,就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笼络手法。刘庆生原是另一钱庄伙计,胡雪岩看中他是个人才,便“挖”了过来,算是破格提拔使用他。使用原来不熟悉的伙计给自己钱庄当“档手”,也可见胡雪岩高明:他原来想请自己当过伙计的信和钱庄的两个同事,但想到那两个人对自己的底细十分清楚,又是在一起玩笑惯了的,招来后自己当老板,他们当伙计,不但自己抹不下面子,双方也很难产生敬畏之心。对于年轻的刘庆生,把家眷搬到杭州,一个月得十两银子开销,而胡雪岩却一年给二百两银子,并允诺年终还有花红。报酬出乎自己的意外,刘庆生惊喜不已,从伙计升“档手”,喜从天降,当然愿意为胡雪岩效力。加之胡雪岩对他放手信任,自己的想法多是靠含蓄的方式暗示聪明机灵的刘庆生,他自觉得东家很体恤自己、照顾自己,对阜康钱庄更加竭忠尽智地效力。为了提高刘庆生在同行中的地位,胡雪岩还特地叫刘庆生拿着浙江巡抚的汇票到他当过伙计的钱庄里汇了一万两银子,此举令同行对刘庆生刮目相看,以为他与巡抚大人有着不同一般的关系。刘庆生自是心照不宣,对胡雪岩的用心更是感佩不已。

胡雪岩为了在湖州开丝行(王有龄到湖州府任知府,而胡、王的关系已为世人所知,因此他不便公开出面),聘请小船主老张当老板,老张的妻子比较精明,对丝业较为了解,实际由她操持,当然真正的老板是胡雪岩。老张为人老实本分,也有些人缘。看中这一点,也为了“指导”他,胡雪岩便将生意成败的关键总结为两条:“第一要齐心,第二要人缘。”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如果一个商号不能上下一心,以至个个“斗鸡眼”似的你不服我,我鼓捣你,一盘散沙,绝对不可能有生意的兴隆和稳定的发展。

因此,一个做统帅的人,在调度和使用自己手下人的时候,如何既能发挥他们自己各自的长处,又能使他们很好地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是一个需要花费心力去细致考虑的问题。

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因而要请档手、伙计,因而就要做“齐心”的工作,把大家的智慧能力拧在一起,店铺才有兴旺的可能。有了这个内部条件还不够,还要有“人缘”,也就是良好的外部环境。胡雪岩也是交结人缘的高手。例如,开阜康钱庄将不会挤占信和钱庄的生意,而是另外新辟门路,浙江海运局的钱款往来将按原来约定的由信和钱庄经营。这样一来,信和钱庄不是多了一个对手,而是多了一个伙伴,自然疑虑全消,转而真心实意支持阜康钱庄。对其他方面,尤其是官府的官僚们,胡雪岩也是极尽拉拢之法,不时打点,加之他守信用、讲义气,渐渐赢得各方的信任。人缘,为胡雪岩一步步发迹提供了机遇。

2. 做事最要紧的是收得结果

结果是一个人言行的明证,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品质、能力与素质。所以胡雪岩十分注重从结果上去反省自己,他说:“为人最要紧的是收得结果,一直说话算数,到临了失一回信用,自己就完了。”由此看出,胡雪岩十分看重事情的结果。

左宗棠西征结束回到朝廷入军机,以大学士管兵部,受醇亲王之托整顿蓝旗营,特地保荐新疆总兵王德榜教练火器、键锐两营。此时左宗棠又受朝廷委派筹办南洋防务,为加强实力,需要有至少四千支火枪。同时,招募来的新兵粮饷虽说有户部划拨,但首先就要有的一笔开拔费总是不能少的,简略一算就是二十五万两。左宗棠西征时,在上海设了一个粮草转运局,由胡雪岩代领转运局的事务。这一个转运局,直到左宗棠西征结束回到朝廷,也并没有撤销。这个时候,左宗棠自然又要想到胡雪岩。

胡雪岩虽然答应下这两件事情,但实际做起来却有些棘手。棘手之处首先还是一个钱字。左宗棠此前为粤闽协赈已经要求胡雪岩拨给20万两现银,如今又加了25万两。同时,转运局存有的洋枪只有2500支,所缺之数要现买。按当时价格,每支纹银十八两,加上水脚,1500支需银三千两。几笔加起来,已近50万两之多。若在平时,这50万两银子对于胡雪岩也许并不是特别为难,但现在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其一,由于中法纠纷,上海市面已经极其萧条,加之胡雪岩为控制生丝市场投入两千万两用于囤积生丝,致使阜康钱庄也是银根极紧,难于有能够调动的头寸。其二,李鸿章为了排挤左宗棠,不让他在东南插足,已经定计在上海搞掉胡雪岩,授意上海道台卡下各省解往上海的协饷。这一部分协饷,有的是用来归还胡雪岩为左宗棠经手的最后一笔洋行贷款的。这一笔洋行贷款的第一期50万两还款期限已经到了。

其实,胡雪岩可以向左宗棠坦白陈述这些难处,求得他的谅解,即使推脱不了这两件事,至少也可以获准暂缓办理。但他却不愿意这样做。他知道左宗棠虽然入了军机,但事实上已经老迈年高,且衰病侵寻,在朝廷理事的时日不会太多,自己为他办事也许这是最后一次了。自结识左宗棠之后,他在左宗棠面前说话从来没有打过折扣,因而也深得左宗棠的信任。他不能让人觉得左宗棠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仰仗了,自己也就可以不为他办事了。更重要的是,为人最要紧的是收得结果,一生讲究信用,为自己创下牌子,最后为一件事就把牌子砸了,实在是不划算,自己也决不甘心。

胡雪岩在对左宗棠的态度上,至少有两点很让人感佩。第一,绝不过河拆桥。胡雪岩结识左宗棠,从他作为一个生意人来说,他是将左宗棠作为可以利用、依靠的官场靠山来“使用”的,他也确实从这座靠山得利多多。但是,他也绝不仅仅只是将左宗棠作为能靠就靠,靠不住了就弃之他投的单纯的靠山,因而即使自己已经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地,他也要完成左宗棠交办的事情。从个人品德上来说,这不能不让人感佩。

第二,维持信用,始终如一。他决不愿意一生注重信用而到最后为一件事使这信用付之东流,因此,即使到了真正只是够勉力支撑,而且岌岌可危的时候,宁可支撑到最后一败涂地,也要保持自己的信誉、形象。

无论是从做人的角度看,还是从做生意的角度看,这两点其实都非常重要。一个生意人的信用,既要看他在某一桩具体生意运作过程中的守信程度,更要看他一贯的信誉状况,生意人的信誉形象是由他一贯守信建立起来的。而且建立信誉形象难而破坏信誉形象易,一次的信用危机,足以使用一辈子的努力建立起来的信誉彻底坍塌。这是任何一个生意人都不能不时刻注意的。

不用说,生意上的信用,其实来自生意人的信义,一个对别人用完就扔,过河拆桥的人,绝没有信义可言,人们也决不会相信这样的人会有信用。正所谓“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善始善终,方能从从容容在江湖上行走,广交天下朋友,助己成就一番伟业。”

3. 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一个生意人要想有大的作为,眼光不仅要看得准,而且要超前,要能够看到以后的事情,看出变幻莫测的商海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商场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有时候商场上的拼杀甚至比战场上更残酷、更赤裸。一个没有长远眼光的人是根本无法有所作为的。胡雪岩是一个大商人。商人的眼光,主要是指不断发现、开辟自己财源的眼光。正如要取水必须有水源,要赚钱也先要有财源。立足商界,首先要见识卓远,在商场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从商业上讲,也就是要能发现属于自己的财源。

能够看出某一生意能不能赚钱,首先要求商家有长远的生意眼光。商家的眼光一定要远,也就是不能总盯着一门一行,不仅要把眼睛盯在眼前利益上,而且要“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要能在商海变幻莫测的复杂形势中看出有利于己的大方向,按照这个大方向来经营好自己的财源。

胡雪岩的生丝生意还没有开始运作之前,就洞察到用代理湖州官库的银子贷到杭州,脱手后再解“藩库”银两的商机,这一步可谓之“远”。湖州的公款本来就要解往省城杭州,交付“藩库”,先垫支一下,买丝到杭州变成现银之后再交付“藩库”并不为过。如此一来,死钱变成了活钱,把它作本钱为己所用,何乐而不为呢?

胡雪岩的商业见识还有看得更长远的。在丝茧生意还没开始时,他就想到了和洋人做生意,组织生丝出口,即当时所谓的销“洋庄”。这一次胡雪岩确实把生意做到了国外。

当时的情况是,清朝开埠之后,中国与欧美及日本的贸易主要以江南的丝、茶业为大宗,而随着18、19世纪西方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生丝需求量日益增大,经由上海外销的江南丝、绸,在整个上海“洋庄”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治、光绪年间仅江苏镇江就以丝、绸“行销于北省以及欧、美、日本者,岁人数百万”。

胡雪岩要和洋人做蚕丝生意的念头,也是起于与杭州丝商有关蚕丝生意的交谈。丝商告诉胡雪岩,销“洋庄”把上万两的丝囤积起来,等价钱上涨时再卖给洋人,所赚极多。只是销“洋庄”需要的本钱太大,并且洋人做生意非常狡猾,表面上与你讨价还价,不断地与你周旋,暗地里又去寻找其他的门路。有些商人因为资本有限,急于将货物脱手,便杀价出售手中的货。这就增加了生丝生意的风险,不但与洋人的生意没有做成,自己的货又砸在手里。因此,销“洋庄”既要有雄厚的资本,又要有敢于承担风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