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的中国家教大全集
19112000000039

第39章 持家(2)

渐渐地小韩和周围的几个不三不四的小青年混熟了,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嘴里叼着烟卷在胡同里面窜来窜去,成为了当地的一个问题少年。有一天还公然把人家的一车水果给抢了,抱了两个大西瓜回家。老韩头儿让孩子把西瓜送回去,老周婆子宠着孩子,说:“孩子这么小,就知道往家抱东西,咱们吃了得了。”随后他们把西瓜分吃了。

随后又因为一些劣迹被治安处罚拘留了,老韩头儿有些担心,老周婆子却很开脱,说去派出所住几天,就和到姥姥家一样,没啥好担心的。就这样一来二去小韩成为了派出所里的常客。老韩头儿一天趁老周婆子不在,想教训教训孩子,他不懂得说服讲道理,反倒是上手就打,孩子给打怕了,离家出走一个月没有露面。终于有一天公安局来人送信说,小韩因为聚众持刀抢劫要择日宣判了,结果判了十年。邻里闻听此事都击掌相庆,竞相庆贺起来。

一天,老两口去监狱探望儿子,小韩和父母是面面相觑,“爸,妈,我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害了我自己,我也害了别人!现在周围的乡亲都恨我,我恨你们俩人。”老韩头儿刚想说什么,小韩又对着老周婆子说:“我小时候,你做母亲的教我怎样骂人,你不管我。我在学校功课不好,你就到学校去骂老师教得不好!现在我连自己的嘴都管不住,张嘴就是骂。自从到了监狱里头,人家都说我‘一嘴炉灰渣子’。”老周婆子听了说不出话来。

小韩接着说:“我烟瘾、酒瘾大了,没有钱买就和周围的小青年们去抢去偷,一个月一个月的不回家,你们也不管,回家了你就打。现在我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你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老韩头儿听后,流着眼泪说:“孩子,是我们没有好好教育你,你看你还需要什么吗?”小韩说:“我什么都不要了,给我拿两身旧衣服就成了,我在这里好好反省,认真劳动争取提前释放。”

都说教育儿女是为了让他们今后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从小处说也至少要能撑起家庭来,而今老两口的孩子去因为娇惯被“教育”到了监狱里,实在是失败啊。

司马光教子俭朴为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司马光也做得很好,如他俭朴教子的事情就传为美谈。

司马光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他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言传身教,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的习惯。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

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编写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手和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

司马光告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司马光15年来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深受启迪。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到俭朴的重要性,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生活习惯。他说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近几年来,风俗颓败,做什么都讲排场,摆阔气,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也脚上穿着丝鞋。为了酬宾会友常数月欢聚,大操大办。他非常痛恶这种糜烂的生活陋习,为此,他慨叹道:“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司马光赞扬了宋真宗、宋仁宗时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并为儿子援引张文节的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他又援引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他经常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他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另外,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鉴戒。他曾对儿子说过: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祟“以奢痱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儿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都不是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司马康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于后世。

赵匡胤教女节俭

宋太祖赵匡胤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他不但自己生活俭朴,反对奢侈,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要俭朴。

有一次,赵匡胤的女儿永庆公主入宫晋见父亲时,身上穿着一件由工匠新制作的外衣,衣服十分华丽,上面用金线缝缀着一片片的孔雀羽毛,蓝的像湛蓝的湖水,绿的像碧绿的翡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真是华丽极了!她一路走来,引起不少官员的注意。宋太祖却像打量一个陌生人似的看着身穿华丽外衣的女儿,显得很是生气。他说:“你把衣服脱下,以后不能再穿它!”

听到父亲的话,公主很不理解。噘着嘴巴说:“宫里翠羽很多,我是公主,一件衣服只用一点点,有什么要紧?”

宋太祖严厉地教育她说:“正因为你是公主,所以才不能享用。你想想,你身为公主,穿了这么华丽的衣服到处炫耀,别人就会效仿,这样整个风气都被你带坏了。你一定要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过去,战国时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结果全国上下都跟着学,搞得紫布都贵了好几倍。今天,你的这件衣服上面有金丝线、孔雀羽,价格都很高,你知道制作一件要花多少钱吗?如果别人再效仿你,全国要浪费多少钱财在这衣服上?按说你现在的地位和生活已经很优越了,你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珍惜现在的拥有才是。你怎么可以带头铺张浪费呢?”

听了父亲的批评,公主无话可说。只好默默地把外衣脱了下来,但心里仍然很不甘心。她想:你既然是皇上,又是我的父亲,对我要求那么严格,看你又对自己怎么要求?于是,她对宋太祖试探性地问:“父皇,您做皇帝已经好几年了,进进出出总离不开那顶旧轿子,它也应该用黄金装饰一下了吧!”

宋太祖却平心静气地对女儿说:“我虽然是一国之主,掌握着全国的政治经济大权。如果我要把整个皇宫都用黄金装饰起来也能办得到,何况只是一顶轿子?可是古人说得好:‘让一人治理天下,不能让天下人供奉一人。’倘若我自己带头奢侈浪费,必然会有很多人去效仿。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怨恨我,反对我,这样整个国家就很难治理了,你说我能带这个头吗?”

公主一边听着,一边琢磨着父亲的每一句话,再看看皇宫里的装饰也都很朴素,连窗帘都用很便宜的青布制成,觉得父亲的话确实很有道理。公主于是慌忙叩头谢罪,诚心诚意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今后要向父亲学习,勤俭节约,不再奢侈。

■原文:贤弟教训后辈子弟,总当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以药骄佚之积习。

译文:贤弟们在教育训诫子侄后辈的时候,一定要将勤学苦修作为根本,谦逊的思想作为操作方法,用这两味药来医治积留已久的骄佚习气。

■李嘉诚的创业经

当创业者踏上创业这条辛苦的道路时,勤奋与努力是创业者必不可少品质。1998年,李嘉诚被香港电视台评为“年度风云人物”,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李嘉诚真诚地说:“在创业者刚刚走上创业这条路的时候,不要指望运气能创造捷径,创业成功靠的是勤奋和进取,靠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忘我的工作精神对创业者来说非常重要。”

1957年,李嘉诚在一份杂志上看到意大利生产出的塑料花在当地市场非常畅销,这让一直在寻找商机的李嘉诚眼前一亮——这是一个不错的赚钱机会。于是李嘉诚不远万里赶到意大利,亲自进车间,从一个小学徒做起,努力学习塑料花的生产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努力,李嘉诚掌握了塑料花的生产技术。从意大利回来以后,李嘉诚开始做手办工厂,招员工。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就这样成立了,工厂在创立初期,由于缺乏资金,只能将厂址定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筲箕湾。租的厂房非常破旧,窗户上大多都没有装玻璃,只要一下雨,厂房的地上就全是积水。在人力方面,不仅长江塑胶厂招聘的第一批工人中没有一个是有生产经验的,而且其中很多的人还是刚刚从内地涌到香港的农民,别说操作技术,甚至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见机器。那时,长江塑胶厂唯一懂得塑胶产品生产技术的人就是李嘉诚。整个工厂破旧不堪,除了“长江塑料厂”的牌子是新的,其他的东西没有一点能透出新工厂应有的新气象。面对创业初期的困难,李嘉诚不但没有丝毫的沮丧,而且自信满满地开始了他的创业之途。因为他始终相信——只要我不懈努力,我一定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在长江塑胶厂最初创立的日子里,李嘉诚吃住几乎都在工厂里,一个月也很难回家一次。身为老板的李嘉诚既要充当操作工、设计员、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和出纳员,还要收集行业信息和规划产品市场区域。可以说李嘉诚每天的工作都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勤奋努力精神。由于长江塑胶厂地处偏僻的郊区,李嘉诚每天早上都要5点起床去推销或采购,当他赶到客户的工作地点时,客户正好上班。为了节省资金,他从不坐出租车,路远就乘坐巴士,路近就徒步行走。11点多时,正是别人吃饭的时候,但李嘉诚还要赶回工厂检查工人们上午工作的情况,匆匆地和工人们一起吃简单的工作餐后,便又急着出去做市场调研。晚上12点时,大多数人都已进入了梦乡,但李嘉诚却依旧在灯下为了长江塑胶厂的未来坚持不懈地努力着——整理工厂当天的账目,记录当天的销售情况,安排第二天的生产……在李嘉诚勤奋的努力下,长江塑胶厂的规模逐渐扩大,大批的订单如雪片一样飞来,李嘉诚终于成功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显然,这就是李嘉诚和普通创业者最大的不同。普通的创业者都知道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努力,但很多的创业者只将努力挂在嘴上而不是付诸行动,而李嘉诚是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去做。

陈省华的家教很严

北宋初期时的谏议大夫陈省华,字善则,祖籍在北方,是今内蒙古自治区的河朔之地,其曾祖父陈翔为唐末并门的书记官,曾为蜀新井令,遂后迁到到阆州阆中(今南充阆中),在蜀地安家。陈省华去世的时候68岁,死后朝廷赠号太子太师,加封秦国公。妻子冯氏被封为燕国夫人。

陈省华才智过人,办事精干而又认真。一向严于律己,对家里人要求也很严格,不准以权谋私,不搞特殊化。他教子严而有方。从古到今,官宦之子多玩世不恭和纨绔无用。但是陈省华的三个儿子中,有两个状元,一个进士,两个拜相,一个为将,这不能不说他教子有方。

在他的严格教育下,大儿子陈尧叟中状元后做了宰相,二儿子陈尧咨中状元后,当了节度使,三儿子陈尧佐中进士后,当了丞相,世称“三陈”,父子四人皆为进士,故称一门四进士,陈省华的女婿傅尧俞是状元,人又称陈门四状元。一家子都是显贵,但陈省华家规极严,男人们在外为官一定要清廉,妇女们在家必须下厨房参加劳动。

陈省华的大儿子是宰相,娶了尚书马亮的女儿为妻,小两口相亲相爱。妻子私下对丈夫说:“你当宰相我是宰相夫人,还要天天下厨房做饭,你去求求父亲,免了我下厨房吧。”丈夫说:“父亲铁面无私,我不敢。”

他的妻子没办法,只好回娘家哭诉。马尚书心痛女儿,决定与亲家公交涉一下。一天,马亮在上朝路上碰到了陈省华,马亮说:“亲家,我女儿从小娇生惯养,不会做饭,你就别让她天天做饭了吧!”

陈省华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又不是让她一个人做全家人的饭?她只是跟着我那笨拙的妻子在厨房里打打下手罢了。她连下手也不打打,难道让她婆婆独自干吗?”

马亮听说主持家务做饭的竟是亲家母,便不好说话了,马亮心想:陈家一门都是朝廷的重官,名声很好,原来家教这么严格!他很感动,便诚恳地对亲家公说:“亲家,是我不对了,我的小女就烦你多多教育吧!”

家里有宾客来访,已经当了宰相的儿子也只能站立左右,弄得来客都很为难。《宋史》中说:“宾客至,尧叟兄弟侍立省华侧,客不自安,多引去。”陈省华的妻子冯老夫人也是以节俭为本,不许诸子奢侈浪费。就是高官归来的儿子,有不对的地方,她都还要施以杖击,据说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金鱼桥这一古迹地名就是冯太夫人杖击三子陈尧咨的地方。

原来陈尧咨十分爱好射箭,百发百中,可称得上是当世无双,且喜爱卖弄,他在做荆南知府任满回家后,其母冯太夫人问他:“你在荆南做知府,有些什么政绩呀?”

陈尧咨说:“荆南来往的官员很多,经常都有宴会迎来送往。我常在宴会上表演我的射箭技术让客人们欣赏,客人们没有不佩服我的神箭的。”

其母生气地说:“你做官不勤政爱民,却专爱炫耀你的什么神箭,这符合你父亲的教导吗?你如此没有长进,怎么让我放心得下……”冯太夫人越说越气,举起拐杖朝陈尧咨打去,陈尧咨不敢反抗,冯太夫人竟把陈尧咨佩戴的金鱼玉饰也击碎了,后来人们称此地为“金鱼桥”。

通过母亲的教训,陈尧咨有了很大的转变,后来做了很多对国家对百姓有益的事。他曾在吏部任职,吏部是负责考核官员政绩,确定官吏升降的部门。有些地方官员有政绩有才能,而地位较低,朝中又没有靠山,这样的人很难有升迁的机会。陈尧咨却注意发现这些人才,并把他们向朝廷推荐,不少这样的人因陈尧咨的推荐而得到了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