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的中国家教大全集
19112000000029

第29章 曾国藩家书(1)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最高统帅,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完人”,他被奉为官场“楷模”,又被称为“最好的父亲、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兄长”。曾国藩一生所写家书无数,我们精选其中精华,解读他的先哲遗训,领悟他治家、治学、治军、修身、养性的人生智慧。

修身

■原文:耳鸣近日略好,然微劳即鸣。每日除应酬外,不能不略自用功,虽欲节劳,实难再节。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当时时省记。

译文:耳鸣近日稍好了些,但稍微劳累一点便又响起来了。每天除应酬外,不能不略为自己用功,虽想节劳,实在难以再节了。手谕训示儿子节劳,节欲,节饮食,我一定时刻牢记遵守。

■曾国藩是这样自省的

道光年间,在京城有个很有名气的理学大师,名叫唐鉴,他是曾国藩的同乡也是湖南人。曾国藩早就听说唐鉴的大名,却一直无缘相见。

有一次,道光皇帝在乾清门接见唐鉴,曾国藩有幸随驾前往,这才终于见到了这位慕名已久的理学大师,但还是没有机会和唐鉴说上话。在接见时,道光皇帝对唐鉴研究程朱理学的成就,大为赞赏,奖谕唐鉴是个笃实诚挚的君子,并当场赐封唐鉴为太常寺卿,命他在京城讲学。

没多久,曾国藩就来到唐鉴的住处,以弟子之礼拜见了这位年过花甲的湖南老乡。唐鉴对曾国藩也早有耳闻,现在又见他如此谦卑地自投门下,于是就很乐意地收下了这个门生。

投到唐鉴门下之后,曾国藩从《朱子大全》入手,开始了他对义理之学的研究。唐鉴对曾国藩也非常器重,把自己治理运河、从军从政的经验悉心传授给了他。他还赠给曾国藩一张亲笔所书的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并把自己每天写日记,用以躬行反思的方法也传授给了曾国藩,教导曾国藩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改正自己的缺点,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发展路径来要求自己。

在唐鉴的勉励下,曾国藩开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加修饬,并立下日课十二条,每天对照,检查反省,鞭策自己严格自律,使自己奋发有为。

这十二条日课的内容是:

1. 持身静肃:要使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和检查自己的行为举止及意念是否有背离义理之处。平日闲居无事就要安静泰然,保养德性。

2. 静坐养性:每天都须静坐养性,反省自己天性中隐现的仁义之心。

3. 早早起床: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4. 读书专一:读书一定要专一,一本书没有读完,不要再看其他的书籍。

5. 阅读史书:每天都要阅读《二十三史》,最少十页,即使有事也不间断。

6. 说话谨慎: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7. 保养真气:联系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8. 求学不倦:每天都要学到新知识,读书时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

9. 爱护身体:“节制操劳,节制欲求,节制饮食”,并时刻将此作为健身祛病的准则。

10. 技不荒疏:无论如何繁忙,每月都要写作几篇诗文,以此检验自己积存义理的多少。

11. 饭后写字:饭后写半个时辰的字。凡事不可留待第二天去做,这样会越积越多,难以清理。

12. 夜不出门:夜晚出门使人耽误正事,精神疲惫,必戒!

后来,在唐鉴的指导下,曾国藩又作《立志箴》《居敬箴》《主静箴》《谨言箴》《有恒箴》各一首,高悬于书房内。

一天,曾国藩带着日记,去谒见唐鉴。唐鉴翻到二十二日的日记,只见上面写道:“自今日起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朝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唐鉴称赞地说:“有志气!涤生,望你今后涤旧而生新。”

唐鉴又翻至一页,见上面写的是昨夜做梦一事,字里行间全是痛责自己的话语。唐鉴面露欣慰之色说:“好!就是要这样不讲情面地痛骂,方能改得掉身上的恶习。”说罢,他转过脸来审视曾国藩,问:“你昨夜梦见什么事了?”

“昨夜梦见何绍基放广东正考官,考完回来,得程仪五千两,皇上又赏他一千两,在下心里甚是羡慕。”曾国藩红着脸嗫嚅道。

“你这是好利之心没有全然湔除之故。”唐鉴一本正经地说,“君子之可贵,就在于慎独。”

从那时起,曾国藩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记日记,每日自修、自省、自律,改过迁善,修德读书,即使成为高官显贵之后,也从不停止。他曾经在日记中写道:“一切事都必须检查,一天不检查,日后补救就困难了,何况是修德做大事业这样的事!”他的日记,直到临死的前一天也没停止。

正是在逐日检点、事事检点的自律自省中,曾国藩一步一步地走向事业的成功,走向人生的辉煌。

周处除三害

历史上名人自我反省,用于改正错误,最终功成名就的事例屡见不鲜。在失败与挫折面前,不气馁,不把责任推给他人,勇于承担责任,自我反省的人,很多都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周处就是一个懂得自我反省,勇于改过的著名人士。周处是东吴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的儿子。年轻时,周处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周围人时常无故遭受他的欺压,非常害怕他,也痛恨他。都称他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一条蛟龙,经常行云布雨,制造洪水。泛滥开来,当地民不聊生,遇到有船只从河上经过,有时候蛟龙还会袭击商旅,吃人为乐。山上有只吊睛白额虎,时常在山岗上咆哮,霎时间狂风大作,严重的时候是房倒屋塌。人民苦不堪言。更有甚者,有行路人从山下经过,吊睛白额虎还会吞食旅客。周处和这两个畜生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吊睛白额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上得山冈,与吊睛白额虎相遇。两强相争必有一伤。酣战起来真是风云为之变色。那吊睛白额虎发起咆哮,翻身扑过来。周处猛然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吊睛白额虎却把两只前爪搭在周处面前,想要纵身再扑。周处忙将两只手就势把吊睛白额虎顶花皮地揪住,用足全身气力,将虎头按向地面。那只吊睛白额虎急要挣扎,早就使不上气力。周处死死地按住,并一丝一毫也不给吊睛白额留机会。周处抬脚就往吊睛白额虎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吊睛白额虎咆哮起来,声震百里。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刨了一个土坑。周处把那吊睛白额虎嘴直按进黄泥坑中去。那吊睛白额虎被周处压住奈何不得,终究没了气力。周处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拳头,尽平生之力,打得三五十拳,那吊睛白额虎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刚击杀了猛虎,周处没有停息,又下河去同蛟龙搏斗。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孽畜兽性大发猛向周处扑去。他逃闪一旁免受伤害。举刀对蛟龙头部劈去。它不及逃避刀到头落。周处斩了蛟龙。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回到乡里,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经死了,并且对此大加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做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他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名人。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究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很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原文: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弟,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

译文:我自从十月初一日起,也仿照艮峰一样,每天的每一次思考,每一件事情,都写在册子上,以便随时看见了加以克服,就连字体都写成正楷。冯树堂和我同日记起,也有日课册子。树堂非常虚心,爱护我如同兄弟,敬重我如同老师,将来一定有所成就。我向来没有恒心,从写日记本子开始,可以保证一生有恒心了。明师益友,一重又一重挟持我。只能进不能退。

■曾国藩教导李鸿裔

曾国藩非常有容人之量,他主张“举止端庄,言不妄发”,无论在待人接物都要为对方留有余地,力戒表现欲太强。

为了时刻警醒自己,曾国藩还亲笔书写了“处世禁忌四缄”:“勿夸夸其谈、勿好为人师、勿轻信人短、勿斤斤计较”。并把这“处世禁忌四缄”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曾国藩曾经对人说,人只要稍微有些才能,就想要表现出来,以显示其强于别人的地方。争强好胜的人常常这样,追逐名利的人更是这样。在北京做官的时候,曾国藩也有这个毛病,每次与朋友聚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夸夸其谈,表现欲非常强烈。后来,朋友邵蕙西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他的毛病,他这才如梦初醒,下决心要改掉这个坏毛病。

后来,曾国藩拜唐鉴为师,学习程朱理学,在唐鉴的指导下,曾国藩开始学习“慎独”。他常常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表现欲太强的毛病,然后就注意加以改正,终于克服了骄傲多言的毛病。曾国藩不仅自己力戒骄傲多言、表现欲太强的毛病,还经常对他的弟弟或者僚属中有这一倾向的人进行及时教诲,希望他们也能在为人处世上多加留意。

同治五年(1866年),在“剿捻”屡遭失败后,曾国藩向朝廷奏陈“剿捻无效,病难速痊,请开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并举荐李鸿章接替自己“剿捻”。十二月,曾国藩奉旨再次担任两江总督,这年他已经56岁了。

在这期间,有个叫李鸿裔的人来投靠曾国藩,做了曾国藩的幕僚。

李鸿裔字眉生,别号香严,晚号苏邻,是四川中江人。当时,李鸿裔年仅35岁,人长得很潇洒,风流倜傥,不拘小节。李鸿裔还十分有文采,既能吟诗,又会作对,尤其是一手毛笔字写得相当漂亮,曾国藩对他十分欣赏,像对待儿子一样的对待他。在两江总督府,曾国藩的幕僚很多,但能够随便出入曾国藩密室的,却只有李鸿裔一人,可见曾国藩对他的喜爱。

当时,曾国藩的幕僚中有所谓的“三圣七贤”,这些人都是名噪一时的理学大家。曾国藩仰慕他们的名声,把他们都召进两江总督府做幕僚,然而只是逐一安排他们的衣食住行,并不让他们担任具体的职务,也不安排他们做什么具体事。

很多人对曾国藩的做法感到很是不解,这其中就有李鸿裔。他看不惯这些号称理学大师的平日的腐儒作风,多次向曾国藩谏言,不要收留这种人。可曾国藩却不接纳他的谏言,也不多加解释,依然把“三圣七贤”留在两江总督府里。

一天,曾国藩和李鸿裔正坐在内室书房谈话,恰好来了一位客人,曾国藩便出去接待客人,留下李鸿裔独自在书房内。李鸿裔闲来无事,便翻看桌上的文稿,看到一篇《不动心说》的诗稿,是曾国藩幕僚中“三圣七贤”中的一个老儒写的。诗文中这样写道:“你把我放在美丽的姑娘面前,问我会动好色之心吗?我说我不会。你再把我放在红蓝的顶戴面前,问我会动高官厚禄之心吗?我说我不会。”

年轻气盛的李鸿裔看到这里,觉得这老儒既虚伪又可笑,于是就拿起笔在上面题了一首打油诗,讽刺道:

妙曼娥眉侧,

红蓝大顶旁,

尔心都不动,

只想见中堂。

写完,扔下笔就出去了。

曾国藩送走了客人,回到书房,见李鸿裔已经不在了,而桌子上的文稿上,却留有新题的文字。他看完之后,不禁莞尔一笑,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声:“除了这小子,没人会干这事。”于是就让手下人去叫李鸿裔。

过了很久,手下人向曾国藩回禀说没找到李鸿裔。曾国藩知道李鸿裔生性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这会儿说不定又到秦淮河上游玩去了,于是便叫手下人拿着他的令箭到秦淮河一带去找李鸿裔。

下人奉命来到秦淮河,在诸多的画舫灯船上逐个找了很久,最后果然在一个歌姬的画舫中找到了李鸿裔,并把他带回了两江总督府。李鸿裔此时内心惴惴不安,他以为是自己来秦淮河游玩坏了总督府的规矩,曾国藩要拿自己治罪。谁知见到曾国藩后,全然不是这么回事儿。

曾国藩指着他所写的打油诗问他:“是你干的吧?”

李鸿裔闻言,方知曾国藩把自己找来不是为去秦淮河游玩的事,而是为了自己题的这首打油诗,心里顿时安定下来,于是毫无畏惧,直言回答说:“不错,是我干的。”

曾国藩不仅不气不恼,反倒叫李鸿裔坐了下来,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这些所谓的‘三圣七贤’都是欺世盗名之流,他们所写的文章和他们的言行也不见得一致。但你要知道,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丰厚的资本,达到今天这样的地位,靠的就是这个虚名。现在你一定要公开揭破它,使这些人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本,那么他们对你的仇恨,岂能是平常语言之间的仇怨可比的?杀身灭族的大祸,都可能隐伏在这里边了!”

说到这里,曾国藩谆谆告诫李鸿裔说:“你一定要谨记这样一句话:尖酸的语言虽然能够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在为人处世中,千万不要过分地表现自己,要力戒骄傲多言,说话办事都要给人留有余地。只有这样,你方能成就大事。”

听了曾国藩的这番话,李鸿裔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他很敬畏地接受了曾国藩的教诲,从此以后便收敛锋芒,再也不敢大言放肆了。

唐玄奘法师西行求法

在中国历史上向名师求学的事例不胜枚举,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当属唐朝的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故事了。玄奘法师原姓陈,名祎,是洛州(今河南省)人。他的先祖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陈慧有四个儿子,玄奘法师排行第四,自幼聪明过人,8岁时就向父亲学习儒家经典,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玄奘法师的母亲在他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又因年迈多病而辞官归乡,这造成了玄奘法师幼年困顿的局面。玄奘法师的二哥也是出家人,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法师幼年时期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13岁时玄奘法师也出家了。成年后便云游各地,参访名僧。先后向慧休、道深等高僧学习佛经,造诣日深。渐渐地年纪尚轻的玄奘法师就已经被唐朝当时的佛教界所推崇,成为非常有威望的高僧了。但是他不满足于自身的佛学水平,还在不断求学,求学过程中深感中国佛经由于翻译有误或者不完整的原因而造成很多地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武德九年(626年),玄奘法师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纳兰陀寺权威佛学家戒贤的弟子。玄奘法师听到这个消息如获至宝,既登门向这位印度高僧请教。波罗颇密多罗告诉玄奘法师他的老师戒贤深谙百家佛学经典,并且正在纳兰陀寺讲学,玄奘法师于是决定西行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