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的中国家教大全集
19112000000028

第28章 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4)

贫穷户范十五突然发了,从一个穷小子变成了富户,村里人无不羡慕,可是有一个人由羡慕变成嫉妒。此人便是村里的是村里一个富户,名叫范贵才,是个见巧就上、视财如命的主。

一天,他溜达到范十五家和范十五叙起了本家,一口一个大侄子地叫着,最后在他的套问之下,范十五全盘拖出了自己发财的原因。范十五本就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不善于撒谎,将自己遇上黑大汉,稀饭换金蛤蟆的事儿,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怕范贵才不信,便拿出剩下的两只金蛤蟆给他看。这范贵才听得入了神,看得过了瘾,手摸着金蛤蟆直流口水。

第二年夏天,又到了锄玉米的时候了。范贵才主动义务包锄范十五家的那两亩沙岗地。

一天,火辣辣的太阳晒着,灼热的太阳烤得知了都没了声响。范贵才在玉米地里热得机会快晕过去了,几次都想丢下锄头跑到大树下凉快凉快。眼看快坚持不住了,突听到田头有人喊着他的名字:“范贵才,范贵才。”这范贵才像是猛抽了口大烟,顿时精神抖擞。他三步并作两步跑到田头,见一个和范十五描述的一样的黑大汉,双手捧着装稀饭的特大号瓦罐,黑大汉还没有开口说话,范贵才就迫不及待地说:“吃吧,吃吧,全吃完,这里的稀饭统统都是为你准备的。”黑大汉吃完稀饭,还没抹嘴,范贵才的双手就伸了过去,等范贵才接过一看,和范十五的一样大,忙说:“给错了,给错了,我带的稀饭可比范十五多出了三倍。”没等范贵才说完,黑大汉顺手又掏出两个金蛤蟆给他。就在范贵才高兴得忘乎所以的时候,黑大汉如一阵风地走了。范贵才捧着金蛤蟆一路小跑回了家。

当晚范贵才两口子计划着怎么利用这三只金蛤蟆,范贵才一直盘算着买多少地,他的老婆计划着要买多少首饰。

天刚蒙蒙亮,范贵才便迫不及待地带着三只金蛤蟆进了城,找了家最大的银号。当他把三只金蛤蟆送上时,掌柜的拿过三只金蛤蟆也不答话,只是高声地喊了几个人抓住范贵才一顿暴打。范贵才被打得鼻口流血、青头紫脸,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被打。范贵才拼命喊冤,问为什么打他。

银号的掌柜说:“在本县十里八乡,你也不打听打听,还没人敢到我的银号搞欺诈,拿着三只铜蛤蟆敢到这里冒充金蛤蟆?”

范贵才拿过金蛤蟆又是掂又是咬,不管用什么方法试都是金蛤蟆。但到了掌柜手里,确实又是三只铜蛤蟆,范贵才又被一顿打。

范贵才被打得皮开肉绽,一瘸一拐地回了村。

那些在生活中耍小聪明、企图投机取巧贪得不义之财的人,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记住:该你的,自然是你的;不该是你的,强求不得,更不可贪心。

■原文:礼义不可不知。

译文:人不可以不懂得礼义。

■“太上皇”的由来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礼制都是一个社会不可或缺的。没有礼制的社会是一个混乱的社会,只有恪守礼制,一切才井然有序。尤其作为领导者,更应该成为礼制的倡导者和实行者,这样才能号召大家都来遵守礼制。

刘邦称帝后,将太公安置在栎阳。刘邦回到栎阳后,每隔五日就去看望太公一次,每次看望,一定要再拜问安。此事被太公一家令(管理家务的官员)看到了,觉得他们父子所守的仍是普通百姓之礼,极不合适。如今刘邦即位已久,而太公尚无尊号,这样下去,不合朝仪,将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但又不好明言,只好寻找机会,设法向刘邦说明。

一次,家令见太公在家无事,便向前说道:“皇帝虽是太公的儿子,毕竟是皇帝;太公虽是皇帝的父亲:毕竟是个人臣,怎能让人主拜人臣呢?”太公原本是个乡下人,对家令所说的这些礼制问题闻所未闻,忙问道:“那将如何是好呢?”家令道:“下次陛下再来朝拜,您行大礼迎出门去,才算合乎君臣之礼。”太公答应按此照办。

待到刘邦再来朝拜,车马还未到,太公就迎到了门前。刘邦见后,大惊,急忙下车,挟住了太公,问道:“您何故如此呢?”太公道:“皇帝乃是人主,天下共仰,怎可为我一人而乱了天下法度!”刘邦听后,猛然醒悟,心知有理,忙将太公扶入室内,婉言询问。太公就将家令所劝的事说了一遍。

刘邦听了以后,没有说什么,辞别太公回宫后,派人取出黄金五百斤,赏给太公家令。一面使词臣拟诏,尊太公为太上皇,诏云:“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乃人道之理。以前,天下大乱,兵革四起,万民疾苦,朕亲自披坚执锐,迎难而上,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遂安,此皆太公之教训。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尊太公为太上皇。”自此,君臣理顺,太公也不用迎门了。

人们之间应该有礼数的约束,不然就会长幼不分了,即使是父子之间,也需要讲究必要的礼数。

丰子恺教子懂礼

丰子恺生于浙江桐乡,曾师从弘一大师李叔同。他早年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后成为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文学家、教育家。

在平时生活中,丰子恺经常给孩子们讲要对人有礼貌,还非常具体细致地说:“礼仪”,就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节和仪式。

丰子恺是名人,家里经常有客人来访。每逢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父亲总是耐心地对孩子们说:“客人来了,要热情招待,要主动给客人倒茶、添饭,而且一定要双手捧上,不能用一只手。如果用一只手给客人端茶、送饭,就好像是皇上给臣子赏赐,或是像对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给小孩子喝水、吃饭。这是非常不恭敬的。”他还说:“要是客人送你们什么礼物,可以收下,但你们接的时候,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这些教导,都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有一次,父亲在一家菜馆里宴请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把几个十多岁的孩子也带了去作陪。孩子们吃饭时,还算有礼貌,守规矩。当孩子们吃完饭,他们之中就有人嘟囔着想先回家。父亲听到了,也不敢大声制止,就悄悄地告诉他们不能急着回家。事后,丰子恺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客,我们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几个小孩子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尊敬。就好像嫌人家客人吃得多,这很不好。”孩子们听了,都很懂事地点头。

丰子恺的儿子丰陈宝,小时候很守规矩,但特别害怕见生人。因此,在客人面前,常常显得不大懂礼貌。丰子恺觉得,小陈宝之所以这样,恐怕是因为他平时很少接触生人,缺乏见识和这方面的锻炼。于是,他就利用一些外出的机会,带着小陈宝出去见世面。一次,丰子恺到上海为开明书店做一些编辑工作,把小陈宝也带去了。那时,小陈宝十三四岁,已经能帮着抄抄写写、剪剪贴贴。带上他,一方面是为了有机会让陈宝打下手;另一方面,也考虑给他一个接触生人的机会。有一次,来了一位陈宝不认识的客人。客人跟父亲说完话,要告辞的时候,看到了小陈宝,转过身来就与小陈宝热情地打招呼。小陈宝一下子愣住了,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竟没有任何反应,傻呆呆地站在那里,像个木头人似的。送走了客人,父亲责备陈宝说:“刚才,那位叔叔跟你打招呼告别,你怎么不理睬人家?人家客人向你问好,你也要向人家问好;人家跟你说再见,你也要说再见,以后要记住。”

在父亲的正确教导下,丰子恺的孩子个个都是懂规矩,讲礼貌,长大后有出息的人。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心日子,以自我为中心,对长辈不够尊重,对别人缺乏爱心,不能和别的小朋友和谐相处等等。

大家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只是知道对人要有礼貌,其实还是不够的。还要明白,礼貌应当如何恰当地具体体现出来。那些具体的礼节和仪式,也是至关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是非常强的,而父母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家长朋友们要在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以身作则,抓住良机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大家在听了名人丰子恺教育子女的故事之后,聪明的朋友们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启发。为了孩子的将来,就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相传在大唐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那个时代,当时四方诸国都归心大唐王朝,各个藩国首领都尊奉唐太宗李世民,每年来长安进贡的藩国使臣是络绎不绝。在这当中,有一位西域回纥国的使臣,回纥国的民族衣装和马匹名气,“回纥衣装回纥马”成为了当时一种流行。后来这个回纥国还在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中,帮助唐王朝克服了都城长安等地。相传这个国家在贞观年间不远万里派遣一位使臣名叫缅伯高的来长安,向唐太宗进献珍禽——一只白天鹅。

近来也有说缅伯高是今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南诏的使臣,当时的云南地区主要有六诏,后来南诏统一了其他五诏,完成了当地的民族政权整合。南诏政权和唐王朝后来的关系有战争也有和平,也保持了很长的时间。

无论缅伯高是回纥的使臣还是南诏的使臣,都是促进周边国家或民族与唐王朝这个中央政权交流融合的重要使者。肩负着与唐王朝搞好关系的重任,携带着包括一只白天鹅在内的一大批珍奇异宝的缅伯高在辞别了国王之后,小心翼翼地上路了,一路上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翻山越岭,一刻也不敢耽搁,又担心走得过快,惊扰了白天鹅休息,缅伯高一路上最关心白天鹅的情况,自己亲自给白天鹅喂水喂食,一时一刻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这一天,朝贡的缅伯高一行来到了沔阳河边,久在樊笼的白天鹅见到了河水,伸长了脖子,张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想要下河洗个痛快。起初缅伯高把竹笼放在了河边的沙地上,想在河里取一些水给天鹅洗澡,但是白天鹅是野生的珍禽,喜欢原生态的游水洗浴,有人伺候的淋浴反倒不适应,水淋在身上,不断地拍动着翅膀。笼子小,缅伯高担心天鹅受伤,就赶紧停手了。但是又看到天气炎热,天鹅望水心切,只好把竹笼移到水中,给天鹅戏水,天鹅在笼子还是伸展不开,看到此处缅伯高不忍心了,他想让白天鹅洗得痛痛快快的,就好心地打开了笼门,抱起天鹅放在了水中,天鹅一进了河中,立即就活跃起来了,不停息地有节奏的扇动着双翼,时而引吭鸣叫,时而低头喝水,时而左顾右盼,时而顾影自怜,许是白天鹅的鸣叫勾起来缅伯高的思乡之情,许是白天鹅那优美的体态让缅伯高分了心神,一不小心,白天鹅挣脱了缅伯高的双手,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见此情形连忙向前一扑,但是为时已晚,只抓到了几根白天鹅身上的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么敢去见国王呢!”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向长安进发,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写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藩国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缅伯高因为这次千里送鹅毛的朝贡名垂青史,成为了促进民族交流的友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