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101个故事读懂欧洲文明
19010900000040

第40章 当代欧洲(1)

欧洲进入当代以后曾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对抗,这场对抗发生在德国。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的德国吗?而德国又是结束分裂状态,重获统一的呢?东欧剧变发生的历史根源和过程是什么样的?苏联为何在一夜之间走向了解体?从此不复存在了?之前总是争吵不休,甚至不惜兵戎相见的欧洲各国为何会联合起来,成立了欧洲联盟呢?如果你想这些问题的答案,那就不妨看看这一时期发生在欧洲的历史故事。

98.惊心动魄的对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首都柏林分别被美、英、法、俄分区占领,从此形成了东、西柏林。作为西方冷战的前哨阵地,西柏林一直被苏联视为一颗危险的“毒瘤”。随着冷战的逐步升级,苏联和美国的军事竞赛也随之上演了。

1958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一枚洲际导弹,这让一心想压制美国的赫鲁晓夫有了心理优势,于是他就想趁此机会和西方就西柏林问题进行谈判,企图迫使美、英、法退出西柏林。甚至他还一再扬言要把这个“毒瘤”割掉。然而,实力相对强大的西方自然不甘示弱,他们打算和苏联对抗到底。

一时间,一股战争的阴霾笼罩在东、西柏林的上空。其实双方心理都非常清楚,只要战争爆发,彼此都不会好过。于是,在双方都冷静下来之后,相约在美国的戴维营举行会议,进行协调和磋商。至此,一度紧张的柏林危机才得以缓解。

1961年6月,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总统,上任伊始,他便在维也纳与赫鲁晓夫举行了会晤。双方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柏林问题,赫鲁晓夫再一次对这位年轻的美国总统发出了警告,要求西方必须在六个月内从西柏林撤军。然而赫鲁晓夫却低估了肯尼迪的心理承受能力,肯尼迪起初对赫鲁晓夫好意相劝,可赫鲁晓夫根本不买账,并放出狠话:“我希望和平,可如果你要战争,我会奉陪到底!”

肯尼迪见赫鲁晓夫如此不通情理,态度也立马强硬起来,回道:“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将是一个寒冷的冬天。”赫鲁晓夫立马火冒三丈,会谈一结束,就下令征召士兵,增加军费,甚至还扬言:“如果爆发核战,苏联只需六颗氢弹就可以消灭英国,九颗氢弹就可以灭亡法国,肯尼迪也将成为美国最后一任总统。”肯尼迪自然毫不示弱,他立刻宣布追加国防预算,大规模购置新式武器。他还动员英法两国:“西柏林现在已经成为‘考验西方勇气和意志的伟大场所’,西方应该敢于承担保卫柏林的‘庄严的义务’。”

就这样,柏林危机迅速升级。在双方剑拔弩张之下,全世界人民似乎感觉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到来了。

日趋紧张的柏林局势使得很多东德人民开始成群结队地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当时,东柏林与西柏林之间的边界是开放的,人们可以不需要接受检查就可以通过。逃亡是从1949年开始的,到1961年夏天的时候,已有二百七十万人逃到了西方,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几乎占了当时东德人口的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在这些逃亡人员当中有不少是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如此愈演愈烈的逃亡让东德当局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担心再这样放纵下去,会威胁到东德的生存。于是,东德领导人决定立刻采取措施制止逃亡。

8月12日午夜过后半小时,黑暗无人的大街上警笛狂鸣,T-34和T-54型坦克带领着满载德国军队的卡车直奔东西柏林之间25英里长的边界线。头戴钢盔的东柏林警察乘卡车前往主要通道站岗。士兵从车上卸下木马、铁丝网、水泥桩柱、石块、 镐头、铁锹。仅仅4小时后,一堵高墙初具规模,4天后,墙就完全建成了。这堵墙就是被西方称为“铁幕”的柏林墙,总长度一百五十四公里,设立九个边境站。从此,柏林城就彻底分割开来,被活东西柏林的民众从此便失去了往来的自由。

为了制止逃亡者继续逃亡,东德当局在柏林墙旁修筑了许多瞭望塔和碉堡,军警牵着警犬日夜巡逻。柏林墙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无人能逾越的“死亡地带”。当局规定,只要发现有人翻越柏林墙,立即击毙。

柏林墙的出现让全世界大为震惊。然而,赫鲁晓夫却对它大加称赞道:“它是阻止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篱笆。”肯尼迪认为赫鲁晓夫的行为不仅粗鲁而且残暴,他反驳道:“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

为了表明自己坚守西柏林的态度,肯尼迪随即也行动起来。他一面派遣副总统约翰逊访问西柏林,以鼓舞西柏林人民的信心;一面下令出洞一支一千五百人的部队,从西德乘坐装甲车,沿高速公路通过东德检查站开往西柏林。肯尼迪本以为苏军会出兵干涉,可苏军竟然毫无动静。

肯尼迪以为赫鲁晓夫的态度有所缓和,可不久赫鲁晓夫就又有了大动静。这一年的9月1日,苏联正式宣布恢复核试验。为了西方一个下马威,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苏联就引爆了三十多枚超级核弹。随后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

肯尼迪也还以颜色,下令进行地下核试验,同时,还不断向西欧运送军队和武器。在双方彼此谴责,互相警告的态势下,战争也在一点点推进。

10月27日,十几辆美国的坦克和装甲车正要通过柏林墙的一个交通检查站时,突然被早已等候多时的苏军坦克拦截了。双方炮对着炮,枪对着枪,但谁也不敢先开第一炮,因为这一炮极有可能成为世界核大战的导火索。

最终,双方在僵持了16个小时之后,苏军率先退了回去。接着,美军坦克也撤离了现场。其实,作为两个阵营的首脑人物,赫鲁晓夫和肯尼迪谁也没有发动一次核战的勇气和决心。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双方又开始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了接触,在这些接触中,双方各自做了一些让步。西柏林问题的解决就这样被无限推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抗自此宣告结束。

99.分裂后的统一

1989年5月2日,匈牙利与奥地利边界上的铁丝网和其他边防设施被拆除了,这可为东德人民逃往联邦共和国敞开了大门。一时间东德人民掀起了涌向西德的“难民”潮。成千上万的东德人携家带眷跑到了西方国家,以后逃往人数不断增加。一场巨大的变化正在酝酿之中。

这一年的10月7日是民主德国的国庆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作为首席贵宾,应邀出席国庆庆典。他在庆祝典礼上发表了一番说:“民主德国也像任何别的国家一样,有它自己的发展问题,需要加以思考和解决。”他还告诫东德领导人,不要误了“革新的最后一节火车”,“迟到者将会受到生活的惩罚”。

东德领导人本以为戈尔巴乔夫会帮助他们稳定局势,没想到他的这番演讲却惹下了大祸。东柏林人民对他的演讲十分不满,于是开始举行示威游行。很快,东德第二大城市莱比锡就有七万多人走上街头响应。甚至德国统一社会党的许多党员也加入其中。

这让东德党和政府如临深渊。面对如此危急的局势,德国统一社会党最高领导人昂纳克被迫辞职,克伦茨当选为总书记。

随着群众的游行愈演愈烈,东德领导人不得不向反对派作出了让步,他们不但开始强调合作、对话,甚至还承认反对派的合法性。然而此时的局势却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无奈之下,东德政府在11月9日作出决定,拆除柏林墙,开放东西德之间的全部边境。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东德人民为此欢欣鼓舞。很多人直接向就近的边境站奔去。果然,只要出示一下身份证,就可以出境了,然后又能自由地回来。

在柏林墙下,无数的东西德人、东西柏林人紧紧拥抱在一起,他们互相亲吻,热泪盈眶。横亘在德意志人民心中几十年,分裂国家、阻隔同胞的冰冷的柏林墙,终于彻底倒塌了。

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趁机在11月28日提出了统一十点计划。这让本就陷入绝境的东德政府压力更大了。无奈之下,克伦茨只好在12月3日辞去了总书记的职务。随后,德国统一社会党举行特别代表大会,决定将党的名称改为德国统一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党,四十一岁的律师居西当选为党的主席。

1990年2月1日,东德部长会议主席莫德罗以《德国,统一的祖国》为题,提出了实现统一的四阶段方案,从而标志着两德都将统一大业提上了日程。

与此同时,2月13日,两德与苏、美、英、法四国的外长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制订了“二加四方案”,即首先由东西德商讨解决有关统一的内部问题,然后与四大国一起解决与统一有关的国际问题。两德统一的外部环境一片光明。

与两德统一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的,还有这年3月的东德人民议院大选。这是民主德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选。由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民主觉醒、德国社会联盟三党组成的德国联盟,大造声势,得到了西德执政的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公开支持。西德总理科尔六次亲临东德,为德国联盟加油助威。

高大强壮、不善言辞,却极有政治头脑的科尔总理明确告诉他的东部同胞,只有德国联盟上台,联邦德国政府才会大规模地援助民主德国。

他许下诺言,东部同胞不必担心统一后的社会福利保障,东德公民可以一比一的比例兑换西德马克。

科尔的声援果然灵验。德国联盟最终以百分之四十八点一五的得票率赢得大选,民主社会主义党在大选中惨败,沦为在野党。4月12日,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议会党团主席德梅齐埃在人民议院第二次会议上当选为政府总理。

德国统一的列车驶上了快车道。5月18日,两德的财政部长签署了《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标志着民主德国接受了联邦德国的法律与经济制度,正式向联邦德国的政治制度转变。随后,两德又在8月31日签署了《德国统一条约》。这份长达一千多页的条约规定,原民德地区的十四个专区改划为五个州,东西柏林合并成一个州;民主德国根据联邦德国《基本法》(宪法)加入联邦德国;统一后仍然使用联邦德国的国名、国旗与国歌。

10月1日,两德与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纽约签署了一项联合宣言,宣布在10月3日两德统一之后,终止行使四大国对柏林和整个德国的权利和责任,德国将成为一个完全享有主权的国家。

1990年10月3日零点整,在柏林帝国大厦前的广场上,一面六十平方米的黑红黄德国国旗冉冉升起,高高地飘扬在四十米高的旗杆上。从此,分裂了四十多年的德国终于实现了统一。

100.剧变东欧

1989年,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这些国家接连上演“政治地震”,其中以波兰的震荡最为激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波兰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政府不得不提高肉类的销售价格,结果却激起了全国性的工人罢工、抗议浪潮。此时,一名叫格但斯克造船厂电工瓦文萨被推选为了罢工运动的领袖。他领导的团结工会因为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而迅速壮大。

面对如此危急的局势,后来集波兰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雅鲁泽尔斯基大将站了出来。他宣布成立“救国军事委员会。”波兰由此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军管。在雅鲁泽尔斯基的大力镇压下,罢工运动失败,瓦文萨和其他反对派的领导人被捕。全国暂时恢复了秩序,然而危机却并没有就此解除,反而越扎越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