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纪的西欧各国中,最有势力的封建主就是罗马的天主教会。罗马教皇实际上主宰着一切。他不仅掌握着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同样占据着统治地位。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教会的政治权力及其对人们的精神统治,逐渐开始成为了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此时,西欧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扫除这些障碍,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去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灵魂即刻升入天堂。这种无耻的勒索,激怒了德意志人民。马丁?路德写成《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会的无耻行径。论纲虽然没有公开反对教皇,但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神权。论纲迅速传遍整个德意志。路德得到广泛的同情和支持,态度变得更加坚定。
他拒绝了教皇撤回论纲的要求,并当众烧毁了教皇开除他教籍的敕令。1520年,他连续写了三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他的宗教纲领和政治纲领。他主张组织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
这实际上是德意志独立的宣言。他宣扬每个信徒都有读圣经的权利,可以直接同上帝交流,而神职人员是多余的。他主张简化繁琐的宗教仪式。无疑,这样做将使教皇、教会和教律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路德所领导的宗教改革,有反封建的作用,并且蕴含着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倾向。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德意志人民在宗教改革激进派闵采尔的率领下,于1524~1525年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农民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
宗教改革后,一些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同天主教诸侯杭衡。1555年,双方缔结和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德意志北部、中部的许多诸侯都改信了路德教。路德教后来传入北欧和其他一些欧美国家。
德意志宗教改革很快波及到西欧其他国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1536年,加尔文发表文章,表示赞同路德的“信仰得救”理论。他还提出了“先定论”,说上帝的旨意决定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成就,上帝创世纪时,就已经将人分成“选民”和“弃民”。这种宿命论鼓舞了在商战中发财的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加尔文还设计了一个民主共和的教会组织形式。根据加尔文的改革方案,日内瓦建立了一个政教联合的政权。加尔文派是新教中的激进派,影响遍及欧洲。
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法国形成了以北方大封建贵族吉斯公爵为首的天生教集团和经南方波旁家族为首的胡格诺派。双方从1562年开始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宗教战争。1594年胡格诺派的领袖加冕为国王,战争遂告结束。1598年亨利四世颂布敕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胡格诺教徒享受宗教信仰自由。
从15世纪开始,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下,英国专制主义王权大大加强。这时的罗马天主教会在英国拥有大量土地,英国每年要向罗马贡献大量的财富。强大的王权无法容忍教会的特权。国王亨利八世为打击天主教会势力,自上而下地推行了宗教改革。1529~1536年,英国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宗教首脑,掌握任命教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亨利八世还在1536-1539年间,封闭了六百多所修道院,没收其全部则产。改革后的英国民族教会称英国国教会,成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16世纪末17世纪初,不满专制君主制的英国资产阶级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余,清除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主张改革教会的组织、教义和教仪,这就是所谓的清教运动。1640年,资产阶级终于在清教徒的旗帜下,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
在整个西欧的宗教改革过程中,西欧和北欧的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独立的民族教会,并且一系列艰苦卓绝地斗争,他们终于把象征黑暗统治的封建制度推进了历史的坟墓。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在西欧广泛建立起来,人类历史的新篇章由此揭开。
50.资产阶级革命的楷模
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地区早在16世纪时,曾被称为尼德兰,这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在这个地方曾发生过一件轰动整个欧洲的事件,这件事被史学家称为尼德兰革命,事件发生在1566年,这是一场反对西班牙统治的人民起义。
早在14世纪时,尼德兰地区就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到了16世纪,这里已经成了西欧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尼德兰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些因经济发展而富裕起来的资产阶级试图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他们渴望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从而走上自由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
然而,腐朽顽固的西班牙封建专制统治却成了尼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早在查理一世统治时期,西班牙国库的年收入,一半以上都是通过剥削尼德兰资产阶级而来,这让尼德兰的资产阶级感到不堪重负,此外,大多数信奉新教的人还要遭受宗教裁判所的残酷迫害。在此期间,很多新教徒被处死,人数多达5万人。
国王腓力二世继位后,情况不仅没有改观,反而变得更加糟糕。对于尼德兰人民的迫害更加变本加厉起来。他屡屡向尼德兰的银行家借债,却只借不还,使得这些银行家到了几近破产的地步;他还一再提高收购羊毛的价格,导致输入尼德兰的羊毛大幅减少,众多手工工场因为没有充足的羊毛供应而纷纷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则因为失去工作,而食不果腹;同时,他还禁止尼德兰商人同西班牙殖民地进行贸易往来。这一系列的反动政策使得尼德兰人民怨言漫天,一场巨大的社会运动在悄悄地酝酿着。
1566年4月的一天,几个衣着褴褛的乞丐来到了布鲁塞尔城总督府的门前。这几个乞丐是谁呢?原来他们是大贵族奥兰治的威廉、厄格蒙特伯爵和荷恩大将。这几个人是尼德兰“贵族同盟”里的一员,这次他们是代表“贵族同盟”向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请愿来的。
他们要求总督废除迫害新教徒的法令,并召开三级会议,将西班牙驻军撤走。然而他们的请愿却遭到了总督的言辞拒绝,盛怒之下,总督下令把他们赶出了总督府。被赶出来的贵族们见自己的愿望落空了,便打算商量新的对策,可就在这时,一场革命风暴爆发了。
贵族们被拒的消息不胫而走,激起了民众的愤怒,他们集合在一起,冲进天主教堂和修道院,掀翻了神龛里的圣母像,捣毁了教堂内部的装饰物,规模巨大的破坏圣像运动就此爆发了。尼德兰革命由此拉开了序幕。
总督见大事不妙,迫于压力,不得不表面上宣布停止宗教裁判所的活动,还赦免了贵族同盟的成员。而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却在暗中蓄谋镇压革命。他任命阿尔法公爵为将军前去镇压。
1567年8月,阿尔发率军挺近尼德兰,成立了“除暴委员会”,对革命进行了血腥地镇压。8000多名起义军被处决,带头请愿的厄格蒙特伯爵、荷恩大将双双被处死。
武装镇压之后,阿尔法随即便在经济上采取了行动。他制定了新的税制,规定所有动产和不动产都要征收财产税,所有的商品都要征收交易税。他想在经济上给资产阶级以致命的一击,他发誓:“宁留一个贫穷的尼德兰给上帝,也不留一个富裕的尼德兰给魔鬼。面对这样的白色恐怖,富有的尼德兰人纷纷出逃。奥兰治亲王逃到了德国的拿骚,开始在那里继续策划革命,然而却屡遭失败。
轰轰烈烈的尼德兰革命开始陷入低潮。然而广大的尼德兰人民却并没有放弃努力,他们继续通过游击战跟统治者进行对抗。很多渔民、水手和码头工人组成“海上乞丐”游击队,在沿海一带游弋,屡屡偷袭西班牙的运输船。一次,一支游击队在西兰岛的布里尔与阿尔发的军队展开了激战,结果大败阿尔发的军队,建立了革命据点。这次战役的胜利重新点燃了革命的焰火。
到了1573年底,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在北方各省联席会议上,起义军推举奥兰治亲王为总督。至此,北方各省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而在南方,阿尔发更是如坐针毡。在“森林乞丐”游击队的打击下,西班牙军队被,惩打得晕头转向。腓力二世见阿尔法无法扭转局面,便将其召回,改任列揆生为尼德兰总督。
然而,这个新总督同样无计可施。只在来登一役,他就损失惨重,仓惶逃跑了。来登战役的胜利巩固了北方革命的胜利,也推动了南方各省的斗争。1576年9月,布鲁塞尔爆发起义,起义者占领了总督府,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关被彻底推翻了。从此,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了南方。
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尼德兰的三级会议在根特城召开,会上签订了《根特协定》,废除了阿尔发颁布的一切法令,重申各城市原有的权利。从此,南北方开始联合抗击西班牙。
然而这个协定很快就被南方的封建贵族所组成的阿拉斯联盟破坏了,该联盟承认腓力二世为国君,企图联合西班牙军向北攻击起义军。为了与阿拉斯联盟对抗,北方各省成立了乌特勒支同盟。后来,乌特勒支同盟成立了联省共和国,因以荷兰为中心,所以也叫荷兰共和国。从此,尼德兰分裂为两部分,北部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南部仍归西班牙统治。
王位腓力二世虽然无法容忍共和国的存在,但却也再无反击之力了。1588年,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峡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击败,西班牙从此失去了海上优势。腓力二世去世后,新继位的腓力三世和荷兰共和国签订了《十二年休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共和国的独立。到了1648年,荷兰为欧洲各国正式承认。而尼德兰的南部后来形成了比利时和卢森堡。
尼德兰革命是欧洲历史上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所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共和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51.“无敌舰队”沉寂
公元1588年7月的一天,一支浩浩荡荡的舰队正在向英吉利海峡进发。这是一支规模巨大的舰队,共有战舰一百三十艘,三千门舰载火炮,三万名陆海军人,这是哪个国家的舰队呢?原来它就是西班牙人的“无敌舰队”。“无敌舰队”此次的任务就是要从英国手里夺取英吉利海峡。经过几天的航行, “无敌舰队”于7月21日抵达了英吉利海峡。
得知敌舰来犯的消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立刻下令早已等候多时的英国舰队前去拦截。
西班牙舰队的司令是一个名叫西多尼亚的公爵,次日清晨,他自信满满地登上旗舰的瞭望台,观察英舰动向。他一边看,一边笑,并对身边的随从说:“我看伊丽莎白肯定是把造军舰的钱都花在做漂亮衣服上了。你们看,她的舰船都那么小,怎么和我们对抗呢?”话毕,他便下令舰队向英舰全速开进。
这场海战为何会发生呢?这跟当年的地理大发现有着直接的关系。
自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凭借着强大的海上力量开始四处抢占殖民地,到十六世纪中叶时,西班牙的殖民范围已遍及欧美亚非四大洲。此时的西班牙是当之无愧的海上强国。它凭借着强大的舰队,垄断各地的贸易,并且还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内政指手画脚,企图让其他国家臣服,俨然一副世界霸主的劲头。
然而就在西班牙倚仗国势,四处耀武扬威之际,大英帝国也凭借圈地运动、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开始走上了发展之路。随着国力的日渐增强,大英帝国也想像西班牙那样称霸天下。于是,两个急欲称霸的帝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是个野心勃勃之人,他一直想把英国控制在自己手里。其实,这个王国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矛盾早在1568年就产生了。英国在当时还被称为英格兰。一次,英格兰的邻邦苏格兰国内突发政变,女王玛丽和伊丽莎白女王是亲戚,走投无路之际,她便逃往英格兰,前去投靠伊丽莎白。
然而让她想不到的是,她刚到英国就被伊丽莎白关了起来。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倾慕玛丽已久,见玛丽被囚,于是,他暗中联合英国国内的天主教徒,准备发动武装暴动救出玛丽,然后让她当英国女王。不料暴动却失败了。这使得腓力二世对伊丽莎白更是恨之入骨,为了将女王置于死地,他曾多次派间谍前去行刺,然而却都被伊丽莎白躲过了。
伊丽莎白十分清楚,如果玛丽不死,腓力二世就会不但制造阴谋,但如果将玛丽处死的话,腓力二世很可能就会挑起战争。于是就在如何处置玛丽的问题上,伊丽莎白迟迟拿不定主意。结果,玛丽这一关就是二十年。
一天,国务大臣急匆匆地面前女王,他兴冲冲地对女王说:“陛下,有好消息了,我们查获了一封玛丽与外国勾结的密信,这下我们可有借口处死她了。”
女王听后稍有不安地说:“可是如果把她处死,西班牙人一定会派舰队攻击我们的。”
国务大臣立马回道:“我们与西班牙开战是迟早的事,现在我们皇家海军的实力绝不输于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要想取得制海权,我们就必须击败他们的无敌舰队。”
经国务大臣这么一说,伊丽莎白不再犹豫了,她立马下令处死了玛丽。
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得知玛丽被处死的消息后,立即展开了行动。很快,他就集结了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并任命西多尼亚公爵任为舰队总司令。准备和英国舰队决一死战。
然而腓力二世却有眼无珠,他所任命的这个司令,乃是陆军出身,根本不习海战。对于腓力二世来说,他之所以要与英国开战,玛丽的死之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伊丽莎白一直都在纵容英国海盗大肆抢劫西班牙运载金银的船只,这使得西班牙蒙受了巨大损失。这让腓力二世感到忍无可忍,他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击败英国,处死伊丽莎白。
7月22日凌晨海战爆发了。从战争一开始,英国的舰队就占据了上风。所有英国战舰排成一字长队,一面急速前进,一面向西班牙的舰队连连发炮。顿时,炮声隆隆,水柱冲天,好几艘西班牙军舰刹那间中弹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