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当上了法兰克的国王。
公元753年,伦巴底人再次进攻罗马,新教皇斯蒂芬二世再次向法兰克求援。为了得到丕平的支持,教皇亲自为丕平戴上皇冠,并在他耳边轻语:“不要忘记你承诺的条件,把该死的伦巴德人赶出去,罗马是我的。”说完,他跪在丕平的脚下亲吻了他的脚,送上了教皇的祝福。
从此,既得到贵族“拥护”又具备神圣色彩的加洛林王朝正式诞生了,丕平成了这个王朝的创立者。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丕平分别在公元754年和公元756年,两次出兵意大利,大败伦巴德人,并且夺得了拉文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为了回报罗马教皇,丕平将这五个城区赠给了教皇。这就是被基督教世界称颂千年的“丕平献土”。
在现今意大利的首都罗马,有一个叫梵蒂冈的教皇国。这个教皇国就是在当年丕平赠送给教皇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
35.“欧洲之父”
玩过扑克牌的人都知道,扑克牌里有一张红桃K,这张红桃K上面的人物原型就是法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帝王——查理曼大帝。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之夜,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里,正在举行一个庄严的仪式,一位神态威严的国王正站在圣坛前进行祈祷。就在这时,一旁的教皇把一项金冠戴在了他的头上,随后,教皇声音洪亮地高喊道:“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敬祝他万寿无疆和永远胜利!”话毕,教堂里所有的人一起欢呼起来,他们在为这个新加冕的皇帝进行庆祝。这位新加冕的皇帝就是查理曼大帝。
查理曼大帝的父亲就是夺取墨洛温王朝政权的“矮子丕平”,他是丕平的第二个儿子。丕平夺取墨洛温王朝政权时,当时的查理曼大约10岁左右。公元768年,丕平病逝,按照日耳曼人的传统,父亲死后,儿子要均分土地,于是按照遗嘱,查理的弟弟卡洛曼在苏瓦松即位,查理曼则在努瓦永登基为王。公元771年12月4日,卡洛曼去世,查理曼便将两人的国土合并到了一起。他就成了最高统治者。
查理身材魁梧,精力过人,是个典型的中世纪骑士,他酷爱战争,一生作战无数。他曾经亲自参加过30次远征,可谓是战功赫赫,流芳百世。
从他登上王位的那天起,他就一心想扩大自己的疆土。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在他的征服计划里,西班牙是首要目标。公元778年,查理率领大军翻越比利牛斯山脉,向西班牙发起了进攻。当时统治西班牙的是由来自北非的阿拉伯人建立的哥尔多瓦王国。
哥尔多瓦国王得知入侵消息后,立即调集兵力进行抵抗。结果势均力敌的两军均遭重创。于是,哥尔多瓦国王派遣使者面见查理提议讲和。结果查理的军中就讲和之事发生了严重分歧。查理的侄子罗兰坚决反对讲和,而有一些将军则主张和解撤军。查理内心深处也不想讲和,但迫于形势,只好派主和派人物盖内隆前去进行和谈。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心怀怨恨的盖内隆和谈妥和谈条件后,竟然和敌人订下密谋,准备暗害罗兰。
谈判结束后,盖内隆便回军中向查理禀报,于是查理下令撤军,班师回国,并让罗兰率军殿后。就在此时,盖内隆派人给哥尔多瓦国王送去情报,接到情报后,哥尔多瓦国王迅速调集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在比利牛斯山朗塞瓦尔峡谷两侧设下埋伏,准备偷袭罗兰大军。
毫不知情的罗兰率领后卫部队行至隘口时,天色已黑。就在这时,哥尔多瓦军队借着夜色,冲下山谷,将罗兰的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当查理听到求救信号,率军赶回大峡谷时,罗兰和他的军队都已英勇战死。
查理的这一次远征以失败告终了,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23年后,他再次率军远征西班牙,最终吞并了西班牙的广大领土,并让自己的儿子担任总督。
侵略北方撒克逊人的战争是查理一生中发动的最长的一次侵略战争。他于公元772年起,先后8次入侵,时间长达33年,最终征服了撒克逊人,将其纳入了法兰克王国的统治之下。
经过几十年的漫长征战,查理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已经扩展到了相当于今天的法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以及德国、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从而使法兰克王国成为了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而随着版图的日益扩张,野心勃勃的查理不再甘于只做一个国王了。他想称帝,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
面对查理强大的势力,教皇立奥三世不敢有丝毫反抗,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从此,查理就成为了“罗马人的皇帝”,而法兰克王国则成为了“查理帝国”,查理就成了“查理大帝”。
查理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教育,他曾下令教会和寺院办学,并在宫中设立学院,然后招聘僧侣学者前来讲学。同时,他认为接受教育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不管是贫苦出身的人还是富贵子弟都可以进入学校进行学习。为此,他还专门挑选一些下层阶级的子弟,让他们和贵族子弟共同接受教育。对于那些出身贫穷,但成绩优异的青年教士,他更是信赖有加,甚至让他们担任主教。
查理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为了宣传基督教,他邀请欧洲最好的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为帝国修建修道院和教堂。此外,他还派人搜集和抄写了许多拉丁文和希腊文手稿,从而使得很多古典作家的著作得以流传后世。查理曼的文化教育政策对于恢复古典文明和提高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他在位这一时期的文化成被后世誉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进入晚年之后,查理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公元814年冬季的一天,天气异常寒冷,查理不顾劝阻,坚持要去打猎,不幸感染风寒,于这一年的1月28日去世,时年72岁。
查理在世时,他的帝国是一个牢固的统一体,然而在他死后,帝国很快就陷入了分裂之中。他的三个孙子为了争夺地盘而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斗争,并最终在公元843年,各自为王,帝国从此一分为三。以后的西欧各国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了以后的德国,西法兰克成了以后的法国。东、西部之间的地区成了以后的意大利。法兰克人的语言也产生了分化,形成了法语、德语和其他西欧国家的民族语言。查理曼大帝因此被后世尊称为“欧洲之父”。
边栏
查理曼大帝(公元742---814年)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他曾说:“会提问,就已经是一门学问了。”
36.威廉征服英格兰
诺曼征服在大英帝国的历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次行动给那个时期的英格兰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也促进了它与西欧大陆的融合。这次行动发生在公元1066年。
公元8世纪以后,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波罗的海地区的丹麦人迅速崛起,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凭借着强大的海上实力,丹麦人一路高歌猛进,先是在公元787年,侵入了英国,之后又相继于公元800年前后侵入法国,随后又剑指爱尔兰。到了公元9世纪中叶时,丹麦人一度将英国东北部地区收入囊中,并且还在那里建立了王国。
公元10世纪初,诺曼人入侵法国,并在公元911年,建立了公国,从此成为了法兰西王国的一个附庸国。
公元1013年,丹麦入侵英国,英军惨败,危急之中,英格兰国王只好携带家眷前往诺曼底公国避难。然而此后多年,曾经强大一时的丹麦王国国势急转直下,其在英格兰建立的统治慢慢走向了衰亡。公元1042年,英格兰王子爱德华被推举为英格兰王国的合法继承人。
这一时期,英法两国的关系非常密切,常常冲突不断。英国是一个岛国,法国位于欧洲大陆的西部,两国之间横隔着一条英吉利海峡。自古以来,英法两国人民一直通过英吉利海峡互相往来。
诺曼底公国是法兰克王国诸多公国中实力最强大的一个。当时,诺曼底公国正处于爱德华王子的表兄威廉的统治之下。
公元1066年,爱德华国王去世后,他妻子的兄弟哈罗德被推举为王。这便引起了威廉的强烈不满。
威廉是个很有理政能力的公爵,在他的治理下,诺曼底公国慢慢成为了西欧最强大的国家。打从很早起,野心勃勃的威廉就开始对海峡对岸富庶的英格兰垂涎三尺。见哈罗德加冕称王,威廉怒不可遏,决心征服英格兰,给哈德罗点颜色看看。
为了确保这次渡海远征的胜利,威廉做了很时间的精心准备。首先,他在诺曼底大肆招兵买马,并许诺在征服英格兰后,予以重赏。随后,他开始大量建造战舰,筹集军需品。公元1066年八月,一切准备停当的威廉大军整装待发。
就在这紧要关头,英格兰国内又因为争夺王位爆发了战争。这次向哈德罗发起挑战的是挪威国王哈德拉德。经过激烈的厮杀,挪威国王被杀,哈罗德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消息传到了威廉那里后,他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便率军出发了。而此时的哈罗德正沉浸地胜利的喜悦之中,一听说威廉登陆,哈罗德大惊失色。随即命令还没有彻底修整过来的部队迅速向伦敦进发。
双方军队在英格兰的哈斯丁遭遇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随即上演了。信心满满的威廉率先下令弓弩手向英军展开了进攻,结果却被英军的盾牌挡住了。随即,威廉又派上了重装步兵,不幸又遭到了重创。
情急之下,威廉又命骑兵上阵。哈罗德见威廉的骑兵狂奔而来,立马下令各方阵拿着盾牌互相靠紧,组成密集队形,抵抗威廉的骑兵。威廉的骑兵向来英勇善战,但在盾牌墙上,面前却无计可施,死伤无数
威廉见久攻不下,心急如焚。就在这时,一个计策突然冒了出来。他开始重新布阵,命弓箭手后撤,把所有骑兵集中在中路,将重装步兵调往两翼,之后佯装后撤。哈罗德信以为真,下令英军下山追击。
威廉见哈德罗中计,立马下令骑兵调头稳住阵脚,重装步兵从两翼掩杀过来。此时英军由于是下坡,速度很快,根本收不住脚,纷纷撞在骑兵的枪剑之上,死伤无数。
哈罗德震惊之余,急忙将剩余部队聚到山顶,以他为核心围成一圈,又形成了一个坚固的盾牌墙。
威廉见状,下令弓箭手后撤一百步,之后向高处射斜箭。只见数万支箭矢跃过盾牌墙直向英军头上插去。英军躲无法躲,中箭无数,顿时慌作一团。哈罗德右眼中箭,气绝身亡。英军士兵见国王一死,纷纷溃逃。经此一战,威廉最终征服了英国。
就在这年的圣诞节,威廉正式加冕为英国国王,史称威廉一世,又称“征服者威廉”。英国历史从此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37.天主教的暴行
公元11世纪,西欧发生了一件对西欧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它就是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先后进行了数次,持续时间长达两百多年,它最终导致了近两千两百万人丧生。这是一场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拜占廷封建主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战争。之所以叫十字军,是因为当时罗马教会给这场战争赋予了宗教性质,在“十字架反对弯月”的口号下,教会要求所有出征的西欧军队每人都必须带一个十字标记。
这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跟西欧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自11世纪以来,西欧的城市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国内外贸易已经十分发达,因此使得西欧的财富积累迅速膨胀。这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刺激了封建贵族们物质享受的欲望。随着他们欲望地不断膨胀,本就有限的物质资料显得十分匮乏,于是他们迫切地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财富来供自己享乐。
而由于当时的欧洲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这便导致大量骑士因为缺乏地产而成了无业游民。他们渴望富有,渴望拥有领地和农奴,在他们看来,转贫为富的最便捷的途径就是抢劫掠夺。于是在这种念头的指引下,他们开始四处作恶,抢劫财物。这就使得大量农民陷入赤贫,而那些大土地所有者和教会则遭受了巨大损失。
与此同时,封建统治者之间也战争不断。由于战争需要,他们必须要供养很多骑士,酬劳则是赏之以土地。可是在当时的西欧,无主的土地已经凤毛麟角,领主们由此陷入了僵局。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更多的土地,这些封建主们便萌生了侵略之心。可以说,他们正是十字军东征的主要推动者。
为什么农民也参加了十字军呢?这跟当时农民的境况有关。在11世纪的西欧社会,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受益者永远是那些封建领主,农民的生活状况依旧毫无改观。很多农民沦为农奴,而那些少数保有人身自由的农民则必须向他们的主人交纳地租,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的劳役和徭役。
在封建主们的横征暴敛下,农民的生活变得越加困苦不堪。而这些苛捐杂税还只是一个方面,连年不断的天灾,更让农民喘不过气来。大部分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以致于时常发生人吃人的事件。于是,成千上万的人饥饿而死,农村的劳动力更加缺乏,农业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境地。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成千上万的农民把希望放在了遥远的东方,他们渴望到那里获取财富。于是便成为了十字军里的一份子。
而野心勃勃的罗马教廷则是这次十字军东征的幕后指使者。在此时的西欧,教皇的权势空前膨胀。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教皇一直梦想着把东方的教会也控制在自己手里。他幻想着把基督教传播到世界各地。再加上当时在欧洲内部战争频发,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教会担心起义会殃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就更想将战火烧到东方去,从而避免在西欧发生暴动。
为了鼓动欧洲的封建主、骑士和民众参加十字军东征,教会进行了大量的舆论宣传工作。他们极力丑化伊斯兰教徒,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借口。
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莱蒙召开宗教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号召领主、骑士和普通人拿起武器,从异教徒手中夺回“主的坟墓”。凡是参加远征的人都可赦免罪孽,灵魂得救;在战斗中死亡的,可升入天堂。同时,他还以物质利益为诱惑,企图点燃人们的求战欲望。
在教皇的一再鼓动下,骑士、封建领主和平民们疯狂地欢呼着,他们争先恐后拥上前去,向教皇的随行人员领取红布做的十字,戴在自己的胸前或肩上。
教皇的号召很快就传遍了西欧各地。1096年春,法国北部、中部和德国西部的农民组成了一支十字军,率先出发了。
他们衣衫褴褛,携家带眷,梦想着到那个财富之地过好日子。然而,这只是一帮没有任何战斗力的“穷人十字军”,当他们到达小亚细亚草原时,便遭遇了骁勇善战的塞尔柱土耳其铁骑。结果死伤无数,幸免一死的人只好带着悲伤和痛苦逃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