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职场党政班子
1901000000052

第52章 附记:南山轶事(2)

1943年6月,江南游击纵队拟联合南山东西路游击武装,对日军展开一次夏季打击。通讯小鬼承担了往来交通任务。不想因叛徒告密,被日军堵在南山脚下。眼看就要被敌人生擒,他却在山间东奔西突,让数百敌人跟在后边,只望见其影,却不见其人。如此周旋了足足一个时辰,敌人也已疲累,他却安然过了南山,往山的西边而去。后来,敌人悬赏三百大洋,要其人头。时游击队经费奇缺。花毛便心生一计。忽一日,他竟径直闯入鬼子炮楼,自缚其身,让同去的游击队员取走三百大洋。敌人押解其到城内,关入大牢。第二日,竟消失不见。江湖传说花毛此时已练就缩身功,能将身子缩成尺长。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花毛回到了游击队,且替游击队挣来三百大洋。

解放后,很多人问花毛此事,他笑而不答。文革时,造反派批斗他,说他肯定已经叛变,不然鬼子如何放得了他?要他交待其中细节。他一句话也没说,直到被打昏迷。南山人皆言:花毛当时是有神人所救。神人嘱咐:天机不可泄露。故他一直不讲。至今,花毛如何从敌牢中逃脱,仍是南山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谜。

解放战争时,花毛已经成长为江南游击队二纵队的政委。他带领一百多人,在南山山区与国民党军队周旋。国民党对之恨之入骨,先是将与其相爱的南山脚下田家湾村姑田妹子奸杀,又将其头像悬挂在各处墙壁上,打上红叉。花毛常常组织队员,夜袭敌营,为江南根据地的坚守和扩大,作出了很大贡献。1949年,他奉命接应大军渡江,化装进城侦察。不想被认出,他急中生智,躲入敌城防司令女儿的房间,居然被这女孩子给掩护过来。后来,南山解放,这女孩子就成了花毛的第一任妻子。文革时,被红卫兵羞辱自杀。

花毛解放后任南山地委副书记。******时,极左。后被降职成地委农工部长。文革停职。文革后恢复职务,他却坚决不干,提前离休。1988年秋,他独自在红白塔前,无疾而逝。时年刚过花甲。

因南山刚解放时,花毛担任军管会政委,从此南山人皆称其花政委。

花政委与第一妻育有三子一女,与第二妻育有一子。如今已成南山望族。其女花木荣现任南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5、悬壶王

所谓悬壶,乃医生之称也,悬壶济世,是指医生用医术救治世人。悬壶与杏林相对,都是对特定职业的一种尊称。

悬壶王,是南山地区最大的医学世家。传其自明末由京城迁来此地。其家谱记载:迁来南山的第一世祖,本为朝中御医。后因为宫女子染,本当杀头,皇上念其忠心,且医术精湛,故贬其出宫,流落南山。见南山地区风光旖旎,人文荟萃,便长驻于此。从一世祖以下,每代医术只传一人。但其传法独特。家中所有男丁,从小都得习医。到十八岁时,由长辈从其中挑出一位聪慧灵敏、认为有出息且有仁者之心的,让其从医。其余男丁从此不得再与医事沾边。一代代单传,直到解放后,政府动员悬壶王家族将其医术贡献于人民,由其培养年轻中医。现南山地区,乃至周边地区,大部分中医都是悬壶王的门徒。改革开放后,悬壶王家族又恢复了单传传统。现执掌悬壶王的是上一代老悬壶王的三儿子王若礼。这王家到王若礼这一代,取名字用了古代五经的简称,曰:诗、书、礼、乐、春秋。分别叫王若诗、王若书、王若礼、王若乐。四个儿子都从小习医,但到了八九岁上下,已各自显出天性。大儿子王若诗,偏爱上学,立志要当一名老师。二儿子王若书立志要从军,三儿子王若礼是四个儿子中话最少最有主意的,每天跟着父亲,喜欢闻草药的气息。四儿子王若乐,从小顽劣,爬高上低,六岁时即将家中老祖辈珍藏的一只碾药石臼放满水,养上青蛙,气得老父亲几欲吐血。

可后来,事实证明:悬壶王在南山市再一次风光,却是靠了老四王若乐。

老大果真当了老师,现在是南山一中的名师了。其为人诚实,桃李满天下。

老二也真的从军了,先是在西藏修中巴公路,一直在武警交通部队当到大队政委。后转业到省城,现在是省公安厅的副厅长。

老三承了老父亲的衣钵,成为新一代悬壶王。其所经营的悬壶王中医医院,规模已经是江南省最大的民营中医院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常常将医院挤得如同剧院。老三医术也确是了得,特别是对妇科病、肿瘤等,有独特的治疗经验。老父亲已是近百岁高龄,平时总在院中莳花养草。悬壶王家族有规矩,一旦其子执掌医事,上一辈将不再过问。前些年,国家搞中医抢救工程,约请老先生写书,将一生对中医的理解与部分良方献出。老先生一口回绝,说:既已传了儿子,便不再过问医事。一切由儿子做主。

儿子王若礼因此成了国家中医药委员会的专家,正在组织编撰悬壶王医案。也就是为此事,王家四个儿子争论不已。最后是老父亲发话:各干各事,互不干涉。

王若礼为人笃诚,在南山地区口碑极好。而其弟王若乐则正好相反。南山人都知道二王。一为济世仁者,一为江湖老大。

王若乐并不同于一般的江湖老大,他是个儒人中的黑道,黑道上的儒人。关于他的轶事,在南山传得甚多。有人甚至说:王若乐就是南山地下党的书记。他手下的产业十分庞大,手下的人也是相当的多。有说有一千的,有说有一万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南山,市委可能有办不到的事,但王若乐没有。王若乐能办到的事,市委却不一定能办到。王若乐本身的职务是南山环卫局的局长。按理说环卫局长也只是一般职务,在市里众多部门中,不显眼,也没多少实权。但在王若乐这里,却是风生水起,动静很大。至于如何动静,如何风生水起。在后面的调查中,将一一说起。南山调查,是撇不开悬壶王的,更撇不开王若乐的。

6、状元李

南山这块地方,北临长江,西有南山,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早些年,南天子老先生们在此移南山,成就了南山的一派别样天地。后数千年,南山这地方,因其地势险要,扼守南北要冲和长江天堑,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火不断,人口也因之不断变化。历史上,有三次大的战争,都与南山有关。先是晋末唐初,诸王之战。南山据传是李渊家族的第五个儿子的地盘。后来,战争打了数年,终于以李世民完胜而终。而民间传说:李世民的这个同胞弟弟并没有死,而是隐居在南山之中。现在,南山李姓即是其后代。但此传说漏洞颇多,不可信。

不过,南山李姓确是南山大姓,现境内姓李的几占人口的十分之二三。南山市委现任副书记李同即是正宗的李姓后代。在南山,李姓另有一个称呼:天子姓。

李姓在南山繁衍生息,前数百年,一直是隐居隐忍。到了清朝以后,才算是真正地抬起了头。原因就是清朝以后,李姓连续出了五个状元,在李姓的带动下,南山地区出现了“农为下,仕为上”、“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传统,家家户户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中举为家庭兴事,以中举为官为一邑之幸。清康熙年间,李姓第一个中状元叫李冒。他官至瀚林大学士,行走军机处,是汉人中第一批成为清政府重臣的重要人物。他一共在大学士任上三十年,康熙对其十分倚重。他曾三次想告老还乡,都未得到批准。最后还是因为积劳成疾,才蒙圣恩,回南山依圣旨建朗园。其子李昌,三十岁时中状元,父子状元,轰动全国。李昌比其父更为谨慎,深谙官道,在皇帝身边专行笔墨。后亦官至大学士,入值南书房。李冒父子在朝时,曾参与了棚民之乱的平定,主编了大清刑律。父子为人皆平和,为官清廉,后分别被谥:文通、文意。配享太庙。

南山市现存的南山文庙,即为当年李冒还乡所建。文庙这长江中下游南部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文庙。文革时,文庙差点被毁,幸亏时任南山市委党校副校长的一李姓后人机灵,将其辟为******思想学习班所在地。在文庙墙上写满毛主席语录。红卫兵小将们什么都敢砸,但毛主席语录岂敢动?文庙因此被保留下来,也算是为南山历史文化作了一大贡献。如今,文庙已被多次修葺,庙内列孔孟等圣贤塑像。庙内有状元桥,每逢正月初一,来自南山各地的学子们,都纷纷来到文庙,打状元桥上走一通,说是沾了状元的喜气和才气,高考必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在南山人的心目中,读书为大,当官为大。官文化在南山十分浓厚。你就是再有钱,没读书都不能算作人上人;见了官,你都得矮三寸。曾有人为南山官文化题联:

想当年,冠盖满京华,读书为上;

到如今,学子遍南北,当官最好。

此联虽有些直白,却是南山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正因此,本调查报告才不得不充斥着官样文化的色彩。调查南山,就是调查南山的书文化,落到底,就是调查南山的官文化。

回头说李姓。在出了父子大学士后,李姓又在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连续出了三个状元。状元李因此名满天下。清以后,以李姓为主的南山人,无论家庭多么贫困,只要有一线机会,都让孩子读书。据统计:民国以后,通过读书走出南山的南山人有三万之多,改革开放以后,就出了一万博士三万硕士,在各地和南山本地政界中,县处级以上干部达五千余人。

(笔者注:另一个南山人不愿透露的消息是:南山五千余名县处级干部中,近十年来因为腐败等原因,有一百二十多人被双规,五十多人被判刑,刑期从三年到死缓不等。其中原任江南省建设厅副厅长的李唐,因受贿数额巨大被判处并执行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