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职场党政班子
1901000000051

第51章 附记:南山轶事(1)

(注:本节内容均摘自《南山市志》)

1、南山移

南山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名人是南天子。南天子是南山北部人,少年时代即住在长江边上。他出现的时间,经过有关文物考证并结合传说,应该是晋朝初年。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远古时代的长江流域。那时候并没有长江,而是波涛滚滚的特提斯海)。海洋淹没了一切,也造就了一切。到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海水由东向西经云南西部的南涧海峡流入古地中海,与今天的长江流向正好相反。在三叠纪末的印之造山运动时现长江中下游南部山脉隆起、江淮陆地出现、昆仑山、巴颜喀拉山、秦岭也随之突起。 长江形成在距今3000---4000万年的始新世:发生强烈的喜马拉雅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长江流域普遍间歇上升,其上升程度东部和缓,西部急剧,使长江顺折向东流,注入东海。同时,长江流域地貌形成。

南山即是三叠纪印之造山运动的产物。此山离长江十五公里,偏南北走向,山脉长110公里,宽5公里。最高峰心渡峰海拔1326、4米。南山长年横亘南山市西部,成了天然屏障,是从南山往西南诸地的要塞。

南山半腰,现存南山文化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农耕文化的代表。

现在我们回到轶事。南山最初据说并不是现在这样的走向,而是倚在长江边上,与长江同向。这样,整座南山就彻底地挡住了这边的南山市。现今的南山市在晋以前,隶属于古东南郡。境内除南山外,地势陡峭,生存条件极为艰难。晋初,南山人口不到一万。

南天子的出现,改变了南山的一切。

南天子是其母梦神人交合而产。其母年十八,从此专心育儿。到南天子六岁,天大旱,整整三年。南山脚下因为南山阻碍,无法引长江水灌溉,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南天子母亲为救南天子,割股肉以食,不久死去。南天子埋葬母亲后,独自上南山,端坐于南山顶,不饮不食,九九八十一天。天感其诚,降大雨。南山人民遂得救。

雨后,南天子下山,见母亲坟头生出大桐树,忆母亲割肉救儿,伤心不已。收拾行囊,复上南山。结庐修行,后得神授,成一代大哲。

南天子八十一岁时,一日端坐,语弟子曰:我要走了。

语罢,天地澄明,南山清澈。南天子闭目道:我走之前,得了一心愿。移南山,见长江。

众人相视,皆惊愕。

稍顷,南山竟缓缓移动,长江显现。一柱香后,南山由正东西向变成了现偏南北向。长江与南山联成了一体。原来的陡峭坡地,变成了平原。

南天子微笑,羽化而去。

南山平原从此形成,得长江之利,风调雨顺,年年太平。南山人为纪念南天子,在南山顶修南天子祠。年年岁岁,祭祀不断。后南天子祠被毁,高僧心渡建心渡禅寺,今仍存焉。香火不绝,暮鼓晨钟,闻名四方。

每年正月初一,心渡禅寺新年第一钟,成为南山官场重要的权力标志。

民谣曰:南山移,移南山。心渡钟,渡门槛。

据传:南山心渡禅寺2008年新年第一钟得香火五十万。至于何人敲响了第一钟,寺方绝对保密。

2、天飞丝

南山现在很多时候被称作丝城。丝绸在南山人民的生活中,如同空气,如同水,共生了整整一千年。

南山本无丝。

是天飞丝,成就了南山丝城。

传说是这样的:唐初,国力强盛,四方来朝。长安都城虽离南山遥远,但长安丝绸也已经传到了南山地区。当地人见丝绸温润,喜爱之极。但是,复杂的丝绸制作工艺,让当地人只能望丝兴叹。

当地有人少女,名青衣。一日得一丝绸,反复抚摸,爱极而逝。

家人将其葬于江边沙洲。

第二年春天,少女坟头长出一柔软绿树,转尔成林。枝叶茂盛,绿透沙洲。其父思女心切,进林中,见叶上有大青虫,虫吐白丝,晶莹剔透。

出林,其父见天上云彩幻化,如同飞丝翔舞。他知道:这中女儿在告诉他,这就是丝,就是丝绸。

南山人从此遍种此树,名曰桑树。遍养此虫,名曰蚕。养曰得丝,名曰南山丝。南山丝进长安,惊动世人。南山由此成为丝城。

南山丝又名青丝。

青衣之丝也。

南山丝中,南山女子代代娇美。南山出美女,便传遍天下。有诗人赞道:

南山丝织南山女,丝如水晶女如玉。

丝丝皆织女儿情,梭梭都是女儿心。

改革开放后,南山丝走出国门。但近年来,南山丝业发生重大变化。织丝工由原来的当地女子变成了外来女子。当地女子则另谋职业,成就另一番风景。据江湖消息:南山女子现遍布全国大部分高级会所,很多成了会所头牌。而在南山进行丝绸纺织的外地女工,包括近年因用工荒而不得不吸纳的大批男工,总数已达到十万人,成为南山丝绸产业中的支柱力量。

3、红白塔

南山市郊,南山脚下,有两座彼此相对的古塔。一红一白,人谓红白塔。

红白塔的轶事在南山几乎家喻户晓。这两座塔并非同时而建,红塔建于明末,白塔建于清光绪年间。红塔纪念的是明末兵部尚书吴大成,而白塔塔主则是清光绪年间吏部侍郎陈可。

吴大成是南山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其故居现在南山市状元巷。他从小聪慧,二十岁中秀才,二十六岁中进士,三十二岁进京应试,得殿试第一,为头名状元。三十五岁时,外放任职,到四十五岁时回京任兵部尚书。

吴大成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在明末朝廷中,是一代诤臣。他多次上书恳请皇上整顿吏治,惩治腐败。万历九年,他接手处理江西地方官员腐败案。他微服私访,收集证据。地方官员知道其到江西后,设法打听其下落,往其寓所送金银和美女,均被严词拒绝。地方官员又到其南山老家,贿赂其家人。家人坚决不收,并声明老爷一再吩咐,不义之财得之不安,吴家世代清白,不可毁于一旦。但是其姐之子,从小游手好闲,经不过诱惑,收了地方官员银两。后案件查明,吴大成欲上书朝廷,地方官员以其侄受贿要挟。吴即令南山官员将其侄收押。江西地方官员案从而得以彻查,此案共涉及官员一百多名,处死五人,革职、发配数十人。

无论是外放任职,还是居于京官之位,吴大成廉洁自律。至六十岁致仕回乡,家无长物。皇上知道后,赐其银两,方建起吴氏府第。

明亡,吴大成面北痛哭。清廷征招,不出。康熙六年,他前往沿海,参加反清复明义军。后战败回乡。朝廷来人捉拿,其端坐于堂上,饮酒赋诗,大笑而绝。

南山人感动于吴大成的忠义廉洁,在其死后,于南山脚下建塔一座,曰:忠义塔。塔身通红,象征着吴大成的不二之心。塔顶悬风铎,风吹辄响,意在提醒天下为官者,要清正廉洁,方能得人崇敬。

一百多年后,在红塔旁边,南山人建起了白塔。

白塔关联的是南山人陈可。陈可少时即多才,乡里流传其八岁时即能对对,且口出成章。三十岁时,京试得第一。后为吏部侍郎。这陈可为人圆通,对官场规则十分了解。为官后,便一门心思钻营官场,出入高府大宅。先是休了家乡原配,娶朝中大学士之女为妻。后在吏部,仰仗岳父权重,左右官员任用与考察。相传当时朝中有言;侍郎大于尚书。要想官,卖侍郎。不到四十岁,即在京城帽儿胡同修建大宅,大兴土木。光绪十年,其岳父因贪污海军军费,被斩首。陈可亦受到牵连,被抄家。抄家所得,令人吃惊:计有黄金三万多两,各类珍宝玉器不计其数。

清史稿称其:硕鼠。

光绪十一年,陈可于京城监中自杀。

陈可自杀后,南山人为其感到羞耻。有人提议为警示后人,应在南山脚下吴大成纪念塔边修一座白塔,让后人永远记住南山历史上出过两个状元。但一红一白,泾渭分明。

抗日战争时,日本人曾将两座古塔破坏。后国民政府蒋经国视察至此,令人重修,并亲自撰写一联:

一红一白,在天在地,

一荣一辱,在行在心。

上世纪五十年代,伟大领袖******来南山视察,在红白塔前伫立良久,然后道:“这塔好,联更好!”

4、花政委

传说中的花政委,其实并不姓花。至于他到底姓什么,无从知晓。他本是一个流浪孩童,十二岁时流浪到南山地界,正好碰上当地抗日游击队。济南队长江大胡子见这孩童长得聪明机灵,便留在队中当小通讯员。因不知其姓名,江大胡子便指着地上花给其起名花毛。你别说,这孩子还真天生是个战士的料,游击队往来长江南北和南山东西的信件,几乎都由他传送。他方法多,点子足,常常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活动,敌人却难以发现。渐渐的,他成了游击队中人人共知的通讯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