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向胡雪岩借智慧
18973600000024

第24章 先舍后得,倚靠大树就先培养小树(4)

尹大麻子并不傻,他知道洋人收丝压价,但苦于无好搭档合作垄断生丝市场。所以,当胡雪岩主动提出团结一致、对付外洋时,尹大麻子如遇知音,立刻放下架子,向胡雪岩致歉认输。以胡雪岩的财力,加上知府为后台,顺生堂若和他携手,一旦垄断了市场,顺生堂的财源将如滚滚巨流,前景极为诱人。

茶壶阵中又胜一招,胡雪岩好生得意。两人不再打哑谜,摆上酒席,推杯把盏,煞是亲热。席间,胡雪岩和尹大麻子约定合伙做蚕丝生意,垄断湖州市场,把洋人挤出湖州。

席间,尹大麻子向胡雪岩介绍了一位朋友,名叫唐阳禾。此人在上海洋行里做“通事”,后来发现竟是胡雪岩的同乡,是蚕丝“销洋庄”不可缺少的人才,胡雪岩十分高兴。因是同乡,两人很快熟悉,谈得很投机。

“洋人把湖州的蚕丝拿到英伦三岛,能赚上六七倍利润,你说黑不黑?”唐阳禾愤恨地说。

“我们可以提高蚕丝的价格,让蚕农得到一点实惠。”胡雪岩说。

“洋人不断压低蚕丝价格,造成我国蚕丝价格逐年下跌。”刘荣昌说。

“我们同行就是心不齐,让洋人占了便宜。”唐阳禾点出了丝价下跌的原因。

“我倒不服气,我们自己人弄死自己人,叫洋人钻了空子。为什么不能自己齐心协力,从洋人手中把便宜占回来?”胡雪岩说。

“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这样的话,胡老板,你说得真好!”唐阳禾深有感触地说。

尹大麻子听了,拍了一下胸脯说:“俗话说:三人同心,其利断金。今天,就从我们几个起头,咱们大干一场,把洋人赶出湖州!”

大家越谈越有劲,具体分了工:尹大麻子做好湖州同行的联络工作;唐阳禾去上海“销洋庄”;刘荣昌在湖州收丝;胡雪岩则往返于湖州、上海之间。

以后许多年间,湖州洪门为胡雪岩所用,成为打击洋商、垄断丝业的得力助手。

四 多管齐下,壮大商场势力

商场势力的养成,同样显示了胡雪岩在商业谋略上的与众不同。假如说官场势力是胡雪岩在无意中借重,然后逐渐意识到其重要性的话,商场势力的做成就显得更有预谋和计划。

胡雪岩对帮他做事的人说:“天下的饭,一个人是吃不完的,必须联络同行,要他们跟着自己走。”话虽朴实无奇,却透着胡雪岩对商场规则的深刻理解。有些人以为商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只是你死我活的单行道,而往往忽略商场中另一面的存在,即商场上除了竞争外,还应该有必要的联合。不管你实力多么强大,也不管你的本事有多么大,你一个人是无法占有整个市场的。

所以,想壮大自己就应该联合他人,做大商场势力。商场势力大,可以避风雨的地方就更广阔,一般风浪就可以及时化解。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场势力作为一棵好乘凉的大树,其作用并不亚于官场大树。胡雪岩曾说,官场势力、商场势力他都要。他很清楚在那个局势动荡的年代,这两种表面上看毫无瓜葛、彼此独立的势力,本质上却是相互交织、相互维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强强联手,才能够稳扎稳打于商场中,推动事业不断向前。

1. 强强联合乃制胜之道

在胡雪岩所处的清末年代,大清朝实际上已经极度衰落。由于国内连年战乱,内忧外患,国家的财政收入十分有限。户部一年应该有四千万的收入,但实际连一千万都收不到,赤字很大,国家财政到了几乎崩溃的境地。

等到洪、杨一起事,朝廷不得不进行剿杀,招募兵勇,一下增兵十几万,粮饷就成了朝廷面临的最大问题。国库空虚,只好找地方政府筹集。所谓协饷,也就是由未受战乱、世面比较平静的省份帮助筹集军队粮饷。

朝廷的惯例是,军队所需之协饷,要求直接解送各大营粮台。浙江的协饷要解往江南大营,本来按照官府规定是要解送现银的,但由于江南大营围金陵,江北大营围扬州,水陆两路都无法保证安全,浙江蕃司与江南大营粮台商定:或者汇解上海,或者汇解苏州。

江南大营经过几场恶战,粮饷告急,已经派员到上海,要求浙江承汇的钱庄派人前去接头商谈汇解事宜。由于胡雪岩的运作以及他在浙江官场的势力,阜康当然是代理协饷汇解的首选钱庄。但就阜康目前情况来说,胡雪岩必须去湖州一趟,刘庆生又暂时办不了此等大事,一块肥肉只好请别人来分着吃。

胡雪岩斟酌甚久,决定选择大源钱庄做联手伙伴。这一决定让他的朋友难以理解。在一般人看来,以当时的商业背景,胡雪岩应首选信和钱庄和自己联手才对:一来信和也是杭州城里数一数二的大字号,实力较强;二来信和与胡雪岩的关系非同寻常,信和是他当年当学徒时的老“家”,加上帮助王有龄海运局漕米解运的事信和也参与其中,出人出钱,立了大功,此时的信和实际上已经成了阜康钱庄的生意伙伴。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没有将这块肥肉送给大源钱庄而不送给信和钱庄的道理。

其实,这正是胡雪岩做生意思维模式不同于常人之处。因为此时的信和与阜康的关系已经非同一般,是实际的生意伙伴,他就更不应该与信和联手做成这笔生意。他要结交新的生意伙伴,让自己的商业根基越扎越深、越扎越稳,他要把自己在钱庄同行中的势力尽量做大。要做大势力,自然要把关系网拉得更广。这次有生意拉上大源,下次有另一笔生意再拉上另一家。这样下去,同行都与阜康建立了业务关系而且利害相连、休戚与共,他的力量自然非一般人可比。他是想借这笔生意扩大自己的商业势力。

胡雪岩自然明白官场势力、商场势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培养自己在官商两界的势力,是他增强自己势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胡雪岩曾说:“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他这里说的能借势得利的“势”,其实既可以理解为势力,也可以理解为帮助自己驰骋商场立于不败之地的实力。

仔细研究一下胡雪岩所说的话,我们就会明白,一个商行、商社的实力,并不仅仅是由资金、不动产来衡量的。商场势力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生意上的联合,在互利的原则下与其他商家进行合作。而正因为有这一个原则起作用,商场势力的培植过程,常常是获取实际利益的过程。比如,这一次胡雪岩拉上大源钱庄,一起合作承办协饷的生意,就使大源老板孙德庆十分感激,因而死心塌地支持阜康,自动将自己放在阜康的一笔一万二千两银子的款项转成同业长期放款,使胡雪岩答应为浙江道台麟桂填补亏空的两万两银子有了着落。

事实证明,胡雪岩以后做成的几笔大生意与其同行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

2. 联合“虾米”吃大鱼

胡雪岩曾经联合江浙一带的丝茧生意同行,共同抵制洋商的低价收购,为弱小资本不受强大垄断资本的欺压树立了成功的典范。这一豪举成功的关键在于利用了商场的势力。

江南是中国丝绸生产的基地,大量质量上乘的丝绸销往世界各地。而丝绸的生产取决于生丝。在外国势力进入之前,江南已经形成了千千万万个小作坊。为了保护江南的丝业,清政府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禁止垄断、合理收购。所以,江南的丝业一直发展得很好。外国势力入侵之后,政府无力管理江南丝业,对其放任自由。再加之政府一直看不起商业,不会也不能与洋人打交道。那些商人呢?都是独自与那些洋人做生意,互相压价,结果丝贱伤农,肥了洋人,苦了丝农。

胡雪岩看到这种情况后,心里很不平静,他决定联合同行,共同抵制洋商的买方垄断,为民族经济争一口气。

当胡雪岩刚产生这一想法的时候,便首先表现出一个大商人的雄才大略。他对身边的几个伙计说:“凡事只是开头难,有人领头,大家也就跟着来了。洋庄的那些商家,生丝价格被洋人压得很低,有的还要吃老本,心里何尝不想抵制洋商?只是胆小,不敢动。现在,我们想个风险不大的办法出来,让大家跟着我们走。那时候,你们想一想,我们在这行中是个什么地位?”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如此的胆略促使胡雪岩下决心联合各方势力垄断生丝卖方市场。

首先,胡雪岩开始用高于洋人的价格收购生丝,蚕农们当然很高兴,都把生丝卖给他。但是,胡雪岩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呢?他想起了官府。他成立了以浙江巡抚为会长的蚕丝总商会,商会的会员们都是一些富商。他们这些人不需要出钱,只需要作担保。原来,胡雪岩想了一个主意:先是半价收购,余款秋后算账,而且付给利息。这件事情居然办成了。胡雪岩知道,光凭他一个人说话是办不成的。蚕农们之所以信他,是因为有那些富豪们担保。那些富豪们愿不愿担保呢?他认为会,因为不要他们出一分钱,还可以得个美名。更主要的是,会长是浙江巡抚,谁不愿给巡抚面子呢?

让富豪们作担保,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此,胡雪岩不得不登门造访上海名宿陈正心。陈正心在上海有“小宋江”的美誉,富甲一方,为人豪爽,行侠仗义。胡雪岩来到陈正心的府第,陈正心连忙出来相迎。胡雪岩由于以前在为浙江海运局购买漕米时对漕帮的仗义之举,已在江浙一带江湖上赢得极高的盛名,成为一代名流。胡雪岩的来访,对于陈正心而言也有抬高身份的作用。

宾主落座后,胡雪岩与陈正心单刀直入地说:“此次晚辈专程来请陈老前辈主持中国丝行与洋商相抗衡的事。”

然后,胡雪岩又进一步解释说,中国人之所以与洋人做生意总是吃亏,就在于人心不齐,人心不齐又在于没有主心骨,没有一个可以令大家信服的人。胡雪岩称,陈老前辈乃今日上海之名宿,登高一呼,必能响者云集,自己首先就要响应。

最后,胡雪岩又对陈正心晓以民族大义说:“洋人欺我中华已非一日,眼见白银流到他们的腰包,而我江浙桑农,破产不知几万家,凡我中华国人,不奋起自救,还要到亡国灭种吗?”

陈正心为胡雪岩的话深深打动,更为他的气节所折服。于是,他广发请帖,召集上海各丝行老板,先不让胡雪岩出面,而是就胡雪岩的做法征询众商行老板的意见。一石击起千层浪,各商行老板抱怨不停,埋怨洋人贪得无厌,又恨上海没有像胡雪岩这样可以领头的人物。

陈正心见火候已到,把桌子一拍,当即表示愿出来领头与洋人抗争。一听此言,各商行老板都变了脸色——与洋人斗法,那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吗?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如果与洋人斗法翻了船,那又该怎么办?自己的损失谁来承担?

陈正心看懂了大家的心思,便不失时机地把胡雪岩引见给众商人。大家一听到胡雪岩的名字,顿时七嘴八舌地谈论开了。胡雪岩在江浙的行为已名闻天下,更何况是丝行中的人,岂有不知的道理?

胡雪岩微笑着向大家点头致意,待人群平静下来,他就洋人的生意经大谈起来。

胡雪岩指出,洋人的丝厂长期以来在中国进口生丝,进价便宜,而制成的丝绸却昂贵无比。洋人越来越富,而国人越来越穷,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民心不齐。在这些事关民族利益的生意上,从商之人理应同心协力,同舟共济,而不应互相猜忌,彼此拆台。只要大家一条心联合起来,把生丝压一段时间,待洋人的厂没米下锅,生丝的价格肯定会上去。

随后,胡雪岩又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说了几个想法。第一,联合同洋人做丝生意的“洋庄”,同行公议,统一价格,洋人愿意就愿意,不愿意就算了。对急于脱货求现的商行,由陈正心出钱进行大宗收购,同样的价格,你要卖给洋人,不如卖给自己人。第二,不想卖的人,也不要把丝卖给洋人,要用多少款子,拿货来抵押,我有钱庄做后盾,先贷款救急,等洋人就范,货物出脱之后再还。第三,那些不顾民族大义,把丝私下卖给洋人的,将受到同行的谴责,背上卖国的恶名,被丝行除名。

有名宿坐镇,又有官府撑腰,这些商人岂有不从之理?

就这样,胡雪岩对上海丝业同行晓之以义、诱之以利,把他们联合起来,让他们跟着自己走。洋庄丝价卖得好,能多赚钱,何乐而不为?

随后,胡雪岩又和丝业巨头庞二联手,在丝生意上取得优势。

庞二是湖州南浔丝业世家,控制着上海丝业的半壁江山。胡雪岩派玩技甚精的刘不才去和庞二联络感情。

起初,庞二有些犹豫,因为他觉得胡雪岩的根底未必雄厚。后来,胡雪岩在几件事情上的处理都显示出能急朋友之所急的义气,而且在利益问题上表现得也很大度,显然不是为了几个小钱而奔波的。在丝生意上联合,主要是为了团结自己人,一致对外,为大伙争取利益。看准了胡雪岩是个可以依赖的朋友,庞二便委托他全权处理自己囤在上海的丝。

这样一来,胡雪岩赢得了丝业里的百分之七十强,又得庞二的倾力相助,在商场上有了绝对优势,加上官场的靠山,第一场中商与洋商的丝茧战已胜券在握。

几天之后,上海的丝行老板一致要求提价。他们对洋人说,胡雪岩已答应出高价为朝廷织造局收购他们的丝。

洋人一开始还不在意,后来发现问题大了——他们收不到丝了。他们开始找胡雪岩,请他为他们收丝,可就是出超过收购价一倍的价钱,胡雪岩也不卖。

洋人对付中国人的常用办法就是通过中国政府来镇压。这一次,他们故伎重演,找到了清政府。但是,这一招胡雪岩已经算到了,他先让浙江巡抚王有龄上了一道奏章,说明洋人给江南丝业造成多大的危害,他胡雪岩又是多么能干,怎样挽救了江南丝业。结果,这道奏章得到朝廷的赞许,还要求其他省份效仿之。所以,当洋人状告到朝廷时,根本起不了什么大作用。

洋人这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他们开始私下分化拉拢,对某些丝行许以高价,都遭到拒绝。那些商行的老板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私下里把丝卖给洋商,会背上卖国罪名,受到同行的排挤,今后再也不能做丝生意。同时,还会得罪上海的陈正心,他可是在上海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人。

最后,洋商不得不就范,给了胡雪岩他们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这一仗下来,不仅胡雪岩净赚了十八万两银子,而且江浙、上海的丝商们都获得了好收入。

面对“大鱼”恶意的经济垄断,只要众“虾米们”联合起来,齐心协力、一致对外,是可以吃掉“大鱼”的。胡雪岩的这一成功案例,可以为以后类似的情况提供借鉴。

3. 维持市场平稳,凸显领袖风范

胡雪岩说:“做生意第一要市面平静,平静才会兴旺。”因此,他总是细心地帮助官府维持稳定的社会局面,维持市面的平静。

在胡雪岩第一次销洋庄的时候,他介入朝廷与洋人的争端,试图在朝廷与洋人之间充当调停人的角色,通过他的努力使上海市面平静下来,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胡雪岩之所以产生要充当朝廷和洋人之间调停人角色的想法,是因为他要在上海创下除销洋庄以外更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