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论语》
18971100000024

第24章 成功的启示(7)

这对今天的70后、80后、90后也不无启迪和鼓舞。认识社会必须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社会,用自己的头脑分析社会,用自己的双脚踏人社会,把社会这本大书读懂、读深、读透。思考人生就应直面人生,大胆地看待人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领悟,不断深化关于人生价值的理解,使思想的准星始终瞄准在做人上。至于追求真理,那是是在认识社会和思考人生基础上所抉择的献身精神。追求即奋斗。叱咤历史风云的拿破仑说过:“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没有虚度人生,并有可能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我们走过的足迹。”人生中一切甜美的果实,都是从不断的牺牲奋斗中得到的,种种的烦恼、折磨都可以砥砺我们的心志,种种的危险、困难都可以锻炼我们的勇气。

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和追求真理是人生道路上扬帆起航的三部曲,唱好这三部曲,人生航船就能乘风破浪,直达理想的彼岸。生命的第二个阶段:三十而立。这是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有人在被别人问及年龄的时候爱回答说:“我已过而立之年了。”而立之年,指的就是三十岁。

30岁这个年龄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关键的时段。在生命流程中,30岁具有贯通上下、承前启后的意义。而立之年,怎样立,立什么,确实有重要的几个第一步。一是走好独立学习的第一步,二是走好独立工作的第一步,三是走好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四是走好独立处事的第一步,一是走好独立思想的第一步。这几个第一步一旦立定走正,就为以后的生活道路打好基础。

生命的第三个阶段:四十不惑。

惑,是理性和意志上的不确定状态,对宇宙万物及人类自身的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难以做出理性上的决断,在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之间游移不定,颠倒迷惑。不惑,就是理性与意志已经不再对宇宙万物及人类自身的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有任何迷惑,就是明白一切了。

人到了四十岁,对什么事都明白了,对自己看得更清了,就会大彻大悟。把什么都看得平淡了,波澜不变,宠辱不惊,一切泰然处之。

一位哲人对一个四十岁的说过这么一句话:四十岁正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年龄。四十岁是一个可以洞察世间万物的年龄,四十岁是一个成熟的年龄。

有人把人的一生做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少年时期像只猴,中年时期像头牛,老年时期像只狗。四十岁正处于的“牛”的年龄,牛最能负重,牛最能忍辱。人到中年,在事业上要“有所作为”,在家庭里,既要是好儿子,又要是好父亲、好丈夫。承上启下,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滴汗水,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串血泪……这就注定了中年人不仅要具有牛的耐性,还必须有牛的韧性。

生命的第四个阶段:五十知天命。

“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五十而知天命”,可以理解为五十岁懂得自己的命运,即在50岁的时候,能够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预测人生走向,认清并承担社会赋予的使命。

五十的生命对于当今的人似乎是一个分界。这个分界包含着两个内容:一个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重新设定:下半辈子要怎么过?愿意尝试哪些新的冒险?放弃哪些积习?又愿意投资多少精力、时间去努力学习,改变固有的生活形态,让今后的岁月更具有价值和意义?另一个内容则是两种不同生命观的区别。

凡是拥有积极人生观、对未来抱有希望,而且总是想整顿精力、振奋精神、抵抗沮丧倾向的人,一般要比其他人更懂得经营自己50岁以后的第二成人期,并使它成为健康而又令人满意的生命。

五十知天命,首先知道的不应该是看破红尘式的以不知为知,而是与时代不脱节的鼓舞自己的人生力量,进行再次确认自己人生之旅方向的认定。

现代人对于年龄有一个新提法:“繁华四十、闪耀五十、和谐六十。”让五十岁的生命闪烁出新的光彩,这是一个很浪漫的说法。但是谁又能否认“闪耀五十”的生命理念的煽动性,而且谁又能视而不见五十岁生命所闪耀的熠熠生辉的美丽呢?

生命的第五个阶段:六十而耳顺。

顺,由“川”和“页”构成,而“页”则又由“首”(省)和“几”构成。“川”的本意是在两岸之间并沿两岸顺流而下的水,可见“顺”的意思就是指来自几个不同的发源地(“首”)的几条溪流聚到一起并依据地势顺流而下,而这完全是一个自自然然的和不可阻拦的过程。因此,人们从“顺”的这种本意中可以引申出顺从的、自然的、本然的、习惯的、顺利的、熟悉的、熟练的等意义。耳顺,就是听顺了.听熟悉了,听习惯了,站在说话人的立场,和说话人一同思考,一同呼吸。

联合国现任秘书长潘基文在一篇专栏文章中讲述他对“耳顺”的认识。他说:“与许多韩国人一样,我相信关系的力量。多年以来,我在钱包中都会放上一张陈旧的纸片,上面有一句用中文写的孔子名言:‘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我目前正处在60岁阶段。

我不仅仅需要倾听,更需要洞察力,例如全面的看待某个人或某件事,包括坏的一面和好的一面,并在有分歧甚至是尖锐分歧的基础上建立和谐有效的工作关系。我认为这是我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的重要特点。

我信奉约定和对话,而非冲突。有些时候外交工作是公开的,有些时候则是在幕后展开的,而后者情况下成功的潜力通常最大。”

听话是一门艺术。小孩子听父母的话,学生听老师的话,部下听首长的话,员工听领导的话,都是好事。但有的人不会听话,专听闲话、听是非、听传言,甚至有的人喜欢听别人的奉承,明明是假话,他也听得非常喜欢,这种不会听话的人,社会上比比皆是。反之,有的人听到别人义正词严的指责,虽然非常难堪,但他心中欣然自喜,甚至还口说感谢,表示接受教训,这是会听话。

生命的第六个阶段: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到七十古来稀,70岁的人经过岁月的折磨、人生的历练,已经把握了天地、自然、生命之道,已经明白了生命在宇宙中的地位,已经懂得了自己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的含义以及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心灵因而变得宁静淡泊、豁达洒脱。

就像中国古代剑客,练剑讲究剑由心生,而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无剑胜有剑,从心所欲是一切优雅的行为都成为无意识行为,因为意识也融会在心中,也和你成为一个整体,一切美德都也成为一种自然的流淌,或“为”或“不为”都十分完美,不须刻意,更不须掩饰。这意味着无论是做人做事、说话办事、待人接物,心中要有一个恒定的尺度不变,但在实际操作时又不拘泥于形式,没有一个固定套路,没有一个死板形式,可方可圆、能屈能伸、进退自如、刚柔相济。

十而有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这六个阶段把人生的悲欢交集完整地反映了出来。孔子通过生命的十年一变化,十年一递进,表明了人从幼稚向深邃,超越不断迈进。

微生亩对孔子说:“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丘呀,你何必如此奔波忙碌呢?何必计较于言辞的智巧呢?孔子回答说:“非敢,为佞也,疾固也。”不是我擅长辩论,只是我执著于一件事而不知道变通啊!(《论语·宪问第十四》)

生命,是一个不断向前、向上升腾和超越的过程。任何虎头蛇尾,中途放弃的人,都不值得赞赏,只有那种追求质量,追求充实的生命,才能称为有意义的生命,也只有那种生命,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最高境界,从而完成人生的每个阶段。

登上健康快车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第十六》)

【今译】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警惕戒备:少年时代,血气不稳定,要警惕贪婪女色。壮年时代,精力旺盛,要警惕争强好斗。老年时代,精力衰退,要警惕贪婪无度。”

【评注】

范氏曰:圣人同于人者血气,异于人者志气也。血气有时而衰,志气则无时而衰也。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者,血气也。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者,志气也。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劭也。

孔子对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各个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很有感悟。他能透视到人性的弱点,并深刻地揭示如何克服和战胜人性的弱点,达到生命的每一阶段的正常和健康。孔子提出生命过程中的“三戒”,是将人生历程上三个主要阶段需要警戒的地方给大家明确地揭示出来了。这是养生的又一种智慧。

一个人生活社会上,随着他年龄与日俱增,在生理上必然会发生一系列不可抗拒的变化,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比如少年人处在生长发育期的时期,血气还没有稳定,肾气还没有充实,这时期生理上却有了对异性的渴慕,就应当用理性来警戒女色,以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育。中年人血气方刚,精力充沛,正是好勇斗狠之时,就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匹夫之勇,这样就可远离不必要的伤害和是非。老年人由于生理上不可抗拒的原因,这时血气已衰,而贪多消耗精力,自然应当顺势而为,能得则得,失亦无妨,最要紧的是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莎士比亚说:“咿咿唔唔在奶娘手上抱的是婴儿;满脸红光,牵着书包儿不愿上学的是学童;强吻狂欢,含诉衷情,谈着恋爱的是青年;衣服整齐,面容严肃,高声言谈,踱着方步,挺着肚子的是中年;饱经忧患,形容枯槁,鼻梁架眼镜,声音带颤的是老年;塌了眼眶,舌头无味,记忆不清,到了尽头的是暮年。”这位伟大的剧作家对人生婴儿、学童、青年、中年、老年、暮年六个不同的年龄段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而孔老夫子的“三戒”则是根据生命的少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及其特点提出的养生秘诀。

人生百年,每个人都有发育、成长、衰老的自然变化,人的保健养生也要顺应这个自然的变化。孩童阶段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据说人的脑神经细胞的70%就是在3岁以前形成的,5岁时已完全形成。

在这个时期,营养物质对细胞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如果从小营养不良,便会导致神经细胞不健康,从而影响智力的发育。

青年是生命的“黄金时期”,体力旺盛,精力充沛,肌肉结实,生命施放力强。这个时期既要用好生命,还要投资健康。要学会适应环境,克服浮躁、偏激、不合群等不良通病。

中年是生命的成熟期,也是身体的转变期,防止早衰是中年人不可忽视的一个突出问题。防衰老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人未老,心先老。二要掌握好生活的辩证法,无论是饮食、运动、劳逸、房事等,都要讲究有“度”,过度则适得其反,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幸。

人到老年生理机能开始下降,精力逐渐减退,这时候既要会用膳、会运动、会休息,还要会消遣、会用脑。衣食住行要尽量做到十多十少,即:少食多饮,少肉多菜,少糖多果。少盐多醋,少衣多浴,少忧多眠,少车多步,少说多动,少欲多施,少怒多笑。

人生百年盛与衰,既有生理上的变化,也有心理上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是自然变化带来的改变,也是人类在生理上心理上对自然变化的一种适应。谁适应这个规律和变化,谁就能幸福、快乐、健康;谁违背这个规律和变化,谁就会受到惩罚。

正视命运的乖蹇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原文】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日第二十》)

【今译】

不懂得命运是什么,便没法做君子。

【评注】

程子曰: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

恩格斯致约·布洛赫的一封信谈到历史创造时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的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这段精辟的论断虽然是说明历史事件的产生过程,但拿它来理解生活事件的产生同样十分适用。生活事件的发生除了人力因素之外,其他所有的“相互交错的力量”,可以合成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这就是命运。所以,命运也就是生活中无数个人难以预料,无法左右的力量的“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命运的合力再加上个人的力量决定了生活事件的最后结果。

凡是常乘公共汽车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站在车站等了半天仍不见汽车的影子,但有时候人刚到车站车就来了,这时就会欣喜地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个“巧”的结果,既有人力的因素,也有命运的因素(包括驾驶员、调度员、交通警以及马路的长短、汽车的性能等等,它们便是“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有些人也同意生活中充满了机遇、偶然、巧合、运气,但就是不肯说命运二字,仿佛怕犯了忌讳似的。孔子坦率地承认并正视命运,乃是一种知命的表现。

人生难免有不幸的遭遇,古往今来,大概没有一个人不饱尝或看惯人世间各种不公平的命运,不经受坎坷和挫折。孔子德不在诸侯之下,却半世颠沛流离,无奈之余,他不得不承认:“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第十四》)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第二》)为什么像孔子这样聪明的人要到五十岁方才懂得命运的力量呢?唐人卢重玄在《列子叙论》中解释说,孔子“历国应聘而思执鞭之士,是不忘力也。”原来孔子五十岁这前一直很相信人力的作用,所以“罕言命”,凡事抱着“知其不可而不为之”的意志;但是,当他遇到向这种无赖和碰到灰似于匡地那种险境,他还是不得不拿天命来作自我安慰。这不失为一种应付人生的妙法。

无论我们遭受何种意外的不幸,或者遇到什么难忍的痛苦,只要一想到这是命运的安排,是命中注定的必然结果,一颗万针穿刺的心顿时安逸平静下来。人有一个很奇妙的心理特点,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一个人是愉快还是苦恼地面对一件事情的结果,并不是这个事情结果本身,而是引导起这件事情的原因。更具体地说,当一个人知道这个结局是他人力无法改变的唯一必然结果时,不管结果本身多么痛苦难忍,他也会心平气和地默然接受;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知道这个结局只是几种偶然因素的巧合,而凭他自己的能力本来或许还会有其他更好的结果,那么不管这种结局本身多么完美,他还是不肯爽快接受,好像有点意犹未尽的委屈,显然,如果这个偶然结局本身不太如意的话,他的懊恼就更大了。一件偶然的事,一旦被认为是命中注定,便马上带上了事先必然的成分,而且这种必然与人力无关,所以自己不必为此承担任何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便可以毫无悔恨欣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