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27日,占领沈阳的日军向锦州发动第一次进攻,在饶阳河附近与东北军发生激战。根据《东京日日新闻》前线记者报道,当天上午十点,在饶阳河以东两公里处,乘坐军列进攻锦州的日军独立守备第二大队当先和中国守军发生战斗。这次,东北军没有再采取不抵抗政策,顽强抗击沿铁道开来的日军。
激战中,中国军队罕见地出动了重型装备,以装甲列车向日军发起反攻。日军装甲列车与中国装甲列车“中山”号发生对射,结果日军装甲列车中弹不支,在其上指挥战斗的独立守备第二大队代理大队长板仓繁大尉负重伤,负责驾驶列车的两名满铁司机(日军后备役人员)也被击毙。日军被迫后撤,败回新民屯,对锦州的第一次攻击失败。板仓大尉在返回途中死亡。日军后将其葬于白旗堡附近铁路边,算是对这位“英雄人物”的纪念。日军军史记载第一次进攻锦州失利,板仓大尉阵亡,独立守备第二大队官兵被迫乘列车退回(1931年11月27日)。
上图即为击毙板仓的中国装甲列车中山号,这是日军从飞机上航拍的照片,也是中国装甲列车至今可见唯一一张全车照片,从最前方的器材车到带有两个炮塔的炮车、机关车、装甲指挥车、煤车,到后方的第二节炮车、运兵车、尾车,第一次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装甲列车的作战全貌,堪称珍贵。气势汹汹的日军装甲列车扑向锦州,却在中国同行手里吃了个大亏。
这一仗是东北军罕见的反击之战,然而,参战的中国军队想不到,这个被击毙的板仓大尉,在日军中竟然是个颇有名气的人物。曾担任日本陆军步兵学校军用犬课研究主任的板仓繁,被称为“日本军犬部队之父”。
正是他从欧洲引进犬种,改良了日本军犬品种,使其成为日军侵华战争的重要帮凶。日本军犬饲养起自1914年,并设有研究班。但当时负责这一工作的研究班长吉田中佐偏重采用日本本地犬种,甚至专心研究用军犬拉车一类不切实际的科目,因此导致日本军犬事业前期发展不快。板仓接任军用犬课主任后,在千叶建立了军犬育成所,专门为关东军培育军犬。
或许为了促进军犬在战场上的实用,板仓于1931年调往东北关东军中任职,在他所居住的沈阳日本人居住区稻叶町饲养了若干军犬。“九一八”事变前,在东北的日军所用军犬开始进入实战水准。
板仓大尉参加了进攻北大营的战斗,并随身携带了三条军犬。这三条军犬分别名为“那智”、“金刚”和“玛丽”,为板仓亲手训练的四条种犬之一,因为考虑到此战有一定危险性,故此留下了另一条“朱莉”没有参战。虽然觉得有一定危险性,但日军普遍认为东北军将一触即溃,故此才有意在战场上测试军犬的使用。
然而,实战中却完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板仓训练的三条军犬的确如所期望的那样,冒着枪声炮声率先冲向了东北军兵营,但随即失踪。战斗结束时,日军发现金刚和那智两犬均被东北军官兵杀死,而玛丽干脆就此不知去向。
不敢杀你的人,杀你的狗总不算违反不抵抗政策吧。老萨暗中揣摩当时东北军官兵的心理。至于那条玛丽的去向,如果想到当时东北人对狗肉的偏好,会不会是跑到了外面,被某个老乡……
这,大概是“九一八”事变中国人少有的一点黑色幽默吧。
也许,这个结果也出乎板仓的意料,然而,这位“日本军犬之父”显然来不及作什么改进工作了。日军虽然进展顺利,但偶有东北军顽强抵抗,仍会受到较大伤亡。关东军独立守备第二大队大队长在长春战斗中负伤,算是戎武经验丰富的板仓大尉临时被任命为该大队代理大队长,结果在锦州城下“玉碎”。
开句玩笑话,装甲列车状同一条龙,板仓一个养狗的去招惹龙,不是找死吗?
不过,板仓和他的军犬先后阵亡,成了日本宣传机关的一个噱头,那两条被东北军杀掉的军犬金刚和那智被描写为临危不惧的勇士,1933年7月5日,日军举行了“第一次陆军军用动物功劳表彰式”,这两头军犬荣获“甲等勋章”,同时,纪念它们的纪念碑也在逗子延命寺完工。
板仓死后,日军将他饲养的“朱莉”赠给其未亡人板仓镇子,此犬第二年病死。
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抗战,在战斗中日军再次使用了军犬,板仓在日本曾饲养过的一条叫作“英智”的军犬也参加了战斗,但仍然徒劳无功。军犬并不适用于在大规模战场上使用,它是一个适于警备,治安,低烈度冲突的兵种,用在进攻战中,属于文不对题。日军此后总结经验,其军犬部队,在追缴抗日联军,镇压民间反抗等行动中,给中国军民造成了重大威胁。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次作战中,日方记载十九路军便衣队也使用了军犬,他们利用军犬背负炸药袭击日军据点,这种奇怪的战法令日军大吃一惊。
这,或许是中国军犬部队第一次投入战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