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蒙田随笔集
1895500000024

第24章 德行不是一蹴而就的

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的哲学家中,许多人都认为只有心平气和、循规蹈矩、乐于行善是不够的,回避一切命运的抗争而作的决心和推理也是不够的,还应该寻找考验的机会。他们愿意追求痛苦、困难和轻蔑,然后再把它们逐个打垮,使斗志保持不懈。“德行在斗争中更趋坚定”。

伊帕米农德斯属于第三学派,他拒绝接受命运通过合法的途径交到他手中的财富。据他说为了向贫困抗争,即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也矢志不渝,其中也有这个原因。我还觉得苏格拉底对自己的训练还要严厉,他用妻子的凶悍作为对自己的考验:这简直是在钻刀山。

萨特奈纳斯是罗马的护民官,企图强制通过一项有利于平民的不合理法规,抗拒者将遭到极刑。罗马元老院中唯有米泰勒斯一人以他的道德力量,独力抑制萨特奈纳斯的压力,从而遭到镇压,他在最后关头还对押他上刑场的人说这样的话:“做坏事既容易又卑劣,不冒险而做好事则稀松平常,只有冒了险做好事才是一位有德行者的本分。”

米泰勒斯的这些话向我们清楚地表明了我要证实的信念,就是有德行的事不是一蹴而就的。只因本性善良、循规蹈矩、轻松愉快完成的事,绝不是真正的德行要完成的事。德行要求一条艰苦曲折、充满荆棘的道路。德行或者是去克服外界的艰难,像米泰勒斯,命运骤然断送了他的前程,或者是去克服内心的艰难,而使一个人生活中坐立不安、茶食不思。

我行文至此,非常顺利。但是,推论到了这个地步忽生奇想,苏格拉底的灵魂,据我所知,是公认的最完美的灵魂,然而以我的推论来看则是不值得推崇的。因为我不能想象这位人物有丝毫做坏事的念头。他施行德行,我也想象不出对他有任何为难和任何克制。我知道他的理智坚强无比、主宰一切,绝不会让任何邪念有萌芽的机会。像他那么高尚的德行,我看不出有什么可以比拟的。我觉得看着这样的德行跨着胜利的步伐一往无前、大模大样,就感到轻盈自在。如果说德行只有与邪恶的欲念作斗争时才会发光,那么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德行不可能没有罪恶的参与。德行在罪恶的托衬下愈加显得辉煌。那样的话,伊壁鸠鲁派的这种堂而皇之、毫无顾忌的情欲又会成为什么样呢?情欲自负地认为德行会在它的怀抱中娇生惯养、玩乐嬉闹,把耻辱、狂热、贫穷、死亡和痛苦作为玩物。如果我认为完美的德行是通过耐心克服和忍受痛苦、通过忍受风湿痛而决不怨天尤人而完成的,如果我说德行必须有艰苦和困难作为陪衬,那么伊壁鸠鲁的德行又会怎么样呢?那种以蔑视痛苦、以痛苦本身为乐者,把痢疾的病痛作为挠痒,他们中间许多人还留下行动给我们作可靠的证明。

还有一些人,我认为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学说所立的规矩。比如说小加图,当我看到他死时撕裂自己的五脏六腑,我不能认为他那时的灵魂没有丝毫惶惑和恐惧,我不能认为他坚持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遵守斯多葛派的规定:沉着、冷静、没有激情。我觉得这位青年的德行中充满青春朝气,绝不会就此罢休。我无疑相信他在这次高尚的行动中感到快乐和陶醉,超过他一生中任何其他行动:“他高高兴兴找到了脱离生命投入死亡的动机。”

我对此深信不疑,以致我怀疑他是否愿意被剥夺这个建立丰功伟绩的机会。就是有机会让他去关心群众利益而不是关心个人利益,也不会使我改变主意,我依然很容易相信,他感谢命运让恺撒这个盗贼乘机把国家的自由传统踩在脚下,从而对他的德行进行这样高尚的考验。我仿佛在这种行动中看到,当灵魂认识到他的行为中的高尚和自豪时,自有一种我说不出的愉悦、极度的快乐和大丈夫气概:

“死的决心使她更为骄傲。”

——贺拉斯

他并不企求什么光荣,像某些庸俗和没有骨气的人的看法。因为这样的想法太卑下了,决不能触动一颗那么慷慨、高傲和坚硬的心,他企求的是这件事本身的壮烈。心对这样的事看得很清楚、很完美,它比我们都善于掌握其中的奥妙。

死与生其实是一致的。我们不会因死而变成不同的人。我总是以生来解释死,如果有人跟我说某人死得很坚强而活得很脆弱,我认为这是他生命中原有的脆弱性造成的。

他依靠灵魂的力量,死得满不在乎、从容不迫。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样使他的德行黯然失色了呢?头脑里有点真正哲学思想的人中间,有谁会满足于想象苏格拉底遇到灾星、身陷囹圄、饱尝铁窗风味时仅仅是不害怕和不忧虑呢?有谁会不承认他既固执又坚定(这是他的日常态度),还有对自己最后的学说有一种新的满足和欣喜呢?当他在被赐死前脱去镣铐时,他搔自己的双腿,高兴得心里发颤,他不是感到灵魂中有一种极度的愉悦,终于摆脱了从前的艰辛,要去认识未来的事物了吗?小加图必须原谅我这样说,他死得很悲壮,而苏格拉底则死得更美丽。

苏格拉底死得令人惋惜,而阿里斯提卜对惋惜的人说:“但愿神让我也有这样的死!”

这两位人物以及他们的模仿者(我十分怀疑是否有人得到其真谛),那么习惯于德行,将德行成为他们感性的一部分。这已不是孜孜以求的德行,也不是理智的约束而使灵魂保持紧张状态,这是他们心灵的本质,也是他们天性的自然流露。他们天性善良宽厚,又加上哲学信条的长期熏陶,才培养出这样的心灵。我们内心的邪念找不到走入他们心灵的通道,他们心灵的力量和坚定在邪念蠢蠢欲动时已把它们堵住、压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