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学点心计学大全集
1895400000067

第67章 以心攻心,吸引人脉(2)

卡尔森只好一次又一次地解释说:“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

然而,每次这种回答换来的都是客人困惑不解、不相信的表情。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鸟笼效应,也被称为配套效应。

生活中的这种鸟笼效应处处可见。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他非常喜欢。

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时,总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协调: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后来心里却不舒服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鸟笼效应不仅能起到影响别人的作用,聪明的人,还能根据这种鸟笼效应,从小小的细节源头,看出重大的隐患。

箕子看到纣王开始用象牙筷子吃饭,非常不安,认为商朝将要衰落。

箕子说,大王现在用了这么精美罕见的象牙筷子吃饭,却还用着粗糙的杯子、碗、汤匙,肯定会越看越别扭,将来就一定还要把这些也换成玉杯、玉碗等与之搭配;用了玉杯、玉碗,将来一定会追求精美的食物与餐具相配,这样下去,大王的生活一定越来越奢侈,国家将就此衰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总是倾向于不断地配置与之相适应的物品,以期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有人送来了一只高档的手表,如果要戴上,就要配以相应的衬衫、西裤、外套、皮带、皮鞋、领带,连皮夹子也要换成真皮的,然后眼镜也要换成更像样的。要用香水,然后发型也要打理,吃饭也必须出入更高级的餐馆,开销越来越大。

人们买到一套新住宅,为了配套,总要装修一番,铺上大理石或木地板,配红木家具。而出入这样的住宅,自然不能破衣烂衫,要有“拿得出手”的衣服……

有一个女孩子挺懒,平时不注意整理房间,随手用完东西随手扔,整个屋子总是乱七八糟,她的男友苦劝无益。一天,这个男孩送给她一束非常漂亮的鲜花,女孩见了,特别高兴,就到处翻腾着搜出来了一只晶莹剔透的水晶花瓶来插花。可是没多久,女孩就发现,花很漂亮,花瓶也美,可是放花瓶的桌子上杂七杂八地散放着许多杂志、报刊、小玩意儿。于是,她开始整理这些杂物,该扔掉的扔掉,该放在精品架上的摆放在架子上。

然后呢,就是沙发、书桌、地板、床上都开始整理得井井有条。房间内看着让人赏心悦目了,卫生间和厨房也不能太邋遢了吧,于是整个家都被收拾得整洁、美丽而温馨。

而这一切的起因只不过是一束鲜花而已。

驱赶领头羊,控制整个羊群

羊群是一种很松散的动物组织,平时一群羊在一起也就是盲目地左冲右撞。

但是只要有一只羊动起来,它身边的羊就迅速地动起来,产生连带反应,整个羊群都会不假思索地跟着动起来,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脚下有更好的草。

在羊群中,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整个羊群都会不断地模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他的羊也到哪里填肚子。这就是羊群效应。

所以我们要想控制整个羊群,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去套牢每一只羊,我们要做的就只是控制领头的那只羊。

事实上在动物界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比如在马群里,头马一动,其他的马就跟着迅速跑动,头马到哪里,其他的马就跟到哪里。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牧马人只驱赶领头马,就能控制整个马群。

这是因为其他的马都具有跟从性,它们只会简单重复地跟着前面的那只做同样的动作。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毛毛虫实验。

他把几条毛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它们首尾相接,连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撒了一些毛毛虫平时最喜欢吃的松叶。

结果,第一只毛毛虫开始动起来,它沿着花盆往前走,它后面的那只也开始跟着它的屁股往前走。紧接着,第三只,第四只,第五只……这几条毛毛虫都采取同样的动作,跟着前面的那只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毛毛虫尽数死去。

由于第一只毛毛虫(领头毛毛虫)没有改变路线,其他的毛毛虫只是跟从,跟从,再跟从,也就没吃到不远处的松叶。

如果我们想让毛毛虫们吃上松叶,只要逼迫那只领头的毛毛虫改变路线,朝着松叶爬去,后面的小跟屁虫们自然会尾随其后。

即便是在狼群这种高机敏度、协同作战的群体中,头狼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不容小觑的,虽然每一只狼都具有强大的独立生存能力,但头狼是狼群的优秀代表和象征,更是狼群的核心所在。因此在一切群体行动中,其他的狼必须听从头狼的指令和部署。

动物界如此,在人类的许多组织群体中,也是一样。

从小的方面来说,在一个班级里,就有自然形成的三五成群、七八结伙的小群体,或是出于兴趣爱好,或是臭味相投。在这些群体中,总有某个人是大家默认的头儿。

对于班主任老师来说,在管理一个班级时,用敏锐的眼睛,发现这些头儿,并善加使用,通过导引头儿来管理整个班级,是一件既省力又高效的方式。

从大的方面来说,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组织严密,有着共同信仰和利益追求的群体,比如像一些宗教组织、人权组织、和平组织、帮派团体等。在这种群体(或者说团体、组织)中,总是存在着一个举足轻重的领袖,他是整个群体的象征和代表,群体内的每一个成员都严格听从着他的命令和指示,或者说教导、导引。

而让这些群体为自己效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和它们的领袖达成某种协议,或者利用其领袖,甚至控制其领袖。有时,消灭其领袖,就能让整个群体遭受重创而分崩离析。

在社交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羊群效应来达成所愿。

学术书出版编辑刚开始约稿的时候,一般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在相关的学术论坛上发帖子,邀约作者投稿或者面谈。

只要有一个人成功合作,他就能带动他的同事、师兄弟姐妹们参与进来;甚至很多人会主动和编辑联系,而这些人又会带动他的同事、师兄弟姐妹们,如此无限地扩展下去。

根据250法则,每一个人背后都有250个人和他构成一定的关系。我们要做的就是和这一个人交好朋友,从而以点带面,逐步和他背后的250个人结成关系网。

当我们认识了一个人之后,这个人就会在各种情况下(有些是偶遇,有些则是故意制造),各种场合(正式社交场合或者街头、小店)中,给我们介绍他的朋友,这些朋友也将会成为我们的朋友,正合了一句老话:“朋友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朋友。”

利用负债心理,让他人回报你更多

一只小蚂蚁在河边喝水,不小心掉了下去。它用尽全身力气想靠近岸边,但不一会儿就游不动了,在原地打转,小蚂蚁近乎绝望地挣扎着。

这时,一只正在河边觅食的大鸟看见了这一幕,它同情地看着这只可怜的小蚂蚁,然后衔起一根小树枝扔到它旁边,小蚂蚁挣扎着爬上树枝,终于脱险回到岸上。

当小蚂蚁在河边的草地上晒身上的水时,它听到了一个人的脚步声。一个猎人轻轻地走过来,手里端着枪,准备射杀那只大鸟。

小蚂蚁迅速地爬上猎人的脚趾,钻进他的裤管,就在猎人扣动扳机的瞬间,小蚂蚁咬了他一口。猎人一分神,子弹打偏了。枪声把大鸟惊起,振翅飞远了。

大鸟可怜小蚂蚁帮了它一把,小蚂蚁感恩图报,救了大鸟的命。

对于人类而言,会在得到别人的恩惠后,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回报别人的负债心理,一有机会,一定连本带利地去报答。

你是否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你主动给别人带了早餐回来,如果在他中午出去吃饭的时候,你请他顺便给你带回来一份,即使外面太阳如火,他也会答应给你带回来。但是在你没有给他任何小恩小惠的情况下,他可能会委婉地对你说:“要不,我们一起去吃吧。”或者直接对你吼道:“热死人了,我还懒得去买呢。”

俗话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通常,人们在接受了他人给予的恩惠后,都会产生一种必须回报的负债感,只要有机会,就会回报给对方,报答对方的恩情,以期达到心理和感情上的自由和平衡。

这些都是人的负债心理在起作用。这种在得到对方的恩惠后,就一定要报答对方的心理,是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一个行为准则。

一位心理学教授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证明了这种心理的普遍存在性。

他在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中随机抽样,给挑选出来的人寄去了圣诞卡片。虽然他也估计会有一些回音,但却没有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给他回了一张。而其实他们都不认识他!

也许他们想,可能自己忘了这个教授是谁了,或者这个教授有什么原因才给自己寄卡片。不管怎样,自己不能欠人家的情,给人家回寄一张,总是没有错的。

的确,一旦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我们总觉得应该回报对方。如果一个人帮了我们一次忙,我们也会帮他一次,或者给他送礼品,或者请他吃饭。如果别人记住了我们的生日,并送我们礼品,我们也会对他这么做。

中国古代讲究礼尚往来,也是负债心理的表现。正所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负债心理可以使人们答应一些如果没有接受恩惠一定会拒绝的请求。

负债心理的威力在于,可以把我们对提出请求的人的印象完全掩盖住。即使对方是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不讨人喜欢或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先施与我们一点小小的恩惠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答应这个要求的可能性。

为什么负债心理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关键就在于一旦受惠于人,就总会感觉亏欠了别人什么似的,如芒在背,浑身不自在,必须回报,才能让自己的心理重压获得解放,让自己的心灵获得自由,心安理得地生活。

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人的这种受了恩惠必要回报的心理倾向,先主动给予对方一些好处,非常自然的好处,对方就可能会回报给你多得多的好处和方便。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种现象:想找别人帮忙,就会先热情地带上一些补品什么的送到他家里去,或者先请他吃饭,往往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比较好办了。在没有任何小恩小惠的情况下,要让对方答应帮忙就困难得多,也许事情就算没戏了。

“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人是三分理智、七分感情的动物。我们送出了什么就会收回什么,给予了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越吝啬,也就越会一无所有。

欲有所得,当先给予。

我们经常会在大街上碰到一些散发美容健身之类传单的年轻人,他们会热情地说:“免费体验,先去尝试。”而我们大多数人都会直接躲避开,因为我们知道免费体验过后,就该付出了。既然我们不想付出,就不愿意接受这种优惠。这也能证明负债心理的普遍存在,人们的内心都存有负债心理,拿人好处,就得回报,不想回报,最好是不拿人好处。

小牛见母牛在农民的皮鞭下汗流浃背地耕田,感到很难过,就问:“妈妈,世界这么大,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这里受苦,受人折磨呢?”

母牛一边挥汗如雨,一边无可奈何地回答说:“孩子,没办法呀,自从咱们吃了人家的东西,就身不由己了,祖祖辈辈都这样啊!”

在交际中,我们主动为他人提供某些信息,为他人介绍朋友,给他人提供一定的方便,他人通常也会回报给我们类似的或者多得多的信息、朋友和方便。

同时,我们也要谨记,获得别人给自己的小恩惠,就要尽可能地回报他。在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你求别人办事,如果没有及时地予以回报,下一次又求人家,就显得不太自然了。因为人家会怀疑你是否有回报的意识,是否感激他对你的付出。及时地回报,可以表明自己是知恩图报的人,有利于相互间的继续交往。

当然,在关系很亲密的朋友之间,就不一定要马上回报,那样反而显得生疏。但也不等于不回报,只是时间可能拖得长一些,或有机会再回报。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像坐跷跷板一样,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的人,即使真正得到了好处,也是暂时的,他迟早要被别人疏远、抛弃。

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使他人满足你的期待

古希腊有一个有名的神话故事。

年轻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很喜欢雕塑,是个有名的雕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