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必备的99个演讲技巧
18897200000028

第28章 设置演讲中的亮点(7)

在演讲中穿插故事、笑话、趣闻以及诗词歌曲等,来活跃现场气氛,吸引听众注意力,穿插运用恰当,会给演讲增添不少亮色。运用穿插法,能活跃会场气氛,激发听众情绪,同时能使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927年,鲁迅在广州知用中学做了一次题为《读书杂谈》的演讲,当讲到要正确对待文学批评的时候,他首先分析了中国批评界的现状,指出:“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糊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为了讲清其中的道理,鲁迅便在演讲中穿插了一个印度故事——一个老翁和一个小孩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出去卖,货卖出去了,孩子骑驴回家,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孩子了,说是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让小孩徒步;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后来看见的人都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就是我们两人抬着驴子走。

这则穿插在演讲中的故事形象生动,道理浅显,不仅有力地说明了“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的论断,而且还为下面作进一步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因此,鲁迅接下来的分析,便很自然地得出结论说:“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引,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最后鲁迅这样告诫听众:“不过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说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

从这则事例中可以看出,演讲者使用穿插法,其作用除了要使事理说得更为形象、深刻外,还能调节会场的气氛,增加听众的兴趣,从而获得最佳的演讲效果。所以,那些老练成熟的演讲家,往往都是对穿插法运用自如的行家。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穿插些什么,也知道什么地方必须穿插什么,以此来增强演讲的效果。

57

制造悬念

设置悬念能激起听众的兴趣,引起听众的关切,争取听众的参与,这些是一般的演讲口语所做不到的。设置悬念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是,使用时必须紧扣演讲的主题,精心选择能激发听众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悬念在演讲中的作用。否则,脱离主题,乱设悬念,反而会引起不良效应。

设置悬念的方法很多,如在演讲的开头设置悬念、运用设问设置悬念、运用间歇和停顿设置悬念、通过物件设置悬念,等等。

许多著名的演讲家,也常常用设问的方法来制造悬念。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也能让听众产生悬念。

李燕杰在《塑造美的心灵》的演讲中,就是用设问的手法来制造悬念的。他说,两年多前,在我们师范学院发生了这件事:国庆来到前夕,团支部让每个团员在一小时内完成一篇题为《国庆观感》的文章。几天之后,他们把文章交给我看。其中有一篇文章,别人认为不够好,我看了几遍,却觉得应该肯定,拿起笔来写了三方面的优点。“三个优点是什么?暂且先不说。”

在这篇讲演里,李燕杰首先介绍了别人认为“不够好”的文章,而他却肯定了这篇文章,并指出文章有三个优点。至于是哪三个优点,他却按下不表。这种方法,犹如说书中“甩包袱”的手法,放到后面才“亮”出来。听众出于好奇心理,就会被这种悬念紧紧地吸引住,直到听出结果为止。

有的演讲家,在演讲过程中故意停顿下来,目的也是为了制造悬念。这是因为,间歇和停顿也会产生一种悬念的效应。美国总统林肯就常用停顿来设置悬念。每当他要讲出一个重要思想,并想把这一思想深深地印在听众的脑海中时,就将身子略微前倾,两眼直视听众的眼睛,好久不发一言。他这样做,就是要调动听众的情绪,加深听众的印象。

58

言语变异

言语变异在演讲中经常用到,言语变异的恰当运用也能给演讲增添许多亮色。言语变异是比较灵活的一种语言技巧,在使用时可以通过特别语体渗透、特定的情境和特有的修辞技巧等方法形成言语变异。

特别语体渗透形成言语变异

一次,李燕杰同志在美国纽约演讲,当揭露叛国分子王××时,一位美籍华人问:“请李先生回答,王××在他创办的杂志《中国之春》上揭露大陆弊端,到底是不是事实?”李燕杰从容应答:“大部分是事实,但是他讲的这些事实,是‘过去完成时’,谁想了解大陆情况,请听本人的!本人讲的是‘现在进行时’!”

话毕,全场笑声顿起,掌声不断。很明显,造成这种效果的原因,是因为那几个语法专门用语,而这些语法用语又直接取自那个国度,因而既使人感到新颖又使人感到亲近——这是科技语词渗入谈话语体的典型例子。当今科技语词一跃而成为语词世界的“超级大国”,不断地对其他语体进行“侵略”和“渗透”。我们常谈到这样的标题:《人生的不等式》、《真理的参照系》、《理想的坐标》、《谁给历史发展增添了加速度》等,这类标题往往都悦人精神,新人耳目,通体发散着“现成话”难以具备的动人魅力。

这种言语变异是在甲语体中“引进”乙语体的专门语词,形成不同语体语词的交相融合,从而收到一种特有的情致和效果。

在演讲中,与科技语词“渗入”的情况相媲美的,还有政论语词的广泛“渗入”。

“笑星”姜昆,在他的《理想纵横谈》的演讲中,有这样的话:“我们有些留学生跟台湾的一些同学好极了。我们的学生会把香港的、台湾的学生都组织起来活动。他们说一国两制在我们这里首先实现了。”言毕,姜昆赢得了他期待之中的热烈掌声。对于演讲者来说,还有什么比调动了听众的情绪更令人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呢!

特定的情境形成言语变异

在特定情境下,言语的变异往往表现为故意曲解词语的本来含义,以增强言语的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同志曾作为我方代表到大余县政府与国民党谈判,时值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敌人曾在陈毅凛然正气中透出的幽默天才面前哭笑不得,尴尬万分。“有一个问题我很不满意”,陈毅说,“以前在中央苏区的时候,你们悬赏买我的头,花红由三千涨到五万,朱毛长征以后,我的头竞由五万降到二百,这不是太瞧不起人了吗?”

这类词“误用”,犹如重磅炸弹,可以使敌人的灵魂“血肉横飞”。当然,更多的词语别解不是重磅炸弹,而是“风趣”炸弹,能够产生一种幽默与诙谐的效果。不过,这里要有一个重要条件,这就是:要让听众明了你是在“故意”曲解词语,而不是你“误用”了词语。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特有的修辞技巧形成言语变异

在演讲和谈话中,运用这种言语变异法,就更能显示语言的魅力,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有一段著名的话:

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已有一部分进入博物馆(在苏联);其余部分,也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快进博物馆了”。

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竟也可以“进入博物馆”,岂不是“搭配不当”?不!这是特殊的修辞技巧,是语言的一种超常组合,它蕴涵着语言使用者对特殊表达效果和美的孜孜追求。一般说来,语言的超常组合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后傍式

后傍式,即依据下文所提供的条件进行的超常组合。比如,前面提到的萧伯纳曾面对撞倒自己的骑自行车者,和颜悦色地说:“不,先生,您比我更不幸。要是您再加点儿劲,那就作为撞死萧伯纳的好汉而永远名垂史册啦!”“不幸”突兀而来,令人猝不及防,顿生疑窦,但听了后文以后,心中的疑窦就冰释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被幽默撞开的轻松感。萧伯纳倒地以后一时间形成的紧张空气,就这样被妙语驱散了。

二、前依式

前依式,即依据上文所提供的条件进行的超常组合。

周恩来同志1946年10月19日在上海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有这种句子:

“人民希望民主、独立、团结、统一,而日本投降一年多了,这一个愿望还没有达到。鲁迅先生逝世那年也在谈判,到今天足足谈了十年了,还不能为中国人民谈出一点和平,我个人也很难过。”

“谈出一点和平”,倘若孤立起来看,不啻是搭配不当,但置于“谈判”之后,就变得可以理解了。可以说,“谈”依仗自己由前而来的惯性,将一个语病驾驭到了超常的彼岸,向读者和听者展示着语言的美和效力。这种“前依”超常组合,在修辞学上常被称做拈连。

三、无依无傍式

无依无傍式,即利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故意造成句子内部的“搭配不当”,这一类超常组合在演讲中出现最多,以遥遥领先的成绩雄踞于“超常”世界的霸主地位。

肯尼迪的《就职演说》,就以多样的超常组合成功地负载了超群的才思:

“然而,两个强大阵营都不可能从我们目前的角逐中尝到舒畅——双方都背负着现代武器的沉重耗费;双方都受到原子死神扩散的直言警告;可是双方又都拼命改变那延缓人类末日战争转动的、不稳定的恐怖平衡。”

“背负着……耗费”,“原子死神扩散的直言警告”,这类动宾搭配和定语名词搭配,是语法无法容忍的,并且早已被语法判处了极刑。然而,它却在演讲中复活并成长在鲜活的口头语和书面语中。人们不以为病,反以为美。一些人还宣称:美,就是将旧的句子结构彻底粉碎,然后加以重新组合,以此来体现演讲的语言美。

59

欲擒故纵

所谓欲擒故纵,就是首先故意避开目标,使人放松戒备,然后抓住要义,一举擒拿,达到目的。它往往异峰突起,获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19世纪中叶,美国维护奴隶制与反奴隶制的斗争空前激烈。1858年,伊利诺伊州南部奴隶主对废奴主义者十分愤恨,声称林肯若来演讲,必置之于死地。林肯并没被吓倒。他十分自信:“只要他们给我谈几句话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们说服。”他在演讲的一开头,运用的就是擒纵手法:

“南伊利诺伊州的同乡们,肯塔基州的同乡们,密苏里州的同乡们——……让我们大家以朋友的态度来交往。我立志做一个世界上最谦和的人,绝不会去损害任何人,也绝不会干涉任何人。我现在对你们诚恳要求的,只是请你们允许我说几句话,并请你们静心地听。你们是勇敢而豪爽的,这一点要求,我想一定不致遭到拒绝。现在让我们诚恳地讨论讨论这个严重的问题吧。”

面对强悍的反对者,林肯开头没有直接批评,而是以“纵”的手法,先颂扬他们勇敢豪爽,和他们套近乎,为他们唱赞美诗,渐渐地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和敌对情绪,使演讲得以顺利进行,最后竟赢得了喝彩大潮。这可谓欲擒故纵手法运用的经典案例。

所谓欲擒故纵,就是首先故意避开目标,使人放松戒备,然后抓住要义,一举擒拿,达到目的。它往往异峰突起,获得出奇制胜的效果。一些演讲中引用的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就是运用擒纵法的典型事例。西门豹要破除迷信,却不明言,反而故意装做十分虔诚的样子,与大家一同为河伯选女,等到看过河伯妇之后,他突然对三老、巫祝说:“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人报河伯,待更求好女,后日送之”。便相继把巫妪及弟子、三老一一投入河中。他巧妙地借神权迷信来打击神权迷信,以出其不意的突然一击,严惩了害人者,挽救了受害者,使广大群众猛然惊醒,陋俗得以破除。

在演讲中,特别是在论辩性较强的演讲中,擒纵手法经常被采用。其原因在于它符合“情随境迁”的心理活动过程,易于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演讲得常常把基本主题组织到另外一些能为听众接受的主题中去,使听众产生一种印象,似乎演讲者与听众在观点方面是相近的,造成演讲者与听众心理吻合的情境,使演讲者的观点自然被听众顺利接受。例如,林肯在伊利诺伊州的演讲中就采用了擒纵法。

60

设置悬念,呼应作答

叙事性较强的演讲,往往设置悬念,紧紧地吸引着听众,使听众对事物发展和人物命运产生强烈的关切心情,急切希望能得到解答。悬念能调动听众的想象力、思维力,使听众从质疑、释疑中受到启迪。没有悬念,难于吸引听众的兴趣。

《含泪的忏悔》这篇演讲,主旨在于用具体事例,说明孝敬父母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演讲者一开头就说:

“朋友,我站在这个演讲台上,像被押上那“良心”法庭的被告席,忏悔,羞愧,无地自容,心在绞痛。”

这几句饱含感情的话,立即会在听众的心里引起疑问:为什么忏悔、羞愧、无地自容、心在绞痛?犯了什么严重错误要被押上“良心”的法庭?很自然地使听众产生急于得到解答的迫切心理。然而,演讲者接着并没有立即正面回答,而是以大量事实讲述母爱;然后话题一转,讲述仅仅十天,自己的“孝情都起了质的变化”的情况,点出开头“像被押上那‘良心’法庭的被告席”的缘故,使听众留下强烈的印象。

悬念的设置在演讲中也需要呼应,往往是先把疑问悬置起来,引起听众对某一事态的密切关注,演讲者却引而不发,故意暂不理会,让听众念念不忘,做出种种猜想;在蕴蓄一段时间后,再行作答,与开头呼应,揭开谜底,产生一种出奇制胜的效果。

悬念常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突发性,既要新奇,又要真实;解除的过程必须入情入理,交代清楚。没有根基的悬念,无异于空中楼阁,自我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