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1888700000103

第103章 廖静文:甲之蜜糖 乙之砒霜(1)

参加一位久未联系的老友婚礼,四十岁的他依旧挺拔而倜傥,透着事业蒸蒸日上的男人特有笃定、持重与潇洒。身边是他精挑细选的新娘,出乎意料的平凡,且不用对比他那些艳帜高张、卓然不群的前女友,仅仅站在现场的宾客中,也不过中人之质。她用热切而又崇拜的眼神谛视着他,好像一株攀援着橡树的凌霄花,因紧张而动容,因庆幸而澎湃,让人不禁猜想,那紧挽着他胳膊的手心里必定满是汗。

敬酒到我们这桌,老友赞许他的太太,是位难得的贤妻良母。于是,桌上有人打趣,早听说了半夜三点太太为他做宵夜的段子,那三明治用烘烤过的面包片,细细地夹了火腿、煎蛋和碧绿的生菜,当然,还有满满的爱心。

我恍然大悟了眼前人的珍贵,这样关键的时刻,他那些个性自我的前女友们,最多扔出包方便面吧,只有贤妻良母,才能提供如此高规格的贴心服务。

所以,历尽沧桑的中年男人,终极的婚姻需求大多是一位贤妻良母。

无需太美风姿,无需太高才华,无需太强个性,无需太多自我,只需爱,且深爱他和他的事业。就像徐悲鸿最后的妻子廖静文,她会说:“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悲鸿是中国如此杰出的一个人物,遇见他,陪伴他,为他生下两个孩子,这对平凡的我来说真是意外的幸运,尤其是每当我想起他生前那么钟情于我,都忍不住要流泪。”

这样匍匐在地上仰视的言语,若是女权主义者听了,怕是要捶胸顿足、跳脚大骂。但是,单纯、执拗的天才绘画大师,决裂了锦瑟年华携手私奔的原配,错失了而立之年苦恋十载的淑雅红颜,终于在过尽千帆之后找到了真正适合他的女子——以他为中心的女子。

于是,1945年,二十二岁的廖静文嫁给五十岁的徐悲鸿,成为他最后的妻子。

与出身名门、早露锋芒的蒋碧微、孙多慈不同,廖静文1923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县双江镇团山村铁向坡组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她第一次见到徐悲鸿是1942年,重庆的中国美术学院招图书管理员,录取比例是40:1,她原本觉得没什么希望,却意外得到了面试通知,见到了当时已经声名显赫的徐悲鸿,大师四十七岁,两鬓花白,有一张苍白憔悴却轮廓优美的脸。

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用,跟随徐悲鸿去了重庆。她后来回忆:

“当时学院图书馆的书并不多,我有闲了就帮先生整理画案,也看他画画。好多次看他自己洗衣服甚至钉纽扣,便很替他难过,我知道他妻子爱上了别人离开他了。有一段我们经常一起到嘉陵江边散步,人们都说柔情似水,天长日久,我们互相依恋,感觉离不开对方了。”

蒋碧微又一次发现了这段疑似“师生恋”,于是给廖静文的父亲写信,廖静文的父亲也像当年孙多慈的父亲一样出面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