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李素丽的故事
18826700000010

第10章 三尺票台谱真情

高尔基曾经说过,如果享受工作的乐趣,那么人生就是天堂。

有人这样形容公共汽车售票员这一职业:走不完的重复路一圈又一圈,说不完的重复话一遍又一遍。开关门,收验票——枯燥而又缺乏色彩。然而,李素丽,一个普普通通的北京姑娘,却赋予了这份工作丰富多彩的内容,并从中体验着人生最大的乐趣。15年的风雨路程,在平凡的岗位上,她用自己的真情谱写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素丽总是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细腻对待每一位乘客

21路1333号——李素丽工作的车。起点:西直门,终点:北京西客站。

在乘客们的眼里,这不是一辆普通的公共汽车,它是一个领略温馨的家庭;它是一个备受教育的课堂;它是善与美的通道。从这里走过去,彼此陌生冷漠的心灵会相亲相近。在这辆车上,每天来自四面八方的乘客都深深感受到了李素丽真情的流露。

一天,在总站,一位风尘仆仆的老人紧紧攥住李素丽的手,眼里噙着泪花说:“姑娘,大爷可找着你了。”望着眼前这位心情激动的老人,素丽想起来了:那天车进站时,这位残疾老人拄着双拐吃力地往上爬,素丽急忙下车,几乎半背半驮地将老人弄上车,并在靠近车门的地方给他找了个座位,当时天气炎热,老人身上散发出一股呛人的异味,周围的人都在躲闪,掩鼻,可素丽却热情地为这位外地老人介绍沿途的风光。临下车时,老人感激地说:“姑娘,你心眼儿真好,大爷忘不了你。”事隔几个月,老人第二次来京,几经询问终于找到素丽,把托人写的题为“北京的温暖”的感谢信从怀里掏出来时,这封信已经变黄发旧了。

一次,素丽的车正在行驶途中,一位中年男了突然犯病。素丽见状忙喊司机停车,并扶起病人,掐住他的人中。这时,病人的鼻涕、口水顺着她的手往下流。她一边照顾病人,一边在司机的配合与乘客的帮助下连背带抬地把病人送到附近医院,挂号取药一通忙乎,直到病人脱离危险。后来,这位乘客拿着一盒糖果找到车队,见到素丽后不住地说:“那天真亏了你们,要不是你们及时送我上医院,真不知怎么样。”

这样的事例实在不胜枚举。

李素丽总是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细腻对待车上的每一位乘客。只要坐上1333号车,你肯定会在不经意中感悟到她体贴入微的情意:

——她总是坚持自己报站,沿途的宣传用语帮经过了自己一字一句的斟酌,每一句话,每一个语调,她都力求达到亲切、完美;

——她的售票台上有一个小棉垫,那是给车厢拥挤时,偎在妈妈怀中的小孩儿准备的;

——冰天雪地时节,她总要在踏板上铺上一层炉灰,以防乘客脚滑跌跤;

——她的身后放着个小药箱,里面有各种急救急救药品;售票台边儿还挂着一个方便袋,每个小格里分放着地图、儿童画刊、方便条、信封邮票、针线等,它们总能在关键时候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点滴小事让人们看到素丽有颗诚挚的心

李素丽很善于观察。她针对不同乘客的特性和需求,相应地采用不同服务方式:

上班族被她划为第一类乘客。这些乘客清熟环境,来去匆匆,只求班车准点。无需太多照顾。早晨乘车,她就提醒他们别坐过了站。

中小学生是又一类乘客。活泼好动的天性使得素丽总不忘对他们说一句“过马路要小心,注意安全。”

第三类乘客是外地打工族。他们每每蜂拥而至,上车时争先恐后。素丽经常教育他们:要养成良好的乘车习惯,保持良好的公共秩序。

人数最多的一类乘客是人生地不熟的观光游客,素丽会热情洋溢地向他们介绍沿途的风光名胜,对他们的提问更是不厌其烦。

最需照顾的是她总结出的第五类乘客,即老、弱、病、残、孕。对这类乘客,她总是尽其所能予以照顾。在她的车上,他们用不着担心找不到座位或发生什么意外。

李素丽的真情流露还来源于她极强的敬业精神,或许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她在工作、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却让人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她对乘客一颗诚挚的心。

——以前她工作的60路车途经北京三露厂,那是个福利企业。每次在车上,素丽都留心观察聋哑工人的各种手势。日子一长,她居然也能通过简单哑语与他们交流了。从此,这些聋哑工人就非素丽的车不乘了。

——21路车连接两个火车站,外地乘客多。平时,素丽只要听说同事或邻居家来了外地亲戚,她就登门“求教”,千方百计向客人学习各地方言。

——熟悉素丽的人都知道,有事找她,尽量别在晚上8点到8点半,因为这是她学习英语的时间。她总是这样要求自己:“内宾面前,我代表首都;外宾面前,我代表中国。”

——坐过素丽车的人都会由衷地赞叹她的宣传用语热情得体,明了简洁,让人有一种“到家了”的感觉。可是,外人不知情的是,为了能让乘客产生这种舒心的感觉,宣传词被她一改再改,她跟着磁带学,对着镜子练,让丈夫陪着体会,并一遍遍问他“我这么说,乘客坐得住吗?”

——为了体验抱孩子乘车的感受,她曾经在公休日抱着女儿坐上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到终点,一趟又一趟。

每件礼物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李素丽用她火热的心温暖每一位乘客,乘客们也把素丽视为自己的亲人。在素丽15年的售票生涯中,她总能收到乘客送来的“礼物”,每件“礼物”都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位家住景山东街的老太太,女儿在外地,时间一长,她觉得车上这个待人亲切和善的售票员就像自己的闺女,心里有话就爱跟她叨唠。一天,老太太蒸了一锅麋子面窝头,用毛巾包着站在车站:“一定要让素丽尝尝”她一直等了半个多小时才盼来素丽的车,如愿以偿地将热乎乎的糜子面窝头送到了她“闺女”的手里。

在素丽家中,至今还保存着这样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值得信赖的售票员大姐,我心里的话就想对您说……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是您的真诚鼓起了我的勇气。”写这张字条的是一位叫张志忠的残疾青年,他是60路车的老乘客了,在他被单他辞退后的苦闷日子里,是素丽热情、真挚的服务态度深深感染了他。

一天,一位拴着拐杖的盲人上了素丽的车,素丽赶紧帮他找到座位,到站后又搀扶他过了马路。第二天,这位盲人又来到站牌下,当素丽的车停下时,他循着那热情甜润的声音走到素丽的面前,放下一包“胖大海”,动情地说:“我虽然看不见你,但我能愿感觉得到,你一定很美!”

李素丽对乘客的无私奉献换来了乘客对她的真情回报。素丽不会忘记一个叫杨秀敏的乘客。

现在崇文区第二人民医院工作的杨秀敏大夫10年前就认识素丽和她的车了。那时,杨大夫抱着刚满6个月的孩子天天乘车上下班,尽得素丽的悉心照顾。冬去春来,杨大夫的孩子在60路摇晃的车厢里度过了他的10岁生日,他的母亲和车上这位可亲的售票员阿姨也结成了好朋友。

去年夏天,素丽7岁的女儿莎莎患肺炎住院。当时素丽所在的车组是工人先锋号,她又是组长,任务繁忙,她只能每天下班后急匆匆地赶去看望女儿。杨大夫得知此事后,立即找到素丽说:“你放心工作吧,车组少不了你,孩子我来照顾。”素丽一听,抓住杨大夫的手就哭了:“杨姐,还是你理解我。”从此,杨大夫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每天做好莎莎爱吃的饭菜送到医院,直到莎莎病好出院。

15年来,李素丽听到的并不全是溢美之词,她也碰到过蛮横刁难的乘客。这些已如过眼烟云,早已被她忘记了。而最令她难以忘怀的是那两次发自乘客内心的掌声。

今年7月的一天,1333号车途经月坛站时,素丽见几位老人提着大包小包蔬菜追车,忙探身车外说:“大妈、大爷,您别急,我们等着您。”说完,迎上前将老人一一扶上车,并为他们安置好座位。此时,一位老者对众人高声说道:“这位售票员是劳模,还上过报纸……”话音刚落,人们齐将目光投向素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掌声持续了1分钟,轮到这些老人下车时,一位老人站在踏板上又回过头来真挚地说:“我建议,为这么好的售票员再鼓一次掌!”车厢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掌声中,素丽流下了欣慰、满足的泪水,这是乘客对她工作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是乘客对她以诚相待的共鸣。她为拥有这两次掌声而感到无比自豪。

一顿饭吃了9个小时

李素丽和她的60路伙伴们曾创下了一顿饭吃了9个小时的“纪录”。那是在同事们听说素丽要调到21路车队的那天,60路车的职工自发地凑钱在一家餐馆里为她送行。大家也忆起往日共事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伴着泪水,伴着笑声,伴着依依惜别的话语,一顿饭从上午9点钟一直吃到下午5点钟,其间谁也不愿提一个“走”字,连平时滴酒不沾的素丽也喝下了三杯饱含浓情厚意的酒。直到今天,回想起当时的那一幕,素丽和她的同事们仍激动不已。

在一些人眼中,劳模的形象宛若一个光环,神秘而又遥远。可是,不论是在60路车队还是21路车队,当你问起李素丽,她的同事们都会告诉你很多:

“素丽嘛,跟别人没什么两样儿,一点儿架子也没有,跟同事处得就像亲姐妹。”

60路车队有位女司机叫左金凤,以前工作比较懒散,谁提谁头疼。素丽主动要求车队让左师傅上她的车,并在工作上帮助她,生活中关心她,思想上鼓励她,硬是让左金风变了个样儿,成了人人羡慕的先进标兵。

素丽刚到21路车队时临时安排在1336号车上,后来才调到1333号车,当听说要把李素丽调走时,1336号车的司机刘师傅不干了,他找到车队长说:“千万别把素丽调走,实在不行,就让她轮流和我们搭班吧。”而正是这位刘师傅,一个月前素丽刚来时,还特意找到队长说:“别让我们俩搭班,我跟劳模合不来。”可不到一个月,素丽用真诚感化了刘师傅。刘师傅从刚开始素丽刷车时袖手旁观到抢着干活到现在不放她走,这中间素丽付出了多少努力啊!现在与素丽在1333号车上搭班的是一位叫何美荣的女司机,她俩合作默契,被乘客誉为“黄金搭档”。她说:“和素丽合作,心里头特别痛快。”

光阴荏苒。李素丽先后被北京市总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建设部授予“城建系统标兵”、“首都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国家建设部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售票员”等光荣称号。她的奖状和证书摞起来足有两尺多高。

这就是李素丽,一个普普通通的北京姑娘。她用真情,使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闪烁耀眼的火花:她用真情,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她用真情,赢得了同事们的拥戴与友情。

旭日东升,朝霞灿烂。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跨入21路1333号明亮洁净的车厢,李素丽亲切的声音再次在乘客耳边响起:“乘客同志们,您可能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而我要用首都公交乘务员热情、友好、主动的态度为您提供周到的服务。您在途中如有困难和要求,请不要客气,我会尽力地帮助您,让一个愉快和谐的车厢气氛伴您度过这短短的乘车旅途。下面请您准备好零钱,我到您的身边来售票。”

(作者系 经济日报记者马立群实习生朱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