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林巧稚的故事
18825100000004

第4章 人生的十字路口

时光如淙淙流水般逝去了,林巧稚也度过了她的18岁生日,出落成了一个大姑娘。她在十年制的厦门女子师范学校的求学生涯再有一年也就要结束了。毕业以后怎么办?出路何在?这也就成了时常缠绕着巧稚的一个问题。而且,她每每和同学谈论起这个话题时,心就“怦怦”地跳个不停,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之情充斥着她那颗年轻的心。

毕业以后干什么?出国留学?继续读书,考大学深造、做学问?这可是她长久积蓄在心底的夙愿啊!记得父亲时常勉励她:“女孩子从小要养成不靠人、不求人的习惯,要能够自主人、自立!”所以每当看到巧稚从学校捧回“双百”的试卷时,他就喜不自禁,“咱们林家女子读书的,你是第一个。要念,就要念得好,将来上大学,出国留学。”巧稚从小就机灵、聪明、天真、可爱,是父亲最疼爱的小女儿。父亲为自己及大儿子振明曾经中途辍学而深感遗憾。于是,他把父子俩一生中没有实现的求学深造的夙愿都寄托在了林巧稚身上。正是由于无视“男尊女卑”的思想熏陶以及父爱的庇护,巧稚才无后顾之忧,如鱼得水般地成长了起来。

“人生的第一步很重要,如果第一步走错了。就会永远地错下去。”尽管深造的念头在她的心中愈来愈强烈,可是,林巧稚却不能不正视家境每况愈下的现实:父亲心力交瘁,高血压症越来越重,身体也明显有了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额头刀刻般的皱纹更衬托出他的衰老,那种难言的艰涩与烦闷常常使他一筹莫展、肩上挑着一大家子衣食住行的消费,他的担子不轻啊!家中经济日益拮据。生活窘迫,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几年前,一场罕见的台风把家中那条跑菲律宾的商船击碎在码头上,切断了主要的经济来源,近30口人的大家庭要维持最基本的日常开销,已使拼命挣钱的父亲和中途辍学的大哥感到有些吃不消了。而今,那座居住多年的“小八卦楼”不得已也卖掉了,生活陷入了困顿的状况,巧稚要继续深造,钱从哪里来呢?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捷克作家米兰·昆得拉的这段话,或许也就恰如其分地表明了林巧稚的这种生活契机。尽管升大学的梦想被严酷的现实砸得支离破碎,但她那种对考学的向往却愈加强烈。一方面,林巧稚更加努力学习功课,尽最大努力把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扎实,使成绩更加出色;另一方面,她的心中默默地祈祷着、静静地等待着机会。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一天,林巧稚的老师嘉凌小姐从一位朋友那儿带给她一则惊喜的消息:协和医科大学存上海招收第六届学生!

“协和”是何许学校也?

“协和医科大学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办的惟一的一所八年制医学院,也是亚洲第一流的医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备案,毕业后授予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该校仪器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毕业出来,个个都是精英之才。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呀!”嘉凌小姐兴奋地对她这个高材生介绍道。

“这所学校在哪儿?”

“在北平。”

北平?那可是一个北方的皇城啊!北国风光,何其壮观!有皑皑的白雪,有蜿蜒起伏的长城,如画似锦的秀美风光……这一切神奇美妙的梦幻,给了这个从小在南方海岛鼓浪屿长大的姑娘以无限的遐想。巧稚的心动了。

“协和是清一色的外籍老师外语教学,而你的英语基础也很好,口语又很流畅,这是你得天独厚的优势,然后你再把其他功课抓紧时间复习好,我相信你是能行的!”嘉凌小姐信任地鼓励她。

“好!老师,我要下决心好好复习,争取考中‘协和’,我要学医!”林巧稚经过深思熟虑后,满怀信心地答道。

其实,巧稚学医的志向也不是她头脑一热、冲动之下油然而生的,这个选择自从母亲去世后就萌生了,并且随着学识的增加与年龄的增长,对早逝母亲的思念愈切,学医的念头也愈加强烈。幼小的年纪,就过早地失去了慈母之爱,每当别的孩子喊着“妈妈长妈妈短”时,她就愈发感到自己的孤单,这是连最细致入微的父爱也取代不了的。有时,她甚至天真地想:我为什么不早生几年当个医生呢?我要是有起死回生术把妈妈留住该有多好啊!每年的清明节,随家人扫墓回来后。路过家乡的教会救世医院时,巧稚的心中就萌发出这样一个心愿:为了告慰妈妈的在天之灵,为了治好像妈妈患的宫颈癌那样的顽症,为了减少像自己一样丧失母爱的幼子的哀痛,我要学医,我要减轻人们的痛苦,把博爱施于人,“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巧稚永远也不会忘记:当她在人生的十字道路上彷徨徘徊的时刻,最可敬的嘉凌老师启开了她走向未来漫长人生道路的大门,使她有了做出“把医生作为终生职业”的抉择的勇气。

记得一天,林巧稚与其他同学一起上一堂手工编织课。她那一双灵巧的双手,穿针引线,往来如梭,动作是那样的娴熟自如。发网上的一个图案在勾针的飞快勾织下,很快地就有了大致轮廓。她对每一个络结与花纹都编织得那样精巧、细致、精益求精,以致全神贯注的她连身后已站了很久的嘉凌老师都没发现!

“多么灵巧的一双手啊!将来当个大夫倒是挺合适的!”老师把手按在她的肩头上,以赞赏的口气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脱口而出。

林巧稚猛一下子从编织的世界中醒悟过来。她停下手中的发网,羞涩地瞥了老师眼,嘴张了张,很快又羞赧地低下了头。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闪而过。这位治学严谨、受人尊敬的嘉凌老师何曾想到,她无意之中的一番话竟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水面,在林巧稚的心海中激起阵阵波澜……

几千年来,“三从四德”的传统观念紧紧地束缚着中国女性;“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各种封建伦理纲常关系如网罩一般缠绕在中国女性身上。由于“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中根深蒂固的传统,甚至是一种随时流露的潜意识,所以作为有知识的现代女性的一部分就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生活着,她们有理想、有抱负,希望成为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新时代女性,但同时,她们又被传统束缚住了手脚。她们富有个性的选择与追求自主的外表掩饰不了她们甘当贤妻、失去独立的旧观念,这种现状与真正的男女平等、女性自强的现代观念相距甚远。所以正如嘉凌小姐教育林巧稚等女同学说的,“那种贤妻良母,不是新时代女性的标准。女人也不应当事事求人,事事听命于人。要想不求人,你们今后经济上就要独立,事业上就要做出成就。”

事实上,嘉凌小姐就是这样一个追求自主自强的女性。她从英国而来,一个人来华执教,洁身自守,以教会教育事业为上,在男女平等的信仰中执著地生活、工作。也正是嘉凌小姐的言传身教给了林巧稚无限的信心与勇气,使她明白:女性首先应是一个独立的人;女性的地位应由女性自己来决定,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属品,不需求得到男性社会的同情与首肯。“巾帼不让须眉”,女性要为自强而求解放,决不是丈夫、儿子、家庭的附庸。要想发展,女性就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求助于外界。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由于受学校嘉凌小姐循循善诱的教诲以及父亲等长辈语重心长的鼓励,林巧稚明白了一个最普通但却是最珍贵的道理:一切靠自己,不能等,不能靠,不能要。“做一个有学问的新型女性”,这就是林巧稚所形成的坚定志向。“立争考上‘协和’,选择医学的道路”也就成了她的行动准则。

1921年,即将毕业的林巧稚心中有了“谱”她“两耳不闻身边事,一心只读高考书”,将一门心思全放在了复习备考中。7月的一天,经过十年“寒窗”,巧稚胸佩银光闪闪的A字形校别针,终于以优异的成绩从厦门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了!怀着一种兴奋的心情,巧稚哼着歌回到了家中,她决定利用午餐之际和家人说明自己的想法。

“阿爸,毕业以后,我想考‘协和’,今后学医。”趁着父亲的高兴劲儿,巧稚不失时机地开口了。

“功课复习了吗?”

“您放心吧,阿爸!我早就着手准备了,如今已万事俱备,只欠……”巧稚把到嘴边的“东风”两个字又咽回肚子里,把充满期待的目光投向父亲——只等您点头同意就是了。

“协和得上几年呢?”

“八年。”巧稚明白这两个字的分量,所以尽量很轻很轻地说出来。

“八年?!”一家人都不约而同地随声附和了一句,其惊讶之情不溢于表。

“八年也太长了,”继母心直口快,她不无忧虑地说:“卡蒂,你今年都20岁了,再上八年已是28岁的人了,你的终身大事可耽误不起呀!”

“什么终身大事?什么耽误不起?”临近毕业时,巧稚见媒婆在她家进进出出,背后对她指指点点,就一肚子的不高兴,而今憋在心中的火终于爆发了出来。

“求学、做学问、干事业才是我的终身大事,你们知道不知道?”

“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一个女孩子,早晚还不得嫁人!”冒冒失失的二哥也夹起一口菜一边在嘴里嚼着一边说。

“什么?我一辈子也不嫁人!你等着瞧吧!”巧稚越说越气,禁不住呜呜地哭了起来。

众人一看都慌了,一个个不知所措。劝林巧稚,她哭得更伤心了,怎么办呢?于是,都无奈地把目光投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父亲林良英。

父亲平时最疼自己的“小卡蒂”了。他总是把蕴含着无限深情的父爱一股脑儿地抛给小巧稚。如今,开明的父亲经过一番慎重的思考后,终于抬起头发话了:

“考吧,考上再好不过了!考上了,家中勒紧裤腰带也要供你上学;考吧,再不能落下长期遗憾了!”林良英看着心爱的女儿,一字一顿地说。

“阿爸!……”

“考协和学医”的选择得到了父亲的赞同,林巧稚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样踏实。她激动地擦了把泪,迎着父亲信任与期望的目光,使劲儿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