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林巧稚的故事
18825100000016

第16章 公开的秘密 (1)

一九七八年岁末,林巧稚出访英国,在途中就患病了,赶到医院治疗,被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

国外医院能为这样一个妇产科老专家治病感到荣幸,希望她留下,一定提供她最好的治疗条件。

英国是她第一任妇产科主任麦克斯维尔的祖国,他们热情地欢迎中国第一位协和医院妇产科里的女佼佼者,也无比钦佩这位女性的胆识和智慧。他们国家那些后来的妇产科医生,曾为能当一天林巧稚的学生而骄傲。因为她渊博的知识和神奇的临床经验,就连世界最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也望尘莫及。

“在已知领域中,表现在女人身上的各种疾患,林主任只需问一问,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就全清楚了。”这是她的一位学生、爆破绒毛膜上皮癌‘碉堡’最终获得成功者宋鸿钊教授这么认识她的。并且他说,林主任一眼就能诊断的病,直到现在,我们需要一天或几天才能接近清楚。

林巧稚出访,每到一个国家,诊断一些疑难病例,成了无法推卸的义务。途经的法国、英国得知这样一位人物病了,为之震惊。

虽然他们都有“竭尽全力,千方百计为她治”的愿望,但感到此事非同小可。英国的医院是明智的,“林巧稚教授的病情事关重大,还是听听中国朋友的意见吧!”

林巧稚毅然告诉代表团:“你们转告使馆同志,我知道这里的条件可能比国内要好。不过,无论如何我是要回国治疗的,不光是治疗我的病,我还有许多事要做,还有些要紧的事需要交待,抓紧让我回国!”

“林巧稚住院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来得最快的是各报记者。《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来得最快。

青年人的“喉舌”,何以对老人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呢?林巧稚急于回国,有些要紧的事要交待,正好回答了这家报纸记者的问题。

粉碎“四人帮”后,林巧稚积郁在脸上的乌云才消散。这次出国,正值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她从广播中断断续续地听到了三中全会的公报。她终于理出了这样的头绪:一步一步,步步都在归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了,干事了,搞建设了!

协和医院531病房里,林巧稚坐在一张藤椅上接待了一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记者恭敬而诚恳地说:“林主任,我一来是代表青年们向您问候,同时想请您在我们的节日前夕说几句话。费了好大劲,医生才同意让我进来。”

“你来得正好,我正好有桩事,想和青年同志们谈谈。你来了,就请你转告我的青年朋友们。这次得病,急着回来,就是因为有几件事还没有交待。你来了,我先交待一件吧!”林巧稚操着家乡口音,她直截了当地拧开了“闸门”,倾诉着埋藏在心中的话,让心思像久蓄的库水,倾泻而出:“你看,我老了!能熬过今年就八十整岁了。”

年轻的记者以为她也许对疾病有些伤感,连忙笑着说:“林主任,你放心吧!你的病能治好的,大家都盼望你长寿。协和医院又有这么好的治疗条件,我们都等着吃你百岁长寿面哩!”

林巧稚右手一摆,打断了记者的话:“嘿,人生七十古来稀,我都快八十岁了,这是自然规律。规律的东西本身就是科学吧。”接着又说她自己要说的事。

“青年朋友们常常向我询问两件事:一是关于成才道路,二是每天几乎总要收到你们青年,特别是女孩子问病求医的事。这两件事,我看实在就是个成长或者叫做健康成长这一件事。

“‘文化大革命’前,从湖南医疗小分队回来,我就在想了,应该向青年朋友们说些什么呢?老觉得没有想好。一下子过去了十几年,总该想好了,结果越想越想不好。这次一病,我想无论如何不能再犹豫了,应该把我想的事告诉青年朋友们。

“要说的最大感受,就是我十分羡慕你们这一代人,这就不能不想到我的青年时代。解放后不久,周总理有一次开导我的思想,我埋怨过,你们解放我来得太晚了。我这个原来不关心政府的人,能进步到这样地步,非同小可!”

记者敬佩地连连点头:“是的,不简单,这是一个认识上质的飞跃。”

“现在的青年都是红旗下长大的,将来的中国是青年人的。就像妇产科一样,将来这个科建设得好与不好是他们的事情。我到马克思那里去研究新课题,顾不上许多了。人总归要死的,前人开创的事业是带不进棺材里去的。不过我相信妇产科一定比现在会更好,我们的国家也一定会比现在更美好。我还相信幸福与美好天上不会掉下来,地上不会自行长起来,是靠大家,特别是你们亲手创造得来。你听说过吗?”

林巧稚问记者:“我的学生,一踏进妇产科门,好歹先接一百个生。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不比妇产科的工作更多更复杂更细致吗?不从你们开始做扎扎实实、循规蹈矩的事行吗?这就要求青年们有两个方面的健康:第一身体健康。我像你们这个岁数,听见过,中国人是‘东亚病夫’。那时候,我脑子里还没有什么政治、主义、民族自尊,反觉得此话颇有道理,中国的男人女人病就是比人家多。战争使协和停业了,我得到了与各方面病人充分接触的机会,慢慢地悟出了一个道理:‘病夫’在庶民不存权贵,病根在权贵不在庶民,泛泛地治‘病夫’好比水中按葫芦,无济于事,必须要治根。曾经有些志士仁人把国家的时弊归咎四个字‘天灾人祸’而致,发起了联名签字提案,提节制生育,要我签名。我是生气的,我只盼一个廉洁奉公的好政府,否则一切岂不是纸上谈兵吗?健康的身体本不是一件容易得来的事情,没有新社会,‘东亚病夫’恐怕还是‘东亚病夫’。今天的社会,大家的健康有保障了,但仅仅有个健康的身体是不行的,没有好的思想,怎么能继承国家的大业啊!前几年搞成什么样子了?世界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科学文化日趋下降,那样继续下去,重复‘东亚病夫’不是不可能的。”

林巧稚说到这里,刹住了话题,看得出,激动与悲愤使她停下了。突然间,她问道:“你相信不相信,你们青年的思想很活跃,它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有毒无毒,毒大毒小的水分都能吸。社会上许多事,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青年人的思想。我在上中学时,”林巧稚抬头眺望着窗外那碧蓝的上空,讲起了青少年时的事,“有一次,为同学补发网,被老师看见了。她拿去一看,脱口而出:‘你的小手真巧,我看你将来当个外科医生一定不错。’老师扔下这句话就走开了。‘当个外科医生’,‘当个外科医生’,我就像着了魔似的,老想着这句话,它竟成了勉励我的动力,长大了当个外科医生。从那往后,在我心里就埋下了立志学医的念头。不过那时思想是模糊的,简单的。凭什么呢?没有任何可靠性,只是有一股子学医的热情,谁又想这句话竟成了指引我生活道路的潜在力量。”

“上了协和医学院,我们遇到的困难,经济上的、学业上的、生活上的是当初一般学生很难忍耐的,班里没有谁比我家庭经济政治地位再低下的了。如果学习上不去,更没有人看得起了。我真是天不怕,地不怕,放下一切其他的追求,脑子里就装一个念头——当个外科医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只有父亲生病的消息传到我耳朵里,影响了我一阵子学习,我怕断绝经济来源,动摇了继续学下去的信心,是哥哥嫂嫂在最危难的时刻,付出代价,接济了我,我重新鼓起了勇气一一当一个外科医生。我没有别的好高骛远的想法,就是脚踏实地地学习、思考、实践。这样的结果,没有办不成的事。

“青年同志们问我怎么成才的,这不是秘密的,是公开的。如果说医生的成才,基于不离开病人,推而广之,一切成功的秘诀,基于不脱离实际。妇科病、产科病复杂透了。妇科的绒毛膜上皮癌、盆腔结核、妊娠合并肌瘤、新生儿溶血症、内分泌紊乱、妊娠合并中毒症;产科盆腔狭窄、前置胎盘、多胞胎等,其他常见的妇科病、难产就更多了,可以说一人一个样,有规律又没有规律。但我从跨进妇产科门开始,就再也没有离开它,一口气做了五十年。

“一九七四年,我同斯诺夫人和蒙托尔先生谈了很长时间,他们对中国妇女的经济政治地位很感兴趣,还想要知道中国少年儿童的教育现状。我告诉他们,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我们头上的‘三座大山’,妇女还要多推翻‘一座山’,那就是受丈夫压迫的‘夫权主义山’,这样经济和政治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了。这些都早已成为历史了。

“现在的妇女,一个是想做好工作,一个是想改善自己的生活。过去吃穿要受家庭丈夫的管束,现在不啦,自由多了。不少丈夫主动为妻子安排,这是地位的变化。过去是晚辈侍候老人,现在当小辈的都有工作,就顾不上了,反过来,老人家还得照顾晚辈,忙家务带孩子都要做。斯诺夫人听了频频点头。”

林巧稚兴致勃勃地说:“那一次我们谈了许多,我也参观了美国的现代化设备。看得见,科学技术确实帮了医生大忙,但是我也担心会不会使医生同病人分离呢?临床医生,目前还不能单靠仪器和机器,还是要走到病人身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