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流,渭水流,
流到潼关怒涛遒。
奔腾势不收。
往事稠,国事稠,
尖端破险忘春秋。
为民肝胆酬。
这是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在国防科工委学习罗健夫同志的事迹报告大会上,国防部长张爱萍含着热泪、挥毫写下的一首词:《长相思》。
自从《人民日报》、《工人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了罗健夫感人的事迹以后,去请作罗健夫模范事迹报告的函电,像雪片般地向罗健夫生前所在的航天工业部骊山微电子公司飞来!罗健夫的模范事迹,象春风一样,很快传遍了祖国的大地,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风华正茂的青年,无不为罗健夫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所感动。他的一生,是争分夺秒地学习和工作的一生,是顽强拼搏的一生,是扎扎实实地实践自己的崇高理想的一生,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的一生。
一、从学校到军马场
一九三五年农历八月二十九日,罗健夫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父亲罗兆襄是在旧军队里干事的文人。母亲黄百炼是家庭妇女,罗健夫三岁的时候,就同母亲一起,告别家园,跟随着在旧军队里的父亲,到处漂泊。他到过陕西泾渭流域的韩城、邠县、宝鸡一带,后又辗转在巴山蜀水及滇黔高原之间,在那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年代和环境里,消磨着他那幼小的童年。颠沛的生活在他心灵中留下的只是旧中国疮痍满目的破旧图景。
一九四六年六月,他十一岁时,回到了久别的故土——湖南省湘乡。不久,父亲罗兆襄便带着母亲奔山东谋生去了。行前,安排罗健夫留在家中上学。他少年好学,富于遐想。但是,由于过去几年旧军旅环境的影响,他的学业时断时续,父亲教给他的又多是些古旧的东西,因此在上学的初期,他并不知道怎样正确地生活和学习,走什么样的道路,在迷惘中,便一头扎进了剑侠小说之中,他羡慕啸傲山林的隐士,一心想当武艺高超的剑客。由于经常旷课,影响了正常学业,一九四八年七月,被学校以“学习成绩特劣”除名。从而在他的生活中掀起了第一个波澜;此时,母亲已从山东回来。罗健夫乘母亲不在屋,偷偷抱上几件衣服,相约三个同学,准备逃往峨眉山修道练剑。母亲发现后,悲愤交集,对他进行了严厉斥责和严肃教育,一向孝敬老人的罗健夫哭了,向母亲承认了错误,保证不再出走了。
一时不能上学,母亲黄百炼就把罗健夫送到外祖父家。外祖父黄骏尔是个在铁路上做过三十年工的老扳道工,淳朴、正直,听说外孙不好好上学,一心求仙学道,就严肃地批评说:“傻孩子!哪里有神仙、剑客!咱们穷人还得凭自己的双手!”他教育罗健夫,要“正直、诚实、学点本事。”外祖父的教育,对罗健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暗下决心,今后“要作一个正直的人,诚实的人,靠自己的本事自立的人。”
一九四九年二月,十四岁的罗健夫插班进了湘乡中学初中一年级。此时,我人民解放大军的隆隆炮声已轰响在长江彼岸,天快要亮了。湘乡中学已有党的影响,进步学生十分活跃。这期间,高中同学江斌是和罗健夫接触最多的一个人。他经常给罗健夫讲一些革命的道理,使罗健夫深受启示和教育。为抗议国民党反动派在南京制造的“四·一”惨案,罗健夫积极参加了湘乡人民奋起举行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游行示威等活动,在斗争的洗礼中,迎来了一九四九年九月家乡的解放。
新中国的新生活使罗健夫感到无限欣喜,好像久旱逢甘露的禾苗一样开始茁壮成长,他写标语,搞宣传,听团课,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政治活动。一九五。年十二月,由本校学生会主席江斌介绍,十五岁的罗健夫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半年后,他又满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切服从革命利益”的热忱,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披红戴花,奔赴军营的路上,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一个个英雄形象。
然而他身临的战场,并非硝烟弥漫的鸭绿江彼岸,而是和平宁静的武汉后勤学校。他认为想当英雄的愿望这下破灭了。这在罗健夫的生活中又一次掀起了波澜。他一度变得气妥,认为学会计,将来坐着记账,写写算算没意思。有什么出息?不由得为个人的前途叹息,连学习也放松了。部队党组织及时地对他进行了教育和帮助。队长、政治指导员多次找罗健夫谈心,组织上、战友们伸出的友谊之手,使罗健夫终于清醒了:个人主义是万恶之源,只有一心跟党走,才是自己惟一光明的前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于是,他决心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提高政治觉悟,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坚定不移地走革命的人生之路。
他开始学习马恩列斯、毛主席的著作,还阅读了许多介绍英雄模范人物的书籍,如《把一切献给党》、《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海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革命的理论和英雄的形象,使他感到自己的眼前展现着一片无限辉煌和开阔的人生新天地,罗健夫奋笔疾书,写下了一万五千字的《自传》,毫不留情地严肃地揭露、批判了旧社会、旧文化、旧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此时,他心目中的英雄,再也不是当年“独闯天下”的剑侠了,而是他最为敬佩的,与自己同一年龄入团、参军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及其所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对我来说,没有比做一名战士更大的幸福了。个人的一切都不会永葆青春,不能像公共事业那样万古长存。在为实现人类最大幸福的斗争中,要做一名永不掉队的战士,这就是最光荣的任务和最崇高的职责!”
书中的名言,在罗健夫的心灵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他把保尔·柯察金视为做人的楷模,把革命事业摆到了生活的第一位。一九五一年,父亲去世后,家中尚有一个上中学的妹妹,两个上小学的弟弟,全靠母亲缝洗衣服、喂猪、种菜来维持,生活非常困难。一次,母亲给他写了封信,希望能给家里接济一点。但那时部队是供给制,没有薪金,他哪来的钱?这件事被部队领导知道了,就补助他一些钱,让他寄回家。为此,罗健夫在给母亲的回信中说。“我参军不是为了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而是为了革命。家里困难,但国家也很困难,我们应想办法自己克服困难,以后不要再给组织上添麻烦了。”
一九五三年四月,罗健夫从武汉后勤学校毕业,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从江南鱼米之乡来到祖国大西北祁连山下的山丹军马场工作。
此时,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党发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祖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兴起的景象,使罗健夫周身的热血沸腾,他拿出参军时湘乡中学团支部赠送给他的《青年团的任务》一书,这是他走上人生道路第一次读到马列的经典著作,再次认真学习。列宁在这本书中教导青年一代说:“每个青年必须懂得,只有受了现代教育,他们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如果不受这样的教育,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罗健夫被列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决心遵照列宁的教导,掌握建设祖国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劳动本领。在军马场工作的三年时间里,后两年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到学习上了。每天中午饭后,就到办公室看书,只是在上班前十来分钟才躺到办公室的长凳上睡一会儿。晚上,他常常学到深夜,困乏了,就用冷水洗洗脸,或走到门外跑跑步。他就是靠着这股拼命的学习精神,在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程度的基础上,用了两年多的业余时间,自学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还养成了顽强刻苦学习的习惯,并把这种精神一直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军马场所在地山丹,地处有名的丝绸之路,历史上曾有过兴盛时期,到解放前夕,才衰败下来。新中国诞生后,又一天天重新兴旺起来。在这里,有一个山丹人民群众所熟知的名字,这就是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路易-艾黎同志在山丹办过技工学校,他怀着为中国人民谋福利的崇高信念,经营这所学校,为新中国培养了数千名技术人才。罗健夫在山丹军马场期间,曾参观这所学校的旧址。他对一个战友说:“每当我考虑起公与私的问题时,就常常想到路易·艾黎……我想,他一个外国人,博士,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到咱们穷山丹,究竟图的是什么呢?这只因为他是共产主义者。他图的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为实现人类的最大幸福而忘我工作。从路易·艾黎身上,象从保尔·柯察金身上一样,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
罗健夫在部队的五年期间,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会计业务工作,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且思想境界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进一步牢固地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他深情地说:“部队近五年的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留恋的日子。多年来我母亲为我和妹妹、弟弟,含辛茹苦,很不容易,我想念她。可母亲只给了我肉体;党,却给了我真正的生命……”。
二、大学生活
一九五六年七月,罗健夫考入西北大学物理系,八月底他兴冲冲地从甘肃草原牧区来到西北政治、文化的中心——古城西安。一到西北大学,他就以欣喜的心情,参观了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操场、草坪等,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对这里的一切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开学的第二天,当他第一次进入图书馆时,就被那浩瀚的书林吸引住了。从此他便经常遨游在这个知识的海洋里。
大学期间,罗健夫一直担任班长、系民兵连长,社会活动多;加之是自学出来的,基础就显得差一些。在这种情况下,他只有比其他同学花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学习任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把古人的这句话,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为了弄懂一个问题,常常要查阅很多资料,往往弄到深夜。晚上学习,他像打游击似的,图书馆闭馆了就转到教室,老师查夜教室要上锁,他就回宿舍。由于他回到宿舍时,同学们早已进入梦乡,所以每次他都是轻轻走进去,先给这个同学掖掖被子,给那个同学垫垫枕头,然后打开自己床头自制的遮光小灯,又精神抖擞地学起来。为了多学一种语言,掌握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他爱惜时间到了分秒必争的程度。他常说:“我愿用金钱来买时间。”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他也仍然坚持一个人在冰天雪地的操场,一面踱步,一面高声地朗读外语。凭着这股顽强、刻苦的精神,到大学二年级时,他已可以借助字典阅读《普通物理》的俄文书了。大学毕业时,他的原子核物理专业课成绩,已由初入校时的中下等水平变为全班最好的成绩,被同学们誉为“全年级最用功的人!”
一个星期天的晚上,罗健夫和班里几个同学,就学习中的有些问题到校党委书记刘副校长家求教。刘副校长见同学们很认真,便高兴地回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并问:“你们物理系研究过牛顿吗?研究过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吗?”罗健夫和同学们都说,知道一点,从没有研究过。刘副校长说:“你们搞物理的,不但要研究他们的发明和理论,还要研究他们的为人,他们的历史。物理学史,物理学家史,都是应该研究的。”“你们研究了牛顿,爱因斯坦,就要想法超过他们。学生超过先生,这才是历史。”
刘副校长的这次谈话,给了罗健夫和同学们很大的启发。他们把能找到的这些科学家的传记都读了一遍,还收集了一些科学家如何成才的资料,组织了几次有意义的讨论。在讨论会上,罗健夫深有感触地说:“这次活动,使我打破了迷信。研究了牛顿,才发现没有开普勒的工作,就不会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前人的天文观测资料,也就没有开普勒的贡献。一切都是发展的。我们也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罗健夫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九五九年四月十六日,这是罗健夫终身难忘的一天,他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的宣誓人了党,这是他生活中的一个新起点。他在入党志愿书上这样写道:“我决心把自己的一切(连同生命),献给党、献给党的事业,忘我无私地为人民利益工作。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彻底铲除一切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使自己永远成为一个真正符合共产党员标准的人,我还要用共产党员的态度对待工作,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和劳动本领,以便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迈向共产主义的大道上,胜任党交给我的一切任务。”从此,罗健夫便以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战士,沿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和道路,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这年十月,正值建国十年大庆,在学校举办的教育成果展览会上,专题展出了罗健夫德、智、体全面发展,被评为全校“三好”标兵的模范事迹。一九六○年七月大学毕业时,罗健夫激情满怀的写道:
让我去吧,亲爱的党,
我愿意走进山区的教室,
也愿意到高原的厂房,
到科学院很高兴,
到农业社也将同样。
哪里都是祖国,哪里都是家乡。
我急切地等着党的命令,
时刻想背起行装,
像一个就要出征的战士,
激荡的心啊,早已飞向前方。
罗健夫是这样想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填写的志愿惟一要去的就是延安。然而,学校却把他留下了,并且没有按照他所学的原子核物理专业分配工作,而是让他去当了无线电电工学的实验教师。他愉快地服从了组织的分配。
六十年代初,我国的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困难。罗健夫为数不多的工资,每月要给家中的母亲寄回二十四元,余下的钱除了买书,只能维持艰苦的生活。但是,他却经常把自己的饭票拿来援助其他同志,自己饿了,就在夜里悄悄去校园搞些槐花吃。他坚信党能够纠正失误,困难是暂时的,所以,他总是充满着乐观情绪和战斗精神,忘我地为党工作。
三、为四化顽强地拼搏
一九六三年初,罗健夫从西北大学调到西北计算所,从事电子管交流稳压电源的研究工作。此时,他已经二十七岁了。一年后,他与陈显万结婚。当时,他们两人结婚,把两张单人床一并,两床被子一合,买了点水果糖,就算把喜事办了。
一九六五年七月,罗健夫调到中国科学院156工程处工作。他被分配在半导体非标准设备组并担任组长。一九六六年四月,他们承担了超声压焊机的研制任务。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新课题,但是他并没有畏难情绪,相反,学习更加刻苦,钻研的劲头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