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坏习惯:纠正孩子学习坏习惯87法
18811600000006

第6章 万般皆下品,唯有“学习”高(6)

王涛事件发人深省,他为什么会从一个听话的孩子变成一名罪犯呢?仔细分析一下,主要是虚荣心在作祟。虚荣心是一种表面上追求荣耀的自我意识。具有虚荣心的人,用扭曲的方式表现自尊心和荣誉感,追求表面上的好看和形式上的光彩,面子高于一切,不顾条件和现实去追求虚假的声誉。

孩子虚荣心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由于现代的家庭孩子少,父母总怕孩子受委屈,于是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自己孩子穿的、戴的都不能比别人差,别人的孩子买什么咱家的孩子也得买,决不能让人家比下。于是在家长无意识的纵容下,孩子的欲望无限地膨胀。另外,独生子女的父母从溺爱孩子出发,总是爱讲孩子的优点,掩盖他们的缺点,甚至在亲朋好友面前常常夸耀自己的孩子,孩子听到的都是赞美的声音,很少有人指出他的缺点,而父母对别的孩子往往妄加指责。由于孩子对自己客观评价的能力还很差,家长具有绝对权威性,慢慢地孩子就从家长眼里的“十全十美”变成自己心中的“十全十美”,再也容忍不了别人超过自己。

虚荣心强的孩子在个性成长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常常说谎,情绪不稳定,不认真学习,缺乏意志力等。虚荣心强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可怕的坏习惯。家长应采取必要的方法加以纠正。

家长应以身作则,不要同别人攀比,以免孩子模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所以,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首先家长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同别人攀比,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家长也不要总是给孩子买东西,习惯性地给孩子买各种礼物,因为如果形成习惯,孩子就会感觉他得到这些礼物是应该的,而且需要你不断给他买,他的虚荣心就会不断膨胀。

家长要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多给孩子讲道理。有的家长为了孩子不受委屈往往满足孩子的要求,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则采用先吼后打的办法。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多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与别人攀比,拥有名牌并不意味着拥有了较高的地位,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教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买东西,而不要为了同别人攀比,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让孩子学会理性消费;可以把家中的收入支出讲给孩子听。

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想要的东西。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那么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让孩予靠自己的劳动挣来的钱购买所需要的东西。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分担一些家务,然后从中取得回报。一分劳动一分收获,一滴汗水一点回报,让孩子知道仅靠不停地向家长张口要这要那,不仅不光彩,而且行不通。

家长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不应该过分夸大孩子的优点,也不要掩盖孩子的缺点。对那些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家长应给予表扬,但应适度。因为经常性的表扬会使孩子认为这些并不是他应该做的,一旦这样做了,便能得到奖励。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虚荣的坏习惯,而且越来越严重。对于孩子的缺点要及时指出,帮助分析原因,并鼓励其渐渐克服。

习惯14.纠正孩子害怕考试的坏习惯

孩子惧怕考试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应该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也应该让他们明白考试并不是实现他们价值的惟一标准。尊重孩子,鼓励孩子,才能真正让他们成才。

最近,广东广州有个小记者反映,现在学生们最不喜欢的话题就是考试。有一个同学,平时各门功课考试都在90分以上,可是这学期期中考试,她数学只得了87分。为这3分之差,她挨了妈妈一顿揍,整条胳膊都被打肿了,手背更是肿得像馒头,连握笔都吃力。

1999年7月12日,一位名叫春梅的高二女生在家里服下大量安眠药后打开液化气开关自杀身亡。她在留给父母亲的遗书上说:我会考中两门不及格,这对我打击太大了,我对不起你们……。

考试不是老师的法宝,分数也不是学生的命根子

《花季·雨季》一书是对当今城市莘莘学子生活的一个有力概括,一个真实的缩影,家长要想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就很有必要看看这本书。全书一开始,就有一段关于考试的很精彩的描写——“又搞突然袭击!”突然袭击的考试似乎是老师的拿手好戏。有一部分学生不愿考试,甚至惧怕考试,究其原因就可以对照一下此书中的人物——余发,他是真正地不愿考试,但他并不惧怕考试,因为他不在乎,考好考坏是一回事,因为他已经完全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主要任务来完成了。这是老师和家长的悲哀。

其实有许多同学考试紧张,原因并不是没有准备好,而是习惯性地一提起考试就紧张。例如书中的另一个人物——林晓旭,书中这样写道:“一直往头上擦万金油的戴眼镜的女孩是林晓旭,无论大考小考她都抹万金油,一上考场,她就觉得头昏昏的,哪怕是最拿手的语文。”这真实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孩子太在乎这些考试了,他们怕考得不好,甚至并不只是考得不好,而是稍微的差了一点点,他们就很计较,因为他们想要在考试成绩中间,看到自己的价值,看到父母辛苦供应自己上学的成就,看到老师劳动的结果,因此他们在乎每一次考试,因为这是他们每一次辛勤劳动的结果。

许多同学就这样,学习好的想考全班第一,学习中等的想考得好一些,靠前一些,学习不是太好的,想考得稍微高一些。就这样,有很多学生听见考试就紧张。

其实考试并不是大人治小孩的惟一法宝;分数也不是学生了不起的命根子。据报载,许多家长在被问及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好时说,棍棒下面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女考试考不好,当然会有点儿失望和愤怒,才冲动地打孩子。其实,有时候学生和家长之间缺乏的就是一种交流。

老师举行考试,是用来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不代表未来的好与坏。分数只是一次练习的结果。对于没有考好的孩子,体罚肯定不对。孩子考砸了本来情绪就差,如果在大人这里得不到一点安慰,他还能有信心应付以后的考试吗?

让考试成为乐趣,让孩子告别考试的焦虑

据报载,专家通过对万余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等。其中,考试焦虑症状更为普遍一些,它使人在悲悲戚戚中无所事事……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当一个人很在乎自我时,他就会对一切事情看得很重,以至将自己的每一次成绩看得过于重要。孩子都是好强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自己的成绩看得非常重,这会造成严重的焦虑心理。这种焦虑会使孩子在考场上情绪激动紧张,甚至会因恐惧而出现怯场现象。我有一个同学,现在已经当了老师,他的班级里就有一个学生。在每一次考试之前,她都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复习好,什么都不会,患得患失,神经极度紧张,甚至连必要的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一旦上了考场,她就头昏眼花,注意力极度不集中,思维十分迟钝,严重干扰和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作为这个学生的老师,我的同学就慢慢地鼓励她,安慰她,告诉她其实她已经复习得很好了,一切都不用担心了,就算考得不理想,也可从中寻找差距,为自己下个阶段努力提供依据。听了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和赞赏,这个女生的心态有了很大的改观,增加了很多的自信。再到考试的时候,就不像以前那样紧张了。看来,这种鼓励的方法是非常有效果的。

已经有心理学家调查分析出:实际上,有很多学生惧怕考试的原因是惧怕失败。有的考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头场考试失败后就担心下一场又失败,结果造成恶性循环,失分现象接踵而至。

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孩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需要在学习和考试中找到乐趣。

人生处处是考场,不要惧怕考试

中国广东科达机电公司的董事长卢勤先生曾经说过:“人生处处是考场”。

应该让孩子们知道,我们走上社会后,每个人都还会面临许多人生的考验。所以,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考试,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要能够承受心理压力,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调整自己惧怕考试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