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坏习惯:纠正孩子学习坏习惯87法
18811600000032

第32章 摒弃坏习惯是成就人生的前提(5)

第二天,他的学生果然就写好了一篇,并且严格遵守了老师的标准。学生请老师修改时,老师不禁看傻了眼,全文只有20来字:“我的天!”公爵夫人说道,“别再摸我的大腿了好不好!”

这虽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是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如果我们没有理解别人的经验教训,而只是盲目地照搬照抄的话,只会落得一个闹笑话的结果。我们在学习中,有时也会出现如此的情况。例如,有的同学看到学习好的同学,买了一本什么参考书,就千方百计也想要弄到手,而不看看自己手头的作业和考试是否可以应付得过来。还有的同学只注重贴出来的广告或是书的装潢,东一锤子西一棒子地“覆盖”,而导致上当受骗。在高考前,总是有许多书商针对同学最后一搏的急于求成的心态,出了大量的题库一样的书籍,还美其名曰“XX天见效”,让周围一些同学在高考前,将最后的宝贵时光用在了这些垃圾书籍里。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说服教育

可以讲一些小故事小笑话之类的东西,让孩子在笑声中学到东西。如:一个丈夫对妻子说:“你怎么搞的?这牛肉馅饼没有烧熟。”妻子说:“可我是按照烹调书烧的呀,食谱上的做法是供四个人吃的,而我们只有两个人,所以我就减去了一半的料儿,当然啦,烧的时间也比书上讲的少了一半。”

2.多一点幽默感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很严肃,如:“棍棒底下出孝子”。殊不知,最好的家教应该是略带一些幽默。朋友10岁的孩子痴迷于武侠电视剧,天天冲冲杀杀的。一天,孩子又看中了一支玩具步枪,缠着要买,而家中的武器玩具早就堆积如山。朋友说:“儿子,你的军费开支也太大了,咱们裁减点军费如何?”儿子扑嗤一声笑了,从此,再也没有要父亲买过武器玩具。

3.一个古老的故事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东施效颦”,明白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就胡乱模仿,是一定要闹笑话的。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不能独立思考,一般表现为不会、也不敢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思考。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以开阔思路,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余地,以便让他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5.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一个孩子为了给妈妈庆祝生日画了一张画,结果在画画时不慎将颜料弄到洁白的墙上去了。孩子的爸爸回家看到了那个情景,没头没脑地把孩子批评一通:“谁要你把颜料弄到墙上去的,把墙搞坏了,谁要你画的画!”这对孩子的自尊心是个损伤。应该先表扬一下孩子:“你真不错,能够亲手给妈妈画画。”让孩子能为自己的举动而感到自豪。然后再告诉孩子,应当讲卫生,做事要细心等。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同时还维护了他的自尊心。要让孩子有自信,才不会凡事都学着别人的样子生活。

习惯84.纠正孩子浅尝辄止的坏习惯

许多孩子有这样的毛病:做作业或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往往没有耐心,凡事都不求甚解,蜻蜓点水式地尝试一下就放弃了。也有一些孩子本来喜欢美术或是音乐,但是一旦受到了一些打击或者他们所谓的单调的重复,就马上兴趣全无,立即就转移到了其他事物的身上。这种学习坏习惯会导致一事无成。

许多人都很喜欢王安石的这首《登飞来峰》小诗:“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不但是一幅出色的风景画,一支表达雄心壮志的抒情曲,而且还蕴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袁枚的《随园诗话》中的两句诗:“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以及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都可当作这首诗的注脚看。

自古以来,在文化科学上有卓越造诣的巨人,在别人的赞誉中,他们似乎已登上了最高层,“已穷千里目”了。但这些巨人们往往自以为“才上一层楼”,前面还有千层万层待攀登。正因自以为“才上一层楼”,才能使自己不断地“更上一层楼”,最后真正达到学术文化的最高层。

在学生的学习中也是这样,要勇于“更上一层楼”才有可能得到预想的效果。

有一个希腊神话说:有个狮身女首而有双翼的怪物,名叫斯芬克斯。它常常踞坐在路旁岩石上,出谜语给过路的行人猜:“有一种东西,起初是四只脚,后来是两只脚,最后是三只脚,脚最多时最弱小。这是什么东西?”这个谜语难倒了很多人,当时不能回答谜语的人就被杀死了。后来,一位名叫俄狄普斯的过路人猜中了,谜底是“人”。于是,斯芬克斯惭愧地投岩而死。

从这个神话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其实,所有的知识,都有一个各种谜的不断提出与解决的过程。那些不能回答这些谜的人,便成了斯芬克斯的手下的败将和俘虏;而有的人像俄狄普斯一样,通过艰苦的思考和研究,终于揭示了谜底,征服了斯芬克斯,成为了真正的英雄。谜,对于那些不愿多动脑筋的人而言是可怕的,它意味着灾难;谜,对于那些意志坚定的人而言,却是可喜的,它意味着创造的可能性。

在《茶余客话》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袁文清公桷受业王深宁门下,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事,一本未终而累改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这段话总结了学习方法上的反面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写在最前面的:“泛观而无所择”。对于知识,我们有些同学缺少的就是好奇心以及深挖的精神。只有把知识学深了,才有可能灵活运用。浅尝辄止的学习习惯是一定要改正的。

古代有两个人站在一只肥猪面前,研究怎样将肥猪的肉变成自己的肉。两人意见分歧,发生了争论。甲说:“最可靠的办法是把猪杀死,吃下肚去。”乙说:“不行,不能吃死猪。死猪怎么能变成活肉呢?”于是他走到猪面前,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以为这是将猪肉变成自己的肉的最好办法。

显然,甲的办法比较高明,因为他能辩证地将“深”与“浅”、“活”与“死”联系起来考虑。有这样一些同学,他们的思想方法像寓言中的乙一样。他们怕读“死书”,结果就不想读书或不认真读书,只是“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并没有把书上的知识细细咀嚼,吃下肚去,从中吸收有益的营养。如此,他们在学习上的毛病,就是不“死”不“活”。坐不下来,读不进去,不专心,不踏实,怕困难,想取巧,只想一步登天,不愿循序渐进,“想活也活不了”。

宋代伦理学家朱熹有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很明白:池塘清澈见底,宛如一面镜子。水底天中云彩飘。于是,诗人很羡慕池水能够这样清澈,原来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进来呀!

如何才能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像诗中所描写的塘水那样清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呢?这决定于塘水不是一池死水,而须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滚滚流来。即是说:学习是永远不能自满的。自满了,就像塘水断了源头,即使开始时也曾清澈可爱,但日子一长,仍会渐渐混浊而腐臭。蜻蜓点水的学习方法很显然会带来这种后果。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鼓励孩子刨根问底的积极性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许多事总爱刨根问底,这是好奇、求知的表现,说明孩子爱动脑子。家长切切不可嫌孩子嘴贫,冷漠对待。最好跟孩子一块儿刨根问底,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可请教他人或者查阅资料。

2.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由于学习任务多,孩子往往满足于知识是什么就过去了,很少多问几个“为什么”。家长不妨教给孩子,每天学习以后,给自己提一个、两个“为什么”的问题,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

3.鼓励孩子一题多解

老师留的作业,经常不止一种答案,一种解法。孩子在完成作业时,只写一种。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别的方法。时间允许,可以写在另外的纸上或本上。

4.培养孩子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

工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在学习中,会使用工具书和资料好处很多,除了一般的字典、词典以外,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工具书。家长要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家长自己应给孩子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孩子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

5.孩子考家长,家长考孩子

安排一个时间,全家人坐下来,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孩子和家长互相考一考。内容应事先定好,大家有所准备,谁提出问题,自己必须有准确答案。

习惯85.纠正孩子不善于及时总结经验的坏习惯

考试失利后,竞赛失败后,甚至当一期板报没有办好时,我们都应该及时总结一下,看看到底错在哪里,如何补救。

毕业实习的时候,我认识了两个初中生。汪永同学每天上课之前都十分认真地预习,课上专心致志地听讲,回家写完作业后,马上就预习新课。但是每次考前复习的时候,他都觉得许多知识好像还很生疏,甚至有些已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学的了。而陆远同学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平时的单元测验成绩一直很优秀。可一到“大考”的时候,跨章节、跨系统的能力型综合试题总是做不对。但分析试卷之后,他又恍然大悟:“噢!原来这儿和那儿是有关系的……”他们俩的问题,在中学生中是比较普遍的。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的欠缺——即:不会“回顾总结”,它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好坏。

回顾是有意识地回忆和再现,是有效的记忆方法。如果对于识记过的知识,不定时回顾,那么一段时间过去之后,就会发生像汪永同学那样的情况,即不能回忆起来或回忆有错误,这就是遗忘。而相对于汪永同学而言,陆远同学或许做到了回顾。但由于他还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上,而没有及时地把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更没有从总结之中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综合性的考查就有些“吃不消”了。学习贵在“回顾总结”,即“回顾”为本,重在“总结”。自主的总结是使学习发生质的飞跃的桥梁,它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知识线索更加清晰,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高瞻远瞩”地把握知识。同时,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觉地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对学生学习灵活性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周灭殷商后,周公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对鬼神的怀疑。人们开始认识到:“天道”不是神通万能的,更重要的是周公更进一步认识到,“民众”在推翻纣王暴政过程中的巨大力量。所以,为了巩固周王朝的长期统治,周公“崇德”、“制礼”,积极推行以“民众”为政治生活中心的政策,在思想史上完成了一次突破。

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重要,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就要善于反思以往的工作,并从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将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失败的教训,就没有以后的成功。

杰斐逊是一个推销医疗设备的专家,他认为在推销过程中有必要采取强硬的态度以引起顾客的注意,只有这样才能把顾客从昏沉中惊醒过来。他常常对顾客说:“你们的医疗设备已经过时了,我们的医疗设备可以每天为您节约好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但顾客听了很生气,反驳说:“我就不信你说的那一套。”杰斐逊没有把顾客的反驳当成一件坏事,反而认为这是向顾客显示自己的机会。他经常会接着说:“我的话是可以证实的。”于是他就开始长篇大论的解释。但他很快就不得不停下来了——顾客已经怒容满面了。

事后,杰斐逊并没有很好总结失败的教训,他认为自己的推销方法没有错,只怪这些顾客太顽固了,听不进合理建议。杰斐逊的这种强硬的推销方法后来又在继续,最后,他碰得头破血流,结果只能是大败而回。经过多次的失败后,杰斐逊不得不开始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他发现,曾经拒绝过他的顾客竟然接受了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同样的产品,竞争对手的成功,终于使他悟出自己的推销方法有问题。

于是,以往那种不顾顾客感受的销售方法不再有了,他改进了方法,开始采取征求顾客意见和看法的提问方式:“您对改进你们的医疗设备有兴趣?因为这样每天可以节省好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我可以用几周的时间证明给您看。您想听听有关这方面的详情么?”业务洽谈顺利进行得益于这样的提问方法,杰斐逊终于成功地将产品推销出去了。

假如杰斐逊仍旧不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不改进自己的销售方法,那么他的销售业绩永远也不会提高,因为顾客永远也不会接受他的销售方式。可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人们是如此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