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坏习惯:纠正孩子学习坏习惯87法
18811600000031

第31章 摒弃坏习惯是成就人生的前提(4)

经过医生的询问,我们知道了小李的一些情况。她是一个普通工人家的孩子,上有两个姐姐,她是家中老小,父母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生活态度深深影响着子女。小李从小就好强懂事,学习上从来不用父母操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学考上市重点中学,初中时成绩总处在全班四十多人中的前十名,高中时调到重点班,竞争更为激烈,成绩由前十名下降到十五、六名,小李学习也更加刻苦,每天学到深夜12点多,也从不敢看电视或出去玩。

从以上了解到的情况中不难看出,日益增加的学习压力,竞争的不断加剧,使生性好强的小李不断给自己加码,结果是弄得自己神经过分紧张,在课堂上不断地开小差。

正如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无所不为”,越想追求某种结果反而达不到,而真正做到“无为”则在无意中什么都得到了。你越想专心精力学习则越易开小差,越想考到前十名,名次越落后,越想不紧张越易紧张。因此,要想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上去,首先要克服的就是上课时开小差的坏习惯。在你开小差的时候,你就错过了老师传授的最为宝贵的知识,这是你在课下花几个45分钟也补不过来的。

一位家长带着她已经上四年级的女儿,匆匆来到一家心理诊室,非常焦急地向医生讲述了孩子的情况。孩子平时文文静静,上课也遵守课堂纪律,但是,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小学一年级时,勉强可以跟班学习。到了四年级,虽然一如既往地抓她的学习,有的功课还请了家教,但是,她仍然多门功课不及格。近一年来,她功课更差,常常多次考试不及格。家长叙述完后,医生仔细询问孩子,她讲:”我也想好好学习,可上课、做作业时,就是思想不能集中,经常开小差……”

又是开小差惹的祸!开小差真的那么可怕吗?有没有什么好办法予以纠正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成功的例子:

朝阳区枣营小学的二十余个教学班的学生们引入四个同学合成一个大桌的“学生讨论式”教学的新方式,老师授课过程中学生听得认真,老师教学完毕,同学们讨论得更加热烈、投入,上课开小差的也少了。

看,开小差是可以纠正的,只要大家配合老师的行动,积极投入到大家的讨论中去,就能将那些讨厌的影响学习的念头赶得远远的。改掉这种讨厌的毛病,最关键的就是要积极把自己投身到课堂里面去。只要我们的思维跟着老师同学一块走,就不会偏离方向,就能把脱僵的野马及时地拉回。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让孩子把上课需要的东西都准备好

什么学科需要什么学习用具,上课前都要准备好放在课桌上,课本要翻到本堂课所学的章节,预备铃一响,就要坐到座位上等老师上课。一堂课总共就45分钟,如果等打了铃才进教室,再找课本、学习用具,必定会耽误宝贵的时间。这段时间中,老师讲的内容,你一定听不进去,就等于比别人少上了几分钟课。

2.少让孩子带一些好玩的东西进课堂

由于课桌上摆放着这些好玩的东西,为爱做小动作的学生提供了开小差的机会,他们可以边听边不停地玩弄桌子上的东西,影响了学习的效率。

3.在平时培养孩子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孩子集中精力的习惯一旦形成,对他们的一生都是大有好处的。

4.对孩子的思想开小差要进行心理疗法

由于孩子上课时思想不能集中,听不进功课,经常开小差,所以学习成绩一般比较差。随着年级的升高,功课难度加大,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根本无法听懂,孩子就会渐渐产生厌学情绪,长期如此,在学习上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再加上孩子的功课不好,有的老师和同学就歧视他们,家长甚至对孩子经常打骂,从而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失去了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因此,如果您的孩子有开小差的坏习惯,千万不要对他们进行讽刺挖苦,从心理上指导他们改正才是明智的方法。

习惯82.纠正孩子“孤立式”复习的坏习惯

交流互动与自我提高是相互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把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我们就应该正视这个过程,重视这个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地学习,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2001年辽宁省的高考状元刘柱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他曾经是个很一般的学生,考入高中时,他的中考成绩平平,按老师的行话说他属二类苗。他的父母都是小学毕业,自从他上中学以来就再也无法辅导他了。由于家庭条件很一般,他也没有过多的买什么学习资料。但是他是如何成为高考状元的呢?他曾经说过,自己好成绩背后有绝招!

在刘柱家客厅的沙发上面,贴有两张地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每天放学归来,他都要跪在沙发上,看看这两张地图。只见他手指着一座城市,嘴里就开始嘀咕这座城市的经纬度、气候、物产、环境、交通及城市定位等等。然后联系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沿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当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就这样,小小的地图,竟然串起了地理、历史、政治等诸门学科。

除此以外,他还善于用列图表的形式,将数、理、化、生等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正是这种学习方法,使他在高考改革的情况下超常发挥。高考的“大综合”将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糅合在一起,打破了以往科科独立的特点,而是相互联系,一道题能从这一学科猛然跳到另一学科。这与他平日积累的经验正好相符,所以,大综合的150分,他考了139分。

由此可见,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外,高考成功的关键还要养成善于用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学习习惯。应该尽量拓宽学习视野,学会融会贯通。学习时,不要孤立地看待每一部分的内容,把知识学死,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特别是近些年的综合题,其要求学生拥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这些综合类的题目经常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如中央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涉及到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要求。

不仅在具体的学习中要求联系,就是在学习环境中,也要求学生们能学会交流、沟通。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不是孤立的,而总是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与他人合作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获得认识的深浅和高低,因此我们还需要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以便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古人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说不管是想在战争中取胜,或者是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都应该重视“人和”这个重要因素。所谓“人和”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百色高中是广西16所省属重点中学之一,它的领导阶层很注意交流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套很完备的制度。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课题组的活动,其成员定期地召开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和进行心理辅导的做法、经验,互教互学互帮,这种做法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推广开来。

一个学校的发展需要交流,一个学生的学习就更需要交流与共享。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还要与老师和同学相互沟通思想,交流学习经验心得。

2002年湖南理科第二名的获得者张光磊对此不无感慨,他提起:和同学讨论使他获益匪浅。在讨论大家都不是太清楚的问题时,可以带动起一大片的记忆,理清思路,形成知识的网络。

同时他认为,尽量不再和别人进行比较,而是应当和自己比较,想想如何在保证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在邻近高考的最后这段时间里,和同学的友谊更显得重要。如果只是自己闷在那里苦学,压力会越来越大,而有了朋友之间的交流,可以释放压力。他至今还引以为豪、颇为得意的是临近考试的一天,和全班同学决定一起在晚自习时,租车去看大海,以调节情绪。在同学们中间他懂得了很多很多道理,不仅让自己的压力得到了缓解,也拥有了人生中很难得的友谊。

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我们会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学习高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和同学、同事、朋友以及亲人等相伴度过一生。一个哲学家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我们还是拥有一个苹果。但是,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我们就会拥有两种思想。”

可是,在学习中,有一部分学生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强,总爱一个人偷偷地学习。在集体中,总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自己不学习,一看见别的同学学习就冷嘲热讽,挖苦打击,其实他们自己偷偷地在家里学习,期待着同学们对他的“聪明”头脑刮目相看;一个人买很多的参考书,但是决不允许别人看,借阅。这样的同学就把自己孤立了起来,不能与同学们交流思想,沟通心得,永远不能襟怀坦荡地做人,只能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压力和痛苦。

同时,也应该多多与老师们交流。老师讲,学生听,只是一种单向传递,知识的掌握需要双向、多向交流,我们要主动与老师多交流、讨论。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互相协作解决问题,其实,这也是善于同别人打交道的一种社交能力。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5000万青少年中约有20%心理发育不全或心理不健康;18%~35%存在学习困难、厌学、恐学、逃学和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12%的学生患有精神疾患,5.9%的学生患有各种神经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以上令人震惊的事例和统计数字清晰地告诉广大家长,父母与子女应常常沟通思想,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安抚,在温馨的家庭中留有一块情感宣泄和情绪释放的净土,使孩子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得到父母的抚慰与体谅,得到明智的指点和引导,最终达到解除困惑、消除烦恼、健康成长的目的。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

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积极主动向他人的长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保留着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让自己又多了一种优秀的品质,成了一个心怀宽阔的人,使他的个性日益完善。

2.培养孩子流畅的表达能力

包括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例如多向老师提问题,向同学总结自己一天的学习心得,或者向家长汇报今天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等等,以便培养创新的个性。

3.鼓励孩子在课堂上积极的发言

课堂积极举手发言,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立即向老师发问,向同学咨询,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

4.教育孩子拓宽学习视野,学会融会贯通

注意各个不同的学科之间的互通性,如历史和语文、政治的整体性联系,数学与代数的母子性联系等,以便掌握得更加牢固。

5.引导孩子系统地学习

对所学的东西要一点一滴地串起来,帮助孩子找到规律。例如说:根据课本的前言以及目录,寻找这本书的系统,将零碎的小知识串成系统的知识。

习惯83.纠正孩子生搬硬套别人学习方法的坏习惯

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教训。曾经有个关于高考的“黄冈神话”,它有许多稀奇古怪的版本,最典型的要属关于水桶和鞋子的故事。因为黄冈这地方,山多蚊虫也多。据说,学生们每天复习至深夜,为了避免蚊虫叮咬,于是一人一只塑料桶,把腿泡在水桶里。——“黄冈状元”都是这样熬出来的。

又据说,黄冈地方经济不很发达,农村学生居多。老师为了激励学生上进,在每间教室里摆两双鞋子:一双皮鞋,一双草鞋。老师说:“你们要努力呀,考上了大学就穿皮鞋,考不上大学就穿草鞋。”——“黄冈状元”都是这样逼出来的。

虽然黄冈中学副校长董德松已经一再重申这是些无稽之谈,但是已经有学校开始一一效仿了,这样的生搬硬套的行为有时并不只是发生在遥远的地方,而是发生在身边。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一部分同学总是不爱自己动脑筋。做作业时,遇到拦路虎就大胆地拿起别人的作业本大抄一气,甚至自己解的结果明明不等于那个数,他也要硬写上那个数,他宁愿相信别人,也不愿相信自己。总结学习经验时,也是这样,一味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教训,结果只能事倍功半。

有这样一个故事:伯乐是历史上著名的相马师。他的年岁大了,一心想将自己的相马术传给自己的儿子,以免这门学问失传。可惜他的儿子不争气,从来不肯认真学习。伯乐临死前,把儿子叫到了床前,将记录着自己几十年相马经验的笔记交给他,嘱咐他一定要找到一匹千里马。伯乐死后,他的儿子就出门寻找千里马,走着走着,在路边见到了一只癞蛤蟆,他想:笔记里不是说千里马的头骨清瘦、眼睛有神、跳跃有力吗?好极了!我找到千里马了!原来相马这么容易,我比父亲高明多了!这个故事正说明了生搬硬套他人经验的愚蠢之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别人的经验生搬硬套不得,最后倒霉的还是这些投机取巧、没有好好学习别人经验的人。

有一天,美国的麦克勒饭店总台走来一位客人。他气冲冲地质问总台服务员:“一位服务员跟我争吵。我要你决定谁是谁非?你别管吵什么。你只告诉我谁是谁非!”总台服务员问:“不听一听他是怎么说,就要我决定吗?”客人说:“他怎么说、我怎么说你都不用管。”总台服务员心想这人一定是酒喝多了。他耸耸肩说:“好吧。我对他的了解要比对你的了解多得多,要我说的话,是他对。”客人一听,就掉转头回到了房间,取了行李便退房离开了饭店。

在场的人中有一位名叫E.M.斯塔特勒(1863—1928)。他13岁进这家饭店当服务员,当时是饭店服务员领班,年纪还不到16岁。在看到这一切之后,他在永远随身携带的一本笔记上写下了几个字:“客人永远是正确的。”后来这句话成了美国服务领域的一个最基本的准则。

而我国饭店学习外国经验时,就是相对地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维修;重日常操作,轻持续培训;在培训中又重服务技巧,轻服务理念。比如“客人永远是正确的”这一理念,若不从入店培训开始灌输,若允许员工找客人身上的岔子,甚至跟客人“争理”,那么,饭店硬件即使一流,客人还是不会满意,不会有愉快的经历,不会成为回头客。由此可见,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时,应该充分注意到其中核心的部分。

从前,一位教书先生曾经给自己的学生讲解短篇小说的五大标准,说是:第一要简洁、明快;第二要有宗教意义和倾向;第三要有男女私情;第四要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第五要描绘人类的矜持而高贵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