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厌氧(无氧)的环境中,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沼气属于生物质能,主要成分是甲烷,含量占55%~70%,其次是二氧化碳,含量占25%~40%,还有少量的氢气、氮气、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气体。沼气因含硫化氢而略带臭鸡蛋气味,沼气中的甲烷可以燃烧。沼气的热值取决于甲烷的含量,一般为5 000~5 500千卡/立方米,高于城市煤气的热值,是一种优质气体燃料。发酵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不产甲烷阶段和产甲烷阶段。沼气发酵产生三种物质:沼气,以甲烷为主,是一种清洁能源;消化液(沼液),含可溶性氮、磷、钾,是优质肥料;消化污泥(沼渣),主要成分是菌体、难分解的有机残渣和无机物,是一种优良有机肥,并有土壤改良功效。
用于沼气生产的主要原料是人畜禽粪便等,经过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气对农村发展有重要意义:减少木材、煤炭等常规能源的消耗,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农村生活用能结构,治理污染,改变农村卫生面貌,节省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田肥力状况的改良,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把养殖业、种植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有机地连接起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综合利用沼气
综合利用沼气亦称“三沼利用”(沼气、沼液、沼渣利用)。将沼气、沼液、沼渣(简称“三沼”)运用到生产过程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接口技术措施。经过多年实践,许多综合利用技术日趋成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国开展沼气综合利用项目已达几十个,范围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仓储业等诸多方面。沼气综合利用把沼气与农业生产活动直接联系起来,成为发展庭院经济、生态农业,增加农户收入的重要手段,也开拓了沼气应用的新领域。通过沼气综合利用,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拼资源换增长”怎么一回事
“拼资源换增长”是中国长期沿用的依靠加大资源的开采量、消耗量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95%,其中煤炭消费增长106%,原油消费增长21%,天然气消费增长206%,水电消费增长134%。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也带来了对中国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2003年,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同时,中国每年因水质污染、大气污染、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千亿元。“拼资源换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造成了中国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等各种问题,中国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这种高消耗的生产方式。
何谓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
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方针。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大的改变,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以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源产出效率却很低,节约有很大潜力。因此,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应注重节约资源,努力降低消耗,减少浪费损失,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何谓节约型政府
节约型政府这一概念是由2005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提出的。据权威部门测算,中国政府机构(包括教育等公共部门)的能源消费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节能潜力为15%~20%,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因而政府部门要做好开源和节流工作,合理增加资源的有效供给,做好节能、节材、节水等工作,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做节约型政府,发挥政府的示范带头作用。《通知》提出后,中央国家机关提出了到2010年中央机关能源费用支出减少15%的目标,并选择外交部、财政部等10家单位作为节能试点。
何谓节约型能源消费
节约型能源消费是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和节约能源的消费模式。中国是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能源的浪费大户,能源的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生产领域的奢侈型能源消费方式也加剧了中国的能源压力,且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形成节约型能源消费模式,引导一种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模式。节约优先,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企业,即要综合运用投资、税收、价格、法律等措施,全面形成节约型的能源消费模式和经济结构。
什么是节约型消费
节约型消费是有着较高生活水平而又不浪费的消费模式,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支点。倡导和引导循环型消费模式,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和资源节约活动,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在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的生产、流通中也应提倡循环经济。
节能途径有哪些
节能途径是在生产使用中,可以节约能源的能源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在能源开发环节的节约。在一次能源开发过程中,要避免盲目、低效率开采,加大煤炭等能源的回采率,加强煤层气等相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电力等二次能源的生产过程中,要注重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避免浪费。在生产环节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大节能力度。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通过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实现技术节能;通过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实现管理节能。利用具有再生能力的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是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保障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什么是节能标准
节能标准是根据不同的能耗程度所设置的耗能等级标准。是从源头控制能耗的技术措施和政策手段,也是各项节能保障措施的重要依据。中国现有120多项国家节能标准、60多项可再生能源标准和400多项环保标准,涵盖了建筑、火电等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2005年7月1日,中国《公共建设节能设计标准》正式开始实施,提出了建筑总能耗减少50%的目标;《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制》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也已从2005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与当前的能源形势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相比,中国节能和环保标准化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资源节约标准发展规划研究,节能和环保标准体系不完善,大部分工业用能设备没有能效标准,标准实施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保障等。
何谓节能重点工程
节能重点工程是有效控制和降低能耗标准的重点建设工程。2006年7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这十大节能工程分别是低效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涵盖了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等领域。这些节能工程在“十一五”期间可实现节约24亿吨标准煤,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目标的贡献将近40%,其中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成为重点,其他几大工程也都与化工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土地的内涵是什么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由岩石、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及人类长期活动影响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地域特征,是人类赖以生存、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既是生产力布局和生产过程进行的空间,又是劳动对象和手段。
土地资源是指已被人类利用和可预见的能被利用的土地吗
已经被人类所利用的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即陆地的表层部分,它主要是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和土壤构成的资源。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可以分为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建筑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筑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滩涂、荒漠、戈壁、冰川和石山等。
国土资源的含义及特点是什么
国土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国家主权管辖的领土、领海、领空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总称;后者则专指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如下特点:①整体性。一种资源与另一种资源之间,各种资源与环境之间,都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资源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②区域性。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及历史发展有异,因此各地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其他社会经济资源有所区别,从而使国土资源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其中自然资源的区域性尤为明显。③有限性。由于各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不同,区域的有限性及某些资源的枯竭性,使一国资源总是有一定的限度。④变动性。国土资源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既包括资源本身的发生和发展,也包括人类干预后所引起的变化。其中可更新资源表现得尤为明显。
滩涂资源的含义是什么
滩涂资源是大潮时,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的土地空间资源。中国海洋滩涂总面积21704万公顷,是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的一笔宝贵财富。滩涂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而且本身也蕴藏着各种矿产、生物及其他海洋资源。滩涂资源用途很广,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可以开辟盐田,是发展盐化工原料基地的好场所;围海造地,增加耕地面积;发展滩涂水产养殖业;填筑滩涂,解决沿海城市、交通及工业用地问题;滩涂是发展海洋旅游业的重要场所,无论是沙质海滩,还是泥质滩涂,都可发展具有特色的滨海旅游。
湿地为何被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是通常在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由于常年或周期性的水分蓄积而过度湿润的土地以及在其上生长、栖息的水生或湿生生物种群共同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公约》上把沼泽和水深6米以下的水面称为湿地。湿地在生态性质上介于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主要包括沼泽、海涂、湖滩、湿草地及浅水湖泊(不包括河流、水库和深水湖)等。湿地具有很强的净化水源的能力,被称为“地球之肾”,它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种类,而且在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控制污染、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被认为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人工湿地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物—生态治污技术,可处理多种工业废水,包括化工、石油化工、纸浆、纺织印染、重金属冶炼等各类废水,后又推广应用为雨水处理。这种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大型水体水质的有效方法。人工湿地的原理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共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长宽比及底面有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如卵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污染水可以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曲折地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在床体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的水生植物(如芦苇等),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对污染水进行处理。
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土地整理主要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整理专项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土地整理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的井田制。土地整理是人类文明用地的产物,现在已作为保护耕地的主要措施之一被正式纳入法律之中。中国目前的土地整理可分为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城市土地整理)。根据中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等;复垦废弃土地;划定地界,确定权属;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土地的适宜性具体指什么
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可以按土地的现状或按改良后的状况加以考虑。衡量土地适宜程度的主要指标是看土地能否长期、有效地得到利用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在农业生产用地中,土地的适宜性一般分为:多宜性,即同时适宜于农、林、牧等多种生产;双宜性,即同时适宜于农、林、牧中的两种生产;单宜性,即只适宜于农、林、牧中的一种生产;不宜性,即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还不具备经济价值的用途。对于某一种用途,土地适宜性又有最适宜、中等适宜和临界适宜的差异。
何谓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是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为前提,以与一定时期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为基础,生活水准是重要指标,在研究中生活水准主要依据粮食数量,粮棉油数量或热量蛋白质数量三种方式进行折算。
水土流失的含义及主要表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