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当代中国科技1000问
18804000000005

第5章 科技总揽(4)

国际科技发展的多极化。无论从科技实力,还是从科技成就来看,美国都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头号科技大国。据有关资料,美国的科研经费相当于日本的3倍,比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5国总和还要多,美国科研人员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占全世界科研论文的1/3以上,所获得的美国专利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然而,近年来科技发展的最新形势却表明,美国科技霸主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苏联解体后,它虽然减少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但依然受到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强有力的挑战。例如,近些年来,日本许多产业占据了优势地位,尤其是高新技术。据有关资料,在25种半导体技术中,日本领先于美国的达18种,在12项集成电路工艺技术中领先于美国的有9项,在超导材料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以及高清晰度电视商业化方面,日本也已远远赶在美国的前面。西欧国家则在基础研究方面占有优势,其研究开发、工业实力与美国、日本相匹敌。这表明,当今国际科技发展的格局正在趋向多极化。

与此同时,南北科技差距却进一步拉大。占世界人口75%以上的发展中国家,科技能力仅占世界的5%,且大多集中在亚洲和拉美少数几个国家。在这些掌握一定科技能力的国家中,除中国、印度少数新兴工业国家的科技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外,其他大多科技发展起点低,基础薄弱,并且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运行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当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既缺少开展科技活动的资金,也没有利用新技术的能力。而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加速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科技人才竞争白热化。在这多极化的科技格局中,当今工业发达国家都毫无例外地把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作为国家战略的中心问题。美国、日本、西欧国家、俄罗斯等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人才则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的焦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科技人才的严重短缺。据有关资料,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美国短缺几十万名学士学位的人才;法国缺少30万名工程师;德国仅电脑技术人员就缺少6万名以上;而日本则缺少软件人员约965万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西方发达国家不择手段地挖走本来就已严重匮乏的发展中国家的大量人才,给这些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科技发展的严重困难。据统计,从1960年到1986年的26年间,发展中国家流入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科技人员高达130多万人,其中亚洲占流失总数的50%以上。发达国家之间也相互拆台,互“挖墙脚”。据有关资料,1982年欧共体流入美国的科技人员1 488人,1984年上升为1 720人,占流入人数的14%。近年来,英国每年流失高级人才1 001名,其中的90%到了美国。1990年10月,美国颁布了新的移民法,对科学家、教授、高级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的迁入移民限制大大放宽。日本也不甘落后,把引进海外人才作为长远的战略方针,目前70%以上的公司都业已计划重金聘用国际科技人才。欧共体则力图重振雄风,把优秀的科技人才夺回欧洲是“尤里卡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德国迈出的步伐最为显著。有鉴于此,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加速培养人才,竭力保护人才,以防“肥水外流”,是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科技搞上去的紧迫任务之一。中国也不例外。尤其面临知识经济悄然兴起,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我们要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将中国大批滞留国外的优秀人才再吸引回来,并注意吸纳国外优秀人才为四化建设服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上述特点外,还有科学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科学技术的数学化、电脑化,科学技术、生产和市场的综合化,军工、民用科学研究的综合等。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就是说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其核心是要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为此,1985年出台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规定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决定》颁布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逐步展开,目前业已初见成效。

改革了科研经费拨款。在中央和地方逐年增加拨款数额的前提下,对不同的科研部门采取不同的拨款办法,对以技术开发为目的的研究机构的无偿拨款逐年减少以至停止,引导他们通过向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技术服务或签订合同获得经费;从1986年开始,对必须拨款支援的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指标、承包签订技术合同;对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由国家设立的创业投资公司予以支援;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试行科学基金制。而对科研课题则实行全国招标,同行评议,择优支持,经费直接拨给课题组。拨款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大锅饭”,科研工作开始出现面向经济、面向社会的崭新局面。

技术市场开始形成。近几年,技术市场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许多单位和个人不惜重金购买技术商品,技术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得以实现,从而对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还开辟了国际技术市场,中国的技术出口额急剧上升,并引进大量国外科技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市场的兴起、发展和完善,加速了技术成果的商品化,改善了科学技术系统运行机制,拓宽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道路。

建立了科研生产联合体。几年来,全国已建立了科研生产联合体1万多个,形成了科研、设计、生产、服务一条龙。这不仅强化了企业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而且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关系,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从科研生产联合体当前的发展趋势看,正由单项技术协作发展到成套技术开发,由短期松散联合发展成为长期固定联合,由单学科、单专业联合变为多学科、多专业联合,由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联合转向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联合。

扩大了科研机构自主权。全国各种科研机构普遍实行了所长负责制,政企职责分开,科研机构作为社会的“细胞”有权处理一切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科技的事务,从而迸发出自我发展、自觉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动力和活力。

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这一举措打破了“终身制”和实际存在的科技人员“部门所有制”,有利于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和竞争,同时,通过借调、辞职、停薪留职和兼职等专业形式,放活科技人员,使其到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施展才能和智慧。为科学技术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解决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和生产方式落后问题,创造了条件。

怎样加快和深化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业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现行的科技体制在许多方面仍然束缚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改革措施,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

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与经济建设的联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使科技与经济发展相互脱节的状况有所改善,但科技同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机构问题尚未解决。必须加快改革步伐,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体制。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推动知识创新工程,促进大学与科研机构联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机构。加强科研基地和科研设施的联合共建,建设重大科学工程,提高科研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深化科技运行机制的改革。建立有活力、高效率的科研、引进、创新、推广和应用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科技运行机制。科研机构要试行承包责任制,将竞争机制、市场机制引入科技工作,优胜劣汰;科研项目推行招标制、基金制和合同制,使技术市场更加完善;技术开发活动要真正转变到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的轨道上来。通过以上措施,把科技单位、科技人员的利益同他们所创造的经济、社会利益挂起钩来,不断激发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动力和压力。

推进科技人才分流和组织结构调整。人才分流和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研究开发体系,提高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增强科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后劲。1992年国家教委、国家体改委发布了《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其基本要点是:稳定支持基础性研究和基础性技术工作;放开放活技术开发机构、社会公益机构、科技服务机构;按照政策引导、市场牵引、典型示范、舆论推动的原则,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措施,优化科技系统的组织结构,吸引和推动科技机构、高等院校分流出相当力量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兴办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与科技进步有关的新兴第三产业。

“稳住一头”。这是科技体制改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集中全国优秀人才,保持一支能在国际前沿拼搏的精干队伍,不断提高其素质和水平。按照少而精原则,重点武装各个学科领域达到国际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机构,并从总体上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纵深配置和布局。要打破部门、省市、单位、学科间的壁垒,加强联合合作,向当代科技顶峰挺进,防止和克服基础性研究、高科技研究出现小型化、短期化和封闭化的倾向。

“放开一片”。要求科研机构按照自己的特点,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服务方面进行机构调整和人才分流。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对口的科技单位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他们的技术开发机构,并逐步脱离母体,面向经济,多渠道分流,走创办科技企业、企业集团和发展高新技术的道路。扶持和促进民办科技实业的发展。社会公益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事业立足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实行企业化管理,进行必要调整,逐步构筑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和服务产业化的新兴第三产业。

改革分配制度。要适应“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革措施,对从事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和重大工程建设、重点项目攻关的科技人员,较大幅度地提高其工资。对从事高技术开发、科技服务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技人员,其工资和待遇要进一步放开,实行联系其创造的经济效益计算报酬的办法。科技企业、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决定工资和资金分配办法。要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专利法》关于从实施技术成果和发明创造所获收益中提取奖励技术成果完成者的规定,进一步保护知识产权。允许各地方、行业按照法律原则,制定和实行对贡献突出者给予崇高荣誉和重奖的政策。按照国际惯例,对科技进步有贡献的科技企业家、优秀管理者的工资要达到本单位平均工资的3~5倍。

科技体制改革是解决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振兴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措施。它在对旧体制改革的同时,还涉及某些传统观念、习惯做法的改革,以及人们之间利益的调整,实质上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动力,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积极、慎重、稳妥地搞好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探索中国科技发展的新路子,开创科技和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什么是激光,它有哪些特性

激光是一种特殊的光,它是一种受激发射的发光方式。在光源中,处在高能级的光原子数目比在低能级的原子数目多,光则是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原子跃迁分为两种:一是因原子内部运动状态变化引起的自发辐射跃迁,由此我们看到的是普通光;二是由外来光子诱导而发生的受激辐射跃迁,由此而产生激光。受激辐射所产生的激光,在频率、相位、偏振与传播方向上,均和诱导原子发生受激发射跃迁的光子相同,犹如列队整齐的士兵前进时的井然有序。光源要发射激光,关键在于光源里面的发光原子在高能级的数目比在低能级的多才行。而在自然条件下,低能级的原子数目总是比在高能级的多。很显然,人们要获得激光,必须实现低能级和高能级原子数目分布上的“颠倒”。

与一般光源相比,激光具有如下特性:

方向性极强。普通光源发出的光都向四面八方均匀散开,即使采用各种光学系统来产生平行光,由于系统本身条件和光原子大小而限制,也还会存在一定的发散角。例如,高炮部队使用的探照灯,虽然有较好的平行光束,但仍有001弧度的发散角。而激光则是向一定方向发射的光,发散角极小。如果把这样的一束激光发射到距地球38万千米的月球上,其光斑直径也只有3米左右。并且,由于激光的亮度极高,还可在地球上接收到从月球上反射回来的激光,用以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误差仅为几厘米。

亮度极高。亮度是指光源发光的强度。普通光源发出的光能量分散,都不及太阳光亮。而激光由于具有极高的方向性,在其透过透镜后可以汇集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即具有能量在空间高度集中的特性,所以,激光的亮度比太阳光高出千亿倍。同时,若采用脉冲激光器,激光的能量还可以集中在很短的时间内以脉冲形式发射出去,即激光还具有能量在时间上高度集中的特性。正是因为激光具有的这两个特性,决定了它的亮度极高,是现代光源中最亮的光。正因为激光的亮度极高,所以,它能够照亮极远距离的物体,1962年,人类第一次用地球发射的光束照亮了月球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