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均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的径流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不到全国的40%,属富水区;而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的面积占全国50%,耕地占45%,人口占36%,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的12%,属缺水区。西北和华北土地、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能源和粮棉油的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半岛是中国人口密集、耕地效率高、经济发达的地区,目前水资源缺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亟待调水解决。
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是: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中国大陆地势形成三个阶梯,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举措。受地理位置、调出区水资源量等条件限制,西、中、东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前期工作情况和国家财力状况等条件分步实施。和南水北调相关的工程有:穿黄工程、引江济淮工程、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京杭大运河等。
中国环境保护基本政策有哪些
中国在环境保护事业方面所制定的基本准则,主要有三项: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中央和地方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对开发、建设等活动事先进行调查、预测、评价;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改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建设与改造,把污染治理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城市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城市规模、性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主要环境问题,提出分类指导原则和环境保护具体要求,施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谁污染谁治理、污染者付费政策。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把控制污染作为重要技改目标,落实于更新设备、改进工艺、选用原料、研究开发技术与工艺及设备各方面,并规定防治费用在总费用中的比例;以污染源调查为基础,以环境规划为依据,结合运用综合治理与总量控制等方式,考虑环保需要与实施的可能性及工艺技术的成熟性,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危害严重的污染源、污染物、污染区域的治理限定时间、内容、效果;根据“污染者负担”、“谁污染谁负担”原则,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及个人,按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等污染物的污染因子排放收费标准收取费用;建立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排污费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补助重点污染源治理等。
强化环境管理政策。法律、经济、行政三种手段结合运用,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法;制定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构建各级政府环境管理机构并形成网络;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国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以上三大政策及其所涵盖的具体制度构成了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制度体系。
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是什么
按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并根据中国具体情况,中国外交部与国家环保总局在《关于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情况及有关对策的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应采取的10条对策和措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认真治理城市“四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加强环境教育,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参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根据中国具体情况,组织有关部门制定环境与发展行动计划。
中国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有哪几方面
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主要指大气、海洋、河流、土地等基本环境因素的良性运行问题。各种废弃物的排放污染是环境安全的主要威胁。虽然中国目前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相当高的排放水平,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安全出现的一些问题已经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水环境安全形势严峻;大气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固体废物不断增加;有毒化学品危害形势不容乐观;生物多样性锐减;能源严重短缺。
何谓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内实施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行动指南。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碳循环等重大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1971年国际社会通过了《湿地公约》。中国湿地总面积6 594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中国的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湖南洞庭湖等七大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中国的湿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2000年开始实施“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有关地方和部门本着“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基本遏制住了人类活动导致的天然湿地减少趋势,初步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管理体系,开展湿地恢复的实验性工作,为全面恢复湿地提供技术和方法。
如何实现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是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不断循环的新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良性循环,把一次资源利用与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目前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只有强化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中国循环经济才能发展。“十一五”规划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包括:抓好煤炭、黑色和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粉煤灰、煤矸石、冶金和化工废渣及尾矿等工业废物利用;推进秸秆、农膜、禽畜粪便等循环利用;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废纸、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和废弃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
何谓工业三废资源化
工业三废资源化是以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回收利用率为目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废气、废水、废渣这“三废”的再利用、再资源化,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一般原则是:改革工艺,搞好清洁生产,减少“三废”的产生;综合利用,变废为宝,进行资源化利用;消除污染,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工业“三废”资源化,再生利用,可以解决污染问题,优化环境,节约资源,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活垃圾、污泥资源化利用通过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等方式相结合,使城市生活垃圾、污泥从污染物转化为可供使用的资源。生活垃圾、污泥含有许多如重金属元素、病菌等有害成分,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二次污染。中国对城市生活垃圾、污泥普遍采取直接填埋、焚烧、直接烘干及厌氧消化等方法,既浪费土地和资源,也极易再次污染环境。随着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的普及、处理率的提高和处理程度的深化,生活垃圾、污泥将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变废为宝。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具有何种职能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现代环境管理实现产品系统环境性能改善的一种主要制度。又称产品延伸责任。在这项制度下,生产者要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承担环境责任,承担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等有关的法律义务。生产者承担的延伸责任主要有: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措施预防对环境的污染;合理管理废弃产品的经济和法律责任,包括生产者承担产品生命周期内全部或部分环境成本,如产品的回收、循环利用或最终处置;生产者直接参与废弃产品的管理,负责产品回收以及限期淘汰有毒有害危险材料的使用等内容。这种制度是发达国家废弃物立法中的重要制度,在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抑制产生废弃物以及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中国废弃物立法中的一些条文也体现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强制性能标志制度有何规定
强制性能标志制度是对终端用能设备实行强制性最低能效标准,对于不符合最低能效标准的用能设备不允许生产和销售的一项节能制度。一般通过组织制定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能耗准入标准、节能设计规范,强制性降低产品耗能: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耗能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物,不准开工建设和销售。完善强制性能效标志制度的内容包括:加快实施强制性能效标志制度,扩大能效标志在家用电器、电动机、汽车和建筑上的应用,不断提高能效标志的社会认知度,引导社会消费行为,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
何谓节能产品认证制度
依据中国相关的认证标准和技术要求,参照国际上通行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与程序,经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委员会确认并颁布认证证书和节能标志,证明某一产品为节能产品的制度。属于国际上通行的产品质量认证范畴。1998年11月20日,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了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标志着中国节能产品认证制度正式启动。1999年2月11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发布中国节能产品认证标志,节能产品认证工作随之开始。从1999年3月正式启动中国家用电冰箱的节能产品认证工作以来,总计有50余家企业近600种型号的产品获得了节能产品认证证书,涉及家用电冰箱、房间空调器、荧光灯镇流器、高压钠灯镇流器、交流电力阻波器、容积式空气压缩机、微波炉、电热水器、电饭煲、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电力工具共计11大类产品。
生态保护和建设具体内容有哪些
在保护生态的同时适度地发展生态经济。重点是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同时在限制开发区域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健全法制、落实主体、分清责任,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管;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中国生态系统的侵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生态功能区划。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生态功能区系统分3个等级: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设立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剖面,为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自然保护地等。往往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也常是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自然保护区可以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研究等,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设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内划定的特殊保护区域。中国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重点区域包括:长江、黄河源头区;玛曲、若尔盖等重要水源涵养区;塔里木河、黑河等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维护区;鄱阳湖、洞庭湖、三江平原天然洪水调蓄区;阴山北麓防风固沙区等。申请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的基本条件有:处于跨省域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且出现了严重退化,必须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地方党委、政府领导重视,有积极性;环保机构健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等。
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包含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目前为人类所认知的地球生物大约有200万种,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即构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就是指现阶段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所需遵循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中国,对生态的补偿方式包括国家财政补偿、项目支持、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费,等等。
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