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怎样对孩子说话最有效
18800500000014

第14章 和有逆反情绪的孩子的说话技巧

逆反是孩子青春期的正常反映,但如果父母处理不当,则可能导致孩子失足甚至犯罪。父母的明智做法是:用宽容理解的态度,用春风化雨的语言,打开孩子的心扉,用关爱备至的举动,化解掉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绪。

1.认真查找孩子产生逆反的原因

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诱因。从主观上讲,与孩子青春期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的转变有关;从客观上讲,则与家庭和学校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极端的“逆反心理”,会导致孩子对人和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心理学家认为,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自我意识的增强

从主观方面来看,孩子到了青春期,思维方式由童年时的形象思维,渐变为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方式。伴随这些变化的一个特殊转变,是“自我意识”的逐渐清晰和“独立意识”的日益强烈。

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作小孩儿,要求以成人自居。但是,他们的世界观毕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于是,他们会通过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显示自己的“成人感”。

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都倾向于批判态度,产生逆反心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表达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2)教育方式不当

从客观方面看,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是由于教育不当所造成的。具体表现在:

①教育思想“僵化”

有的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不研究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学的修养匮乏。他们不了解受教育者,不能掌握教育规律,更没有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②教育形式“封闭”

有的家长坐而论道地进行说教,既无新鲜感,又无针对性,孩子对此没有兴趣。千篇一律的要求,不着边际的谈话,对孩子缺乏吸引力,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③教育方法的“注入式”

有的家长习惯于从“管”字出发,置孩子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单方面地给孩子灌输道理,甚至以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孩子施加压力,迫使孩子就范。有的定下许多禁令,要求孩子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安排和灌输。

这是一种看管型的注入式思想教育,其结果使一部分孩子只会按家长的眼色行事,离开了指示灯就不会走路;而另一部分主张自立、自理、自治的孩子则与家长关系紧张,情绪抵触,甚至对立,产生逆反心理。

④教育内容“单一化”

对不同层次孩子的行为规范、道德水平、思想深度,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种思想教育内容的层次要求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联系。低层次有待于向高层次发展,高层次中又含有低层次的内容,应该是有层次、分阶段、有机地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由低向高攀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然而目前的教育内容是划一的,用统一的模式把人框起来,从一个起点上进行教育,采用一般化的教育方法。这种“单一化”的教育内容,十分不利于孩子个性、特长的发展,使教育收效甚微。这不能不说是产生孩子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其实,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成长到十二三岁时,往往产生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不顺从”、“不耐烦”的情绪。

面对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不少家长情绪急躁,沉不住气,往往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制的方法。而父母越是恼火地训斥,越会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这样不但挽回不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

2.用温和的态度消解孩子的逆反情绪

戴尔·卡耐基有句名言:“如果你是对的,就试着温和地、有技巧地让对方同意;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忱地承认。”

与孩子沟通需讲究方法,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沟通方式对化解孩子的逆反情绪至关重要。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与孩子沟通呢?

对处在逆反期的孩子,父母应经常地问孩子一些问题,当然更要听取他自己的答案,还要叫他扩充他自己的每个观点;也可以问一些能够让孩子自己去充分思考,并能自由地回答的基本问题,而不应该只是回答“是”或“不”。

譬如:

“如果……那么你认为将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你心里面认为的结果会怎样?”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种奇怪事情的发生?”

“对此种情况你有什么评价吗?”

“如果你……到时候你会怎么做?”

让孩子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还要完整地听取孩子们所讲的话,如果哪一天父母在某一个重要原则上表示出不同意孩子的一些看法,父母应告诉他不赞同他的什么观点,并且要说出理由。在父母想提出反对意见时千万不要过于武断,父母一定要说出你到底不同意孩子的哪些观点,而不应该否定他说的一切,然后你还要说出你的看法。

父母应当通过经常与孩子谈话达到沟通的目的。交谈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所以最好是在周末选择适当的机会,在轻松气氛中进行。

谈话应自由自在,让孩子能够任意发挥,这样能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与精神压力,诉说自己的“忧虑”与“苦恼”,减轻逆反心理。谈话不要弄什么仪式或想要设定一个预期要达到的什么效果,让亲子之间可以随意地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新奇的看法。不仅如此,谈话还应充满幽默和笑语,避免在思想方法上走一些不该走的弯路。

为孩子安排的谈话内容应当很丰富而且要有价值。重要的是要与孩子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关。目的是提供一个让孩子与自己交流思想,表达自己感情的绝好机会。

这些看似平常的谈话方法将会给父母更多的回报。而更好的结果是,不但渐渐消解了孩子的逆反,而且使孩子学会怎样去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的一整套思考观点、价值观念和对各种行为的评价、看法,避免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

3.平等真诚让孩子变“逆反”为合作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森严的伦理等级已经成为历史的垃圾,新时代的父母应该彻底抛弃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说教的家长架子,变居高临下为与孩子平等相处,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愿意向家长吐露心声,从和父母“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以来,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的日趋早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明显了。

一个女同学曾对她的老师说:“我跟爸爸在一起的时候,总觉得无形之中有什么东西隔着我们,只能找一些干巴巴的废话来说……”这是亲生骨肉之间应有的感情吗?

有时候,父母在一起谈论起孩子,往往边夸别人的孩子,边说自己的孩子如何不争气。有时,谈到伤心处甚至会声泪俱下,这又是为什么呢?

社会对每一个家庭都是力求公平的,可为什么有的家庭中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却不能公正地对待子女,甚至与子女的关系形同陌路呢?

首先,是父母与孩子不能互相理解。孩子看父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父母看孩子,则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做父母的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管他是否理解,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的。

孩子虽说年龄不大,但他也是有自己的自尊心。他希望父母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只是长辈,更不希望父母摆出一副长者姿态动辄训人。

教育孩子最要不得的方法,就是父母的打骂和冷嘲热讽。这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最主要原因之一。孩子最大的弱点就是幼稚、易激动,一旦遭到父母的白眼,往往就会丧气、寒心。这样,也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对立情绪,总觉得父母是在有意刁难他。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孩子不理解?”父母常会扪心自问。天下没有永远正确的父母,但再聪明能干的父母遇到此类问题也往往无法再保持清醒的头脑。

父母常陷入“我年轻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之中,然而时间最无情,时代的变迁已改造了孩子的生活,他需要的与父辈需要的已大为不同,孩子需要的是能够真诚地与他进行沟通的父母。

所以,今天做父母的,要想改变孩子的所谓“不听话”、“对着干”等逆反心理和现象,就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应用平等、真诚与朋友般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的话,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才能从不听话变为听话,从“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4.耐心地帮孩子度过“反抗期”

当孩子有挑衅性的时候,家长大都倾向于给孩子一顿教训,让孩子尝尝家长的厉害。双方的这种敌对性会对相互关系造成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孩子与家长一边吃饭一边争论的事。大多是爸爸在饭桌上先教训孩子,孩子则一边吃饭,一边顶撞家长。然后,越来越不冷静,冲突发生以后,爸爸生了一肚子的气,可是没有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其实,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或快要被卷入冲突的时候,从中抽身退出往往能够帮助家长保持和孩子良好的关系。

从心理成长方面来说,人生有两个关键时期:3~4岁称为第一反抗期,12~15岁称为第二反抗期。

这两个时期的心理发育,会影响到一个孩子今后的性格和情感。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正确度过“反抗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三四岁期间有反抗精神的那些孩子,长大成人后往往都是心理健康、独立坚强的,而那些没有一点反抗表现的孩子,就往往会成为优柔寡断的人。

孩子的“第二反抗期”也很重要。当孩子十来岁时,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世界观都初步形成,开始进入希望被理解、被尊重的“第二反抗期”。所以这时候他们总会有一种“我已经长大了”的感觉,想表现出自己独立、自强的个性。

在孩子的这两个“反抗期”里家长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尊重孩子,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

处于反抗时期的孩子特别不喜欢他人吩咐他做事或被强迫接受某种意见,即使是正确的。这时,做家长的应该把自己所希望孩子接受的做法与其他几种做法摆在一起让他自己选择。

这样孩子在家长规定的范围内有了自主权,就能心甘情愿地听从大人的建议,结果双方皆大欢喜。

(2)巧搭梯子,让孩子从面子上下得来台

有时候孩子是为了逞能而使性子,这时,家长要照顾他的面子,给他个台阶,让他下台。

譬如由于某种原因考试成绩下降,绝对不能对他嘲笑讽刺,否则可能迫使孩子走上“反抗的不归路”。

(3)因势利导,不要破坏孩子的情绪

正当孩子玩得高兴的时候,家长粗暴地要求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这往往成为孩子进行反抗的导火线,甚至还会跟家长对抗。有些孩子弃家出走,大多是由于在感情上与家长疏远、对抗而采取的极端行为。

对待孩子的反抗行为,父母切忌用威逼利诱的办法,因为这样做,会更加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他们反抗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