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革命政府成立,黄兴担任陆军总长。这时,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耍两面手法,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临时政府解体后,黄兴被袁世凯任命为南京留守府“留守”。袁世凯篡权成功,又派人在上海刺杀革命党重要领袖宋教仁。黄兴立即同孙中山会晤,并与他一起发动“二次革命”。1913年7月14日,黄兴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不久即以失败告终,他再次逃亡到日本。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黄兴对此表示异议,没有参加。不久,他离开日本去美国,在美国华侨中宣传反袁。1916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片愤怒声讨中一命呜呼。1916年7月,黄兴从国外回到上海,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但遗憾的是,黄兴壮志未酬,已积劳成疾。1916年10月,他旧病复发,这位杰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在上海与世长辞了,时年42岁。
●革命先驱孙中山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人们就管他叫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家。12岁时,他投奔了在檀香山经营农业的哥哥孙眉,此后又在香港、广州等地读书。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联络有志之士,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夏,他受当时蓬勃兴起的维新思潮的影响,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仿行西法,以筹自强”。但他的上书遭到冷遇,他希望依靠统治阶级上层人物进行改良的幻想彻底破灭。同年10月,孙中山从上海到檀香山联络华侨,宣传革命思想。经过多方联络发动,于同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民主革命纲领。1895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继续联络同志,于2月21日建立了兴中会总部。
1895年4月,孙中山与陆皓东等策划起义。但由于走漏了风声,起义还未正式发动就遭失败。陆皓东壮烈牺牲,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借流亡之机,他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二民主义思想初步形成。他到各国华侨及留学生中宣传革命,并先后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又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12月下旬,孙中山回国后,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一个多月后,孙中山被迫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汉奸袁世凯。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了由同盟会改组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由此发动了二次革命,实施武力讨袁,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1917年7月,因段棋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由孙中山等制定的《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9月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由于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辞去大元帅职务。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很大鼓舞。特别是1922年6月,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发动叛乱,使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的北伐行动落空,迫使孙中山离开广州。孙中山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又于1923年1月同苏联代表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莫定了“联俄、联共”政策的基础。
1923年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与此同时,加紧了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建立了国共两党和社会各界人民的统一战线。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1924年10月,直系将领冯玉祥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府。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接受邀请,带病到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假维新“预备立宪”
戊戌变法后,维新思想已深入人心,人们迫切要求社会变革、改变现状。慈禧看到人们要求变革的呼声很高,就开始唱起了假维新的调子。1901年1月29日,慈禧发布“变法上谕”,表示皇太后和皇帝同心一致地要实行变法,要求各地督抚大员参酌中西政要,就中国社会的各项改革提出建议,条陈朝廷,以备采纳。但上谕又特别指出:封建专制万古不变,而不触及这种制度的旧法可以变通。
以慈禧为首的朝廷之所以要高喊变法,除了国内的压力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讨好帝国主义列强,取得列强的信任。
慈禧所行“新政”,无非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表面文章,对其封建专制,不但未有丝毫触动,反而还加强了其专制统治。她的目的对外是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陈天华一针见血地指出:“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实何曾行过?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欢喜罢了;不但没有放出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清廷的假维新既没有产生加强统治的效果,也未能缓和人民的反抗斗争。因此,清廷又开始策划“预备立宪”,借以挽救局势。
1905年,一些派驻外国的公使和朝廷中的官员,还有地方上有实权的督抚大员,其中包括袁世凯,向朝廷上书,提出了“变更政体”的要求。由朝廷颁行宪法,实行君主立宪,他们企图用这个办法来消除统治危机,维护清廷摇摇欲坠的统治。出于这个目的,慈禧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归国后,密陈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三大好处,主张仿行立宪。1906年,慈禧终于下定决心颁布上谕,宣布“预备仿行宪政”。两年后,清廷宣布立宪以9年为期,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保障皇帝的大权为核心。这表明了清廷并无立宪的诚意。1911年,清廷裁撤军机处,成立以庆亲王奕励为总理的内阁,人们称它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清廷假立宪的嘴脸终于暴露。
●慈禧临死杀光绪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元宵之夜,慈禧率众嫔妃到北海观看焰火,本来年纪已大,劳累过度,且又着了风寒,遂染疾病,并有日趋恶化之势。袁世凯、李莲英等见状首先慌了神。他们知道慈禧这个靠山一倒,光绪一旦复辟,决不会放过他们。于是都迫不及待地希望光绪早一天死。这些人沆瀣一气,决心置光绪于死地而后快。
一次,李莲英给慈禧梳头,顺便上了几句谗言,说光绪闻知她病重,神色甚喜,吟诗作画,习武划船,特别高兴。病中本来就心情不佳的慈禧顿生怒气,斥骂道:“不孝逆子,想的倒美,哼,他休想死在我的后头!”李莲英闻听慈禧所说“他休想死在我的后头”这句话,欣喜若狂,因为他深知这句话的分量。令人奇怪的是,慈禧说此话不久,光绪就“上面逆满喘咳,下面大便不行,通体困乏,卧榻不起”。御医张仲元、名医杜锤骏等到涵元殿为光绪帝请脉,可是他们谁也说不清到底系何病症。只好开了人参等常药服用,自然毫无效验。
十月初十是慈禧73岁寿辰,宫内宫外,张灯结彩,京城主要街道全部装饰一新。慈禧端坐太和殿,接受光绪以及百官的朝贺。然后,大摆宴席,十分排场,百般隆重。之后,便在畅音阁大戏台唱戏。不料乐极生悲,这天夜晚,慈禧觉得身子不适,在原病中又增添了痢疾。接连数日,上吐下泻,连服鸦片也止不住。
十月十七晚,慈禧虽然病重,但她倒格外“关心”起光绪来:“皇上近日可好?”李莲英趁机又挑拨道:“也是怪事,老佛爷一病倒,万岁爷倒见好多了,这两天经常到海子沿散步……这叫作‘人逢喜事精神爽’啊!”“什么‘喜事’?”慈禧问。“恕奴才用典不当之罪。”李莲英赶忙说。“我明白你的意思,我病倒了,对于皇上来说自然是‘喜事’喽!哼!难道我会走在他前头?”李莲英又一次领会到“老佛爷”的心思,于是居心叵测地说:“奴才愿意去瞧瞧他,照顾一下,或许能使万岁爷更快地康复呢。”李莲英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这里隐藏着一个重大阴谋。
慈禧病重的消息令密切窥视两宫动向的袁世凯忧心如焚。因为众所周知,戊戌变法的失败、六君子的被杀、光绪帝被囚禁孤岛派台,完全是袁世凯叛变出卖的结果。他出卖了光绪,一旦慈禧这座靠山倒了,他的下场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在幕僚杨士骥、杨士琦兄弟二人的策议下,袁世凯以巨款贿赂和自己命运相连的李莲英,交予他自己从洋人手中弄来的一瓶无味无色的毒药水,共谋密计。
这样,李莲英向慈禧打了招呼,等于慈禧答应杀死光绪。这是李莲英的狡猾处,也是他的阴毒处。
次日清晨,李莲英真的到了瀛台岛,表现出对光绪格外“关心”的样子,向光绪问寒问暖。光绪非常诧异,但转念一想,认为李莲英是怕慈禧死了之后,自己会收拾他,就特意来献殷勤买好的,就没起疑心。过了一会儿,李莲英令小太监给皇帝端了杯“西洋茶”服下。李莲英离开瀛台不久,光绪病情陡然加重起来,他只觉腹中隐隐作痛。被速传而来的外省名医屈桂庭诊断后,觉得光绪的病情很蹊跷,心里很害怕,怕卷到这场危机四伏的漩涡里来,于是草草开了方子,匆匆退出涵元殿。光绪帝病重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传遍六宫。
十月二十上午,隆裕皇后来看光绪,但他仅微微睁眼看了一看,便又昏了过去,似乎已神志不清。这时候,李莲英拿着一件簇新的龙袍匆匆而入,奉慈禧之命让光绪着一身新龙袍“大行”。太监王商替光绪换龙袍时,光绪倒清醒了,使劲挣扎拒绝。王商不忍心再折腾光绪,跟李莲英商量,此事是否可以暂缓行事。可李莲英却不管这一套,只求光绪速死才好回去销差,亲自动手给光绪换龙袍。
十月二十一晚5时许,光绪驾崩,时年仅38岁。
按清室惯例,皇帝病重,太医院要事先抄录药方、脉案,用以通报各部门,这叫“发抄”。然而,光绪死前却并无“发抄”这一程序。此外,皇帝死了,要用“万年吉祥轿”“请”遗体,这也省略了。太监们只将光绪遗体悄悄从派台移到宫内了事,这前后的处理,都是由已升任军机大臣的袁世凯一手指挥,由李莲英具体安排的。
光绪死时,慈禧亦病入膏育。神志尚清醒时,召见王公大臣,传下一道懿旨让溥仪继位。
十月二十二早5时许,慈禧按时起床,勉强用过小餐,忽觉头晕目眩,竟一下子昏厥过去。半个时辰以后,慈禧死去,时年73岁。
●清末帝溥仪登基
1908年,光绪“驾崩”两个时辰后,醇亲王载沣被慈禧召进皇宫。慈禧对载沣说:“光绪晏驾,我又在病重之中。现国家有难,朝廷不可一日无君,我决定立你的长子溥仪为嗣,继承皇位,赐你为监国摄政王!明天,你将溥仪带进宫,举行登基仪式。”第二天,一群太监将溥仪带入皇宫,第三天,慈禧便一命呜呼了。又过了半个多月,也就是腊月初二,举行了隆重的皇帝登基大典。
登基大典开始时,不满3周岁的溥仪,坐在皇帝的龙床宝座上竟哇哇地大哭起来。载沣觉得在这样的盛典上,皇帝却哭闹不止,太不像话,心中一急,不由脱口而出,叫道:“就快完了!就快完了!马上回老家了!一完就回老家了!”话一出口,文武官员们不由得窃窃私语起来:“怎么说是‘快完了’呢?说要‘回老家’是什么意思呢?”末代皇帝溥仪的登基仪式就在一片混乱中结束了。
##第二十九辑封建王朝的最后文明
●乾隆与《四库全书》
乾隆自认为自己有辉煌战功,称自己为“十全武功”,就想在“文治”上更上一层楼,他决定编修一部《四库全书》。
于是,乾隆设立了四库馆,从公元1772年开馆修书,任命负责的官员有360人,校对和抄写人员有3800人之多。其中出力最多的是总纂官纪昀,他把《四库全书》中每一部书的渊源、版本、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考证,编写了200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乾隆对编书非常重视,每进一篇都亲自阅览、审查。但结合编纂《四库全书》,乾隆又实行了大规模的书籍查禁,先后被销毁的书籍达7万卷以上。经过10年的努力,《四库全书》正式修成,收书3503种,共79337卷。全书共抄7部,分别贮藏在大江南北七处藏书阁。
乾隆编修《四库全书》的目的,固然是为了夸耀文治盛世,但最重要的是他要借此机会对历代的书籍作一次全面审查,清除反抗清朝的民族思想。用编写的办法掩盖和达到他禁毁图书的目的,历史上叫这种办法为“寓禁于修”,这一招可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损多了。
四库馆从全国采集到的图书大约有13000种,其中3000种遭到收缴禁毁,将近总数的四分之一,连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被禁毁。其余的书籍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凡书中有对清朝不利字句的文字,严重的整段删除,轻微的则随意篡改原文,就连宋代人指责辽国金国、明朝人批评元朝的话,都属于触犯禁忌。甚至曾经过康熙皇帝“御批”的《通鉴纲目续编》,也因为记述历史时出现“胡人”两个字,下令将其挖改。这样一来,很多古书都被改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意。编修《四库全书》,造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空前绝后的最大文化浩劫。
●吴敬梓讽刺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