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本为绘制《舆地图》,在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制图方法等方面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一是实地考察。朱思本每到一地都不耻下问,他“讯遗黎,寻故迹,考郡邑之因革,核山河之名实,验诸滏阳、安陆石刻《禹迹图》,樵川《混一六合郡邑图》”。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获得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的“讯”“寻”“考”“核”“验”的考察方法符合严格的科学实践活动:首先是“讯”,即向当地父老乡亲询问;其次是“寻”,即寻找遗址、遗迹,再次是“考”,即考证各地郡邑的沿革;第四是“核”,即核实河流山川的名字是否有误;第五是“验”,即根据自己的考察来检验古地图所绘是否属实。二是广泛吸收和利用前人有关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朱思本利用自己职务的便利,经常到朝中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机构,仔细阅读了《水经注》《通典》《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和《元一统志》等典籍,从前人的著作中吸取了有价值的成果。朱思本还注意利用藏文等少数民族地理著作。三是发扬“计里画方”的绘图方法。“计里画方”是中国古代绘制地图使用的重要方法。“计里画方”是将若干条横竖线构成互相垂直的方格直接绘入图中的一种画法。到了元朝时,“计里画方”法虽未中断,却有被湮没的危险。但到后来朱思本的“舆地图”被明代罗洪先缩绘增广并大量刊行之后,“计里画方”法也为之一振,产生广泛的影响,支配着明清地图绘制达200多年。
朱思本不但是一位承先启后的地图学家,同时对地理学也有重要贡献。他在大量吸收前人的知识和当时的新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元代的政区为框架,编撰了全国总志《九域志》,计80卷,成为地理学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第二十四辑专制兴盛的朱明王朝
●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朝末年,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段多次决口成灾。公元1351年春,元朝政府召集汴梁、大名(汴梁是今河南开封,大名是今河北大名)等13路15万民工修治黄河,而且限定民工们四月动工,七月就要完工。
限期如此紧迫,治河又是特别繁重的体力活。民工们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可朝廷拨下来的那一点点开河经费,却让治河的官吏克扣下去。民工们连饭也吃不饱,肚子饿得咕咕叫,可活儿干得稍慢一点,还要遭到毒打,一时间群情激愤、怨声载道。
当时,深得民众信仰的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看到这种情况,就一起商量,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发动群众造反。他们了解到挖河道一定要经过黄陵岗(今河南兰考东北)这个地方,就一面偷偷地凿了一个一只眼的石头人,在石头人的背上刻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这14个字,然后把它预先埋在黄陵岗的地下;一面又派几百个白莲教的会徒去做挑河民工,在工地上传播这首歌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民工们不懂这歌谣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到里面有“天下反”三个字。开河开到了黄陵岗,有几个民工忽然挖出一个石人来。大家好奇地聚拢来一瞧,只见石人脸上正是一只眼,后面有字,正是那首歌谣。这件事很快地在十几万民工中传开来,大家心里都想,民谣说的真的应验了,既然石人出来,天下造反的日子自然来到了。韩山童、刘福通又借机煽动说:“大数已定,老天让反,佛祖让反,咱们不反等待何时?”百姓纷纷被鼓动起来。
刘福通对韩山童说,现在元朝压迫百姓那么厉害,百姓还想念着宋朝。如果打起恢复宋朝的旗帜,拥护的人就会更多。韩山童很赞成这个主张,就跟大家宣布说自己本来不姓韩,而是姓赵,按辈份排起来,还是宋徽宗的第八代孙子;刘福通也是南宋大将刘光世的后代。百姓们都信以为真。于是,韩山童、刘福通挑选个日子,聚集了一批人,杀了一匹白马、一头黑牛祭告天地。然后,大家推举韩山童做领袖,号称“明王”,并约定日子,在颍州领上(在今安徽阜阳、颖上一带)起义,用红巾裹头作为起义军的标记。正在歃血立誓的时候,就听外面有人大喊:“不要放走了韩山童!”大家一看,原来是县衙派来的官兵已经把他们包围了。大家只好和官兵拼了。刘福通膂力过人,武艺超群,率领部分弟兄杀开一条血路,终于突出重围。韩山童不幸被官兵抓去,押到县衙门口杀了。韩山童的妻子带着他儿子韩林儿,逃脱了官府追捕,到武安(今河北武安)躲了起来。
刘福通逃出包围以后,辗转回到家乡颖州,把约定起义的农民召集起来,攻占了颖州等一些据点。原来在黄陵岗开河的民工得到消息,也杀了河官,纷纷投奔刘福通的队伍。因为起义兵士头上裹着红巾,当时的百姓把他们称做红军,历史上把它称做红巾军。不到10天,红巾军已经发展到10多万人。过了一个月,刘福通的红巾军又连续攻下了一批城池。江淮一带的农民早就受到白莲教的影响,听到刘福通起义,纷纷响应,像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濠州(今安徽风阳)的郭子兴,都打起红巾军的旗号起义。由此,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末天下反的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一个新的王朝——明朝即将诞生了。
●朱元璋崛起江淮
朱元璋小名叫做朱重八,父亲叫朱五四,家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朱元璋17岁那年,淮北地方闹了一场严重的早灾和蝗灾,接着又爆发了瘟疫。朱元璋的父母亲和大哥接连传染上疫病死了。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连买棺材的钱也没有,亏得邻居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把亲人埋葬了。朱元璋生活没有着落,邻居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要他到附近的皇觉寺当小和尚,混口饭吃。这样,朱元璋就出家当了和尚。红巾军起义爆发后,朱元璋投靠了郭子兴。
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以后,马上表现出他的才能,他打仗勇敢,又有计谋。郭子兴非常信任朱元璋,把他当做心腹看待,出去打仗,总要先跟他商量,还把自己的养女马秀英嫁给他。
公元1353年,濠州突围后,朱元璋回到自己的家乡招兵买马,少年时代的伙伴徐达、吴良、周德等纷纷投奔他,不到10天功夫,就招募了700多人。这些人和后来投奔来的邓愈、常遇春、胡大海等,都成了朱元璋手下最得力的大将。朱元璋还专门吸收了一些读书人,帮他出主意。定远有弟兄俩很有名气,哥哥叫冯国用,弟弟叫冯国胜,朱元璋就向他们请教打天下的道理。冯氏兄弟告诉朱元璋:“金陵(元朝叫集庆,现在的南京)是历代帝王的都城,地理位置很重要。谁能先攻下这个地方,然后再派大将向四面征伐,收取民心,谁就能得天下。”朱元璋听了暗自点头,把这些道理都记在心里。公元1354年,朱元璋吸收了定远的一批地主武装,他的队伍扩大到两三万人。
公元1355年,郭子兴病死,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部将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这年九月,在攻打集庆的时候,郭天叙、张天佑被元军杀害,这么一来,朱元璋当了都元帅,郭子兴的部队全部归他指挥。
当时江淮一带还有徐寿辉、张士诚、双刀赵和李扒头等好几支红巾军,大家都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力量,因此有时也互相算计、互相争斗。朱元璋当了左副元帅后,想从和州(在今安徽)渡江攻打采石、太平(在今安徽),然后进攻集庆。于是,朱元璋吞并了双刀赵和李扒头经营了好几年的巢湖水军。由此,朱元璋势力大增,把进军的矛头指向集庆。
公元1356年,朱元璋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亲自指挥攻城。起义军水陆大军几十万人云集集庆,浩浩荡荡,旌旗招展,气势非常壮观。吓得元朝守将福寿紧闭城门,不敢出战。最后,起义军攻破集庆,福寿来不及逃跑,被乱刀砍死。朱元璋进入集庆,把集庆改为应天府,表示他的起义是按照上天的意思发动起来的,即“上应天命”。
朱元璋是个很有谋略的政治家,善于利用别人来保护和发展自己。当北方刘福通他们力量很强时,他接受了小明王韩林儿的任命,承认宋政权的龙凤年号,处处打着宋政权的旗号办事。因此,他受到刘福通红巾军的保护,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的队伍的独立性,不受别人指挥、支配。刘福通大举北伐的时候,朱元璋抓住时机攻占了集庆,以这里为中心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在以后的三年里,他又逐步占领了常州、宁国(今宣城)、扬州、处州(今丽水)等地方,势力遍及江淮,到后来,连退守安丰的刘福通和韩林儿也不得不向朱元璋求助了。
●陈友谅兵败被杀
朱元璋在应天建立根据地,浙江的方国珍、吴地的张士诚、四川的明玉珍和湖广的陈友谅都割据一方,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战争。陈友谅原先是反元起义军徐寿辉的部将。他为人凶狠奸诈,谋杀了徐寿辉,自立为王。他占据湖南、湖北、江西等大块地盘,成为当时南方比较强大的割据政权。陈友谅和张士诚密谋要联合起来,东西夹击朱元璋。朱元璋的军师刘基认为,张士诚胆怯多虑,没有把握不会出兵;陈友谅野心勃勃,但缺少智谋。敌人远道而来,一定非常疲劳,可以用计诱敌深入。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让人给陈友谅写了封诈降信。陈友谅果然上当中了埋伏,损兵折将,自己在部下的保护下落荒而逃。
为了报仇雪恨,陈友谅养精蓄锐3年,造了数百艘大战船。陈友谅将他的家属及文武百官都搬到船上,号称60万大军。他听说朱元璋率兵到安丰营救小明王,马上下令战船沿长江而下,包围洪都(今江西南昌)。陈友谅亲自督战,让士兵架起云梯、头戴竹帽,拼死攻城,但始终没有攻破洪都。这时,朱元璋解了安丰之围,亲自带领20万军队救援洪都。陈友谅将围攻洪都的水军撤到鄱阳湖上,准备消灭朱元璋的主力。朱元璋把湖口封住,要与陈友谅决一死战。
陈友谅的战船船体高大。朱元璋的兵力只有20万,战船都很小。两军连战三天三夜,朱元璋遭到不少的损失,他的座船险些被俘虏。于是,朱元璋决定采用火攻。陈友谅的船大,转动不灵便,眼看着被火船引燃,一时间火光熊熊、烈焰翻浪,几百艘战船转眼化为灰烬,汉军有的被烧死,有的跳湖淹死。陈友谅在突围时被朱军乱箭射死。
陈友谅一死,朱元璋又平定了张士诚和方国珍,就掌握了东南半壁江山。他觉得小明王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便将他暗害,龙凤政权就此彻底结束了。
●元帝遁元朝灭亡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是个非常昏庸无德的家伙,他的军队和起义军在外面杀得不可开交,他却在皇宫内寻欢作乐,每日也不上朝。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看不惯元顺帝的这种做法,便联合皇后与左丞相哈麻,要废掉元顺帝,自己登基理政。元顺帝听说哈麻要背叛自己,下令将哈麻充军到广东,暗中派人在路上把哈麻活活打死了。皇太子与皇后没有成功,便又寻找机会准备下手。于是,宫廷里就产生了内讧。
宫里乱,宫外也不安定。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一些元将拥兵自重,像扩郭帖木儿(本名叫王保保,是察罕贴木儿的干儿子)、孛罗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等都各占一方,根本不把元顺帝放在眼里。这些人为了多占地盘,经常发生摩擦。元顺帝多次下诏,让他们停止自相残杀,可扩郭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不仅不听元顺帝的命令,反而斗得更凶了。元顺帝无可奈何,自己手中没有多少军队,还得依靠这些将领们对付各地的起义军,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
没过多久,宫廷里的斗争就和外面的斗争联系了起来。这一下可就热闹起来了,元顺帝要依靠孛罗帖木儿和张良弼便事事支持他们,皇太子却和扩郭帖木儿、李思齐结成一派,宫廷上下内外闹个不停。后来,孛罗帖木儿被太子派杀掉了,扩郭帖木儿掌握了军权。李思齐见年纪轻轻的扩郭帖木儿居然爬到自己的头上,很不服气,便联合张良弼等将领,一起对付扩郭帖木儿,两派在关中对峙,大大小小一共打了一百多仗,没争出个高低,可是都损失了不少人马。
这时,朱元璋在应天一面作北伐的准备工作,一面观察着北方的动静。他看到元朝内部矛盾重重,已经没有多大的实力了,知道消灭元朝的机会到了。公元1367年,朱元璋公布了北伐檄文,在檄文里他指斥元顺帝昏庸无道,元朝的气数已完了,上天派他来带领人民把蒙古贵族赶出中原,重建汉人的政权,拯救黎民。随后,他委任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任副将军,统领25万大军,向元朝发动总攻。
徐达没费多大劲就收复了山东、河南,元朝的军队不是逃跑就是投降,根本就无法阻挡北伐军的进攻。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登基即位,定国号“明”,建元“洪武”。明朝正式建立了。
此时,明军已攻取了潼关,大都(今北京)已经很危急了。但是,扩郭帖木儿却将军队驻扎在太原,不援救大都。李思齐与张良弼见明朝的军队如此厉害,便带着残兵败将向西逃跑了。这年七月,各路明军在山东德州会师,然后分水陆两路沿着运河北伐,几十万大军杀奔大都。一路连奏凯歌,先攻下了长芦、青州,然后攻破直沽。直沽失守的消息传到宫中,元顺帝吓得寝食不安。很快,通州又失守了。通州是大都的最后一道屏障,通州易主,大都就成了明军的囊中之物。
元顺帝询问文武大臣们的意见,一个叫伯颜不花的太监哭着说:“大都是世祖留下的京城,陛下应该死守艺我们愿意率领禁卫军去城外抵抗明军,请求陛下固守京城!”元顺帝略想一下,叹了声气,说:“局势发展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像宋朝的徽宗和钦宗让人家俘虏呢!”一天夜里,元顺帝带领后妃、太子和文武大臣一百多人,自建德门奔出了大都,逃向北方茫茫的草原。
几日之后,明军攻克了大都,元朝灭亡。朱元璋将大都改称北平,明朝取代了元朝。元朝自成吉思汗建国,至元顺帝北逃,共存在了162年,历16帝。
●朱元璋登基封王
在江淮一带站稳脚跟后,朱元璋打败了西边的陈友谅,又消灭了东边的张士诚,只剩下南边几股小势力。徐达派汤和攻打方国珍,方国珍一看大军压境,只好投降。汤和又挥师南下,夺取广东。与此同时,胡廷瑞夺取了福建,广西也被大将杨璟攻下。朱元璋终于统一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心满意足。李善长认为朱元璋已统一了半壁江山,可以称帝了,便率领文武百官三次请求,朱元璋这才答应称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定国号为明,建元洪武,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从此把应天改称为南京,立结发妻子马秀英(郭子兴的养女)为皇后,又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
公元1368年,徐达带领几十万大军直奔元朝京城。元顺帝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士兵们也早丧失了斗志,没费多少兵力,徐达占领了京城大都(今北京)。至此,朱元璋统一了全国。
朱元璋很崇拜汉高祖刘邦,而刘邦又是自己的老乡,所以他仿效刘邦治国的方法,把儿子封王,把功臣封公封侯。